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显影装置及耦联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8379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显影装置及耦联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用于该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显影装置、以及用于该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耦联构件。电子成像设备的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LED 打印机等)及类似装置。显影装置(显影设备)安装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并将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显影装置包括固定式显影装置和显影盒式显影装置,固定式显影装置在其安装并固定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状态下使用,而对显影盒式显影装置而言,使用者可将其安装于主组件并可将其从主组件拆下。对于固定式显影装置,由服务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另一方面,对于显影盒式显影装置,由使用者通过用另一个显影盒替换原显影盒进行维护。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在将形成于鼓型电子照相感光体(后文称作“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时,下述结构是已知的。在日本公布的专利申请(JP-A) 2003-202727中,一齿轮(齿轮42Y)设置于显影装置上,并且该齿轮与设置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齿轮啮合。然后,设置于主组件的马达的旋转力通过设置于主组件的齿轮和设置于显影装置的齿轮传递到显影辊。以此方式,获知了一种旋转显影辊的方法。进一步地,已知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JP-A H11-015265),其中一显影旋转体设置于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该显影旋转体在多个显影装置安装于显影旋转体的状态下能旋转。在这种设备中,用于将来自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装置的下述显影盒是公知的。具体而言,设置于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主组件侧耦联装置(耦联装置71)与安装于显影旋转体(多颜色显影装置6)上的显影装置(显影装置6Y、6M、6C)的显影装置侧耦联装置(耦联齿轮6 连接,由此旋转力从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传递到显影装置。当连接主组件侧耦联装置和显影装置侧耦联装置时,将主组件侧耦联装置回撤进入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内(通过弹簧74),以不干涉显影旋转体的移动。然后,移动显影旋转体,使得预定显影装置沿主组件侧耦联装置的设置方向移动。其后,通过使用诸如螺线管等移动机构(螺线管75、臂76)朝显影装置侧耦联装置移动已回撤的主组件侧耦联装置。以此方式,两个耦联装置都相互连接。然后,设置于主组件的马达的旋转力通过主组件侧耦联装置和显影装置侧耦联装置传递到显影辊。因此,显影辊旋转。这种方法已经公知。但是,在JP-A 2003-202727中描述的传统显影盒中,位于主组件和显影装置之间的驱动连接部构成一齿轮(齿轮3 和另一齿轮(齿轮42Y)的接合部。因此,难于防止显影辊的旋转不一致性。在JP-A H11-015265中描述的传统显影盒中,如上所述,将主组件侧耦联装置回撤进入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内,以不干涉显影旋转体的移动。进一步地,在旋转力的传递过程中,必需朝显影装置侧耦联装置移动已回撤的主组件侧耦联装置。因此,必需在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上设置用于将主组件侧耦联装置朝显影装置侧耦联装置移动的机构。 此外,对于成像操作而言,必须考虑主组件侧耦联装置的移动所需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传统显影盒的上述问题的显影装置(显影盒)、一种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以及一种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影装置(显影盒),其能够通过沿驱动轴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移动显影装置而使设置于显影装置(显影盒)的耦联构件和驱动轴接合,即使在主组件未设置有用于通过螺线管来使主组件侧耦联装置沿轴向移动的机构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影装置(显影盒),其能够从驱动轴的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接合设置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驱动轴。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影装置(显影盒),与主组件和显影装置的驱动连接通过齿轮进行的情况相比,该显影装置(显影盒)能够平稳地旋转显影辊。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影装置(显影盒),其能够从驱动轴的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与设置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驱动轴接合,并能够平稳地旋转显影辊。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能够通过移动构件的沿单方向的移动从驱动轴的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安装于设置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驱动轴并从其拆卸。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能够通过移动构件沿单方向的移动从驱动轴的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安装于设置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驱动轴并从其拆卸,并能够平稳地旋转显影辊。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耦联构件的显影装置,该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将旋转力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传递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并且所述耦联构件在该位置处于与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的状态;以及脱离角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与所述驱动轴脱离。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能够通过沿驱动轴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移动显影装置而使设置于显影装置(显影盒)的耦联构件和驱动轴接合,即使在主组件未设置有用于通过螺线管来沿轴向移动主组件侧耦联装置的机构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根据本发明,还可以提供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显影装置(显影盒),其能够从驱动轴的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接合设置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驱动轴。根据本发明,还可以提供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与主组件和显影装置的驱动连接通过齿轮进行的情况相比,该显影装置(显影盒)能够平稳地旋转显影辊。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能够从驱动轴的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与设置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驱动轴接合,并能够平稳地旋转显影辊。根据本发明,还可以提供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能够通过移动构件沿单方向的移动从驱动轴的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安装于设置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驱动轴并从其拆卸。根据本发明,还可以提供一种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能够通过移动构件沿单方向的移动从驱动轴的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安装于设置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驱动轴并从其拆卸,并能够平稳地旋转显影辊。根据本发明,还可以提供一种利用该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包括耦联构件的显影装置(显影盒),该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将旋转力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传递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并且所述耦联构件在该位置处于与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的状态;以及脱离角位置, 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与所述驱动轴脱离。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移动构件沿单方向的移动,从驱动轴的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将设置于显影装置的耦联构件和设置于设备主组件的驱动轴接合和脱离。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移动构件沿单方向的移动,从驱动轴的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将设置于显影装置的耦联构件和设置于设备主组件的驱动轴接合和脱离,并且也可以平稳地旋转显影辊。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主组件未设置有用于通过螺线管来移动主组件侧耦联构件以将旋转力沿耦连构件的轴向传递到显影辊的机构时,也可以通过移动构件的移动将设置于显影装置的耦联构件与驱动轴接合。结果,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成像速度的改进。在考虑了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作的描述后,将会更清楚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侧视剖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侧视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辊的立体图;图6分别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和纵向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支撑构件的立体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侧面的剖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的耦联构件的分解图;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纵向剖视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纵向剖视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纵向剖视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体构件(后文称作“旋转体”)的立体图;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体的立体图;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体的立体图;图18示出从侧面观察的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视图;图19示出从侧面观察的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视图;图20示出从侧面观察的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视图;图21是从侧面观察的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视图;图2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之间接合过程的纵向剖视图;图2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M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从驱动轴分离的过程的立体图;图沈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操作的时序图;图2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观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四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轴的立体图3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3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3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侧部的立体图;图3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和显影轴的局部剖视图;图3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取出过程的纵向剖视图;图35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之间接合过程的纵向剖视图;图3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支撑构件的立体图;图3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侧部的立体图;图3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之间接合状态的立体图和纵向剖视图;图3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支撑构件的立体图;图4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4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侧部的立体图;图4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之间接合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和立体图;图4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在将耦联装置安装于显影支撑构件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4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轴和耦联装置之间已接合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4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轴和耦联装置之间已接合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4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体法兰的侧视图;图4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体法兰的侧视图;图49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47示出的耦联装置的轨迹;图5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38中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的剖视图;图5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示图;图5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接合之前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5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和纵向剖视图;图M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5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之间已接合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5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的接合过程的立体图;图5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图5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图5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的驱动输入齿轮的立体图;图6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6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和纵向剖视图;图6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和驱动输入齿轮的分解纵向剖视图;图6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耦联装置和承载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64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纵向剖视图;图6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纵向剖视图;图6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辊齿轮和耦联装置的已接合状态的立体图;图6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和驱动轴之间接合过程的纵向剖视图;图6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6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从驱动轴分离的过程的纵向剖视图;图7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图7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侧部的立体图(已略去显影盒的侧板);图7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输入齿轮的立体图;图7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侧视图;图7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侧视图;图7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的剖视图;图7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和纵向剖视图;图7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的侧视图和立体图;图7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之间的接合过程和脱离过程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显影盒、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及耦联构件。在下述实施方式中,显影盒是使用者能相对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将其安装和拆卸的类型。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在安装并固定到主组件的状态下使用的显影装置。进一步地,本发明特别适用于单一耦联构件(例如图6(a)、14(a3)J8(C)、30及 77(b)示出的那些)、显影装置(显影盒)(例如图2、57及60示出的那些)、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例如图5和75示出的那些)。[实施方式1](1)显影盒(显影装置)的简要描述首先,参见图1至4,将描述作为应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显影盒B(后文可能会简称为“盒”)。图1是显影盒B的剖视图。图2和3是显影盒B的立体图。图4 是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主组件A(后文称作“设备主组件”)的剖视图。这种显影盒B能由使用者安装于设置于设备主组件A上的旋转体C并从旋转体C 拆卸。参见图1至3,显影盒B包括显影辊110。在显影功能中,显影辊通过后面描述耦联机构接收来自设备主组件A的旋转力而旋转。在显影剂容纳框架114内容纳有预定颜色的显影剂t。该显影剂通过搅拌构件116的旋转以预定量供给到显影剂室113a。被供给的显影剂通过显影剂室113a内的类似海绵的显影剂供应辊115的旋转而被供应到显影辊表面。借助薄板状显影刮刀112和显影辊110之间的摩擦带电电荷,该显影剂被供应电荷而形成为薄层。以薄层状形成于显影辊110上的显影剂通过旋转被供给到显影位置。通过将预定的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辊110,将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后文称作“感光鼓”)107 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也就是说,静电潜像由显影辊110显影。进一步地,未参与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剂(即在显影辊110表面上残留的残留显影剂)由显影剂供应辊115移除。同时,新的显影剂由显影剂供应辊115供应到显影辊110 的表面。以此方式,连续地执行显影操作。显影盒B包括显影单元119。显影单元119包括显影装置框架113和显影剂容纳框架114。显影单元119还包括显影辊110、显影刮刀112、显影剂供应辊115、显影剂室113a、 显影剂容纳框架14及搅拌构件116。显影辊110能绕轴线Ll旋转。在此,显影盒B由使用者安装于设置于设备主组件A的旋转选择机构(显影旋转体)C上的显影盒容纳部分130A。此时,如后所述,设备主组件A的驱动轴和作为显影盒B 的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的耦联构件与如下操作相关联地彼此连接,所述操作为显影盒B由显影旋转体(旋转选择机构)C定位在预定位置(与感光鼓相对的部分)的操作。因此,显影辊110等通过接收来自设备主组件A的驱动力而旋转。(2)对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描述参照图4,将描述使用所述显影盒B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接下来,将以彩色激光束打印机作为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例进行描述。如图4所示,容纳不同颜色的显影剂(调色剂)的多个显影盒B(B1、B2、B3、B4) 安装于旋转体C。由使用者执行显影盒B相对于旋转体C的安装和拆卸。通过旋转旋转体 C,容纳预定颜色的显影剂的显影盒B设置成与感光鼓107相对。然后,将形成在感光鼓107 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已显影的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这种显影和转印操作对每个颜色都执行。结果就获得了彩色图像。下面将具体描述。记录材料S是能够在其上形成图像的材料,包括诸如纸、OHP片材等。参见图4,感光鼓107由来自光学装置101的基于图像信息的光进行照射。通过这种照射,在感光鼓107上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辊110由显影剂显影。在感光鼓107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接下来,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10 上的显影剂图像通过第二转印装置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然后,显影剂图像转印于其上的记录材料S被传送到包括加压辊10 和加热辊10 的定影装置105。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的显影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材料S上。定影之后,记录材料S被排出到托盘106上。将更具体地描述成像步骤。与中间转印带10 的旋转相同步地,感光鼓107逆时针地旋转(图4)。然后,充电辊108使感光鼓107的表面均勻地带电荷。感光鼓107的表面通过光学(曝光)装置 101由根据图像信息而定(例如关于黄色图像的)的光照射。因此,在感光鼓107上形成黄色的静电潜像。
