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838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在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等中使用的复合阀,尤其涉及ー种先导式的具有大流量用控制阀和小流量用控制阀的复合阀。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熟知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具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以及用于反转制冷剂流路的四通阀。另ー方面,作为车辆用(例如电动汽车用)的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例如专利文献I的图I所示,已公开了一种系统,该系统不反转制冷剂的流动、而分别设有制冷用膨胀阀和制热用膨胀阀。
因为在这种系统中不反转制冷剂的流动,所以构成了如下的系统当注重例如该文献的图I所示的制热用膨胀阀(该文献的符号24)时,在该制热用膨胀阀上并列设有多个制冷用电磁阀(该文献的符号26),制热时关闭制冷用电磁阀,通过制热用膨胀阀使制冷剂节流而进行制热,制冷时将上述制冷用电磁阀打开并使制热用膨胀阀的出入口旁通,使该膨胀阀不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但是,如果分别设置这些膨胀阀和旁通用电磁阀,则可能会产生系统大型化、以及消耗的电カ较大等问题。因此,想要用一个电动阀实现这些功能。即,例如制热时通过电动阀对制冷剂进行节流,制冷时只要使电动阀全开即可。这里,使用图8对以往的电动阀的一例进行说明。图中示例的电动阀I'具有阀杆25,具有下部大径部25a和上部小径部25b ;阀本体40,具有阀室41 ;壳体60,其下端部密封接合于该阀本体40 ;转子30,在该壳体60的内周隔着规定间隙α配置;定子50Α,用于旋转驱动该转子30,外嵌于所述壳体60。所述阀杆25构成为在其下部大径部25a的下端部一体设置有特定形状(分别具有规定的中心角的两级倒圆锥台形)的阀芯部44,在本电动阀I'中,通过改变该阀芯部44的提升量,来控制制冷剂的通过流量。在所述阀本体40的阀室41的下部设有阀座42,该阀座42带有与所述阀芯部44分离、接触的阀ロ(节流孔)43,且所述阀本体40的阀室41的侧部开设有第一出入口 5',此外,在阀本体40的下部设有与所述阀ロ 43相连的第二出入口 6'。 所述定子50A由磁轭51、线轴52、定子线圈53、以及树脂铸造盖56等构成,由所述转子30以及定子50A等构成步进电机50,由该步进电机50以及后述的进给螺纹(雌螺纹部38、雄螺纹部48)等构成用于对阀芯部44相对于所述阀ロ 43的提升量(开度)进行调整的升降驱动机构。所述转子30上一体结合有支撑环36,且在该支撑环36上例如铆接固定有下方开ロ的筒状的阀杆架32的上突部,该阀杆架32配置于导向套46外周,由此,使转子30、支撑环36以及阀杆架32 —体连结。
此外,设置于阀本体40的上部的嵌合孔49中压入固定有筒状的导向套46的下端部,该导向套46中可自由滑动地内插有阀杆25 (的下部大径部25a)。此外,在所述导向套46的外周形成雄螺纹部48,在所述阀杆架32的内周形成雌螺纹部38,以利用所述转子30的旋转使所述阀杆25 (阀芯部44)升降,由这些雄螺纹部48和雌螺纹部38构成进给螺纹。此外,所述导向套46的上部小径部46b内插在阀杆架32的上部,且阀杆架32的顶部中央(在此形成的通孔)插通有阀杆25的上部小径部25b。阀杆25的上部小径部25b的上端部压入固定有防松螺母33。另外,所述阀杆25被闭阀弹簧34始終向下方(闭阀方向)施力,该闭阀弹簧34由外插在该阀杆25的上部小径部46b、且缩装于阀杆架32的顶部与阀杆25的下部大径部25a的上端台阶面之间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在阀杆架32的顶部上、且防松螺母33的外周设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复原弹簧35,该复原弹簧35用于在阀杆25向开阀方向移动、雌螺纹部38与雄螺纹部48的螺合脱开时使其复原。 所述导向套46上固定安装有下限位体(固定限位体)47,该下限位体47构成当所述转子30旋转下降到规定的闭阀位置时用来阻止进ー步的旋转下降的旋转下降限位机构的一方,阀杆架32上固定安装有构成所述限位机构的另一方的上限位体(移动限位体)37。此外,配备所述闭阀弹簧34是为了在阀芯部44落座于阀ロ 43的闭阀状态下得到所需的密封压カ(防止泄露)、以及缓和阀芯部44与阀ロ 43冲接时的冲击。关于这样构成的电动阀I',通过按照第一方式对电机50(定子50A)供给通电励磁脉冲,使转子30及阀杆架32相对于固定于阀本体40的导向套46向ー个方向旋转,通过螺纹部48、38的螺纹进给,使得例如阀杆架32向下方移动、阀芯部44被按压于阀座42而封闭阀ロ 43。在阀ロ 43关闭的时刻,上限位体37还未与下限位体47冲接,在保持阀芯部44封闭阀ロ 43的状态下转子30及阀杆架32继续旋转下降。