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及其可携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8389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及其可携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ー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是指ー种装设于可携式装置中以使上盖与底座相对枢转的枢纽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可携式装置中,设置有枢纽器以使相互枢设的上盖与底座得以相对枢转,现有技术的枢纽器具有单ー转轴,上盖相对于底座枢转时,以该转轴为轴心加以转动。请參阅图12及图13所示,为了使上盖60闭合时与底座70贴合齐平,转轴80的位置相对位于底座70上方,然而,如此将导致上盖60在开启至180度时,上盖60相对位于底座70上方而无法与底座70呈水平切齐,故当现有技术的枢纽器应用于现有技术的可携 式装置吋,开启后不平整的上盖60与底座70,将限制上盖60与底座70对接后形成ー完整的平板计算机的可能性,在平板计算机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下,现有技术的枢纽器确实缺少其应用性。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ー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使得上盖开启至180度时与底座的表面呈水平对接。为达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ー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中包括一扭カ产生単元,其包含有ー扭カ板,扭カ板上贯穿成型有一第一轨道及一第二轨道,各轨道具有三个支轨;一第一轴组,其与扭カ板相接,第一轴组包含有一第一承架、一第一主转轴及一第一副转轴,第一承架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及套接翼,第一承架的套接翼与扭カ板相贴靠,第一承架的套接翼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一承架的主轴孔位于第一承架的副轴孔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端部之间,第一主转轴贯穿第一承架的主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一轨道,第一副转轴贯穿第一承架的副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一軌道;一第二轴组,其与扭カ板相接,第二轴组包含有一第二承架、一第二主转轴及一第ニ副转轴,第二承架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及套接翼,第二承架的套接翼与扭カ板相贴靠,第ニ承架的套接翼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二承架的主轴孔位于第二承架的副轴孔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端部之间,第二主转轴贯穿第二承架的主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二轨道,第二副转轴贯穿第二承架的副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二軌道。其中扭カ产生単元的扭カ板的第一轨道包含有一直轨及ー弧轨,第一轨道的弧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主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轨道的弧轨中,第一副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轨道的直轨中,扭カ板的第二轨道包含有一直轨及ー弧轨,第二轨道的弧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二主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轨道的弧轨中,第二副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轨道的直轨中。[0010]其中第一轨道的直轨与第一轨道的弧轨的外侧缘的中央处相连通,第二轨道的直轨与第二轨道的弧轨的外侧缘的中央处相连通。其中第一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第二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一主转轴及第二主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扭力板表面,第一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扭カ板表面,第二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扭カ板表面,且第一副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表面,第二副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表面。其中扭カ产生単元进ー步包含有一第一磨耗板及一第二磨耗板,第一磨耗板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相对应,第二磨耗板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相对应,扭カ板夹持于该等磨耗板与该等套接翼之间,各磨耗板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一磨耗板的主轴孔与第一承架的主轴孔相对齐,第一磨耗板的副轴孔与第一承架的副轴孔相对齐,第二磨耗板的主轴孔与第二承架的主轴孔相对齐,第二磨耗板的副轴孔与第二承架的副轴孔相对齐,前述的第一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副转轴 的杆部上设有螺纹部,第二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副转轴的杆部上设有螺纹部,第一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一主转轴的杆部的末端依序贯穿扭力板及第一磨耗板,并铆合卡抵于第一磨耗板的表面,第二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二主转轴的杆部的末端依序贯穿扭力板及第ニ磨耗板,并铆合卡抵于第二磨耗板的表面,第一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一副转轴的杆部依序贯穿扭力板及第一磨耗板,第一副转轴的杆部的螺纹部与ー螺帽相螺合固定,第二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二副转轴的杆部依序贯穿扭カ板及第ニ磨耗板,第二副转轴的杆部的螺纹部与一螺帽相螺合固定。其中第一承架的固定翼与套接翼相互垂直,第二承架的固定翼与套接翼相互垂直。本实用新型另设计了一种可携式装置,其中包括一上盖;一底座,其与上盖相互枢接;至少ー个前述的枢纽器,其装设于上盖及底座之间,枢纽器的第一轴组的第一承架的固定翼与上盖相互固定,枢纽器的第二轴组的第二承架的固定翼与底座相互固定。其中该上盖与底座相邻的端部分别为直角。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透过第一及第ニ轴组的设置,配合扭カ板上第一及第ニ轨道,使得本实用新型得以藉由双重轴心的旋转,来提供上盖相对于底座枢转,则上盖利用双轴心的枢转,可旋转至与底座呈水平状态的开启模式,以利于可携式装置采用不同的功能模式。