曝光装置101的构成如下。曝光装置101基于从外部设备(未示出)读取的图像信息用光照射感光鼓107。结果,在感光鼓107上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101包括激光二极管、多面反射镜、扫描仪马达、成像透镜及反射镜。从未示出的外部设备发送出图像信号。通过这种操作,激光二极管根据图像信号发射光,且多面反射镜由该光(作为图像光)照射。扫描仪马达使多面反射镜以高速旋转来反射图像光,使得感光鼓107的表面选择性地暴露于通过成像透镜和反射镜的图像光。结果,在感光鼓107上形成根据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与形成静电潜像相同时地,旋转体C旋转,从而使黄色显影盒Bl移到显影位置。然后,将预定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辊110。结果,黄色显影剂沉积到静电潜像上,使得静电潜像由黄色显影剂显影。其后,将与显影剂的极性相反的偏压施加到用于中间转印带10 的加压辊(初次转印辊)104j,使得感光鼓107上的黄色显影剂图像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104a 上。如上所述,在完成黄色显影剂图像的初次转印之后,旋转体C旋转。结果,随后的显影盒B2移动以定位于与感光鼓107相对的位置处。对于品红色显影盒B2、青色显影盒 B3及黑色显影盒B4,均执行上述过程。以此方式,通过对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每一颜色重复该过程,四个颜色的显影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0 上重叠。顺带说一句,黄色显影盒Bl容纳黄色显影剂并形成黄色显影剂图像。品红色显影盒B2容纳品红色显影剂并形成品红色显影剂图像。青色显影盒B3容纳青色显影剂并形成青色显影剂图像。黑色显影盒B4容纳黑色显影剂并形成黑色显影剂图像。在上述的成像过程中,二次转印辊104b处于与中间转印带10 非接触的状态。清除充电辊104f也处于与中间转印带10 非接触的状态。在中间转印带10 上形成四个颜色的显影剂图像之后,二次转印辊104b被按压抵靠于中间转印带10如(图4)上。与二次转印辊104b的按压抵靠接触相同步地,在邻近对齐辊对10 的位置处等待的记录材料S被送至中间转印带10 和二次转印辊104b之间的压区。同时,由作为供给(传送)装置103的供给辊10 和传送辊对103c从记录材料盒103a供给记录材料S。就在对齐辊对10 的前方,设置有传感器99。传感器99检测记录材料S的前端, 并停止对齐辊对10 的旋转,从而将记录材料S置于预定位置并处于待命状态。对二次转印辊104b施加与显影剂极性相反的偏压,使得中间转印带10 上的显影剂图像同时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显影剂图像转印于上的记录材料S通过传送带单元103f传送到定影装置105。由定影装置105执行显影剂图像的定影。经受过定影的记录材料S由排出辊对103g排出到设置在设备主组件的上部处的排出托盘106上。以此方式,完成了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图像。在完成二次转印之后,清除充电辊104f被按压抵靠于中间转印带10 上,使得中间转印带10 的表面和余留在中间转印带10 表面上的显影剂被供应以预定偏压。结果, 移除了残留电荷。经受过电荷移除的残留显影剂通过初次转印压区以静电方式从中间转印带10 重新转印到感光鼓107上。结果,中间转印带10 的表面被清除干净。在二次转印后重新转印到感光鼓107上的残留显影剂由接触感光鼓107的清除刮刀117a移除。被移除的显影剂通过传送通道(未示出)被收集在残留显影剂盒107d内。顺带说一句,容纳部分130a是上述显影盒B容纳于其内、并且在多个位置处设置于旋转体C上的腔室。旋转体C在显影盒B安装于腔室内的状态下沿单方向旋转。结果,显影盒B的耦联构件(后面描述)连接到设置于设备主组件A的驱动轴180,并与驱动轴180 分离。根据旋转体C沿单方向的移动,显影盒B (显影辊110)沿与驱动轴180的轴线L3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3)显影辊的构成接下来,参见图5(a)和5(b),将描述显影辊110的构成。图5 (a)是从设备主组件 A到显影辊110的驱动力的接收侧(后文简称为“驱动侧”)观察的显影辊110的立体图。 图5(b)是从相对于显影辊110的轴向与驱动侧相对的一侧(后文称作“非驱动侧”)观察的显影辊110的立体图。显影辊110包括显影轴153和橡胶部分110a。显影轴153由诸如铁或类似材料的细长轴形状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并在除了相对于轴向的两个端部外的部分处覆盖有橡胶部分110a。显影轴153通过位于两端接合部分153dl和153d2处的轴承(未示出)由显影装置框架113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进一步地,后面描述的显影盒150定位于驱动侧的端部 15 处。显影盒150与传递驱动力的后面描述的旋转力传递销155接合。橡胶部分IlOa 同轴地覆盖显影轴153。橡胶部分IlOa承载显影剂,并通过将偏压施加于显影轴153而使静电潜像显影。压区宽度调节构件136和137是用于以恒定值调节显影辊110相对于感光鼓107 的压区宽度的构件。未示出的轴承设置在显影辊110的两个端部153dl和153d2处,用来以可旋转方式将显影辊Iio支撑于显影装置框架113上(图1)。显影齿轮(未示出)设置在显影辊110的驱动侧端部153dl处,并固定到显影轴 153上。未示出的显影齿轮将从设备主组件A接收到显影辊110上的旋转力传递到显影盒 B的其它旋转构件(例如显影剂供应辊115、搅拌构件等)。接下来,将更具体地描述显影轴153的驱动侧端部,其中显影盒150以可移动的方式(枢转地、摆动地)安装于此。端部15 具有球形形状,使得显影盒150(后面描述)的轴线L2能平滑地倾斜。在显影轴153的端部附近,沿着与显影轴153的轴线Ll横交的方向设置有用于从显影盒150接收旋转力的驱动力传递销155。作为旋转力传递部分的销155由金属形成,并通过诸如压入配合、粘接等方法固定到显影轴153。固定位置可以是能沿着与显影轴(显影辊)的轴线Ll横交的方向传递驱动力(旋转力)的任何位置。希望销55穿过显影轴153的端部15 的球形中心P2(图 IOb)。这是因为,这样旋转力的传递直径总是保持不变,即使在显影轴153的轴线Ll和显影盒150的轴线L2彼此略微偏斜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可以实现稳定的旋转力传递。旋转力传递部位可设置在任何位置。但是,为了可靠地传递驱动转矩(旋转力)并提高组装性能,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单一销155。销155穿过端部球形表面15 的中心P2。结果, 销155(155al和15 设置成在驱动轴的外部表面处的彼此相对成180度的位置处突出。 也就是说,旋转力在两个部位处传递。在该实施方式中,销155固定在距离显影轴153端部5mm以内的端部侧处。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顺带说一句,在设备主组件A内设置有主组件侧显影电触头(未示出),以接触导电显影轴153的非驱动侧端部153c。使显影盒的电触头(未示出)和主组件侧显影电触头彼此接触。以此方式,将高压偏压从设备主组件A供应到显影辊110。(4)对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耦联装置,耦联构件)的描述将参照图6(a)至6(f)描述耦联装置(耦联构件)的实施方式,该耦联装置是作为本发明主要组成构件的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图6(a)是从设备主组件侧观察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6(b)是从感光鼓侧观察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6(c)是从耦联装置的旋转轴线L2方向的垂直方向观察的耦联装置的视图。图6(d)是从设备主组件侧观察的耦联装置的侧视图,且图6(e)是从感光鼓侧观察的耦联装置的视图。图6(f)是沿图6(e)所示的S3-S3线所剖得的耦联装置的剖视图。显影盒B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设置于设备主组件A内的旋转体C内的显影盒容纳部分130a。该安装由使用者执行。旋转体C能被旋转地驱动,并停止在显影盒B到达预定位置(显影盒B与感光鼓107相对的显影位置)时的位置。通过这种操作,耦联装置(耦联构件)150与设置于设备主组件A上的驱动轴180接合。进一步地,旋转体C沿单方向旋转以将显影盒B移离所述预定位置(显影位置)。也就是说,显影盒B从预定位置回撤。结果,耦联装置150移动离开驱动轴180。耦联装置150在与驱动轴180接合的状态下接收来自设置于设备主组件A上的马达64(图17)的旋转力。耦联装置150将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110。结果,显影辊110借助接收自设备主组件A的旋转力旋转。如上所述,驱动轴180具有销182(旋转力施加部分),并由马达64旋转。用于耦联装置150的材料是诸如聚缩醛、聚碳酸酯或类似材料的树脂材料。为了增强耦联装置150的刚度,也可以通过根据负载转矩将玻璃纤维或类似材料掺入树脂材料内以增强刚度。进一步地,也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因此,用于耦联装置150的材料可适当地选择。但是,树脂制成的耦联装置能容易地加工,因此该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显影盒由树脂材料形成。耦联装置150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如图6(c)所示,第一部分能够与驱动轴180(后文将描述)接合,且它是用于从设置在驱动轴180上的作为旋转力施加部分的旋转力传递销182(主组件侧旋转力传递部分) 接收旋转力的从动部分150a。另外,第二部分能够与设置于显影装置轴153上的销155接合,且它是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110的驱动部分150b。另外,第三部分是用于将从动部分150a和驱动部分150b彼此连接的中间部分150c(图6(c)和图6(f))。如图6 (f)所示,从动部分150a设置有朝旋转轴线L2扩张的驱动轴插入开口部分 150m。驱动部分150b具有显影装置轴插入开口部分1501。开150m由朝驱动轴180 (图9至13)侧扩张的锥形驱动轴接收表面150f限定。接收表面150f构成凹部150z,如图6(f)所示。凹部150z包括相对于轴线L2方向位于与显影辊110相反位置的开口 150m。这样,不管显影辊110在显影盒B内处于何种旋转相位,耦联装置150都能不受驱动轴180自由端18 干涉地在相对于驱动轴180的轴线L3的预接合角位置(图22 (a))、 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图22(d))、及脱离角位置(图25(a) (d))之间移动(枢转)。后文将描述其细节。在凹部150z的端面上,多个突起(接合部分)150d(150dl_150d4)围绕轴线L2等间隔地设置一圆周上。在相邻突起150d之间设置有入口部分150k(150kl、150k2、150k3、 150k4)。相邻突起150dl-150d4之间的间隔比销182的外径大,从而接纳设置于驱动轴180 上的旋转力传递销182(旋转力施加部分)。销是旋转力施加部分。相邻突起之间的凹部是所述入口部分150kl-150k4。当旋转力从驱动轴180传递到耦联装置150时,销182由入口部分150kl-150k4中的任一接纳。另外,在图6(d)中,旋转力接收表面(旋转力接收部分)150e(150el-150e4)设置在各突起150d的相对于顺时针方向(Xl)的上游处。旋转力接收表面150el-150e4沿与耦联装置150旋转方向横交的方向延伸。更具体而言,突起150dl 具有接收表面150el,突起150d2具有接收表面150e2,突起150d3具有接收表面150e3,突起150d4具有接收表面150e4。在驱动轴180旋转的状态下,销182al、182a2接触接收表面 150e中的任一表面。通过这样做,由销182al、182a2接触的接收表面150e被销182推压。 这样,耦联装置150绕轴线L2旋转。为了尽可能稳定地将传递转矩传递到耦联装置150,希望将旋转力接收表面150e 设置在一圆心0位于轴线L2上的假想圆(同一圆周)上(图6(d))。这样,旋转力传递半径恒定,并且传递到耦联装置150的转矩稳定。另外,对于突起150d而言,优选通过使耦联装置150接收的力平衡来稳定耦联装置150的位置。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接收表面150e 均设置在径向相对的位置(180度)。更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接收表面150el和接收表面150e3相对于彼此径向相对,接收表面150e2和接收表面150e4相对于彼此径向相对。 通过这种配置,耦联装置150接收的力构成力偶。因此,耦联装置150能仅通过接收力偶就持续旋转运动。因此,无需指定耦联装置150在其旋转轴线L2上的位置,耦联装置150就能旋转。另外,至于接收表面的数量,只要驱动轴180的销182(旋转力施加部分)能进入入口部分150k (150kl-150k2),就可以适当地选择。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设置了四个接收表面。该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该示例。例如,接收表面150e (突起150dl-150d4) 不必设置在同一圆周上(图6(d)的假想圆Cl上)。或者,不必设置在径向相对的位置。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接收表面150e,能提供上述效果。在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销的直径为约2mm,且入口部分150k的圆周长度为约8mm。 入口部分150k的圆周长度是相邻突起150d之间(在假想圆上)的间隔。这些尺寸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与开口 150m相似,显影装置轴插入开口部分1501具有锥形旋转力接收表面150i, 其作为一扩张部分,朝着显影装置轴153扩张。接收表面150i构成凹部150q,如图6(f)所示。
这样,不管显影辊110在显影盒B内处于何种旋转相位,耦联装置150能不受显影装置轴153的自由端干涉地相对于轴线Ll在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及脱离角位置之间移动(枢转、摆动)。在图示的示例中,凹部150q由中心位于轴线L2上的锥形接收表面150i构成。在接收表面150i内设置有待用开口 150gl或150g2( “开口”)(图 6(b))。对于耦联装置150而言,销155能插入这种开口 150gl或150g2的内侧,使得它可被安装于显影装置轴153。并且,开口 150gl或150g2的尺寸比销155的外径大。通过这样做,不管显影辊110在显影盒B内处于何种旋转相位,耦联装置150能够如后文所述地在不受销155的干涉的情况下在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和预接合角位置(或脱离角位置)之间移动 (枢转、摆动)。更具体而言,突起150d与凹部150z的自由端相邻地设置。并且,突起(突出部分)150d沿与耦联装置150旋转的旋转方向横交的交叉方向突出,并且沿所述旋转方向以一定间隔设置。并且,在显影盒B安装于旋转体C的状态下,接收表面I5Oe接合到或抵靠到销182,并由从旋转驱动轴接收力的销182推压。这样,接收表面150e从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另外,接收表面150e均与轴线L2 等距设置,并关于轴线L2成对地设置。所述接收表面150e由突起150d的沿所述交叉方向的表面构成。另外,入口部分(凹部)150k沿旋转方向设置,且它们在轴线L2的方向上凹入。入口部分150k形成为相邻突起150d之间的间隔。在驱动轴停止其旋转、显影盒 B安装于旋转体C上的状态下,当耦联装置与驱动轴180接合时销182进入入口部分150k。 并且,旋转的驱动轴180的销182推压接收表面150e。或者,在耦联装置与驱动轴180接合且驱动轴180已经旋转的情况下,销182进入入口部分150k并推压接收表面150e。这样,耦联装置150旋转。旋转力接收表面(旋转力接收构件(部分))150e可设置在驱动轴接收表面150f 的内部。或者,接收表面150可设置于相对于轴线L2方向自接收表面150f向外突出的部分中。当接收表面150e设置于接收表面150f内侧时,入口部分150k设置于接收表面150f 内侧。更具体而言,入口部分150k是设置于接收表面150f的弧形部分的内侧、突起150d 之间的凹部。另外,当接收表面150e设置在向外突出的位置时,入口部分150k是位于突起 150d之间的凹部。在此,凹部可以是沿轴线L2方向延伸的通孔,或者,它可在其一端处封闭。更具体而言,凹部由设置于突起150d之间的空间区域提供。必要的只是在显影盒B安装于旋转体C的状态下能够使销182进入该区域内。待用部分的这些结构同样能应用于后文将描述的实施方式。在图6(e)中,旋转力传递表面(旋转力传递部分)150h(150hl或150M)设置于开口 150gl或150g2的相对于逆时针方向(X2)的上游。并且,旋转力由与销155al、155a2 接触的传递部分150hl或150h2从耦联装置150传递到显影辊110。更具体而言,传递表面 150hl或150h2推压销155的侧表面。这样,耦联装置150就以其中心与轴线L2对准的方式旋转。传递表面150hl或150h2沿与耦联装置150的旋转方向横交的方向延伸。与突起150d相似,希望将传递表面150hl或150h2相对于彼此径向相对地设置在同一圆周上。在用注射成型法制造鼓耦联构件150时,中间部分150c可以较细。这是因为耦联装置要制造成使得驱动力接收部分150a、驱动部分150b及中间部分150c具有大致均勻的厚度。因此,当中间部分150c的刚度不足时,可以使中间部分150c变粗,从而使得从动部分150a、驱动部分150b及中间部分150c具有大致相等的厚度。(6)支撑构件的形状下面将参见图7描述支撑构件(安装构件)157。图7(a)是从驱动轴侧观察的立体图,图7(b)是从显影辊侧观察的立体图。
支撑构件157具有保持耦联装置150并将显影盒B定位于旋转体C内的功能。进一步地,它具有支撑耦联装置150使得旋转力能传递到显影辊110的功能。更具体而言,支撑构件157将耦联装置150安装于显影盒B。如图7所示,支撑构件包括用于在安装和拆卸显影盒B的过程中相对于设置于旋转体C上的容纳部分130a进行导引的导引部140L2、以及用于将显影盒B定位于容纳部分 130a内的柱体部140L1。并且,上述耦联装置150设置于与显影辊(未示出)同轴设置的圆筒部157c的内部空间157b内。在构成空间157b的内周表面157i处,设置有用于将耦联装置150保持于显影盒B内的肋157el和157e2。肋157el和157e2相对于显影盒B的移动方向X4(旋转体C的旋转方向)彼此相对地设置。支撑构件157设置有用于将其自身固定到显影装置框架113的定位部分157dl和157d2,并设置有使固定螺丝穿过的孔157gl 和 157g2。(6)耦联装置相对于显影盒框架的支撑结构参见图8至图13,将描述显影辊110和耦联装置150相对于显影装置框架(显影盒框架)113的支撑结构(安装结构)。图8是从驱动侧观察的、显影盒的显影辊附近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图。图9是沿图8的S4-S4所剖得的剖视图。图10是沿显影轴线Ll所剖得的剖视图,其示出了耦联装置和支撑构件安装之前的状态。图11是示出安装之后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耦联装置的轴线L2与显影辊的轴线Ll大致共轴对准时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将耦联装置从图12的状态旋转过90度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显影辊轴和耦联装置的组合状态的立体图。图14(bl)至(b5)是立体图,而图14(al)至(a5)是从轴线Ll方向观察的视图。如图14所示,耦联装置150安装成使得其轴线L2能相对于显影辊轴153(显影辊)的轴线Ll沿任何方向倾斜。在图14 (al)和图14 (bl)中,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与显影轴153的轴线Ll共轴。耦联装置150从这种状态向上倾斜的状态在图14(d)和图14( )中示出。如这些附图所示,当轴线L2朝开口 150g侧倾斜时,当以耦联装置为基础相对地观察这些构件时,销在开口 150g内部移动。结果,耦联装置150绕垂直于开口 150g的轴线AX(图14(a2))倾斜。在图14(b3)中,示出耦联装置150向左倾斜的状态。如该图所示,当轴线L2沿开口 150g的正交方向倾斜时,当以耦联装置为基础相对地观察这些构件时,销在开口 150g内部旋转。旋转轴线是传递销155的轴线AY(图14(a3))。在图14(a4)和(b4)与图14(a5)和(b5)中分别示出耦联装置150向下和向右倾斜的状态。耦联装置150绕各轴线AX和AY倾斜。在与前文所述倾斜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例如,在图14(a2)和14(a3)的倾斜方向的中间位置、在图14(a3)和14(a4)的倾斜方向的中间位置、在图14(a5)和14(a2)的倾斜方向的中间位置,通过将沿旋转轴线AX和AY方向的旋转组合来实现上述倾斜。因此,轴线L2 能相对于轴线Ll沿任意方向枢转。此时,销155设置于显影辊轴153上。更具体而言,销 155从显影辊轴153的外周表面突伸。与销155相对设置的耦联装置150设置有开口 150g。 开口 150g的尺寸设置为使得当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倾斜时开口与销互不干涉。更具体而言,传递表面(旋转力传递部分)150h相对于销(旋转力接收部分)155能移动(图14)。销155在移动情况下具有传递表面150。并且,传递表面150h和销155 沿耦联装置150的旋转方向彼此接合。进一步地,在传递表面150h和销155之间设置有间隙。这样,耦联装置150沿相对于轴线Ll的大体所有方向均能移动(能枢转、能摆动)。已经提及了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能沿任意方向歪斜或倾斜。但是,轴线L2不一定要在耦联装置150的全部的360度方向的范围内线性地倾斜至预定角度。例如,可选择开口 150g,使其沿周向略宽。这样,相对于轴线Ll倾斜轴线L2时,即使在轴线L2不能线性地倾斜到预定角度的情况下,耦联装置150也能绕轴线L2旋转微小度数。因此,它能倾斜到预定角度。换句话说,如果需要,可适当地选择开口 150g的沿旋转方向的游隙量。以此方式,耦联装置150相对于显影辊110的轴线Ll在大体全部圆周上能旋转或能摆动。更具体而言,耦联装置150相对于鼓轴153在耦联装置150的大体全部圆周上能枢转。进而,可从前述解释中理解,耦联装置150能够沿鼓轴153的周向并大致在整个周向上回旋。在此,“回旋”移动并不是指耦联装置本身绕轴线L2旋转的移动,而是指倾斜轴线L2绕显影辊的轴线Ll旋转的移动,但是此处的“回旋”并不排除耦联装置本身绕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的旋转。已经提到,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能沿任意方向歪斜或倾斜。但是,轴线L2不一定要能够在耦联装置150的全部360度方向范围内线性地倾斜预定角度。例如,可选择开口 150g,使其沿周向略宽。这样,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倾斜时,即使在它不能线性地倾斜到预定角度的情况下,耦联装置150也能绕轴线L2旋转微小度数。因此,它能倾斜到预定角度。换句话说,如果需要,可适当地选择开口 150g沿旋转方向的游隙量,以此方式,耦联装置150相对于鼓轴(旋转力接收构件)153能够在大体全部圆周上旋转或摆动。更具体而言,耦联装置150相对于鼓轴153能够在耦联装置150的大体全部圆周上枢转,进而,如同可从前述解释中理解的那样,耦联装置150能够沿鼓轴153的周向并大致在鼓轴153的所有圆周方向上回旋。在此,“回旋”移动并不是指耦联装置本身绕轴线L2旋转的移动,而是指倾斜轴线L2绕感光鼓的轴线Ll旋转的移动,但是此处的“回旋”并不排除耦联装置本身绕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的旋转。另外,“能够沿大体所有方向移动”的范围是指如下的范围在该范围内,当使用者将显影盒B安装于设备主组件A时,不管具有旋转力施加部分的驱动轴处于何种相位,耦联装置均能移动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另外,“能够沿大体所有方向移动”的范围同时也是指如下的范围在该范围内,在耦联装置与驱动轴脱离时,不管驱动轴是否处于停止角相位, 耦联装置均能移动到脱离角位置。另外,耦联装置在旋转力传递部分(例如旋转力传递表面150h)和待接合的旋转力传递部分或者说旋转力接收部分(例如销155)之间设置有间隙,使得它相对于轴线Ll 能够沿大体所有方向枢转。以此方式,耦联装置安装于显影盒B的端部。因此,耦联装置相对于轴线Ll能够大体上沿所有方向移动。这种结构与后文将描述的耦联装置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似。下面将描述组装方法。在将显影辊110以可旋转方式安装于显影装置框架113之后,将销155安装于显影轴153。其后,显影齿轮145组装到显影轴153上。