这种情况下,因为阀杆25(阀芯部44)不下降而阀杆架32下降,所以闭阀弹簧34被压缩规定量,其结果是,阀芯部44被用力地按压于阀座43,且通过阀杆架32的旋转下降使上限位体37与下限位体47冲接,之后即便继续向定子50A供给脉沖,阀杆架32的旋转下降也会被強制性停止(全闭状态)。一方面,从该全闭状态按照第二方式向定子50A供给通电励磁脉冲时,转子30及阀杆架32相对于固定于阀本体40的导向套46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旋转,通过螺纹部48、38的螺纹进给,这次使得阀杆架32向上方移动。这种情况下,因为在阀杆架32的旋转上升开始时刻(脉冲供给开始时刻),闭阀弹簧34如上述那样被压缩规定量,所以至闭阀弹簧34伸长所述规定的量之前,所述阀芯部44未离开阀座42 —直保持闭阀状态(提升量=O)。此外,闭阀弹簧34伸长所述规定量之后,阀杆架32继续旋转上升时,所述阀芯部44离开阀座42,阀ロ 43打开,制冷剂在阀ロ 43通过。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转子30的旋转量对阀芯部44的提升量、即阀ロ 43的实际有效开ロ面积(=开度)任意地极细微地进行调整,因为转子30的旋转量由供给脉冲数控制,所以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制冷剂流量。因此,在采用这种结构的电动阀Γ作为专利文献I所示的具有膨胀阀以及旁通阀这两个功能的电动阀的情况下,例如制冷运转时为了实现旁通阀的功能,而呈最大开度(最大提升量)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压カ损失,例如制热运转时为了实现膨胀阀的功能,而调整其开度(提升量),极细微地控制阀开度即制冷剂流量。但是,当使该电动阀Γ起到旁通阀的作用时,需要使压カ损失最小化,这种情况下,应当使该阀ロ直径与该热泵式制冷制热循环的配管直径相同或者比其更大。例如,若配管直径为10mm,则需要比其更大的阀ロ直径。其结果是,驱动用执行器需要较大的转矩,该电动阀变得大型化,且消耗的电カ较大。另ー方面,为了使该电动阀I'起到膨胀阀的作用,需要提高其流量控制的分解能力,然而,这种情况下,从制热运转时的微小流量控制状态达到全开(流量旁通状态)花费较长的时间,此外,小流量控制时的开ロ间隙(阀芯部与阀ロ间的间隙)非常狭窄,该间隙也可能会咬入异物等。
因此,为了能够兼顾小流量时的流量控制精度的提高与可控制流量的増大化(压力损失的減少化)、并缩短从小流量时至达到最大开度的时间,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ー种如下所述的复合阀设有先导阀式的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第一阀芯,第一阀ロ)和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第二阀芯,第二阀ロ),更具体地说,其构成为通过活塞型的第一阀芯开闭大口径的第一阀ロ,通过与该第一阀芯分体的、设置于阀杆下部的针型的第二阀芯开闭小口径的第二阀ロ,且上述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还可以作为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的先导阀进行工作。在这种复合阀中,上述阀杆(第二阀芯)的提升量在规定量以下时(第二控制阀开度在规定值以下吋),呈第一阀芯封闭第一阀ロ、通过第二阀芯控制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的开度的小流量控制状态。这时,流量上与第二阀芯的提升量(第二控制阀开度)对应的制冷剂从流入ロ一第一阀室一在第一阀芯外周面与第一阀室壁面之间形成的滑动面间隙—背压室一先导通路一第二阀室一第二阀ロ一流出通路一向流出ロ流动。此外,上述阀杆(第二阀芯)的提升量超过所述规定量时,从背压室经第二阀ロ流出的制冷剂的量与小流量控制时相比有所増加,背压室的压カ下降,与作用于第一阀芯的闭阀カ相比开阀カ迅速变大,第一阀芯打开第一阀ロ,成为制冷剂从流入ロ一第一阀室一第一阀ロ一向流出ロ流动的大流量控制状态。这样,构成为通过第一阀芯开闭大口径的第一阀ロ,通过第二阀芯开闭小口径的第二阀ロ,并且,通过使第二阀芯作为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的先导阀进行工作,能够实现小流量时的流量控制精度的提高和可控制流量的増大化(压カ损失的減少化)的兼顾、以及低电カ消耗。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第379973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许第4416528号公报然而,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复合阀存在如下问题因为使单一的小流量用第ニ控制阀担起了小流量时用的控制阀以及与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对应的先导阀的作用,所以应当进行如下的改善。