一种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6468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
背景技术
由于AMT车在换挡时要切断动力,动力切断和再次接合时会引起传动系统的冲击,另外动力切断过程也造成了动力的损失,影响车辆的动力性和乘坐舒适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AMT车切断动力换档带来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 DCT能够利用双离合器的特点使车辆在动力不中断的情况下自动选挡,即通过在两个离合器之间的切换进行换挡来实现对变速箱的自动控制,而工作飞轮是实现双离合器选换挡的重要部分,其两工作端面均需与双离合器从动盘接合,保证了 AMT车在动力不中断情况下实现换档。专利申请号为200810050338. 2的中国专利说明书中公布了一种用于汽车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该工作飞轮的径向中心有肋板连接并且需要安装轴承,两工作端面间为实体连接,径向大端存在用于与发动机飞轮啮合并用于定位、安装的扇形体,开有啮合齿槽。 上述结构存在加工、安装难度大的缺点,并增加了工作飞轮的重量,不利于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加工容易安装方便,重量轻,利于散热的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之间沿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周向间隔布置有支撑板,在工作飞轮的边缘设有与发动机飞轮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及支撑板为一体式结构。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为叶形结构,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扇形槽。优选地,所述支撑板有四个,该四个支撑板沿周向均勻布置在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之间。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扇形结构,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连接部均有四个,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四个连接部沿周向均勻布置在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边缘;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四个连接部沿周向均勻布置在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边缘。优选地,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连接部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连接部上均开设有相互对应的定位销孔。优选地,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连接部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连接部上均开设有相互对应的螺纹孔。所述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共同外边缘处。本发明通过将飞轮工作板设计为圆环状,并在两个飞轮工作板之间设置具有间隔的多个支撑板,使得该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具有加工容易,安装方便,重量轻,利于散热的优点,且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扇形槽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强大气流,能进一步强化散热效果。


图1为本发明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使用本发明的工作飞轮总成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2-定位销孔、3-连接部、4-中间通孔、5-支撑板、6-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7-第一从动盘总成、8-第一离合器压盘、9-第一膜片杠杆、 10-第二膜片杠杆、11-第二从动盘总成、12-第二离合器压盘、13-发动机飞轮、14-定位销、 15-螺纹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它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之间沿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周向间隔布置有支撑板5,在工作飞轮的边缘设有与发动机飞轮连接的连接部3,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及支撑板 5为一体式结构铸件。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的连接部3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连接部3上均开设有相互对应的定位销孔2。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的连接部3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连接部3上还均开设有相互对应的螺纹孔15。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内圈为中间通孔4,利于减重和散热。本发明使用时,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的连接部3上的螺纹孔15插入螺栓,通过该螺栓使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与发动机飞轮固定连接,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的连接部3上的定位销孔2插入定位销14,通过该定位销14使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与发动机飞轮实现定位。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板5为叶形结构,相邻两个支撑板5之间形成扇形槽。 所述支撑板5最好有四个,该四个支撑板5沿周向均勻布置在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之间。相邻两个支撑板5之间的空隙,起到减重和散热的作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部3优选为扇形结构,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连接部3均有四个,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的四个连接部3 沿周向均勻布置在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的边缘;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四个连接部3沿周向均勻布置在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边缘,连接部3设置在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共同外边缘处,两部分的连接部3位置上相互对齐。下面介绍使用本发明的工作飞轮总成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工作飞轮通过定位销14与发动机飞轮13定位,并通过螺栓与传动片、离合器盖固定连接;在工作飞轮左端, 第一离合器压盘8通过传动片与工作飞轮连接,第一离合器压盘8与工作飞轮之间装有第一从动盘总成7 ;在工作飞轮右端,第二离合器压盘12通过传动片与工作飞轮连接,第二离合器压盘12与工作飞轮之间装有第二从动盘总成2 ;第一从动盘总成7与工作飞轮、第一离合器压盘8之间工作表面不接触,存在一定的间隙;第二从动盘总成11与工作飞轮、第二离合器压盘12之间工作表面不接触,存在一定的间隙。当离合器执行机构带动分离轴承,推动第一膜片杠杆9向右移动时,第一膜片杠杆9产生推应力,推动第一离合器压盘8向右运动,第一离合器压盘8将第一从动盘总成7 与工作飞轮压紧,从而完成离合器的接合。由于第一离合器压盘8与工作飞轮在发动机飞轮13的带动下转动,此时第一从动盘总成7与工作飞轮、第一离合器压盘8发生滑摩。当离合器执行机构对分离轴承的作用力消失时,第一膜片杠杆9恢复自由状态,工作飞轮与第一离合器压盘8之间的传动片存在压应力,此时传动片对第一离合器压盘8产生推力,将第一离合器压盘8推开,工作飞轮与第一从动盘总成7的滑摩消失,离合器完成分离。同理第二离合器压盘12、第二从动盘总成11与工作飞轮的接合、分离过程相同。第二从动盘总成11的接合过程相似,当离合器执行机构带动分离轴承,推动第二膜片杠杆10向右移动时,第二膜片杠杆10对拉钩产生拉应力,拉动第二离合器压盘12向左移动,第二离合器压盘12将第二从动盘总成11与工作飞轮压紧,从而完成离合器的接合。由于第二离合器压盘10与工作飞轮在发动机飞轮的带动下转动,此时第二从动盘总成11与工作飞轮、第二离合器压盘12发生滑摩。当离合器执行机构对分离轴承的作用力消失时,第二膜片杠杆10 恢复自由状态,工作飞轮与第二离合器压盘12之间的传动片存在压应力,此时传动片对第二离合器压盘12产生推力,将第二离合器压盘12推开,工作飞轮与第二从动盘总成11的滑膜消失,离合器完成分离。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之间沿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周向间隔布置有支撑板(5),在工作飞轮的边缘设有与发动机飞轮连接的连接部(3),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及支撑板(5)为一体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5)为叶形结构,相邻两个支撑板(5)之间形成扇形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5)有四个,该四个支撑板( 沿周向均勻布置在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 为扇形结构,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连接部(3) 均有四个,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的四个连接部C3)沿周向均勻布置在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的边缘;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四个连接部C3)沿周向均勻布置在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的连接部(3)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连接部(3)上均开设有相互对应的定位销孔(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的连接部(3)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连接部(3)上均开设有相互对应的螺纹孔(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设置在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1)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6)的共同外边缘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它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之间沿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的周向间隔布置有支撑板,在工作飞轮的边缘设有与发动机飞轮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和第二圆环形飞轮工作板及支撑板为一体式结构。本发明通过将飞轮工作板设计为圆环状,并在两个飞轮工作板之间设置具有间隔的多个支撑板,使得该双离合器的工作飞轮具有加工容易,安装方便,重量轻,利于散热的优点。且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扇形槽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强大气流,能进一步强化散热效果。
文档编号F16F15/30GK102261426SQ20111012347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3日
发明者余建华, 周杰敏, 张国强, 徐永久 申请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