其后,如图10所示,耦联装置150和支撑构件157沿方向X3插入。首先,在保持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与X3平行的同时,将耦联装置150朝方向X3的下游插入。此时, 显影轴153的销155的相位与耦联装置150的开口 150g的相位彼此匹配,销155插入开口 150gl或150g2内。并且,显影轴153的自由端15 抵靠耦联装置150的接收表面150i。 显影轴153的自由端15 是球形表面,而耦联装置150的接收表面150i是圆锥形表面。因此,耦联装置150的驱动部分150b侧定位到显影轴153的自由端15 的中心(球形表面的中心)。如后文所述的,当耦联装置150因来自设备主组件A的驱动力(旋转力)的传递而旋转时,定位于开口 150g内的销155将接触旋转力传递表面150hl或150h2(图6(b))。 这样,就能传递旋转力了。其后,支撑构件157的一个端面157w朝方向X3的下游插入。这样,耦联装置150的一部分容纳于支撑构件157的空间部分157b内。并且,支撑构件157 固定于显影装置框架113内,因此形成了整体的显影盒B。将对耦联装置150各部分的尺寸进行描述。如图10所示,耦联装置150的从动部分150a的最大外径是Φ 2,驱动部分150b的最大外径是Φ ,且开口 150g的小直径是Φ 3。另外,销155的最大外径是销Φ 5,支撑构件157的保持肋157e的内径是Φ 4。 在此,“最大外径”是绕显影辊110的旋转轴线Ll的最大旋转轨迹的外径。与耦联装置150 相关的最大外径Φ 及Φ 3是绕轴线L2的最大旋转轨迹的外径。此时,因为满足Φ 5 < Φ 3,因此耦联装置150能通过笔直的安装操作沿方向Χ3组装到预定位置,因此组装性能高。支承构件157的保持肋157e的内表面直径Φ 4比耦联装置150的ΦD2大,比ΦDl 小(Φ 2< Φ 4< Φ )。这样,只需沿方向Χ3笔直组装的步骤就足以将支撑构件157组装到预定位置。因此,能改善组装性能(在图11中示出组装后的状态)。如图11所示,支撑构件157的保持肋157e沿轴线Ll方向紧挨耦联装置150的凸缘部分150j设置。更具体地,在轴线Ll的方向上,从凸缘部分150j的端面150j 1到销 155的轴线的距离是nl。另外,从保持肋157e的端面157el到凸缘部分150j的另一端面 157J2的距离是n2。满足如下关系距离n2 <距离nl。另外,相对于轴线Ll的垂直方向而言,凸缘部分150j和肋157el、157e2设置成使得它们彼此相对重叠。更具体地,从肋157e的内表面157e3到凸缘部分150j的外表面 150J3的距离n4(重叠量)是相对于轴线Ll的正交方向的重叠量η4。通过如此设定,防止了销155从开口 150g脱离。也就是说,耦联装置150的移动由支承构件157限制。因此,耦联装置150不会脱离显影盒。该防止脱离方法无需附加部件就能实现。从降低制造和组装成本角度来看是希望上述尺寸的。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尺寸。如以上参照图9、11及12所述的,耦联装置150的凹部150q即接收表面150i接触显影轴153的自由端表面15 即突起。因此,耦联装置150绕自由端(球形表面)15 的中心P2沿自由端(球形表面)153b摆动,换句话说,不管鼓轴153处于何种相位,轴线L2 都能够大体沿所有方向移动。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大体能够沿所有方向移动(枢转、旋转、移动)。如后文将要描述的,为了使耦联装置150可与驱动轴180接合,在就要接合之前,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朝相对于旋转体C旋转方向的下游倾斜。换句话说,如图17所示,轴线L2倾斜成使得耦联装置150的从动部分150a定位在相对于旋转体的旋转方向X4 的下游侧处。
下面将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如图12所示,选择耦联装置150的驱动部分150b的最大外径部分和支撑构件157 之间的距离π3,使得在最大外径部分和支撑构件157之间设置有微小间隙。这样,耦联装置 150能够枢转。如图7所示,肋157el和157e2是平行于轴线Ll延伸的半圆形肋。肋157el和 157e2垂直于旋转方向X4。另外,沿轴线Ll方向从肋157e到凸缘部分150j的距离n2 (图11)比销155的中心到驱动部分150b侧边缘的距离nl短。这样,销155就不会脱离开口 150gl和150g2。因此,如图9所示,从动部分150a相对于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能够沿方向X4大幅度地枢转。换句话说,驱动部分150b能够朝未设置有肋157e的一侧(垂直于附图页面)大幅度地枢转。图9示出轴线L2倾斜之后的状态。另外,耦联装置150也能从如图9所示的轴线 L2倾斜的状态移动到如图12所示的与轴线Ll大致平行的状态。以此方式设置肋157el和 157e2。通过这样做,使得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能够相对于轴线Ll枢转,另外,能防止显影装置框架113与耦联装置150脱离。两种效果都能提供。耦联装置150相对于显影轴153沿轴线Ll方向具有游隙(距离n2)。因此,接收表面150i (锥形表面)可以不是一直紧贴地接触鼓轴自由端15 (球形表面)。换句话说, 枢转中心可偏离球形表面的曲率中心P2。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轴线L2相对于轴线 Ll仍能旋转或枢转。因此,能实现该实施方式的目的。另外,轴线Ll和轴线L2之间的最大可能倾斜角α (图9)限制成轴线L2和接收表面150i之间的锥形角(α 1,图6(f))的二分之一。耦联装置150的接收表面150i的圆锥形状的顶角可适当地选择。通过这样做,耦联装置150的倾斜角α可设定为最优值。显影轴153的柱形部分153a的形状可简单地为圆柱形。这样,能节省制造成本。选择处于待用状态的开口 150g的宽度,使得当轴线L2倾斜时销155不会干涉,如前文所述。在从动部分150a侧沿方向)(5倾斜时的凸缘部分150j的轨迹通过图13中的区域 Tl示出。如图所示,即使耦联装置150倾斜,也不会发生与销155的干涉,因此,凸缘部分 150j可设置于耦联装置150的全部圆周上(图6(b))。换句话说,轴接收表面150i具有圆锥形形状,因此,当耦联装置150倾斜时,销155并不进入区域Tl内。因此,耦联装置150 的切除范围最小化。因此,能确保耦联装置150的刚度。(7)设备主组件的旋转体(移动构件、旋转选择机构)的结构的描述接下来将参照图15至21描述作为移动构件的旋转体C的结构。图15和16是未安装显影盒B的状态下的旋转体C的立体图。图17A是示出单个显影盒B安装于旋转体C 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至21是示出旋转体C、感光鼓107、驱动系及显影盒B的侧视图。沿轴线Ll方向,旋转体法兰50L和50R设置在两个端部处。在旋转体法兰50L和 50R的沿轴线Ll方向的外侧分别设置有旋转体侧板54L和MR。旋转体法兰50L和50R及其中心轴51由位于沿轴线Ll方向最外侧的侧板54L和MR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成对的法兰50L和50R的相对的表面50Lb和50Rb处,设置有用于在相对于旋转体C (容纳部分130A)安装和拆卸显影盒B的过程中使用的沟槽状主组件导引件130L1、 130L2、130L3、130L4、130R1、130R2、130R3&130R4。盒 B 的盒侧导引件 140R1、140R2、140L1及140L2(图2和幻沿着这些设置于设备主组件A上的主组件导引件插入。也就是说,显影盒B能安装于旋转体C上并能从旋转体C上拆卸。显影盒B由使用者以可拆下方式安装于旋转体C上。更具体地,在显影盒B(Bi)的相对于显影盒B(Bl)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处,设置有导引件140R1和140R2。进一步地,在显影盒B(Bl)的另一纵向端部处,设置有导引件140L1 和140L2。使用者持握显影盒B,并将导引件140R1和140R2插入设置于旋转体C上的导引件130R1。类似地,使用者将导引件140L1和140L2插入设置于旋转体C上的导引件130L1。 以此方式,显影盒B由使用者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设置于旋转体C上的容纳部分130A。也就是说,显影盒B由上述导引件导引,并且沿与显影盒B(显影辊110)的纵向方向横交的方向安装于容纳部分130A和从容纳部分130A拆卸。显影盒B沿如下方向进行安装其中,纵向方向与旋转体C的旋转方向X4交叉。因此,设置在显影盒B的一个纵向端部处的显影盒 B (耦联装置)通过旋转体C的旋转沿大致垂直于驱动轴180的方向移动。当旋转力从设备主组件A传递到显影盒B时,安装于旋转体C上的显影盒B倾向于绕弧形导引件140R1和 140L1旋转。但是,细长导引件140R2和140L2接触导引件130R1和130L1的沟槽的内表面,使得显影盒B能相对于旋转体C定位。也就是说,显影盒B以可拆卸方式容纳于容纳部分130A内。类似地,显影盒B(B2)由设置于旋转体C上的导引件130R2和130L2导弓丨,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容纳部分130A。显影盒B(B3)由设置于旋转体C上的导引件130R3和 130L3导引,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容纳部分130A。显影盒B(B4)由设置于旋转体C上的导引件130R4和130L4导引,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容纳部分130A。也就是说,显影盒B由使用者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设置于旋转体C上的容纳部分 130A 内。图17示出显影盒B安装于设备主组件A(旋转体C)内的状态。各个显影盒B相对于旋转体C定位,并通过旋转体C的旋转而旋转。此时,显影盒 B通过加载弹簧、锁定装置或类似装置(未示出)固定到旋转体C,使得显影盒B的位置不因旋转体C的旋转而偏离。在另一旋转体侧板54L上设置了用于旋转显影辊(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也就是说,显影装置驱动齿轮181啮合固定到马达64的马达轴上的小齿轮65。当马达开始旋转时,旋转力传递到齿轮181。与齿轮181同轴设置的驱动轴180开始旋转。结果,驱动轴180 的旋转力通过耦联装置150传递到显影辊110等部件。顺带说一句,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轴180在耦联装置150接合之前已开始旋转。但是,驱动轴180的旋转开始时间可进行适当地选择。显影盒B和成对的旋转体法兰50L和50R—起旋转。也就是说,当旋转体C旋转预定角度时,旋转体C就停止其旋转。结果,显影盒B就定位在与设置于设备主组件A上的感光鼓107相对的位置(显影位置)处。与显影盒B的定位和停止大体上同时地,耦联装置150接合驱动轴180。也就是说,凹部1502覆盖驱动轴180的端部180b的末端。驱动轴180具有与上述显影轴大致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驱动轴180包括球形端部180b和在圆柱形形状的主要部分180a的大体中心处穿过的销182。借助于该销182, 旋转力(驱动力)通过耦联装置150传递到显影盒B。
旋转体C上安装了四种颜色的显影盒B。在此,显影盒B对感光鼓107的施压以下述方式执行。如上所述,法兰50L和50R由旋转体侧板54L和MR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位于两个端部处的旋转体侧板54L和54R通过以可旋转方式设置在旋转体侧板54L和54R上方的可摆动轴60而定位和固定到设备主组件A的侧板(未示出)。换句话说,显影盒B、旋转体法兰50及旋转体侧板M绕可摆动轴60 —体地摆动。也就是说,显影盒B和旋转体C 一体地摆动。结果,显影盒B压靠于感光鼓107上或与感光鼓107分离。这种压靠和分离操作通过凸轮(未示出)的旋转来挤压设置在旋转体侧板54L和 54R之间的旋转体支撑件66而进行。进一步地,如参见图15所述的,驱动轴180大致相对于径向和轴向定位和安装在设备主组件A的预定位置。进一步地,显影盒B也通过旋转体C的旋转停止而定位在设备主组件A的预定位置。这些已定位的驱动轴180和显影盒B由耦联装置150连接。耦联装置150相对于显影盒B (框架)能摆动(能枢转、能移动)。因此,即使位于定位在预定位置的驱动轴180和定位在预定位置的显影盒B之间,耦联装置150也能够平稳地传递旋转力。 也就是说,即使当驱动轴180和显影盒150之间存在一些轴(轴线)偏移,耦联装置150也能平稳地传递旋转力。这是应用了本发明的耦联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显著效果之一。(8)显影盒(显影装置)的切换结构在法兰50L和50R的各自的外周表面处,一体地设置有齿轮50a,如图15至17所示。与这些齿轮50a啮合的一对惰轮59L和59R设置在两个纵向端部处。这些惰轮59L和 59R由可摆动轴60连接。当设置在一个纵向端部处的法兰50L旋转时,另一法兰50R通过齿轮59L和59R同相地旋转。通过采用这种驱动结构,在旋转体C的旋转或显影辊110的旋转过程中,阻止了法兰50L和50R中的任一扭曲。旋转体驱动齿轮65与连接于旋转体侧板54L和54R的摆动中心(即可摆动轴60) 上的齿轮59L和59R啮合。该齿轮65连接到马达61。编码器62安装于马达61的旋转轴。 编码器62检测马达61的旋转量,并控制转数。进一步地,在一个法兰50L的外周表面处, 设置有从法兰50L沿径向突出的遮光器57 (图16)。法兰50L和遮光器57旋转以经过固定到侧板58上的光断路器58。通过检测光断路器被遮光器57遮挡对旋转体C进行控制以使其每次旋转预定角度。也就是说,在旋转体C从遮光器57遮挡光断路器的时间开始旋转预定角度后,第一显影盒停止在与感光鼓107相对的位置。旋转体C进一步沿单方向旋转预定角度,其后第二显影盒停止在与感光鼓107相对的位置。通过总共重复四次这种操作 (重复四种颜色的显影盒的停止),就形成了彩色图像。也就是说,在显影盒B安装于旋转体C的状态下,通过旋转体C沿单方向的旋转, 显影盒B沿与驱动轴180的轴线L3垂直的方向移动。在设备主组件A的上表面处,设置有用于由使用者安装和拆卸显影盒B的开口以及用于覆盖该开口的能打开/能关闭的盖40 (图4)。进一步地,设置有用于检测盖40的打开/关闭的门开关(未示出)。在通电期间并当盖40关闭(这时门开关运行)时,开始旋转体C的旋转操作。(9)显影盒(显影装置)的在切换操作期间的定位结构
下面将参照图18至21逐步地描述旋转体C和显影盒B的操作。为便于描述,仅示出旋转体内的一个显影盒。首先,在图18所示的状态下,显影盒B并未到达预定位置(耦联构件150位于预旋转角位置)。当旋转体C沿X4的方向旋转时,上述的从旋转体法兰50的外周表面部分地突出的遮光器57到达光断路器58,使得旋转体C停止在预定位置(如图19中示出的状态)。此时,驱动轴180和显影盒B的耦联装置150彼此连接(耦联构件150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显影辊110置于能旋转的状态下。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耦联装置150开始与驱动轴180的接合的状态时,驱动轴180已经旋转。因此,显影辊110旋转。但是,在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180接合、驱动轴180停止的情况下,耦联装置150在能旋转状态下等待。 后文将详述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180的接合(连接)。然后,如上所述,致动凸轮(未示出)以接触旋转体支撑件66,使得旋转体C绕可摆动轴60逆时针地移动。也就是说,显影辊110通过沿Xl方向移动而接触感光鼓107 (图 20的状态)。然后,执行预定的成像操作。当完成成像操作后,旋转体C通过弹簧(未示出)的力而绕可摆动轴6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旋转体C恢复到图19示出的状态。也就是说,显影辊110移离感光鼓 107 (耦联装置150位于脱离角位置)。然后,旋转体C沿X4方向绕中心轴51旋转,使得随后的显影盒B能到达显影位置 (图21的状态)。此时,驱动轴180和耦联装置150之间的连接得以释放。也就是说,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180分离。此时的操作将在后文中具体描述。从参照图18所述的操作到参照图21所述的操作的上述操作对于四种颜色总共重复四次,从而实现彩色成像。(10)耦联装置的接合操作/旋转力传递/脱离操作如前文所述,就在显影盒B停止在设备主组件A的预定位置之前、或者与该停止大体上同时地,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180接合(从图18到图19)。并且,当在预定时间段的旋转之后显影盒B移离设备主组件A的预定位置时,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180脱离(从图20到图21)。参见图22至图25,将描述耦联装置的接合操作、旋转力传递操作及脱离操作。图 22是示出驱动轴、耦联装置及显影轴的纵向剖视图。图23是示出驱动轴、耦联装置及显影轴之间相位差的纵向剖视图。图25是示出驱动轴、耦联装置及显影轴的纵向剖视图。在显影盒B通过旋转体C的旋转而移到显影位置的过程中,耦联装置150定位在预接合角位置。更具体地,耦联装置的轴线L2预先相对于显影轴153的轴线Ll倾斜,使得从动部分150a定位在旋转体旋转方向X4的下游。通过耦联装置150的这种倾斜,相对于轴线Ll的方向,耦联装置150的相对于旋转体C的旋转方向X4而言的下游自由端位置 150A1的位置比自由端部180b3更靠近显影轴153侧处。另外,在轴线Ll的方向上,相对于方向X4而言的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的位置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更靠近销182侧处(图22(a)、(b))。在此,自由端位置是指相对于图6(a)和6 (c)中所示的耦联装置150 的从动部分150a的轴线L2方向而言最接近驱动轴的位置,并且它是距离轴线L2最远的位置。换句话说,根据耦联装置(图6(a)和(c)中的150A)的旋转相位,自由端位置是耦联装置150的从动部分150a的边缘线,或是从动突起150d的边缘线。
首先,相对于旋转体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从轴自由端部180b3 旁边经过。并且,在耦联装置150从驱动轴180旁边经过之后,耦联装置150的圆锥形状的接收表面150f或突起150d接触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或销182。并且,它响应于旋转体C的旋转而倾斜,使得轴线L2变得与轴线Ll平行(图22 (c))。并且,最后,显影盒B 的相对于设备主组件A的位置被确定。更具体而言,旋转体C停止。在这种情况下,驱动轴 180和显影轴153大致彼此共轴。更具体而言,耦联装置150从预接合角位置移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允许其自由端位置150A1从驱动轴180旁边绕过(枢转和摆动)。并且,耦联装置150从预接合角位置朝轴线L2与轴线Ll大致共轴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倾斜。耦联装置150和驱动轴180彼此接合(图22 (d))。更具体而言,凹部150z覆盖自由端部180b。 这样,旋转力能够从驱动轴180稳定地传递到耦联装置150。另外,此时,销152位于开口 150g (图6(b))内,且销182位于入口部分150k内。在该实施方式中,当耦联装置150开始与驱动轴180接合时,驱动轴180已经在旋转了。因此,耦联装置150立即开始旋转。但是,当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180接合、驱动轴180不动时,耦联装置150以可旋转的状态待命,这时销182位于入口部分150k内。如前文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耦联装置150相对于轴线Ll能枢转。因此,通过耦联装置150本身倾斜,耦联装置150能在不会干涉驱动轴180 (耦联装置)的情况下对应于旋转体C的旋转与驱动轴180接合。此外,不管驱动轴180和耦联装置150之间的相位差如何,均可以进行上述的耦联装置150的接合操作。参见图14和图23,将描述耦联装置和驱动轴之间的相位差。图23 示出耦联装置和驱动轴的相位。在图23(a)中,销182和耦联装置150的驱动轴接收表面 150f在相对于旋转体的旋转方向X4的上游处彼此相对。在图23(b)中,销182和耦联装置 150的突起150d彼此相对。在图23(c)中,驱动轴的自由端部180b和耦联装置150的突起 150d彼此相对。在图23(d)中,自由端部180b和耦联装置的接收表面150f彼此相对。如图14所示,耦联装置150安装成相对于显影轴153在所有方向上均可枢转。因此,如图23 所示,不管显影轴153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相位如何,耦联装置150均能沿旋转方向X4枢转。另外,不管驱动轴180和耦联装置150之间的相位差如何,在旋转方向X4上,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的位置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更靠近显影辊110侧。另外,耦联装置150的倾斜角设定为使得在旋转方向X4上,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更靠近销182侧。借助于这种设定,沿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响应于旋转体C 的旋转操作而从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旁边经过。并且,在图23(a)的情况下,驱动轴接收表面150f接触销182。在图23(b)的情况下,突起150d接触销182。在图23(c)的情况下, 突起150d接触自由端部180b。在图23(d)的情况下,接收表面150f接触自由端部180b。 另外,轴线L2由于旋转体C旋转时所产生的接触力(加载力)接近与轴线Ll平行的位置, 且它们彼此接合(耦联)。因此,不管驱动轴180和耦联装置150之间的相位差或耦联装置 150和显影轴153之间的相位差如何,它们均能彼此接合。参见图M,将描述显影辊110旋转情况下的旋转力传递操作。驱动轴180因接收自马达64的旋转力而与齿轮(斜齿轮)181 —起沿图中的X8方向旋转。并且,与驱动轴180 一体的销182接触耦联装置150的旋转力接收表面150el至150e4中的任一个。这样,耦联装置150旋转。耦联装置150进一步旋转。这样,耦联装置150的旋转力传递表面150hl或150h2接触与显影轴153 —体的销155。然后,驱动轴180的旋转力通过耦联装置150和显影轴153使显影辊110旋转。另外,显影轴153的自由端15 接触接收表面150i。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 接触接收表面150f。这样,耦联装置150正确地定位(图22d)。更具体而言,耦联装置150 通过凹部150z覆盖自由端部180而定位到驱动轴180。此时,即使轴线L3和轴线Ll彼此略微有些不共轴,耦联装置150也能旋转,而不会因耦联装置150的小倾斜给显影轴153和驱动轴180施加大的载荷。因此,即使因旋转体C旋转导致显影盒B产生略微的位置偏移, 进而驱动轴180和显影轴153彼此偏离,耦联装置150也能平稳地传递旋转力。这是根据本发明的耦联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显著效果之一。参见图25,将描述响应于显影盒B通过旋转体C沿单方向旋转而离开预定位置 (显影位置)的移动,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180脱离的操作。首先,将描述显影盒(B)移离预定位置时各个销182的位置。在成像完成之后,如从前面的描述中显而易见的,销182定位在进入或入口部分150kl至150k4中的任何两个处(图6)。并且,销155定位在开口 150gl或150g2内。下面将描述与利用显影盒完成成像操作之后切换到下一显影盒B的操作相关联的、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180脱离的操作。在显影轴153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大致共轴(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显影轴153与显影盒(B) —起沿着拆卸方向)(6移动,并且相对于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位于上游的接收表面150f或突起150d接触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 180b或销182(图25a)。轴线L2开始朝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上游倾斜(图25(b))。相对于显影轴153而言,该倾斜方向与耦联装置150接合驱动轴180时的耦联装置150的倾斜方向相反。通过旋转体C的旋转操作,耦联装置150移动,同时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上游自由端部150A2保持与自由端部180b接触。沿着轴线L2,上游自由端部150A2向驱动轴的自由端部180b3倾斜(图25 (c))。在这种状态下,耦联装置150在与自由端部180b3接触的情况下从驱动轴180旁边经过(图25(d))。因此,耦联装置150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脱离角位置,使得耦联装置150的相对于旋转方向X4位于驱动轴180上游的部分(上游自由端部150A》可以从驱动轴180旁边绕过。因此,显影盒B通过旋转体C的旋转而移到图21所示的位置。另外,在旋转体C 完成一整转之前,耦联装置150(轴线Li)借助于未示出的装置朝着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倾斜。换句话说,耦联装置150从脱离角位置移到预接合角位置。这样,在旋转体C完成其一整转之后,耦联装置150处于能与驱动轴180接合的状态下。如同从前面的描述中可以清楚的那样,耦联装置150的预接合角位置相对于轴线 Ll的角度比脱离角位置相对于轴线Ll的角度大。这是因为优选地预先设定预接合角位置, 使得在耦联装置的接合操作过程中,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和驱动轴的自由端部180b3之间的距离相对较长(图22b)。这是考虑到部件的尺寸公差而设计的。 相反,在耦联装置脱离时,轴线L2与旋转体C的旋转相关联地倾斜。因此,耦联装置150的下游自由端部150A2沿着驱动轴的自由端部180b3移动。换句话说,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2和自由端部180b3在轴线Ll的方向上大致彼此对齐(图25(c))。 另外,当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180脱离时,不管耦联装置150和销182之间的相位差如何