即,当从小流量控制切换到大流量控制吋,因为必须使经过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的制冷剂流量与小流量控制时相比大幅増大,所以必须将第二阀ロ的口径(实际有效开ロ面积)等设定成与小流量控制所需要的口径等相比相当大。因此,容易导致动作负荷増大、驱动部(电机部)及阀本体的大型化,此外,还存在不能将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的尺寸形状等设定成最适于小流量控制、不能使小流量控制时的流量控制精度更高等问题。此外,因为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的开闭依赖于微妙变化的第二阀芯的提升量,所以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的开闭不能在所期望的时间执行的情况较多,此外,因为在小流量控制时,制冷剂经过第一阀芯的滑动面间隙一背压室一先导通路进行流动,所以还存在容易引起由混入制冷剂中的微小异物造成的动作不良(例如在所述滑动面间隙咬入微小异物而使第一阀芯锁止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复合阀,该复合阀为了能够兼顾小流量时的流量控制精度的提高以及可控制流量的増大化(压カ损失的減少化),具有先导阀式的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和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能够将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的尺寸形状等设定为最适于小流量控制,且能够在所期望的时间切实地进行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的开闭,并且不易引起动作不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复合阀,该复合阀基本上具有活塞型的第一阀芯、设有针型的第二阀芯的阀杆、用于升降该阀杆的升降驱动单元、利用所述阀杆的升降动作而被开闭驱动的先导阀芯、以及设有流入ロ及流出ロ的阀本体,在所述阀本体的所述流入ロ与流出ロ之间设有可自由滑动地嵌插有所述第一阀芯并通过该第一阀芯划分成背压室和第一阀室的嵌插室、开设于所述第一阀室的第一阀ロ、可升降地配置有所述先导阀芯和第二阀芯的第二阀室、连通所述流入ロ或者第一阀室与第二阀室的第二阀ロ、以及连通所述背压室与所述第二阀室的先导通路,所述第二阀芯的提升量在规定量以下时,呈现通过所述先导阀芯关闭所述先导通路、并通过所述第一阀芯关闭所述第一阀ロ、根据所述第ニ阀芯的提升量进行流量控制的小流量控制状态,所述第二阀芯的提升量超过所述规定量时,呈现所述先导阀芯随着所述阀杆的上升而上升、打开所述先导通路、所述第一阀芯随之打开所述第一阀ロ的大流量控制状态。优选地,所述复合阀中,所述先导阀芯可自由滑动地外插在所述阀杆的所述第二阀芯的上侧,且被弹簧部件向下方施力以关闭所述先导通路,并且当所述第二阀芯的提升量从所述规定量进ー步增大时,该先导阀芯通过设置于所述阀杆的钩部克服所述弹簧部件的施力而被提升。优选地,所述复合阀中,所述第一阀芯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背压室的均压孔。优选地,所述复合阀中,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均为纵向配置,且在横向上相互隔着规定距离。优选地,所述复合阀中,所述第一阀芯横向配置,所述第二阀芯纵向配置。优选地,所述复合阀中,所述阀杆、所述第二阀芯以及所述第一阀芯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发明效果因为本发明的复合阀构成为具有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第一阀芯,第一阀ロ)和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第二阀芯,第二阀ロ)、以及与第二阀芯分体的先导阀芯,利用阀杆的升降动作对该先导阀芯进行开闭驱动,所以,能够将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第二阀芯,第ニ阀ロ)的尺寸形状等设定为最适于小流量控制,并能够在所期望的时刻切实地开闭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此外,在小流量控制时,因为构成为使制冷剂流动但不会如以往的那样在滑动面间隙等狭小部分通过,所以能够不易引起动作不良,其结果是,能够兼顾小流量时的流量控制精度的提高以及可控制流量的増大化(压カ损失的減少化),而不会导致动作负荷的増大、驱动部(电机部分)及阀本体的大型化。