如图22所示,在耦联装置150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耦联装置150相对于轴线Ll 的角度使得在显影盒(B)安装于设备主组件(A)的预定位置(与感光鼓相对的位置)的状态下,耦联装置150接收来自驱动轴180的旋转力传递,并且它旋转。另外,耦联装置150的预接合角位置是指耦联装置150根据旋转体C的旋转在安装于预定位置的安装操作过程中,就要与驱动轴180接合之前的角位置。另外,耦联装置150的脱离角位置是指根据旋转体C的旋转在显影盒B移离预定位置的过程中,在显影盒(B)脱离驱动轴180时耦联装置150相对于轴线Ll的角位置。在预接合角位置或脱离角位置,轴线L2和轴线Ll构成的角β 2和β 3比轴线L2 和轴线Ll在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构成的角β 大。至于角β1,0度是优选的。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如果角β 1小于约15度,可实现旋转力的平稳传递。这也是该实施方式的效果之一。至于角β 2和β 3,约20至60度的范围是优选的。 如前文所述,耦联装置以可枢转方式安装于轴线Ll。并且,耦联装置150根据旋转体C的旋转倾斜,而不会干涉驱动轴。在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即使显影盒B (显影辊110)响应于旋转体C沿大致垂直于驱动轴180的轴线L3方向的单方向移动而移动,鼓耦联构件150也能完成相对于驱动轴180的耦联(接合)和脱离。这是因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鼓耦联构件150能处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及脱离角位置。在此,如前文所述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是指鼓耦联构件150的用于将使显影辊 110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110的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是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倾斜的位置,其是鼓耦联构件150的在鼓耦联构件150与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的角位置。脱离角位置是指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倾斜远离预接合角位置的位置,并且是鼓耦联构件150的用于使鼓耦联构件150脱离驱动轴180的角位置。在上述描述中,在脱离时,与旋转体C的旋转相关联地,上游接收表面150f或上游突起150d接触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这样,已经描述了轴线L2朝旋转方向X4的上游倾斜。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这并非是必须的。例如,在耦联装置的旋转支点附近处设置肘节式弹簧(弹性材料)。该结构使得在耦联装置接合时,相对于耦联装置产生朝旋转方向X4下游的加载力。在耦联装置脱离时,与旋转体C的旋转对应,由于这种双相加载式弹簧的功能,与接合情况相反,对耦联装置产生朝旋转方向X4上游的加载力。因此,在耦联装置脱离时,沿旋转方向X4的上游接收表面150f或突起150d、以及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并不互相接触,且耦联装置与驱动轴脱离。换句话说,只要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 响应于旋转体C的旋转而倾斜,任何手段都是可用的。另外,在耦联装置150就要与驱动轴 180接合之前,耦联装置倾斜,使得耦联装置的从动部分150a面朝旋转方向X4的下游。换句话说,耦联装置预先置于预接合角位置的状态下。因此,实施方式2以及后面实施方式中的任何手段都是可用的。在此,参见图沈,将描述该实施方式中减少成像(显影)所需时间的措施。图沈是示出显影辊等的旋转的时序图。在此,参见图26,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描述减少成像(显影)所需时间的措施。图26是用于示出显影辊等的旋转的时序图。在图沈中,示出从显影装置(显影盒)位于原始位置的状态直到显影辊接收成像开始信号以实现第一颜色显影(形成黄色图像)和第二颜色显影(形成品红色图像)的显影辊的旋转和停止的定时。对于第三和第四颜色(形成青色图像和形成黑色图像)的后续显影,由于简要原因而略去图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驱动轴180和耦联装置150之间的接合操作在旋转体 C的旋转过程中完成,或就在旋转体C的旋转停止后完成。在旋转体C的旋转过程中或就在旋转体C的旋转停止后,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180的接合操作完成。然后,显影辊110处于能旋转的状态,或者旋转。也就是说,在耦联装置150进入与驱动轴180的接合操作之前驱动轴180已经旋转的情况下,耦联装置150在与驱动轴180接合的同时开始旋转。然后,显影辊110开始旋转。进一步地,在驱动轴180停止的情况下,耦联装置150停止,不会旋转,即使当耦联装置 150和驱动轴180的接合完成时也是如此。当驱动轴180开始旋转时,耦联装置150开始旋转。然后,显影辊110开始旋转。在任一情况下,根据该实施方式,主组件侧旋转力传递构件(例如主组件侧耦联装置)不需要沿轴线方向向前和向后移动。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耦联装置150进入与驱动轴180的接合操作之前驱动轴180 已经旋转。因此,成像操作能快速地开始。因而,与驱动轴180停止的情况相比,成像所需要的时间能进一步减少。进一步地,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驱动轴180的旋转状态下,耦联装置150能与驱动轴180分离。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轴180也可以不旋转或停止,以使耦联装置150与驱动轴接合或脱离。也就是说,根据该实施方式中的耦联装置150,不管驱动轴180旋转或停止,耦联装置150均能与驱动轴180接合和脱离。这也是该实施方式的显著效果之一。其后,依序进行旋转体(显影辊)接触、形成黄色图像、旋转体(显影辊)分离以及显影辊旋转停止的步骤。与旋转体的旋转开始相同时地,执行显影盒的耦联装置与设备主组件的驱动轴的脱离操作,以为第二颜色的显影操作作准备。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耦联装置的接合和脱离操作能与旋转体的旋转相关联地进行。因此,可以缩短第一颜色显影和第二颜色显影之间的必要的时间间隔。相似地, 第二颜色显影和第三颜色显影之间的必要的时间间隔、第三颜色显影和第四颜色显影之间的必要的时间间隔、原始位置和第一颜色显影之间的必要的时间间隔、以及第四颜色显影和原始位置之间的必要的时间间隔也能够减少。因此,能减少在片材上获得彩色图像所需的时间。这也是该实施方式的显著效果之一。参见图27和图观,将描述显影轴的一个修改示例。图27是显影轴周围的构件的立体图。图观示出图27中的特征部分。在前面的描述中,显影轴的自由端是球形表面,耦联装置接触显影轴自由端的球形表面。然而,如图27(a)和观(幻示出的,显影轴1153的自由端115 可以是有平面的。 自由端115 的外周面的边缘部分1153c接触耦联装置150以旋转耦联装置150。即使借助于这种结构,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也能可靠地枢转。另外,不需要加工球形表面。因此, 能够降低成本。在前面的描述中,另一驱动传递销固定到显影轴。但是,如图27(b)和观…)示出的,它可以是与细长显影轴分离的构件。第一显影轴1253A是用于支撑显影辊的橡胶部分 (未示出)的构件。另外,第二显影轴125 与第一显影轴1253A共轴设置,并一体地设有用于与耦联装置150接合的驱动传递肋1253BC。在这种情形中,通过利用注塑成型等一体式模制工艺,可以增大几何范围。因此,肋部件1253Bc可以扩大。因此,驱动传递部分1253Bd 的面积可增加。即使它是由树脂材料制成的显影轴,它也能可靠地传递转矩。在图中,当耦联装置150沿X8方向旋转时,耦联装置的驱动传递表面150h接触第二驱动轴的驱动传递部分1253Bd。当此时接触面积较宽大时,施加到肋1253Bc上的应力就较小。因此,耦联装置等的损坏可能性就减小了。另外,第一显影轴可以是普通的金属轴,第二显影轴可以是树脂材料形成的一体模制产品。在这种情形中,可实现成本降低。如图27 (c)和观((3)所示,旋转力传递销(旋转力接收部分)1355的相对端部 1355alU355a2通过压配合等预先固定进耦联装置1350的驱动传递孔1350gl或1350g2 内。其后,可插入自由端1353cl、1353c2形成为狭槽形状的显影轴1353。此时,优选地,销 1355的相对于显影轴1353的自由端(未示出)的接合部分135 形成为球形形状,使得耦联装置1350能枢转。通过以此方式预先固定销1355,不必再不必要地增大耦联装置1350 的待用孔1350g的尺寸。因此,耦联装置的刚度增强了。另外,在前面的描述中,耦联装置的轴线的倾斜是沿着显影轴自由端进行的。但是,如图27(d)、27(e)及观((1)示出的,这种倾斜可以沿着与显影轴1453同轴的支撑构件 1457的接触表面1457a进行。在这种情况中,显影轴1453的自由端表面145 位于与支撑构件的端面相当的水平上。并且,从自由端表面145 突出的旋转力传递销(旋转力接收部分)1453c插入耦联装置1450的开口 1450g的内部。旋转力由与耦联装置的旋转力传递表面(旋转力传递部分)1450h接触的该销1453c传递。以此方式,耦联装置1450倾斜时, 接触表面1457a设置在支撑构件1457上。这样,就不必直接加工显影轴,并能降低加工成本。另外,相似地,自由端处的球形表面可以是作为分离构件的模制树脂部件。在这种情形中,能降低轴的加工成本。这是因为通过切割等加工的轴的构造能简化。另外,轴自由端的球形表面的范围可变窄,且通过限制需要高精度加工的范围,可降低加工成本。参见图四,将描述驱动轴的修改示例。图四是驱动轴和显影驱动齿轮的立体图。与显影轴类似,可以将驱动轴1180的自由端形成为平坦表面1180b,如图四(a)所示。这样,轴的构造简单,并能降低加工成本。销(旋转力施加部分)由参考标号1182标
7J\ ο另外,与显影轴类似,驱动传递部分U80cl、1280c2可与驱动轴1280 —体地模制, 如图四…)所示。当驱动轴是模制树脂部件时,驱动传递部分能模制为一体部件。因此,可实现成本降低。如图^(c)所示,为了使驱动轴1380的自由端部1380b的范围变窄,轴自由端 1380c的外径与主体部分1380a的外径相比可减小。自由端部1380b要求精确度,以如上所述地确定耦联装置(未示出)的位置。因此,通过将球形范围限制到仅与耦联装置接触的接触部分,可减少要求高精度的表面。这样,可降低加工成本。另外,可类似地切去球形表面的不必要的自由端。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沿轴线Ll方向在显影辊和设备主组件之间不存在游隙。在此,将描述沿轴线Ll方向存在游隙时的显影辊的定位方法。换句话说,耦联装置1550 设置有锥形表面1550e、1550h。至于驱动轴,通过旋转产生沿推动方向的力。这样,耦联装置和显影轴相对于轴线Ll的方向定位。参见图30和图31,将进行详述。图30是耦联装置独自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图31是驱动轴、显影轴及耦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0 (b)所示,旋转力接收表面1550e相对于轴线L2形成角α 5。当驱动轴180 沿Tl方向旋转时,销182和接收表面1550e彼此接触。然后,分力沿T2方向施加到耦联装置1550,且耦联装置沿T2方向移动。更详细地,耦联装置1550移动,直到耦联装置1550 的驱动轴接收表面1550f (图31a)接触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为止。这样,就确定了耦联装置1550的相对于轴线L2方向的位置。另外,自由端部180b是球形表面,耦联装置 1550的驱动轴接收表面1550f是锥形表面。因此,沿垂直于轴线L2的方向确定了耦联装置 1550的从动部分1550a相对于驱动轴180的位置。另外,如图30(c)所示,旋转力传递表面(旋转力传递部分)1550h相对于轴线L2 形成角α6。当耦联装置1550沿Tl方向旋转时,传递表面1550h和销155彼此接触。然后,分力沿T2方向施加到销155,且销沿T2方向移动。并且,显影轴153移动,直到显影轴 153的自由端15 接触耦联装置1550的显影支承表面1550i (图31b)为止。这样,确定了显影轴153(显影辊)相对于轴线L2方向的位置。另外,耦联装置1550的显影支承表面1550i是锥形表面,显影轴153的自由端 15 是球形表面。因此,沿垂直轴线L2的方向,确定了耦联装置1550的驱动部分1550b相对于显影轴153的位置。选择锥形角α 5和α 6,以使得足以产生沿推动方向移动耦联装置和显影辊的力。 并且,根据载荷不同,角度可以变化。但是,如果设置了用于确定推动方向位置的其它装置, 则锥形角α 5和α 6可以较小。因此,如前文所述,耦联装置设置有用于产生沿轴线L2方向的拉进力的倾斜部分,并设置有用于确定沿垂直于轴线L2的方向的位置的圆锥形表面。这样,耦联装置的沿轴线L2方向的位置和沿垂直于该轴线的方向的位置能同时地确定。另外,能进一步实现可靠的旋转力传递。下面将对其进行描述。当耦联装置的旋转力接收表面或旋转力传递表面没有设置前述的倾斜角时,耦联装置的旋转力传递表面或旋转力接收表面会由于尺寸公差的影响等因素而倾斜,且沿轴线L2的方向(与图30的Τ2相反的方向)产生分力。这样, 就干扰了驱动传递销和耦联装置的旋转力接收表面和旋转力传递表面之间的接触。但是, 借助于上述结构,能避免这种问题。但是,耦联装置并非一定要既设置这种拉进用的倾斜部分又设置有定位的圆锥形表面。例如,替换用于沿轴线L2方向拉拽用的倾斜部分,可附加用于沿轴线L2方向施力的部件。从现在起,只要不特别指出,将要描述既形成有倾斜表面又形成有圆锥形表面的情形。参见图32,将描述用于相对于显影盒调整耦联装置的倾斜方向以用于耦联装置和设备主组件的驱动轴之间接合的装置。图32是示出显影盒的驱动侧的主要部件的侧视图,图33是沿图32的S7-S7所剖得的剖视图。在此,为了调整耦联装置150相对于显影盒B的倾斜方向,支撑构件(安装构件)1557设置有调整部分1557hl或1557h2。这种调整部分1557hl或1557h2设置成使得 在耦联装置就要与驱动轴180接合之前,调整部分1557hl或1557h2变得与旋转方向X4大致平行。另外,调整部分1557hl或1557h2的间隔D7比耦联装置150的驱动部分150b的外径Φ 6略大。这样,耦联装置150能够沿旋转方向Χ4枢转。另外,耦联装置相对于显影轴能够沿所有方向枢转。因此,不管显影轴处于何种相位,耦联装置都能沿被调整的方向倾斜。因此,容易更加可靠地将驱动轴(未示出)插入耦联装置150的用于驱动轴的插入开口 150m内。因此,它们能更可靠地接合。另外,在前面的描述中,耦联装置150的预接合角位置相对于轴线Ll的角比脱离角位置相对于轴线Ll的角大(图22、图25)。但是,这不是必需的。将参见图34进行描述。图34是示出耦联装置的安装过程的纵向剖视图。如图35所示,在耦联装置的安装过程的(a)状态下,在轴线Ll的方向上,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850A1 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更接近驱动销182 (旋转力施加部分)。在(b)状态下,自由端位置1850A1接触自由端部180b。此时,自由端位置1850A1沿着相对于旋转体C的旋转方向 X4处于下游的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朝显影轴153移动。并且,自由端位置1850A1 在该位置从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3旁边经过,耦联装置150进入预接合角位置(图 34(c))。最后,建立耦联装置1850和驱动轴180之间的接合((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图 34 (d))。当自由端部分1850A1从自由端部180b3旁边经过时,自由端位置1850A1接触自由端部180b3,或者位于显影轴153侧或显影辊侧。下面将描述该实施方式的示例。首先,如图5所示,显影轴153的轴径是ΦΖ1,销155的轴径是ΦΖ2,并且长度是 Ti。如图6(d)、(e)及(f)所示,耦联装置150的从动部分150a的最大外径是ΦΖ4,形成突起150dl或150d2或150d3或150d4的内端部的假想圆Cl (图6(d))的直径是ΦΖ5,以及驱动部分150b的最大外径是ΦΖ6。参见图22和25,耦联装置150和圆锥形驱动轴接收表面150f之间形成的角是α 2,耦联装置150和轴接收表面150i之间形成的角是α 1。驱动轴180的轴径是ΦΖ7,销182的轴径是ΦΖ8,并且长度是Ζ9。另外,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的相对于轴线Ll的角是β 1,预接合角位置的角是β 2,及脱离角位置的角是β 3。在这种示例中Zl = 8mm ;Z2 = 2mm ;Z3 = 12mm ;Z4 = 15mm ;Z5 = IOmm ;Z6 = 19mm ;Z7 = 8mm ;Z8 =2mm ; Z9 = 14mm ;01 = 70度;02=120度;31 = 0度;32 = 35度;33 = 30度。已证实借助于上述设定,该实施方式的装置能令人满意地工作。但是,这些设定不限制本发明。[实施方式2]参见图36至图38,将描述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描述一种相对于显影辊的轴线倾斜耦联装置的轴线的装置。在该实施方式的描述中,与实施方式1中相同的参考标号在本实施方式中指代具有对应功能的元件,且为了简化起见略去其详细描述。这也适用于后文描述的其它实施方式。
图36是示出粘贴在支撑构件上的耦联装置锁定构件(这是本实施方式所特有的) 的立体图。图37是显影盒的驱动侧的主要部件的放大立体图。图38是示出驱动轴和耦联装置之间已接合状态的立体图和纵向剖视图。如图36所示,支撑构件3157具有围绕耦联装置一部分的空间3157b。作为保持构件以用于保持耦联装置3150倾斜的耦联装置锁定构件3159粘贴在构成所述空间的圆柱形表面3157i上。如后文将描述的,这种锁定构件3159是用于临时性地维持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倾斜的状态的构件。换句话说,如图36所示,耦联装置3150的凸缘部分3150j接触该锁定构件3159。这样,轴线L2维持相对于轴线Ll朝显影盒旋转方向(X4)的下游倾斜的状态。因此,如图36所示,锁定构件3159设置在支撑构件3157的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上游圆柱形表面3157i上。作为锁定构件3159的材料,诸如橡胶和人造橡胶的具有相对较高摩擦系数的材料,或诸如海绵和板簧的弹性材料,均是合适的。这是因为借助于摩擦力、 弹性力等能维持轴线L2的倾斜。参见图38,将描述用于使耦联装置3150和驱动轴180接合的接合操作(显影盒的安装和拆卸操作的一部分)。图38 (al)和(bl)示出就要接合之前的状态,图38 (a2)和 (b2)示出接合完成后的状态。如图38(al)和图38(bl)所示,耦联装置3150的轴线L2预先借助锁定构件3159 的力相对于轴线Ll朝旋转方向X4的下游(收回位置)倾斜(预接合角位置)。通过耦联装置3150的这种倾斜,在轴线Ll方向上,(相对于安装方向的)下游的自由端3150A1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更接近显影盒(显影辊)侧。(相对于安装方向的)上游的自由端 3150A2比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3更接近销182。另外,此时,如前文所述,耦联装置 3150的凸缘部分3150j接触锁定构件3159。轴线L2的倾斜状态由锁定构件3159的摩擦力维持。其后,显影盒B沿旋转方向X4移动。这样,自由端表面180b或销182的自由端接触耦联装置3150的驱动轴接收表面3150f。并且,由于其接触力(使旋转体旋转的力),轴线L2接近与轴线Ll平行的方向。此时,凸缘部分3150j与锁定构件3159分开,并进入非接触状态。最后,轴线Ll和轴线L2大致彼此同轴。并且,耦联装置3150处于传递旋转力的等待(待命)状态(图38 (a2)、(b2))(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与实施方式1类似,旋转体C绕摆动中心轴线摆动,并使显影辊110接触感光鼓 107。并且,马达64的旋转力通过驱动轴180传递到耦联装置3150、销155、显影轴153及显影辊110。在旋转过程中,轴线L2与轴线Ll大致共轴。因此,锁定构件3159不接触耦联装置3150,并且不影响耦联装置3150的驱动。在完成成像之后,旋转体C沿相反的方向摆动,显影辊110与感光鼓107隔开。然后,为了实施下一颜色的成像操作,旋转体C开始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耦联装置3150与驱动轴180脱离。换句话说,耦联装置3150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到脱离角位置。由于在那种情况下的操作与实施方式1(图25)中的相同,因此为了简要起见略去其描述。另外,到旋转体C执行完一整转时,耦联装置3150的轴线L2借助于未示出的装置朝旋转方向X4的下游倾斜。换句话说,耦联装置3150从脱离角位置经由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到预接合角位置。通过这样做,凸缘部分3150 j接触锁定构件3159,并又一次维持耦联装置的倾斜状态。如前文所述,轴线L2的倾斜状态由粘贴在支撑构件3157上的锁定构件3159维持。这样,就更加可靠地建立起耦联装置和驱动轴之间的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构件3159粘贴在支撑构件的内表面3157i的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最上游侧处。但是,这不是必需的。例如,必需的是当轴线L2倾斜时能维持其倾斜状态的位置。上面描述了锁定构件3159与凸缘部分(图38 (bl) )3150 j接触(图38(bl))。但是,接触位置可以是从动部分3150a (图38 (bl))。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已经描述了锁定构件是分离构件,但是这不是必需的。例如,它可与支撑构件3157 —体地模制(例如双色模制),并且支撑构件3157可替代锁定构件3159直接接触耦联装置3150。或者,为了增大摩擦系数可使耦联装置的表面变粗糙。另外,虽然已经描述过锁定构件3159粘贴在显影支撑构件3157上,但是锁定构件 3159可以是任何对象,只要它是固定在显影盒B上的构件即可。[实施方式3]参见图39至图42,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将描述用于相对于轴线Ll倾斜轴线L2的装置的情况。如图39(立体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所特有的耦联装置按压构件安装于支撑构件上。图40是示出耦联装置按压构件的立体图。图41是显影盒的驱动侧的主要部件的放大立体图。图42是示出耦联装置的接合操作的立体图和纵向剖视图。如图39所示,在支撑构件(安装构件)4157的内表面4157i上设置有弹簧支撑部分4157el、4157e2。另外,螺旋扭簧(耦联装置加载构件)4159的线圈部分4159b、4159c安装于支撑部分4157el、4157e2。如图40所示,加载构件4159的接触部分4159a接触耦联装置4150的凸缘部分4150j的从动部分4150a侧。弹簧4159扭曲以产生弹性力。这样,耦联装置4150的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倾斜(图41,预接合角位置)。加载构件4159与凸缘部分4150j接触的接触位置设定在显影轴153中心的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处。因此,轴线(L2)相对于轴线(Li)倾斜,使得从动部分4150a侧被导向相对于旋转方向(X4) 的下游。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螺旋扭簧用作加载构件(弹性材料),但是这不是必需的。 能产生弹性力的任何装置,例如片簧、橡胶及海绵,均是可用的。但是,为了倾斜轴线L2,需要一定量的行程。因此,希望能够提供所述行程的构件。另外,支撑构件4157的弹簧支撑部分4157el、4157e2及线圈部分4159b、4159c起到结合实施方式1(图9、图12)描述的用于耦联装置的保持肋的作用。参见图42,将描述耦联装置4150和驱动轴180之间的接合操作(旋转体的旋转操作的一部分)。图42中的(al)和(bl)是就要接合前的视图,图42中的(a2)和(b2)示出接合完成后的状态。图42中的(a3)和(b3)是接合已释放的状态的视图,及图42中的 (a4)和(b4)是轴线L2重新相对于旋转方向X4朝下游倾斜的状态的视图。在图42(al)和42(bl)的状态(耦联装置4150的退避位置)中,耦联装置4150的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预先朝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倾斜(预接合角位置)。因此,耦联装置4150倾斜。这样,在轴线Ll的方向上,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4150A1 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更靠近显影盒(显影辊)侧。另外,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上游自由端位置4150A2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更靠近销182侧。换句话说,如前文所述,凸缘部分4150j由加载构件4159按压。因此,轴线L2由于加载力而相对于轴线Ll倾斜。其后,显影盒B沿旋转方向X4移动。这样,自由端表面180b或销182的自由端接触耦联装置4150的驱动轴接收表面4150f。并且,轴线L2由于接触力(使旋转体旋转的力)接近与轴线Ll平行的角度。同时,凸缘部分4150j和加载弹簧4159彼此接触。这样,弹簧4159扭曲以增大力矩。最后,轴线Ll和轴线L2变成彼此大致共轴,且耦联装置4150处于旋转等待状态(图 42 (a2)、(b2))(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与实施方式1类似,旋转力从马达64通过驱动轴180传递到耦联装置4150、销 155、显影轴153及显影辊110。加载构件4159的加载力在旋转时施加到耦联装置4150。但是,如果马达64的驱动转矩具有足够的裕量,则耦联装置4150将以高精度旋转。当旋转体进一步旋转时,耦联装置4150将与驱动轴180分离,如图42 (U)和(b3) 示出的。换句话说,驱动轴180的自由端球形表面180b推压耦联装置的驱动轴接收表面 4150f。这样,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朝相反方向(旋转方向X4的相反方向)倾斜(脱离角位置)。通过这样做,加载构件4159进一步扭曲,使得加载力(弹性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在耦联装置4150与驱动轴180脱离之后,轴线L2由于加载构件4159的加载力重新相对于轴线Ll沿旋转方向X4倾斜(预接合角位置,图42(a4)、(b4))。这样,即使未特别设置用于在驱动轴180和耦联装置4150通过旋转体C的旋转又一次彼此耦联时使轴线L2朝预接合角位置倾斜的装置,驱动轴180和耦联装置4150也能彼此连接(能接合)。如前文所述的,通过设置在支撑构件4157上的加载构件4159能实现加载。这样, 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倾斜。因此,能可靠地维持耦联装置4150的倾斜状态,并确保耦联装置4150和驱动轴180之间的接合(耦联)。该实施方式中的加载构件的位置不作限制。例如,它可以是支撑构件4157上的另一位置,或可以是不同于该构件的构件。另外,加载构件4159的加载方向与轴线Ll的方向相同,但它可以是任何方向,只要轴线L2沿预定方向倾斜即可。另外,加载构件4159的施力位置是凸缘部分4150j的位置,但它可以是耦联装置的任何位置,只要轴线L2沿预定方向倾斜即可。[实施方式4]参见图43至图46,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将描述用于相对于轴线Ll倾斜轴线L2的装置。图43是示出显影盒的主要构件组装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4是显影盒的驱动侧的放大侧视图。图45是示意性地示出使轴线L2倾斜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46是示出驱动轴和耦联装置之间的接合操作的纵向剖视图。如图43和图45所示,在支撑构件(安装构件)5157上设置有耦联装置锁定构件 5157k。当支撑构件5157沿轴线Ll方向组装时,在锁定构件5157k的锁定表面5157kl的一部分接触耦联装置5150的倾斜表面5150m时,所述一部分与凸缘部分5150j的上表面5150j接合。此时,凸缘部分5150j以锁定表面5157kl和显影轴153的圆柱形部分153a之间存在游隙(角α 49)的方式安装。即使当耦联装置5150、支承构件5157及显影轴153的尺寸公差改变时,由于设置这种游隙(角α 49),凸缘部分5150jl也能可靠地锁定到支承构件5157的锁定部分5157kl。如图45 (a)所示,轴线L2倾斜,使得从动部分5150a侧相对于轴线Ll面朝旋转方向X4的下游。另外,由于凸缘部分5150j在全部圆周上延伸,因此不管耦联装置5150处于何种相位其均能安装。此外,如已结合实施方式1所描述的那样,耦联装置借助于调整部分 5157hl或5157h2能够沿旋转方向X4枢转。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锁定构件515 设置在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最下游位置。如下文所述的,如图45(b)所示,在与驱动轴180接合的状态下,凸缘部分5150j 从锁定构件515 释放。另外,耦联装置5150不再受锁定构件515 约束。在组装支撑构件5157时,当耦联装置5150不能维持在倾斜状态时,通过工具等推压耦联装置的驱动部分 5150b(图45(b)的箭头X14的方向)。这样,耦联装置5150将容易地安装(图45(a))。参见图46,将描述耦联装置5150和驱动轴180之间的接合操作(旋转体的旋转操作的一部分)。图46 (a)示出就要接合前的视图,图46(b)是耦联装置5150的一部分经过驱动轴180之后的视图。另外,图46(c)示出耦联装置5150的倾斜通过驱动轴180得以释放的状态,图46(d)示出接合后的状态。在图46 (a)和(b)的状态下,耦联装置5150处于退避位置,在此位置耦联装置 5150的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预先向旋转方向X4倾斜(预接合角位置)。通过耦联装置 5150的倾斜,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5150A1处于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 更接近显影盒B(显影辊)的位置。另外,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上游自由端位置5150A2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更接近销182侧。此时,如前文所述的,凸缘部分5150j接触锁定构件5157k的锁定表面515作1,维持耦联装置的倾斜状态。其后,如图46(c)所示,显影盒B沿旋转方向X4移动。这样,耦联装置5150的锥形驱动轴接收表面5150f或从动突起5150d接触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或销182。由于因接触所产生的力,凸缘部分5150j与锁定表面5157kl分离。这样,就释放了耦联装置 5150相对于支撑构件5157的锁定。并且,响应于旋转体C的旋转,耦联装置倾斜,使得轴线L2逐渐与轴线Ll平行。在凸缘部分5150j通过之后,锁定构件5157k由于恢复力回到以前位置。然后,耦联装置5150不再受锁定构件515 约束。最后,如图46(d)所示,轴线 Ll和轴线L2变得大致共轴,并建立起旋转等待状态(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在成像操作完成之后,下一显影盒B到达显影位置。为此目的,旋转体C又一次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耦联装置5150与驱动轴180脱离。换句话说,耦联装置5150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到脱离角位置。由于在这种情况下的操作细节与实施方式1(图25)中的相同,因此为了简要起见略去其描述。另外,到旋转体C完成一整转时,耦联装置5150的轴线L2借助于未示出的装置朝旋转方向X4的下游倾斜。换句话说,耦联装置5150从脱离角位置经由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到预接合角位置。通过这样做,凸缘部分5150j接触锁定构件5157k,并重新维持耦联装置的倾斜状态。如前文所述的,通过支撑构件5157的锁定部分515 调整耦联装置5150的倾斜方向。这样,能更加可靠地维持耦联装置5150的倾斜状态。并且,可靠地形成耦联装置5150 和驱动轴180之间的接合。此外,在旋转时,锁定构件515 不接触耦联装置5150的结构也有助于旋转力的稳定传递。在该实施方式中,锁定构件515 具有弹性部分。但是,锁定构件515 可以不具有弹性部分,且它可形成为肋的形状,并且通过它使耦联装置的凸缘部分变形。这样,就提供了相似的效果。另外,锁定构件515 设置在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最下游侧处。但是,锁定构件 5157k可位于任何位置,只要轴线L2能维持倾斜到预定方向的状态即可。在该实施方式中,锁定构件5157k由支撑构件的一部分构成。但是,锁定构件 515 可设置在支撑构件的另一位置,或者它可以是不同于支撑构件的构件。另外,锁定部分可以是分离构件。另外,本实施方式、实施方式2或实施方式3可同时实施,在这种情况下能更加可靠地完成耦联装置相对于驱动轴的接合和分离操作。[实施方式5]参见图47至图51,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将对用于相对于轴线Ll倾斜轴线L2的装置进行描述。图47示出沿轴线Ll方向观察的驱动侧的支撑构件和旋转体法兰的视图。图48 示出沿轴线Ll方向观察的设备主组件的构件的视图。图49与图48相同,但添加了耦联装置的轨迹。图 50 是沿图 49 的线 S10-S10、Sll-SlU S12-S12、S13-S13、S14-S14 所剖得的剖视图。首先,参见图47,将描述用于调整耦联装置150的倾斜方向的结构。支撑构件7157 与旋转体C 一体地旋转。支撑构件7157设置有用于仅容许耦联装置7150沿所述的单方向倾斜的调整部分7157hl或7157h2。这些调整部分之间的距离D6比耦联装置7150的驱动部分7150b的外径(未示出)略大,以允许耦联装置7150旋转。调整部分7157hl和7157h2 相对于旋转方向X4倾斜一角度α 7。这样,耦联装置7150相对于旋转方向Χ4能枢转到与 0 7对应的)(5方向。参见图48,将描述用于使耦联装置7150倾斜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固定到驱动轴180上的调整肋1630R。肋1630R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内侧表面的半径从相对于旋转方向Χ4而言的上游部分1630Ra的R-2朝下游部分1630Rb逐渐缩短。选择该表面的半径R-1,使得它如图50所示接触耦联装置的中间部分7150c的外周缘7150cl并被其干涉。当耦联装置7150接触调整肋1630R时,耦联装置7150被朝着旋转体C的旋转轴线推压。此时,通过调整部分7157hl或715几2,在移动方向上调整耦联装置7150。因此, 耦联装置7150倾斜到)(5方向。干涉程度的增加也将增加耦联装置7150的倾斜。调整肋1630R的构造使得在耦联装置7150与驱动轴180接合之前,干涉量一直增加,直到耦联装置7150的倾斜角逐渐成为可接合的角度为止。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位置1630Rb到位置1630Rc的区段位于距离旋转体C的旋转轴线相同半径的位置上。该半径标示为R-1。图49示出在旋转体C旋转的情况下直到耦联装置7150沿导引件1630R与驱动轴180接合为止的轨迹。在图50 (a)至50 (e)中示出沿图49的线S10-S10至S14-S14所剖得的截面。耦联装置7150沿X4方向进入调整肋1630R的区域。此时,耦联装置面朝大致为前进方向的X6方向、或面朝反方向X7、或面朝)(6方向和X7方向之间的方向。在此,将描述耦联装置7150面朝X7方向的情况。耦联装置7150的倾斜方向X5(图47)相对于旋转方向X4成角度α 7。由此,当耦联装置7150朝Χ7方向倾斜时,耦联装置的从动部分7150a相对于旋转体C的径向向外倾斜(图47)。在耦联装置7150进入调整肋1630R的范围内时,在耦联装置7150和调整肋 1630R之间设置有间隙G1。当旋转体C的旋转前进到Sll-Sll截面时,耦联装置7150和调整肋1630R彼此接触(图50b)。调整肋1630R的半径逐渐缩短。因此,干涉程度随着耦联装置7150的前进而增加。在S12-S12截面位置,调整肋1630R向上推压耦联装置7150,且它与显影轴共轴 (图50c)。此时,通过调整肋1630R调整耦联装置7150的移动。由此,耦联装置7150仅能沿X8方向(在S10-S10的横截面位置仅沿)(6方向)枢转,并且不能朝X8的反方向倾斜。在横截面S13-S13位置,耦联装置相对于调整肋1630R的干涉程度增加了。由此, 耦联装置7150由肋1630R向上推压,并被迫沿X9方向(在S12-S12截面为X8方向)倾斜 (图50(d))(预接合角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旋转体C旋转,直到耦联装置与驱动轴180共轴为止(S14-S14截面位置)。这样,耦联装置7150能通过与实施方式1相似的操作与驱动轴180接合(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其后,在完成成像之后,耦联装置7150与驱动轴180脱离,从而完成一系列操作 (因为该脱离操作与前述实施方式中的那些相同,因此为简要起见略去其描述)。每次成像都重复该操作。为了使耦联装置与调整肋互相干涉,耦联装置从相对于径向的外侧接触到调整肋,并因此使耦联装置倾斜。不过,可以调整成使得调整部分7157hl或7157h2的角α 7(图 47中沿)(5方向)关于切向方向(Χ4方向)线对称。这样,当从径向内侧接触调整肋1630R 时,可实施相同操作。由于耦联装置7150的方位由调整肋1630R调整,因此显影盒不需要设置有用于倾斜耦联装置的机构。这样,可实现显影盒成本降低。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借助于弹簧等施加力到耦联装置,耦联装置可以可靠地沿着肋滑动。另外,耦联装置通过耦联装置的中间部分7150c移动到导引肋上。但是,耦联装置可通过不同于中间部分的位置移动到导引肋上,只要耦联装置可以倾斜即可。另外,本实施方式、实施方式2或实施方式3或实施方式4可同时地实施,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能确保耦联装置的接合和脱离操作。[实施方式6]参见图51至图52,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另一耦联装置的构造。
图51是作为本发明主要构成元件的耦联装置的视图。图52是示出设备主组件的驱动轴和耦联装置的已接合状态和接合前状态的纵向剖视图。首先,参见图51,将描述耦联装置本身的构造。图51(a)示出从设备主组件侧观察的耦联装置的视图,图51(b)示出从显影辊侧观察的耦联装置的视图,及图51 (c)是沿图 51(a)中的S4-S4所剖得的剖视图。耦联装置8150是大致圆筒形的。如图51 (c)所示,耦联装置8150具有用于从设备主组件的驱动轴接收旋转力的驱动轴插入开口部分8150m和显影轴插入开口部分8150p。 开口 8150m设置有锥形驱动轴接收表面8150f。在圆筒形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呈肋形式的从动突起8150d(8150dl或8150d2或8150d3或8150d4)。另外,在图51(a)中,旋转力传递表面(旋转力接收部分)8150el至8150e4设置在突起8150d的相对于顺时针方向的下游处。并且,旋转力(驱动力)通过驱动轴180的销182接触耦联装置8150的传递表面 8150el至8150e4而进行传递。开口 8150p类似地设置有锥形显影支承表面8150i。另外,圆筒形内表面设置有肋状突起8150gl或8150g2。另外,在图50(b)中,传递表面(旋转力传递部分)8150hl或 8150h2设置于显影驱动待用开口 8150gl或8150g2的相对于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位置。参见图52,将描述耦联装置的接合操作。图52 (a)是示出显影轴8153和耦联装置8150沿旋转方向X4移动后、在耦联装置 8150与驱动轴180接合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轴线L2倾斜到角α7,使得相对于旋转方向 Χ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8150Α1能经过自由端部180b。此时,销182的上游18 和下游18 维持与耦联装置8150的传递表面(旋转力接收部分)8150hl或8150h2(图51c)的接合状态。图52(b)示出位于与图52(a)相同方位的、已经结合实施方式1描述过的耦联装置150。如可从图52(b)中理解的那样,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与图52(a)中相似地也倾斜角α 7。这样,相对于旋转方向Χ4的上游销155和上游驱动传递表面150hl之间并未形成接合。换句话说,在销155和传递表面150hl之间存在间隙G7。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耦联装置8150在两个部位处设有用于旋转力传递的接触部分,如图52(a)所示。因此, 进一步稳定了耦联装置的方位。如前文描述的,耦联装置具有圆筒形形状。这样,即使必需增大耦联装置的倾斜角度(预接合角位置),也可以确保位于两个部位的用于旋转力传递的接触部分。因此,能完成稳定的耦联装置的倾斜操作。因为驱动轴180和显影轴153之间的共轴旋转力传递以及驱动轴180和显影轴 153之间的接合释放操作与实施方式1中的相同,因此为简化起见略去那些描述。[实施方式7]参见图53,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在耦联装置的构造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图53(a)是具有大致圆筒形形状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53(b)是当安装于显影盒的耦联装置与驱动轴接合时的剖视图。在图53(a)和53 (b)中,旋转力从位于右侧的主组件输入,并且位于左侧的显影辊被驱动。
耦联装置9150的输入侧边缘设置有多个从动突起(旋转力接收部分)9150d。在该实施方式中,它们设置在两个位置处。进入部分或入口部分9150k设置在驱动接收突起 9150d之间。突起9150d设置有旋转力接收表面(旋转力接收部分)9150e。如后文所述的驱动轴9180的旋转力传递销(旋转力施加部分)9182接触旋转力接收表面9150e。这样, 旋转力就传递到耦联装置9150。为了稳定传递到耦联装置的转矩,多个旋转力接收表面9150e最好设置在同一圆周上(位于共同的圆上)。通过以此方式配置,旋转力传递半径恒定并稳定了所传递的转矩。能够避免转矩的突然增大。另外,从驱动传递稳定性的角度来看,接收表面9150e最好设置在沿径向相对(180度)的位置上。另外,接收表面9150e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只要驱动轴9180的销9182能由待用部分9150k接收即可。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数量是两个。 旋转力接收表面9150e可以不位于同一圆周上,或者它们可以不设置在径向相对的位置。另外,耦联装置9150的圆柱形表面设置有待用开口 9150g。另外,开口 9150g设置有旋转力传递表面(旋转力传递部分)9150h。显影轴9153的驱动传递销(旋转力接收构件)9155(图53(b))接触这种旋转力传递表面9150h。这样,旋转力从主组件A传递到显影辊 110。与突起9150d相似,旋转力传递表面9150h最好径向相对地设置在同一圆周上。下面将描述显影轴9153和驱动轴9180的构造(图53 (b))。在实施方式1中,圆柱体的端部是球形表面。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端部的球形自由端部915 的直径比主体部分9153a的直径大。借助于这种构造,耦联装置9150的左端端部能在不与主体部分9153a 干涉情况下倾斜。驱动轴9180的构造与显影轴9153的构造大致相同。换句话说,自由端 9180b的构造是球形表面,其直径比圆柱形部分形成的主体部分9180a的直径大。另外,设置穿过具有球形表面的自由端9180b的大致中心的销(旋转力施加部分)9182。销9182将旋转力传递到耦联装置9150的传递表面或旋转力接收表面9150e。显影轴9153和驱动轴9180的球形表面与耦联装置9150的内表面9150p接合。这样,就确定了显影轴9153、耦联装置9150及驱动轴9180之间的相对位置。耦联装置9150 相对于驱动轴9180的安装和拆卸操作与实施方式1中的相同,因此为简要起见略去其描述。如前文描述的,耦联装置具有圆筒形形状,因此如果耦联装置与轴接合,则能确定相对于耦联装置9150的轴线L2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将进一步描述耦联装置的修改示例。在图53(c)所示的耦联装置9250的构造中, 圆筒形形状和圆锥形形状被放在一起。图53(d)是这种修改示例的耦联装置的剖视图。耦联装置9250的从动部分9250a(图中的右侧)具有圆筒形形状,其内表面9250p与驱动轴 9180的球形表面接合。此外,它具有抵靠表面9250q,并能实现耦联装置9250和驱动轴9180 之间相对于轴向的定位。驱动部分9250b具有圆锥形形状(图的左侧),并且与实施方式1 相似,相对于显影轴153的位置由显影轴接收表面9250i确定。图53(e)中所示的耦联装置9350的构造是圆筒形形状和圆锥形形状的结合体。图 53(f)是这种修改示例的剖视图。耦联装置9350的从动部分9350a具有圆筒形形状(右侧),其内表面9350p与驱动轴9180的球形表面接合。通过将驱动轴9180的球形表面9180c 抵靠在具有不同直径的圆筒形部分之间所形成的边缘部分9350q,实现驱动轴9180沿轴向的定位。图53 (g)中所示的耦联装置9450的构造是球形表面、圆筒形形状及圆锥形形状的结合体。图53(h)是这种修改示例的剖视图,其中耦联装置9450的从动部分9450a(右侧) 具有圆筒形形状,其内表面9450p与驱动轴的球形表面9450q接合。驱动轴180的球形表面接触作为球形表面一部分的球形表面9450q。这样,就能确定相对于轴线L2方向的位置。 标示为9250d、9350d及9450d的均是突起。标示为9250e、9350e及9450e的均是旋转力接收表面(旋转力接收部分)。[实施方式8]参见图M至图56,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在耦联装置相对于驱动轴的安装操作和耦联装置的结构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图讨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10150的构造的立体图。耦联装置10150的构造是如实施方式7中所述的圆筒形形状和圆锥形形状的结合体。另外,锥形表面10150r 设置在耦联装置10150的自由端侧上。另外,相对于轴线Ll方向位于驱动接收突起10150d 的相反侧的表面设置有加载力接收表面10150s。参见图55,将描述耦联装置的结构。耦联装置10150的内表面10150p和显影轴10153的球形表面1015 彼此接合。加载构件10634插入前文所述的加载力接收表面10150s和显影法兰10151的底表面10151b 之间。这样,当旋转体C停止在预定位置时,耦联装置10150被朝向驱动轴180加载。另外, 与前述实施方式相似,在凸缘部分10150j上,相对于轴线Ll方向与驱动轴180相邻地设置有保持肋(未示出)。这样就防止了耦联装置10150从显影盒脱离。耦联装置10150的内表面10150p是圆柱形的。因此,耦联装置以能够沿轴线L2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显影盒 B上。图56是用于示出在耦联装置与驱动轴接合情况下耦联装置的方位的视图。图 56(a)是实施方式1的耦联装置150的剖视图,图56(c)是本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10150的剖视图。图56(b)是到达图56(c)的状态之前的剖视图,旋转方向由X4示出,点划线L5是从驱动轴180的自由端平行于安装方向所绘的线。为了使耦联装置与驱动轴180接合,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 10150A1需要通过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3。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轴线L2倾斜超过角α 104。这样,耦联装置移动到自由端位置10150Α1不与自由端部180b3干涉的位置 (图56(a),预接合角位置)。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10150中,在它不与驱动轴180接合的状态下,耦联装置10150由于加载构件(弹性构件)10634的恢复(弹性)力而进入最接近驱动轴180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当它沿旋转方向X4移动时,耦联装置10150的锥形表面 10150r的一部分接触驱动轴(图56(b))。