图I是表示本发明复合阀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动作状态(全闭状态)的主要部分纵截面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复合阀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动作状态(小流量控制状态)的主要部分纵截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复合阀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三动作状态(从小流量控制向大流量控制切換之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纵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复合阀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四动作状态(大流量控制状态)的主要部分纵截面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复合阀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全闭状态的主要部分纵截面图。图6是图5的X-X截面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复合阀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全闭状态的主要部分纵截面图。图8是表示以往的复合阀的一例的纵截面图。附图符号说明1、2、3···复合阀;4A···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4B···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4C···先导阀;5…流入口 ;6…流出口 ;10…阀本体;11···第一阀室;13···第一阀ロ ;14…嵌插室;15···第一阀芯;16···背压室;17…均压孔;18···第一闭阀弹簧;19…先导通路;21…第二阀室;23…第二阀ロ ;24…第二阀芯;25…阀杆;25g…凸缘状钩部;26…第二闭阀弹簧;27…先导阀芯;30…转子;50…步进电机;50A…定子。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 图4是表不本发明复合阀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各图中示出了不同的动作状态。因为图示实施例的复合阀I的步进电机50的部分与图8所示的以往的电动阀P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该部分。图示第一实施例的复合阀I为了能够兼顾小流量时的流量控制精度的提高以及可控制流量的増大化(压カ损失的減少化),具有长方形的阀本体10、先导式的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4A(第一阀芯15、第一阀ロ 13)、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4B(第二阀芯24、第二阀ロ 23)、以及与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4A对应的先导阀4C (先导阀芯27、先导通路19),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4A与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4B均为纵向配置,且在横向上相互隔着规定距离。具体地说,在阀本体10中,在ー侧中央附近设有流入ロ 5,且在另ー侧下部设有流出ロ 6,在上部略靠右设有上表面开ロ的带台阶的凹孔7,在该凹孔7的下側、且所述流入ロ5的右边设有下表面开ロ的带台阶的朝下的纵孔8。在所述带台阶的凹孔7的上半部通过例如螺合固定有套筒保持体28,该套筒保持体28与图8所示的所述以往的电动阀I'中的阀本体40的上部相当,在凹孔7中的套筒保持体28的下半部设有带顶面的圆筒部28b,该圆筒部28的下侧划分有第二阀室21,此外,在凹孔7的底部中央设有第二阀座22,该第二阀座22带有小口径的第二阀ロ 23且与设置在被所述电机50升降驱动的阀杆25下部的第二阀芯24分离、接触。第二阀ロ 23纵向延伸设置,其下部与后述的第一阀室11合为一体。此外,在凹孔7的底部开设有使第二阀室21与流出ロ 6连通的流出通路29的上端。此外,在所述阀杆25的所述第二阀芯24的上侧可自由滑动地外插有先导阀芯27 (的上边部27c),该先导阀芯27具有小径圆筒部27a和大径圆筒部27b且其下表面开ロ。该先导阀芯27通过其大径圆筒部27b的圆环状下端面来开闭使所述朝下的纵孔8 (后述的背压室16)与所述第二阀室21连通的先导通路19,以使后述的第一阀芯15向开闭方向移 动,并且该先导阀芯27构成为被先导闭阀弹簧26向下方施力,该先导闭阀弹簧26由缩装于套筒保持体28的圆筒部28b的顶面与大径圆筒部27b之间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并且,当所述阀杆25的提升量超过规定量Tc时,通过设置于阀杆25的凸缘状钩部25g克服所述先导闭阀弹簧26的施力,使先导阀芯27提升而打开所述先导通路19。