此时,力沿方向X4施加到锥形表面10150r,且因此耦联装置10150由于该力的分力而沿纵向Xll回撤。显影轴10153的自由端1015 抵靠于耦联装置10150的抵靠部分10150t。另外,耦联装置10150绕显影轴的自由端1015 的中心Pl顺时针地旋转(预接合角位置)。这样,耦联装置的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0150A1从驱动轴180的自由端180b旁边经过(图56(c))。当驱动轴180和显影轴10153变得大致共轴时,耦联装置10150的驱动轴接收表面10150f由于加载弹簧10634的弹性力而接触自由端部180b。这样,耦联装置变成处于旋转等待状态(图55)。考虑到耦联装置10150的回撤量,轴线L2的倾斜度可减小到α 106(图56(c))。在成像操作完成后旋转体重新开始沿所述的单方向旋转时,自由端部180b由于旋转体的旋转力而被压在耦联装置10150的锥形形状的驱动轴接收表面10150f上。耦联装置10150由于该力而枢转,同时由于该枢转而朝轴线L2的方向(与Xll方向相反)回撤。 耦联装置10150与驱动轴180脱离(分离)。[实施方式9]参见图57、图58及图59,将描述实施方式9。本实施方式在用于输入旋转力的位置(耦联装置的位置)、以及用于将旋转力从耦联装置传递到显影辊和显影剂供应辊的结构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图57是显影盒B的立体图。另外,图58是示出无侧板情况下显影盒B的驱动部分的立体图。图59(a)是从驱动侧观察的驱动输入齿轮的立体图。图59(b)是从非驱动侧观察的驱动输入齿轮的立体图。显影齿轮145设置于显影辊110的一个纵向端部。另外,显影剂供应辊齿轮146 设置于显影剂供应辊115(图1)的一个纵向端部。两个齿轮都固定在辊轴上。这样,耦联装置150从设备主组件A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销(旋转力接收部分)155和齿轮147。另外,由齿轮147接收的旋转力通过齿轮145和齿轮146传递到显影辊110和显影剂供应辊 115。旋转力可传递到显影剂搅拌构件等。另外,用于传递旋转力的构件可以不是齿轮,而可以是带齿的皮带等。诸如齿轮或带齿的皮带等驱动力传递构件可适当使用。参见图59,将描述能摆动地安装耦联装置150的驱动输入齿轮147。齿轮轴11153 通过压配合、粘接等固定到齿轮的内侧。齿轮轴11153的端部1115 具有球形构造,使得当轴线L2倾斜时它能平稳地倾斜。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齿轮轴11153由金属制成,但它可由树脂材料与齿轮147 —体地形成。另外,用于从耦联装置150接收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销(旋转力接收部分)巧5设置在齿轮轴11153的自由端侧,且它沿与齿轮轴11153的轴线横交的方向延伸。销155由金属制成,且通过压配合、粘接等固定到齿轮轴11153。销155的位置可以是符合要求的任何位置,只要可以进行旋转力的传递即可。优选地,销155穿过齿轮轴11153的自由端部1115 的球形表面中心。这是因为,借助于这种结构,即使在齿轮轴 11153和轴线L2之间存在偏差角,旋转力传递半径也总是恒定。这样,就实现了旋转力的恒定传递。旋转力传递部位的数量可任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适当地选择旋转力传递部位的数量。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从确保驱动转矩的传递以及组装性能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单个销155。销155穿过自由端球形表面1115 的中心。这样,销155从齿轮轴11153的球形表面沿径向相对的方向突伸。换句话说,旋转力在两个部位处传递。在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销155是金属的,但它可以是与齿轮轴11153和齿轮147—体形成的树脂材料制成的产品。齿轮145、146及147是斜齿轮。另外,因为耦联装置150的安装方法与实施方式1的相同,所以略去其描述。齿轮147设置有用于部分地接收耦联装置150的空间147a,使得在耦联装置150 摆动(移动、枢转)时,耦联装置150不与齿轮147互相干涉。空间147a设置在齿轮147 的中心部分处。这样,可以缩短耦联装置150的长度。此外,就齿轮147的安装方法而言,孔147b(图59(b))由显影支承件11151的支撑轴(未示出)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另外,圆筒形部分147c由支撑构件11157的内表面11157i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因为耦联装置通过旋转体C的旋转操作而进行的接合、驱动及脱离与实施方式1 的相同,因此略去其描述。用于在耦联装置就要与驱动轴接合之前将轴线L2倾斜到预接合角位置的装置可采用前述的实施方式2至实施方式5中的任一方法。如参照本实施方式描述的,并非一定要将耦联装置150设置于与显影辊110共轴的端部。更具体而言,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耦联装置150设置在沿显影辊110的轴线Ll方向的垂直方向远离显影辊110的轴线Ll的位置。并且,沿旋转轴线L2的方向,旋转力传递表面(旋转力传递部分,显影盒侧旋转力传递部分)150h设置在与旋转力接收表面(旋转力接收部分)150e相对的一侧。由旋转力传递表面150h接收的旋转力通过传递销155(旋转力接收部分)与齿轮145和147(驱动力传递构件)传递到显影辊110。这样,显影辊110 通过由耦联装置150从设备主组件A接收的旋转力旋转。根据该实施方式,增大了设备主组件A和显影盒B的设计灵活度。这是因为在显影盒B中,不管显影辊110的位置如何,耦联装置的位置均可适当地选择。另外,在设备主组件A中,在显影盒B安装于旋转体C的状态下,不管显影辊110 的位置如何,驱动轴180的位置均能适当地选择。这对于商用产品的改进是有效的。[实施方式10]参见图60至图69,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图60是使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12150的显影盒的立体图。设置在驱动侧的显影支撑构件12157的外侧端部的外周缘部用作显影盒导引件140L1、140L2。显影盒通过这些显影盒导引件140L1、140L2和设置在非驱动侧的显影盒导引件 (未示出)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旋转体C。在该实施方式中,耦联装置可以与显影轴端部构件一体地操作。在此,显影轴端部构件是安装于显影辊端部的构件,它具有将旋转力传递到显影盒B内其它构件的功能。图61 (a)是从驱动侧观察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61 (b)是从显影辊侧观察的耦联装置的立体图。图61(c)是从轴线L2方向的垂直方向上观察的耦联装置的侧视图。另外,图61(d)是从驱动侧观察的耦联装置的侧视图。图61(e)示出从显影辊侧观察的耦联装置的视图。另外,图61(f)是沿图61(d)的线S21-S21所剖得的剖视图。与耦联装置150相似地,本实施方式的耦联装置12150与驱动轴180接合,以接收用于旋转显影辊的旋转力。另外,它可与驱动轴180脱离。本实施方式中的耦联装置侧从动部分12150a具有与构件150a的相似的功能和结构,耦联装置侧驱动部分12150b具有与构件150b相似的功能和结构。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部分12150b具有球形的驱动轴接收表面12150i,从而不管显影辊110处于何种旋转相位,均能够在所述三个角位置之间移动(图61 (a)、(b)、(c)、(f))。另外,中间部分12150c具有与构件150c相似的功能和结构。另外,材料等方面也与该构件的相同。另外,开口 12150m具有与构件150m相似的功能和结构(图61(f))。
另外,突起12150d(12150dl至12150d4)具有与元件150d相似的功能和结构(图 61(a)、(b)、(c)、⑷)。入口部分12150k (12150kl至12150k4)具有与元件150k相似的功能和结构(图 61(a)、(b)、(c)、⑷)。另外,驱动部分12150b具有球形表面,使得不管盒B5中的显影辊110处于何种旋转相位,它均能相对于轴线Ll在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和预接合角位置(或脱离角位置)之间移动。在图示的示例中,驱动部分12150b具有中心位于轴线L2上的球形保持部分12150i。 在穿过驱动部分12150b中心的位置处设置有待由传递销12155穿过的固定孔12150g。在该实施方式中,耦联装置12150包括从动部分12150a、中间部分12150c及驱动部分12150b。它们之间的连接方法将在后文的鼓法兰组装方法中描述。参见图62,将描述支撑耦联装置12150的显影轴端部构件12151的示例。图62 (a) 示出从驱动轴侧观察的视图,图62(b)是沿图62(a)中的线S22-S22所剖得的剖视图。图62 (a)中所示的开口 12151gl或12151g2形成沿显影轴端部构件12151的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沟槽。在安装耦联装置12150时,旋转力传递销(旋转力传递部分)12155 进入该开口 12151gl或12151g2内。传递销12155在开口 12151gl或12151g2内部移动。这样,不管显影盒B5内的显影辊Iio处于何种旋转相位,耦联装置12150能够在所述三个角位置之间移动。另外,在图62(a)中,旋转力接收表面(旋转力接收部分)12151h(12151hl或 12152h2)设置在开口 12151gl或12151g2的顺时针方向的上游处。耦联装置12150的传递销12155的侧部接触传递表面12151h。这样,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110。传递表面12151hl 至12151h2具有与端部构件12151的旋转方向交叉的表面。这样,传递表面12151h压靠于传递销12155的侧面,并绕轴线Ll旋转(图62b)。如图62(b)所示,端部构件12151设置有用于容纳耦联装置12150的驱动传递部分12150b的耦联装置容置部分12151 j。图62(c)是示出组装耦联装置12150的步骤的剖视图。至于耦联装置的从动部分12150a和中间部分12150c,保持构件12156插入中间部分12150c内。并且,具有保持部分12150i的定位构件12150q (驱动部分12150b)沿箭头 X32方向盖在从动部分12150a和中间部分12150c上。销12155穿过定位构件12150q的固定孔12150g、以及中间部分12150c的固定孔12150r。并且,销12155将定位构件12150q 固定到中间部分12150c上。图62(d)是示出将耦联装置12150固定到端部构件12151的步骤的剖视图。耦联装置12150沿X33方向移动,且传递部分12150b插入容置部分1215Ij内。保持构件12156沿箭头X33方向插入以固定到端部构件12151上。保持构件12156以与定位构件12150q存在游隙的方式固定。这样,耦联装置12150能改变方位。以此方式,提供了具有一体的耦联装置和端部构件12151的耦联装置单元。保持部分12156i安装耦联装置12150,使得耦联装置12150能够在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及脱离角位置之间移动(枢转)。另外,保持部分12156i调整耦联装置 12150沿轴线L2方向的移动量。换句话说,开口 12156j具有比保持部分12156i的直径小的直径Φ 150
与突起12150d相类似地,旋转力传递表面(旋转力传递部分)12150hl或12150h2 优选地径向相对地设置在同一圆周上。通过上述结构,耦联装置和端部构件能够一体地对待。这样,组装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并能实现改善组装性能。参见图63和图64,将描述显影盒B的安装。图63 (a)是从驱动侧观察的显影盒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63(b)是从非驱动侧观察的显影盒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图64 是沿图63(a)中的线S23-S23所剖得的剖视图。显影辊110以可旋转方式安装在显影装置框架119上。在前文的描述中,耦联装置12150和端部构件12151组装成耦联装置单元。该单元UlO通过显影辊110端部的侧面安装于显影轴12153,使得露出传递部分12150a。并且, 传递部分12150a组装穿过支撑构件12157的内部空间12157b。这样,传递部分12150a穿
过显影盒露出。如图64所示,在支撑构件12157上设置有用于显影辊12110的定位部分12157e。 这样,就可靠地保持了端部构件12151。在此,如图66所示,耦联装置12150的轴线L2能相对于轴线Ll沿任何方向倾斜。 图66 (al)至66 (始)是从驱动轴180侧观察的视图,图66 (bl)至66( )是其立体图。在图66(al)和66(bl)中,轴线L2与轴线Ll共轴。图66 (a2)和66 (b2)示出从所述状态向上倾斜的状态下的耦联装置12150。当耦联装置朝开口 12151g的位置倾斜时,传递销12155 沿开口 12151g移动(图66 (a2)、66 (b2))。结果,耦联装置12150绕垂直于开口 12151g的轴线AX倾斜。在图66(a3)和66 (b3)中,耦联装置12150向右倾斜。因此,当耦联装置沿开口 12151g的正交方向倾斜时,销12155在开口 12151g内部旋转。旋转轴线是传递销12155的轴线AY。在图66 (a4)、66 (b4)和66 (a5)、66 (b5)中分别示出向下倾斜的耦联装置12150和向左倾斜的耦联装置12150。耦联装置12150绕旋转轴线AX、AY倾斜。绕轴线AX的圆周旋转和绕AY的圆周旋转可彼此结合,以容许在不同于上述倾斜方向的方向、介于上述倾斜方向之间的方向上的倾斜。例如,不同于上述倾斜方向的方向是图66(a2)和66(a3)的方向组合、66 (a3)和66 (a4)的方向组合、66 (a4)和66 (a5)的方向组合、及66(a5)和66(a2)的方向组合。以此方式,轴线L2能相对于轴线Ll沿任何方向倾斜。但是,轴线L2不必相对于轴线Ll能够沿360度范围内的任何方向线性地枢转到预定角度。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开口 12151g沿圆周方向设定得略宽。通过这种设定,当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倾斜时,即使是在它不能线性地倾斜到预定角度的情况下,耦联装置 12150也可绕轴线L2旋转微小角度。这样,轴线L2能相对于轴线Ll倾斜到预定角度。换句话说,开口 12151g的沿旋转方向的游隙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地选择。如前文所述的(图64),球形表面12150i接触保持部分12156i。因此,耦联装置 12150的旋转轴线通过球形表面12150i的中心P2。换句话说,不管端部构件12151处于何种相位,轴线L2均能枢转。另外,如后文将描述的,为了使耦联装置12150与驱动轴180 接合,轴线L2在就要接合之前相对于轴线Ll朝着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倾斜。换句话说,如图67所示,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倾斜,使得从动部分12150a位于相对于旋转方向 X4的下游。图60示出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倾斜的状态。另外,图65是沿图60中的线 S24-SM所剖得的剖视图。通过前文所述的结构,图65所示倾斜状态下的轴线L2也能变得与轴线Ll大致平行。另外,确定轴线Ll和轴线L2之间的最大可能倾斜角α 4(图65),使其涵盖从动部分 12150a和中间部分12150c接触端部构件12151或支撑构件12157的位置的范围。并且,角 α4设定为安装于设备主组件和从设备主组件拆卸所需的值。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倾斜角α 4是20度至80度。如前文参照实施方式1描述的,就在显影盒B (Β5)到达设备主组件A的预定位置之前,或者与到达预定位置大致同时地,耦联装置12150和驱动轴180彼此接合。更具体而言,就在旋转体C停止之前或与旋转体C停止大致同时地,耦联装置12150和驱动轴180彼此接合。参见图67,将描述这种耦联装置12150的接合操作。图67是从下部部分观察的设备主组件A的纵向剖视图。在显影盒Β7通过旋转体C而移动的过程中,耦联装置12150的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沿旋转方向Χ4预先倾斜到预接合角位置(图67a)。由于耦联装置12150的这种倾斜,在轴线Ll的方向上,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2150A1的位置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更靠近显影辊12110方向侧。另外,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上游自由端位置 12150A2的位置比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更靠近销182方向侧(图67(a))。首先,耦联装置12150的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下游自由端位置12150A1从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旁边经过。在经过之后,耦联装置的一部分(接收表面12150f和/或突起 12150d)——即显影盒侧接触部分——接触主组件侧接合部分(驱动轴180和/或销182)。 响应于旋转体C的旋转,耦联装置倾斜,使得轴线L2逐渐与轴线Ll平行(图67 (c))。并且,当显影盒B7最后停止在设备主组件A内的预定位置(显影位置)时(旋转体的旋转停止),驱动轴180和显影辊12110将变得彼此大致共轴。并且,耦联装置12150从预接合角位置朝轴线L2与轴线Ll大致共轴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并且,耦联装置12150和驱动轴180彼此接合(图67(d))。耦联装置的凹部12150z覆盖自由端部180b。如前文所述的,耦联装置12150相对于轴线Ll倾斜移动地安装。更具体而言,响应于旋转体C的旋转,耦联装置12150在不与驱动轴180干涉的情况下倾斜。这样,耦联装置12150能与驱动轴180接合。与实施方式1相似,不管驱动轴180和耦联装置12150处于何种相位,均能实施上述的耦联装置12150的接合操作。以此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耦联装置12150以相对于显影辊110大体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显影盒B7。参见图68,将描述旋转显影辊110时的旋转力传递操作。驱动轴180由于从马达 64(驱动源)接收的旋转力而与齿轮(斜齿轮)181—起沿X8方向旋转。与驱动轴180 — 体的传递销182接触耦联装置12150的四个旋转力接收表面150e中的两个,以旋转耦联装置12150。此外,如前文所述,耦联装置12150与显影辊110耦联以进行驱动传递。因此,耦联装置12150的旋转通过端部构件12151使显影辊110旋转。另外,即使轴线L3和轴线Ll略微偏离共轴关系,因为耦联装置12150只是略微倾斜,因此耦联装置也能旋转而不会施加大载荷到显影辊和驱动轴。这是根据本发明的耦联装置实施方式的显著效果之一。参见图69,将描述在显影盒B (B7)通过旋转体C的旋转而移动到另一位置时的耦联装置12150等部件的操作。图69是从下部部分观察的设备主组件A的纵向剖视图。首先,与实施方式1相似,无论何时显影盒B从与感光鼓相对的位置(显影位置)移动时,销 182位于入口部分12150kl至12150k4中的任何两个处(图61)。在旋转体C于显影位置停转的状态下,耦联装置12150的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 大致共轴(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当旋转体C在显影结束后进一步开始沿单方向的旋转时, 响应于显影盒B(显影辊110)的沿旋转方向X4的移动,耦联装置12150的相对于旋转方向 X4的上游接收表面12150f和/或突起12150d接触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和/或销182(图69a)。并且,轴线L2开始(图69b)朝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上游倾斜。相对于轴线Li,该倾斜方向与在显影盒B沿该方向移动到显影位置时的耦联装置的倾斜方向(预接合角位置)大致反向。通过这种旋转体C的旋转操作,相对于旋转方向X4的上游自由端 12150A2移动,同时它接触驱动轴180 (自由端部180b)。耦联装置12150的轴线L2倾斜到上游自由端12150A2到达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 (图69c)的位置(脱离角位置)。并且, 在这种状态下,耦联装置12150在保持与驱动轴自由端部180b3接触的同时从其经过(图 69d)。其后,显影盒B通过旋转体C的旋转操作而从显影位置完全地回撤。如前文描述的,耦联装置12150以相对于轴线Ll倾斜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显影盒B。 并且,响应于旋转体C的旋转,耦联装置12150在不与驱动轴干涉的情况下倾斜。这样,耦联装置12150能与驱动轴180脱离。借助于上述结构,耦联装置12150能够与端部构件(齿轮等)一体地处理。因此, 改善了组装操作性能。用于在耦联装置就要与驱动轴接合之前将耦联装置的轴线L2倾斜到预接合角位置的结构可采用实施方式2至实施方式5中的任一种。[实施方式11]参见图70、图71及图72,将描述实施方式11。本实施方式在输入驱动的位置(耦联位置)、以及将旋转力从耦联装置传递到显影辊和显影剂供应辊的结构方面与实施方式10不同。图70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图71是示出显影盒的驱动部分的立体图。图72是从驱动侧观察的驱动输入齿轮的立体图。图72(b)是从非驱动侧观察的驱动输入齿轮的立体图。显影齿轮145和供给辊齿轮146分别设置在显影辊110和供给辊115 (图1)的驱动侧端部处。齿轮145和146固定到轴上。由耦联装置13150从设备主组件A接收的旋转力通过齿轮传递到显影盒B (B6)的其它旋转构件(显影辊110、显影剂供应辊115、调色剂搅拌装置(未示出)等)。将描述支撑耦联装置13150的驱动输入齿轮13147。如图71所示,齿轮13147以可旋转方式设置在用于与显影齿轮145和供给辊齿轮146接合的位置。齿轮13147具有与实施方式10中所述的端部构件12151相似的耦联装置容置部分13147 j (图72(a))。耦联装置13150由保持构件13156以可枢转方式保持在齿轮 13147 上。进一步地,支撑构件13157和倾斜调整构件13157i安装于显影盒B上(图70)。支撑构件13157设置有孔,且支撑构件13157的内表面13157i与齿轮13147接合。 因为耦联装置通过旋转体的旋转操作而进行的接合、驱动及脱离与实施方式10中的相同, 因此为简要起见略去其描述。另外,用于在耦联装置就要与驱动轴接合之前将耦联装置的轴线L2倾斜到预接合角位置的结构可采用实施方式2至实施方式5中的任一种。如前文所述,并非一定要将耦联装置设置在与显影辊共轴的端部处。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增大成像设备和显影盒的设计方面的灵活度。根据该实施方式,提供了与实施方式 9相似的效果。[实施方式I2]将参照图73和图74描述实施方式12。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使用旋转选择机构(旋转体)作为显影装置(显影盒 B)的移动构件的示例。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描述另一移动构件。图73(a)和73(b)是示出用于支撑四个显影盒B(14B1至14B4)的显影盒支撑构件的剖视图。图74(a)至74(e)是示出用于将耦联装置与驱动轴接合和分离的过程的立体图和侧视图。参见图73 (a)和73 (b),就横截面而言,各显影盒B (14B1至14B4)横向设置在显影盒支撑构件14190内,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显影盒支撑构件14190。图73 (a)的示意图示出了第一颜色显影盒14B1位于与感光鼓107相对的部分处并且相对于感光鼓107能够执行显影的状态。当显影盒14B1完成显影时,支撑构件14190沿X20方向移动,使得相邻的 (第二)颜色显影盒14B2位于与感光鼓107相对的部分处(显影位置)。顺带说一句,形成在感光鼓107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0 上。对每种颜色均重复这些操作。最后,如图73(b)所示,第四颜色显影盒14B4移动到与感光鼓107相对的部分,使得四种颜色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然后,显影剂图像从转印带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并定影到记录材料S上。顺带说一句,通过支撑构件14190沿单方向的移动,各个显影盒14B沿大致与驱动轴180的轴线L3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结果,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彩色图像。当完成一系列的彩色成像时,支撑构件14190沿X21方向移动以回到初始位置 (图73(a)的状态)。接下来,参见图74 (a)至74 (e),将描述通过支撑构件的移动来使耦联装置和驱动轴连接与分离的步骤。代表性地,将描述显影盒14B3与耦联装置14150C的连接与分离。