换句话说,先导阀芯27构成为利用阀杆25的升降动作而被开闭驱动。在所述带台阶的朝下的纵孔8的流入ロ 5的稍下侧通过螺合或者其他合适的方式固定有具有阀座12的阀座部件12A,该阀座12带有大口径的第一阀ロ 13。此外,朝下的纵孔8的下部开设有所述流出ロ 6,该纵孔8的下端部用盲盖9封闭。在所述朝下的纵孔8的阀座部件12A的上侧构成有带顶面14a的嵌插室14,该嵌插室14可自由滑动地嵌插有活塞型的第一阀芯15 (的大径部15a),在该嵌插室14中的第一阀芯15的上侧划分有背压室16,且在第一阀芯15 (的大径部15a)的下侧划分有第一阀室11。第一阀芯15具有包括大径部15a和小径部15b的截面线轴状外形,其下端部通过铆接等适合的方式固定有由橡胶或特氟隆(注册商标,Teflon)等构成的圆环状的密封部件15c,该密封部件15c与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座12分离、接触,从而开闭第一阀ロ 13,该第一阀芯15的上端面部突设有短圆筒状的带横孔15i的限位体15d,该限位体15d与嵌插室14的顶面抵接而确定第一阀芯15的上方位移界限,此外,大径部15a的外周安装有密封件(活塞环)15f ο此外,在设置于第一阀芯15的上部中央的弹簧承载孔15h的底面与嵌插室14的顶面14a之间压缩装配有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第一闭阀弹簧18,以对第一阀芯15向下方(闭阀方向)施力。另外,在第一阀芯15的小径部15b设有横贯通路15g,且在该小径部15b的中央部设有用来通过横贯通路15g连通第一阀室11与背压室16的均压孔17。此外,横贯通路15g并非必需的(在第一阀室11较窄时较为有效),还可以设置为使均压孔17向例如小径部15b的侧面以及弹簧承载孔15h开ロ,由此使第一阀室11与背压室16直接连通。这里,在本实施例的复合阀I中,设第一阀室11的压カ为P1、背压室16的压カ为P2、第一阀ロ 13的压カ为P3、背压室16的水平截面积(第一阀芯15的受压面积)为Ap、第一阀ロ 13的水平截面积为Αν、第一闭阀弹簧18的施カ为Pf、举起第一阀芯15的カ为开阀力,按下第一阀芯15的力为闭阀力,则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的开阀条件为开阀力=Ρ2X Ap+Pf < 闭阀力=Pl X (Ap-Av) +P3 X Av因为这种结构的复合阀I如图I所示,在第一阀芯15、第二阀芯24以及先导阀芯27均处于关闭状态时,从流入ロ 5向第一阀室11导入的高压制冷剂通过横贯通路15g以及均压孔17导入到背压室16,背压室16的压カ成为高压,因此,第一阀芯15被用力地按到第ー阀座12上。从该状态向电机50供给脉冲而使阀杆25、即第二阀芯24上升时,如图2、图3所示,第二阀ロ 23被打开。这种情况下,当第二阀芯24的提升量在规定量Tc以下时呈现通过先导阀芯27关闭先导通路19、并通过第一阀芯15关闭第一阀ロ 13、根据第二阀芯24的提升量控制制冷剂流量(第二控制阀的开度)的小流量控制状态。在该小流量控制状态下, 流量上与第二阀芯24的提升量对应的制冷剂从流入ロ 5 —第一阀室11 —第二阀ロ 23 —第二阀室21 (先导阀4C的内側)一流出通路29 —向流出ロ 6流动。此外,所述第二阀芯24的提升量超过所述规定量Tc时,如图4所示,先导阀芯27通过设置于阀杆25的凸缘状钩部25g克服闭阀弹簧26的施カ而进行提升,由此,先导通路19打开,制冷剂从背压室16经先导通路19向第二阀室21导入,从此处经过流出通路29导向流出ロ 6。由此,呈现背压室16的压カ下降、与作用于第一阀芯15的闭阀カ相比开阀力迅速变大、第一阀芯15打开第一阀ロ 13、制冷剂从流入ロ 5 —第一阀室11 —第一阀ロ13 —向流出ロ 6流动的大流量控制状态。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因为本实施例的复合阀I构成为具有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4A(第一阀芯15、第一阀ロ 13)、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4B(第二阀芯24、第二阀ロ 23)、以及与第二阀芯24分体的先导阀芯27,利用阀杆25的升降动作开闭驱动该先导阀芯27,所以,能够将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4B(第二阀芯24、第二阀ロ 23)的尺寸形状等设定为最适于小流量控制,且能够在所希望的时刻切实地开闭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4A,此外,在小流量控制时,因为构成为使制冷剂流动但不会如以往的那样在滑动面间隙等狭小部分通过,所以能够不易引起动作不良,其结果是,能够兼顾小流量时的流量控制精度的提高以及可控制流量的増大化(压カ损失的減少化),而不会导致动作负荷的増大、驱动部(电机部分)及阀本体的大型化。另外,本发明的复合阀当然不受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复合阀I的结构的限制,可以添加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为了使第一阀室11与背压室16连通而在第一阀芯15上设置均压孔1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还可以在设置于第一阀芯15的大径部15a外周的活塞环15f与嵌插室14之间设置微小的间隙,通过该间隙将第一阀室11内的制冷剂导入到背压室16。另外,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阀芯15与第二阀芯24均纵向配置,且在横向上相互隔着规定距离,然而,还可以如图5、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复合阀2那样,将第ー阀芯15横向配置,将第二阀芯24纵向配置,另外,还可以如图7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复合阀3那样,将阀杆25、第二阀芯24以及第ー阀芯15配置在同一轴线(阀杆25的旋转轴线O)上。另外,在图5、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复合阀2以及图7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复合阀3中,对与图I 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复合阀I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这种情况下,在第二实施例的复合阀2中,第一实施例的复合阀I中的朝下的纵孔8成为朝右的横孔8',此外,阀座部件12A'与盲盖9'构成为一体化。此外,本发明的复合阀不仅适用于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当然还可以适用于任何 系统的任何用途。
权利要求
1.ー种复合阀,其特征在于,具有活塞型的第一阀芯、设有针型的第二阀芯的阀杆、用于升降该阀杆的升降驱动单元、利用所述阀杆的升降动作而被开闭驱动的先导阀芯、以及设有流入ロ及流出ロ的阀本体, 在所述阀本体的所述流入ロ与流出ロ之间设有可自由滑动地嵌插有所述第一阀芯并通过该第一阀芯划分成背压室和第一阀室的嵌插室、开设于所述第一阀室的第一阀ロ、可升降地配置有所述先导阀芯和第二阀芯的第二阀室、连通所述流入ロ或者第一阀室与第二阀室的第二阀ロ、以及连通所述背压室与所述第二阀室的先导通路, 所述第二阀芯的提升量在规定量以下时,呈现通过所述先导阀芯关闭所述先导通路、并通过所述第一阀芯关闭所述第一阀ロ、根据所述第二阀芯的提升量进行流量控制的小流量控制状态,所述第二阀芯的提升量超过所述规定量时,呈现所述先导阀芯随着所述阀杆的上升而上升、打开所述先导通路、所述第一阀芯随之打开所述第一阀ロ的大流量控制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先导阀芯可自由滑动地外插在所述阀杆的所述第二阀芯的上侧,且被弹簧部件向下方施力以关闭所述先导通路,并且当所述第二阀芯的提升量从所述规定量进ー步增大时,该先导阀芯通过设置于所述阀杆的钩部克服所述弹簧部件的施力而被提升。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背压室的均压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背压室的均压孔。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均为纵向配置,且在横向上相互隔着规定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横向配置,所述第二阀芯纵向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所述第二阀芯以及所述第一阀芯配置在同一轴线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阀,小流量控制用的第二阀芯的提升量在规定量以下时,呈现通过先导阀芯关闭先导通路、并通过大流量用的第一阀芯关闭第一阀口、根据第二阀芯的提升量进行流量控制的小流量控制状态,第二阀芯的提升量超过规定量时,呈现先导阀芯随着阀杆的上升而上升、打开先导通路、第一阀芯随之打开第一阀口的大流量控制状态。根据本发明的复合阀,为了能够兼顾小流量时的流量控制精度的提高以及可控制流量的增大化(压力损失的减少化),具有先导阀式的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和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能够将小流量用第二控制阀的尺寸形状等设定为最适于小流量控制,并能够在所期望的时间切实地进行大流量用第一控制阀的开闭,且不易引起动作不良。
文档编号F16K13/00GK102691810SQ201110393759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5日
发明者山下将司, 神尾猛, 荒井裕介 申请人: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