图74(a)是示出耦联装置14150C就要与驱动轴180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且图74(b)是其侧视图。 图74(c)是示出耦联装置连接到驱动轴并置于能传递驱动力情况下的状态的立体图。图 74(d)是示出耦联装置与驱动轴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74(e)是其侧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实施方式5中所述的结构来作为倾斜轴线L2的装置。也就是说,设置于设备主组件上的调整肋14191沿耦联装置14150C经过的线路L20的下侧设置,并且相对于移动方向X20设置在驱动轴180的上游。进一步地,与实施方式6相似地, 调整肋的顶表面14191a和耦联装置14150C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当耦联装置14150C接近驱动轴180时变小。进一步地,如图74(b)所示,调整轴线L的倾斜方向,使得从动部分(待驱动部分)14150Ca相对于线路L20被向上导向(倾斜方向由线L30标示)。在此,当完成显影盒14B2的显影时,支撑构件沿单方向平动。通过这种平动,显影盒14B3朝预定位置移动。在该过程中,中间部分14150Cc接触顶表面14191a。此时,如实施方式6所述的,从动部分14150Ca被指引朝向驱动轴180(预接合角位置)(图74(a)的状态)。其后,与前面的描述相似地,耦联装置14150C与驱动轴180接合(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图74(c)的状态)。然后,当完成显影盒14B3的成像时,显影盒14B3沿X20方向移动。耦联装置14150C与驱动轴180脱离(脱离角位置)(图74(d)的状态)。其细节与上述的那些相同,因此省略。如上所述,在借助所有耦联装置完成显影时,支撑构件14190回到初始位置(图 74(b)的状态)。将对该过程中的操作进行描述。要求各个显影盒的耦联装置均通过驱动轴180。因此,与显影过程中相似地,耦联装置从预接合角位置经过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到脱离角位置。为此目的,必需采用用于倾斜轴线L2的结构。如图74(d)所示,与实施方式6中所述的相似的调整肋14192沿耦联装置14150C通过的线路L20的上侧设置。调整肋14192相对于移动方向X21设置于驱动轴180的上游。进一步地,调整肋14192和线路L20之间的距离与调整肋14191的情况相似地设定。也就是说,调整肋14191和调整肋 14192设定为相对于驱动轴180的中心成点对称关系。顺带说一句,如图74(e)所示,耦联装置14150C的调整方向不改变。因此,通过与成像(显影)过程中(沿X20方向的移动过程中)的相同的操作,在初始阶段(X21方向),耦联装置14150C也从预接合角位置经过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到脱离角位置。在该操作过程中,耦联装置14150C通过驱动轴180,然后回到初始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显影盒相对于成像设备以可拆卸方式支撑。在显影盒的替换过程中,如图74 (a)所示,支撑构件14190沿X30方向以可旋转方式移动。通过这种旋转运动, 使用者将显影盒14B1至14B4中的每一个移动到能替换的位置。顺带说一句,在该实施方式中,显影盒的移动方向是斜向上的,但也可以是相反的方向,且显影盒可设置为能够沿其它方向移动。在前面的描述中,当显影盒沿单方向移动时实现成像(显影),而当显影盒沿其它方向移动时不能实现成像(显影)。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当显影盒沿其它方向移动时,可实现成像。[实施方式13]将参照图75描述实施方式13。在前面的描述中,描述了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设备主组件的显影盒。在该实施方式中,提供了这样的成像设备作为显影设备的显影装置固定到设备主组件,并且通过实时供应显影剂来实现成像。也就是说,该实施方式中的显影装置由使用者安装于设备主组件 A,但不拆卸。该实施方式中的显影装置是固定式的,其中显影装置固定到设备主组件A并在固定状态下使用。维护由服务人员执行。图75是设备主组件的剖视图。如图75所示,旋转体C2包括安装于其内的四种颜色的显影装置15A、15B、15C及 15D。旋转体C2进一步包括分别用于将显影剂供应到相关显影装置的显影剂容器16A、16B、 16C及16D。这些容器16A、16B、16C及16D以能够沿垂直于附图页面的方向拆卸的方式安装于设备主组件A。当容器内的显影剂空了的时候,由使用者更换容器。通过旋转体C2的旋转,各个显影装置15A、15B、15C及15D相继移动到与感光鼓 107相对的部分(显影位置),并且在该相对部分处,使形成在感光鼓107上的潜像显影。根据各显影装置到所述相对部分的移动,设置于显影装置上的耦联构件(未示出)与设置于设备主组件的驱动轴(未示出)接合。其后,当完成成像时,显影盒(未示出)与驱动轴脱离。这种操作与实施方式1等相似,因此略去其描述。如上所述,甚至在固定到设备主组件上的显影装置的驱动切换的情况下,该操作仍可与前述实施方式相似地进行。[实施方式14]参照图76、图77及图78,描述实施方式14。这些实施方式在耦联装置的构造、及用于将耦联装置维持在预接合角位置的弹性材料的设置方面与实施方式11不同。图76(a)是示出显影盒B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6 (b)是沿着沿耦联装置的轴线的倾斜方向延伸的线、并经过驱动输入齿轮的中心所剖得的剖视图(安装驱动输入齿轮的构件也被示出)。图77 (a)是耦联装置独自的侧视图。图77(b)是耦联装置独自的立体图。图78(a)是示出耦联装置(显影盒)位于预接合角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8(b)是示出耦联装置(显影盒)位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8(c)是示出耦联装置(显影盒)位于脱离角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8(a)、(b)及(c)示出耦联装置15150 和驱动轴180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76所示,显影齿轮145设置于显影辊110的端部。并且,显影齿轮145固定到显影辊Iio的轴155上。下面将描述安装耦联装置15150的驱动输入齿轮15147。如图76所示,齿轮15147具有用于与显影齿轮145啮合的齿轮部分15147a、以及用于与供给辊齿轮146 (图58)啮合的齿轮部分15147b。并且,齿轮15147由支撑构件15170 和支撑构件15157以可旋转方式安装于显影盒B。支撑构件15170也作为显影辊110的支承构件。这样,由耦联装置15150从设备主组件A接收的旋转力通过销15155(旋转力传递部分)、旋转力传递表面12151h (图62 (a)、(b),旋转力接收部分)、齿轮147及齿轮145传递到显影辊110。耦联装置15150借助保持部分15147m以可枢转方式安装于齿轮15147 (能够在所述三个角位置之间移动)。另外,耦联装置15150由加载弹簧(弹性材料)15159加载,以维持预接合角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弹簧15159是螺旋扭簧。弹簧15159的支撑部分15159a 由设置在显影盒B上的安装部分(未示出)锁定。并且,弹簧15159的臂部分15159b对耦联装置的中间部分15150c弹性地加载。这样,耦联装置15150的轴线L2维持在预接合角位置(图78(a))。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15159的弹簧力(弹性力)是5g至100g。如果弹簧力低于5g,则由于摩擦力等因素,耦联装置可能不能正确地倾斜。如果弹簧力高于100g, 则耦联装置旋转时,弹簧的接触部分可能被刮掉。不过,根据诸如弹簧丝直径和弹簧材料、 耦联装置的构造和材料等条件,可采用这个范围外的弹簧力。另外,也不局限于螺旋扭簧。更具体而言,弹簧15159 (弹性材料)对耦联装置15150弹性地加载。弹簧15159 的弹性力使得它能将耦联装置15150维持在预接合角位置,同时弹簧15159容许将耦联装置从预接合角位置移动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图78(b)),并且容许将耦联装置15150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到脱离角位置(图78(c))。这也适用于实施方式3等所描述的弹簧(弹性材料)4159。进一步地,显影盒B具有用于调整耦联装置的倾斜方向的倾斜调整部分。因为这种结构与实施方式11的相同,因此为简要起见略去其描述。如图77所示,耦联装置15150与实施方式11所述的耦联装置12150在从动部分 15150a的构造方面不同。更具体而言,从动部分15150a的开口 15150m设置有凹部15150z和平坦部分 15150y。凹部15150z接触驱动轴180的自由端部180b (图78(b))。如图78所示,当耦联装置15150经过预接合角位置(图78(a))到达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图78(b))时,驱动轴 180的旋转力将通过销182传递到耦联装置15150。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轴180侧是平坦部分15150y而不是凹部15150z。这样,销182的周缘部分182d(图78 (a)、(b)、(c))和耦联装置的平坦部分15150y可彼此接近(图78(b))。这样,显影盒B和设备主组件沿轴线L1、L3的长度可缩短。因此,显影盒B和设备主组件可减小尺寸。在此,该实施例中所用的耦联装置的平坦部分15150y的内径Zl =约Φ5πιπι。另夕卜,其外径Ζ2 =约Φ 11mm。另外,平坦部分的深度D =约0. 6mm。另外,圆锥形状的凹部 15150z的深度在锥形形状的顶部部分是约1. 5mm,其直径是约5mm。另外,耦联装置15150 的重量是约1. 5g。在该实施方式中,耦联装置的材料是聚缩醛树脂。但是,这些尺寸和重量的值并非是必需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适当地选择它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耦联装置的突起15150d(15150dl、15150d2)分别设置在两个部位处。这样,沿入口部分150k(150kl、150k2)的圆周所测得的宽度可增大。因此,销 182能平稳地进入入口部分150k。虽然突起的数量可适当地选择,但是最好有多个突起。这是因为旋转力能高精度地传递。因为耦联装置除了这些之外的构造以及其通过旋转体的旋转操作而接合、驱动及脱离的操作与实施方式10的相同,因此为了简要起见略去描述。另外,用于将耦联装置的轴线倾斜到预接合角位置的结构可采用实施方式2至实施方式5中的任一个。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耦联装置15150设置在沿轴线Ll的垂直方向远离轴线Ll 的位置(图76(b))。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耦联装置设置在如上的位置,因此,能扩大设备主组件和显影盒的设计灵活度。当耦联装置与轴线Ll共轴地设置时,耦联装置的位置要接近感光鼓。 因此,这成了布置耦联装置的约束因素,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鼓的约束因素减少。
如前文描述的,在该实施方式中,耦联装置1550在自由端侧处设有圆形平坦部分 15150y。凹部15150z设置于平坦部分15150y (圆形)的中心0处。凹部15150z具有朝其自由端侧扩张的锥形形状。另外,突起(旋转力接收部分)15150d设置在圆形平坦部分 15150y的边缘处,并位于径向相对的位置(两个位置)处,且中心0位于其间。这些突起沿耦联装置的旋转轴线L2的方向突出。另外,销(旋转力施加部分)182沿轴线L3的垂直方向突伸,以分别在两个彼此相对的部位处提供突起。旋转力接收表面(旋转力接收部分)15150e中的任一个与销突起182中的一个接合。并且,旋转力接收表面15150e中的另一个与销突起182中的另一个接合。这样,耦联装置15150从驱动轴180接收旋转力并旋转。在此,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响应于旋转体C (支撑构件14190)沿单方向的移动而使显影盒B(显影辊110)沿大致与驱动轴180的轴线L3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结构中, 耦联装置 150(1350、3150、4150、5150、7150、8150、9150、10150、12150、13150、15150 等)能实现与驱动轴180的耦联、接合及脱离操作。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点是因为这种耦联装置能如上所述地处于以下位置1、将旋转力从设备主组件A传递到显影辊110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2、在该耦联装置与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前从该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倾斜的该预接合角位置;以及3、用于使耦联装置与驱动轴脱离的、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朝着预接合角位置的相反侧倾斜的脱离角位置。在此,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是耦联装置的用于将旋转显影辊110的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110的角位置。另外,预接合角位置是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倾斜的、在鼓耦联构件与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前的位置。另外,脱离角位置是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朝与预接合角位置的相反侧倾斜的、并容许耦联装置与驱动轴180脱离的角位置。在此,将描述“大致垂直”的含义。在此,将描述“大致垂直”。为了平稳地安装和拆卸显影盒B,在显影盒B和设备主组件A之间设置有小间隙。更具体地,在纵向方向于导引件140R1和导引件130R1之间、在纵向方向于导引件140R2和导引件130R2之间、在纵向方向于导引件140L1和导引件130L1之间、在纵向方向于导引件140L2和导引件130L2之间设置有小间隙。因此,在相对于设备主组件A安装和拆卸显影盒B时,整个显影盒B能在间隙的范围内略微地倾斜。因此,“垂直”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垂直。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实现本发明的效果。因此,术语“大致垂直”涵盖显影盒略微倾斜的情况。在显影盒B和显影盒容纳部分130A之间设置有小间隙,以顺利地安装和拆卸显影盒B。更具体地,在纵向方向上于导引件140R1或140R2和导引件130R1之间、在纵向方向上于导引件140L1或140L2和导引件130L1之间设置有小间隙。因此,在相对于容纳部分 130A安装和拆卸显影盒B时,整个显影盒B能在间隙的范围内略微地倾斜。另外,在旋转体构件C(可移动构件)和驱动轴(180)之间可出现微小的位置偏差。因此,“垂直”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垂直。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实现本发明的效果。因此,术语“大致垂直”涵盖显影盒略微倾斜的情况。已经描述过,轴线L2相对于轴线Ll能够沿任意方向倾斜或偏斜。但是,轴线L2不一定需要线性偏斜到耦联装置150内的360度全范围方向上的预定角度。例如,可选择开口 150g使其沿周缘方向略宽。通过这样做,相对于轴线Ll倾斜轴线L2时,即使是在轴线 L2不能线性地倾斜到预定角度的情况下,耦联装置150能绕轴线L2旋转微小角度。因此, 它能倾斜到预定角度。换句话说,如果需要可适当地选择开口 150g沿旋转方向的游隙量。以此方式,耦联装置150相对于显影辊110的轴线Ll大致能够在全部圆周上旋转或摆动。更具体而言,耦联装置150相对于显影轴153大致能够在耦联装置150的全部圆周上枢转。此外,如同可从前述解释中所理解的那样,耦联装置150能够沿显影轴153的周向并大致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回旋。在此,回旋移动并不是指耦联装置本身绕轴线L2的移动, 而是指倾斜轴线L2绕显影辊的轴线Ll旋转的移动,但是此处的回旋并不排除耦联装置本身绕耦联装置150的轴线L2旋转的旋转。另外,如前文所述的,各耦联装置均具有将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110的功能。并且,各耦联装置均具有用于通过与销(旋转力施加部分)182(1182、9182)接合而从驱动轴180(1180、1280、9180)接收旋转力的旋转力接收表面(旋转力接收部分)150e(8150e、9150e、9250e、9350e、9450e、15150e)。另外,各耦联装置均具有将通过旋转力接收部分150e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110的旋转力传递表面(旋转力传递部分)150h (1550h、1450h、8150h、9150h、12150h、12151h 等)。由旋转力传递表面 150h 接收的旋转力通过销(旋转力接收部分)155(1155、1355、12155)传递到显影辊110。并且,响应于在旋转体C(支撑构件14190)(可移动的构件)沿单方向旋转(移动)时显影盒B的移动,这种耦联装置从这种预接合角位置移动到这种旋转力传递角位置。 这样,这种耦联装置与这种驱动轴相对。当旋转体C进一步从耦联装置与驱动轴相对的位置沿所述单方向旋转时(移动),耦联装置响应于显影盒B的移动而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动到脱离角位置。这样,耦联装置与驱动轴脱离。耦联装置具有位于旋转轴线L2上的凹部150z(1450z、1550z、4150z、5150z、 15150z等)。并且,显影盒B通过旋转体C沿所述单方向旋转而沿显影辊110轴线Ll的大致垂直方向移动。响应于该移动,各耦联装置从预接合角位置移动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使得允许耦联装置的一部分(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1850A1、4150A1、5150A1、8150A1、12150A1 等),即相对于旋转体C旋转方向的下游部分,从驱动轴旁边绕过。这样,凹部覆盖驱动轴的自由端。并且,旋转力接收部分沿耦联装置的旋转方向与在驱动轴自由端侧的、沿驱动轴轴线的垂直方向突伸的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这样,耦联装置从驱动轴接收到旋转力并旋转。旋转体C进一步沿所述单方向移动。这样,显影盒B沿大致垂直于轴线Ll的方向移动。响应于此移动,耦联装置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沿旋转方向移动到脱离角位置,使得允许这种耦联构件的上游自由端的一部分(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1750A2、4150A2、5150A2、 12150A2等)从驱动轴旁边绕过。这样,耦联装置与驱动轴脱离。旋转力接收部分(150e、15150e等)分别设置在中心0位于各耦联装置的旋转轴线Ll上的假想圆Cl上,并位于径向相对的位置,且中心0位于其间。耦联装置借助于这种配置所接收的力是力偶。因此,耦联装置仅在力偶作用下就能持续旋转运动。由此,在不确定旋转轴线的位置的情况下,各耦联装置就能旋转。附图中的在说明书中未出现的参考标号在其后缀字母相同时是指对应的构件。其它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旋转体沿附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例如图17),但它可沿相反方向旋转。另外,成像位置(显影位置)可以是另一位置。另外,本发明的旋转体承载四种颜色的显影盒。但是,用于黑色的显影盒可固定, 且用于其它三种颜色的显影盒可被置于旋转体上。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显影辊是接触显影类型并使用弹性辊,但它可以是容纳有跳动式显影所采用的磁辊的金属套筒。显影盒和显影装置至少设置有显影辊(或包括显影辊的显影装置)。因此,例如, 显影盒(显影装置)是显影辊。或者,除上述实施方式描述的类型外,它还可以是如下的显影盒其一体地包括清洁装置和包括显影辊的显影装置,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设备主组件。它还可以是一体地包括显影辊(或包括显影辊的显影装置)和充电装置、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设备主组件的显影盒。另外,进一步地,虽然在该实施方式中激光束打印机作为成像设备,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用于其它成像设备,例如电子照相复印机、传真设备或文字处理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可移动构件(例如,旋转体、显影盒支撑构件、现金抽屉)沿单方向的移动,耦联装置可以在与设置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的驱动轴的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于驱动轴接合和脱离。如前文所述,在本发明中,耦联装置的轴线可处于不同角位置。更具体而言,耦联装置的轴线可处在预接合角位置、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及脱离角位置。耦联装置可通过这种结构沿主组件驱动轴的轴线的大致垂直方向与驱动轴接合。另外,耦联装置可沿驱动轴轴线的大致垂直方向与驱动轴脱离。本发明可应用于显影装置、鼓耦联构件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产业应用]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能够通过使显影装置(显影盒)沿驱动轴轴向的大致垂直方向移动而使设置于显影装置(显影盒)上的耦联构件和驱动轴接合,即使在主组件未设置用于通过螺线管使主组件侧耦联构件沿轴向移动的机构时也是如此。根据本发明,还可以提供一种利用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用于显影装置中的耦联构件。尽管已参照本文所揭示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无意局限于所阐述的细节,并且本申请意图涵盖可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的改进目的或范围内提出的此类修改或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能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显影装置,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能由马达旋转并具有旋转力施加部分的驱动轴,并且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可移动构件;所述显影装置能安装于所述可移动构件,且在所述显影装置安装于所述可移动构件的情况下,所述显影装置能够响应于所述可移动构件的沿单方向的移动沿着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显影装置包括i)显影辊,其用于使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绕轴线旋转;以及 )耦联构件,其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包括 旋转力接收部分,其能够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以及旋转力传递部分,其用于将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将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 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脱离时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其中,响应于在所述可移动构件沿所述单方向移动时所述显影装置的移动,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移到与所述驱动轴相对的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其中,在所述可移动构件从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相对的位置沿所述单方向进一步移动时,响应于所述进一步移动,所述耦联构件通过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所述脱离角位置而与所述驱动轴脱离。
2.一种能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显影盒,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能由马达旋转并具有旋转力施加部分的驱动轴,并且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显影旋转体;所述显影盒能安装于所述显影旋转体,且在所述显影盒安装于所述显影旋转体的情况下,所述显影盒能够响应于所述显影旋转体的沿单方向的旋转沿着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显影盒包括i)显影辊,其用于使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绕轴线旋转;以及 )耦联构件,其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包括 凹部,其与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轴线共轴地设置在所述耦联构件的自由端处,其中在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的状态下,所述凹部覆盖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旋转力接收部分,其能够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其中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沿着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方向设置,并且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突出,以及旋转力传递部分,其用于将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将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 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脱离时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iii)旋转力接收部分,其用于从所述旋转力传递部分接收旋转力以使所述显影辊旋转;iv)显影剂容纳部分,其容纳待用于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剂;以及ν)弹性构件,其用于以如下的弹性力弹性地加载所述耦联构件所述弹性力允许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移到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从而将所述耦联构件维持在所述预接合角位置,并且允许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所述脱离角位置;其中,响应于在所述显影旋转体沿所述单方向旋转时所述显影装置的移动,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移到与所述驱动轴相对的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其中,在所述可移动构件从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相对的位置沿所述单方向进一步移动时,响应于所述进一步移动,所述耦联构件通过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所述脱离角位置而与所述驱动轴脱离。
3. 一种能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显影盒,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能由马达旋转并具有旋转力施加部分的驱动轴,并且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显影旋转体;所述显影盒能安装于所述显影旋转体,且在所述显影盒安装于所述显影旋转体的情况下,所述显影盒能够响应于所述显影旋转体的沿单方向的旋转沿着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显影盒包括i)显影辊,其用于使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绕轴线旋转;以及 )耦联构件,其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设置于在与所述显影辊的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远离所述显影辊的所述轴线的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包括与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轴线共轴的凹部,其位于设置在所述耦联构件的自由端处的圆形平坦部分的中心部分;其中,在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的状态下,所述凹部延伸覆盖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旋转力接收部分,其能够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其中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沿着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方向设置,并且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突出,并且,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设置在中心位于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轴线上的假想圆上并位于彼此大致径向相对的位置,以及旋转力传递部分,其用于将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将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 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脱离时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iii)旋转力接收部分,其用于从所述旋转力传递部分接收旋转力以使所述显影辊旋转;iv)显影剂容纳部分,其容纳待用于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剂;以及 ν)弹性构件,其用于以如下的弹性力弹性地加载所述耦联构件所述弹性力允许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移到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从而将所述耦联构件维持在所述预接合角位置,并且允许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所述脱离角位置; 以及vi)驱动力传递构件,其用于将由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显影棍;其中,在所述显影旋转体沿所述单方向旋转时,响应于所述显影盒的移动,所述耦联构件克服所述弹性力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移到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允许所述耦联构件的相对于所述显影旋转体的旋转方向的下游部分从而使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相对, 且其中,在所述显影旋转体从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相对的位置沿所述单方向进一步移动时,所述耦联构件克服所述弹性力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所述脱离角位置,以允许所述耦联构件的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的上游部分从所述驱动轴旁边绕过,从而使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脱离。
4.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i)驱动轴,其能由马达旋转并具有旋转力施加部分; )可移动构件;iii)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在安装于所述可移动构件上的情况下能够响应于所述可移动构件的沿单方向的移动沿着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显影装置包括显影辊,其用于使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绕轴线旋转;耦联构件,其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包括 旋转力接收部分,其能够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以及旋转力传递部分,其用于将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将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 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脱离时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其中,响应于在所述可移动构件沿所述单方向移动时所述显影装置的移动,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移到与所述驱动轴相对的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其中,在所述可移动构件从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相对的位置沿所述单方向进一步移动时,响应于所述进一步移动,所述耦联构件通过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所述脱离角位置而与所述驱动轴脱离。
5.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i)驱动轴,其能由马达旋转并具有旋转力施加部分; )显影旋转体;iii)显影盒,所述显影盒在安装于所述显影旋转体上的情况下能够响应于所述显影旋转体的沿单方向的移动沿着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显影盒包括显影辊,其用于使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绕轴线旋转;耦联构件,其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包括 凹部,其与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轴线共轴地设置在所述耦联构件的自由端处,其中在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的状态下,所述凹部覆盖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旋转力接收部分,其能够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其中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沿着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方向设置,并且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突出,以及旋转力传递部分,其用于将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将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 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脱离时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旋转力接收部分,其用于从所述旋转力传递部分接收旋转力以使所述显影辊旋转; 显影剂容纳部分,其容纳待用于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剂;以及弹性构件,其用于以如下的弹性力弹性地加载所述耦联构件所述弹性力允许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移到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从而将所述耦联构件维持在所述预接合角位置,并且允许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所述脱离角位置;其中,响应于在所述显影旋转体沿所述单方向旋转时所述显影装置的移动,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移到与所述驱动轴相对的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其中,在所述可移动构件从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相对的位置沿所述单方向进一步移动时,响应于所述进一步移动,所述耦联构件通过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所述脱离角位置而与所述驱动轴脱离。
6. 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i)驱动轴,其能由马达旋转并具有旋转力施加部分; )显影旋转体;iii)显影盒,所述显影盒在安装于所述显影旋转体的情况下能够响应于所述显影旋转体的沿单方向的移动沿着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显影盒包括显影辊,其用于使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绕轴线旋转;耦联构件,其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设置于在与所述显影辊的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远离所述显影辊的所述轴线的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包括与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轴线共轴的凹部,其位于设置在所述耦联构件的自由端处的圆形平坦部分的中心部分;其中,在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的状态下,所述凹部延伸覆盖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旋转力接收部分,其能够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其中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沿着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方向设置,并且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突出,并且,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设置在中心位于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轴线上的假想圆上并位于彼此大致径向相对的位置,以及旋转力传递部分,其用于将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将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 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脱离时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旋转力接收部分,其用于从所述旋转力传递部分接收旋转力以使所述显影辊旋转; 显影剂容纳部分,其容纳待用于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剂;以及弹性构件,其用于以如下的弹性力弹性地加载所述耦联构件所述弹性力允许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移到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从而将所述耦联构件维持在所述预接合角位置,并且允许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所述脱离角位置;以及驱动力传递构件,其用于将由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显影辊; 其中,在所述显影旋转体沿所述单方向旋转时,响应于所述显影盒的移动,所述耦联构件克服所述弹性力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移到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允许所述耦联构件的相对于所述显影旋转体的旋转方向的下游部分从而使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相对, 且其中,在所述显影旋转体从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相对的位置沿所述单方向进一步移动时,所述耦联构件克服所述弹性力从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所述脱离角位置,以允许所述耦联构件的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的上游部分从所述驱动轴旁边绕过,由此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脱离。
7. —种能够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耦联构件,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能由马达旋转并具有旋转力施加部分的驱动轴,并且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可移动构件;所述耦联构件用来将旋转力从所述驱动轴传递到显影辊中,其中,所述显影辊能够沿着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耦联构件包括旋转力接收部分,其能够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以及旋转力传递部分,其用于将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通过所述旋转力传递部分将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
8.—种能够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耦联构件,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能由马达旋转并具有旋转力施加部分的驱动轴,并且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可移动构件;所述耦联构件用来将旋转力从所述驱动轴传递到显影辊中,其中,所述显影辊能够沿着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耦联构件包括凹部,其与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轴线共轴地设置在所述耦联构件的自由端处,其中在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的状态下,所述凹部覆盖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旋转力接收部分,其能够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其中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沿着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方向设置,并且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突出,以及旋转力传递部分,其用于将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所述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将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 所述耦联构件与所述驱动轴脱离时处于此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
9.一种能够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耦联构件,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能由马达旋转并具有旋转力施加部分的驱动轴,并且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可移动构件;所述耦联构件用来将旋转力从所述驱动轴传递到显影辊中,其中,所述显影辊能够沿着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耦联构件包括与所述耦联构件的旋转轴线共轴的凹部,其位于设置在所述耦联构件的自由端处的圆形平坦部分的中心部分;其中,在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的状态下,所述凹部延伸覆盖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所述凹部具有朝所述耦联构件的自由端扩张的圆锥形形状;旋转力接收部分,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分别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圆形平坦部分的边缘部分的两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处,所述中心部分介于所述两个位置之间;其中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分别设置在彼此相对的两个位置的每个位置处,并且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突出, 以及旋转力传递部分,其用于将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其中,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中的一个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中的一个接合,并且通过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中的另一个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中的另一个接合,所述耦联构件从所述驱动轴接收旋转力以旋转,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一个与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中的所述另一个相对,并且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中的所述一个与所述旋转力施加部分中的所述另一个相对,并且其中,所述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通过所述旋转力传递部分将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在该位置,所述耦联构件沿与所述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所述旋转力传递角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能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显影装置,其能够沿与驱动轴的轴线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其包括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的耦联构件,耦联构件能够处于如下位置用于传递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预接合角位置,在耦联构件与旋转力施加部分接合之前处于此位置,此时耦联构件倾斜远离旋转力传递角位置;以及脱离角位置,耦联构件与驱动轴脱离时处于此位置,此时耦联构件沿与预接合角位置相反的方向倾斜远离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其中,响应于显影装置的移动,耦联构件从预接合角位置移到与驱动轴相对的旋转力传递角位置,其中,在可移动构件沿同一方向进一步移动时,耦联构件通过从旋转力传递角位置移到脱离角位置而与驱动轴脱离。
文档编号F16D3/04GK102419529SQ20111039365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3日
发明者上野隆人, 宫部滋夫, 森冈昌也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