图I为本实用新型枢纽器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枢纽器的组件分解图。[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扭カ板的平面 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装置闭合状态的立体外观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装置闭合状态的侧视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装置开启90度前的侧视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装置开启90度后的侧视剖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装置开启180度时的立体外观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装置开启180度时的侧视剖面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枢纽器的另ー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枢纽器的另ー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图12为现有技术可携式装置闭合状态的侧视图。图13为现有技术可携式装置开启180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ー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请參阅图I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包含有ー扭カ产生单兀10、一第一轴组20、及一第二轴组30。前述的扭カ产生単元10包含有一扭カ板11,扭カ板11上贯穿成型有一第一轨道111及一第二轨道112,各轨道111、112具有三个支轨,各支轨相连通且呈放射状排列,在较佳实施例中,各轨道111、112包含有一直轨1111、1121及ー弧轨1112、1122,各弧轨1112、1122 具有一第一端 1113、1123 及一第二端 1114、1124,直轨 1111、1121 与弧轨 1112、1122的外侧缘的中央处相连通,则弧轨1112、1122的第一端1113、1123及第ニ端1114、1124均朝远离直轨1111、1121的方向延伸,以形成三个支轨,第一轨道111的弧轨1112的内侧缘面对第二轨道112的弧轨1122的内侧缘。前述的第一轴组20与扭カ产生単元10的扭カ板11相接,第一轴组20包含有一第一承架21、一第一主转轴22及一第一副转轴23,第一承架21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211及套接翼212,较佳实施例中,固定翼211与套接翼212相互垂直,套接翼212与扭カ板11相贴靠,套接翼212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213及一副轴孔214,主轴孔213位于副轴孔214与套接翼212的端部之间,第一主转轴22贯穿主轴孔213及扭カ板11的第一轨道111,第一副转轴23贯穿套接翼212的副轴孔214及扭カ板11的第一轨道111,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主转轴22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轨道111的弧轨1112中,第一副转轴23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轨道111的直轨1111中。前述的第二轴组30与扭カ产生单元10的扭カ板11相接,第二轴组30包含有一第ニ承架31、一第二主转轴32及一第二副转轴33,第二承架31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311及套接翼312,较佳实施例中,固定翼311与套接翼312相互垂直,第二承架31的固定翼311与第一承架21的固定翼211相互平行,套接翼312与扭カ板11相贴靠,且扭力板11跨接于第一承架21及第ニ承架31的固定翼211、311,套接翼312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313及一副轴孔314,主轴孔313位于副轴孔314与套接翼312的端部之间,第二主转轴32贯穿主轴孔313及扭カ板11的第二轨道112,第二副转轴33贯穿套接翼312的副轴孔314及扭カ板11的第二轨道112,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二主转轴32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轨道112的弧轨1122中,第二副转轴33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轨道112的直轨1121中。请參阅图4配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装置包含有ー上盖40、一底座50及两个前述的枢纽器,该两枢纽器分别装设于上盖40及底座50两侧且位于上盖40及底座50之间,其中各枢纽器的第一轴组20的第一承架21的固定翼211与上盖40相互固定,各枢纽器的第二轴组30的第二承架31的固定翼311与底座50相互固定,以使上盖40得以相对于底座50枢转。请參阅图5配合图2所示,当上盖40相对于底座50闭合时,第一轴组20的第一主转轴22位于扭カ板11的第一轨道111的弧轨1112的第一端1113,第一副转轴23位于第一轨道111的直轨1111中且接近于直轨1111与弧轨1112相接处,第二轴组30的第二主转轴32位于扭カ板11的第二轨道112的弧轨1122的第一端1123,第二副转轴33位于第二轨道112的直轨1121中且接近于直轨1121与弧轨1122相接处。 请參阅图6配合图2所示,当上盖40由闭合状态逐渐开启吋,首先由第一轴组20相对于扭力板11进行枢转,第一主转轴22于第一軌道111的弧轨1112中由第一端1113向第二端1114滑动,且第一副转轴23向第一轨道111的直轨1111的端部滑动。请參阅图7配合图2所示,当上盖40持续开启,且第一副转轴23已抵靠第一轨道111的直轨1111的端部吋,扭カ板11受到第一轴组20的带动而相对于第二轴组30转动,此时扭力板11的转动,将使得第二主转轴32于第二轨道112的弧轨1122中由第一端1123相对向第二端1124相对移动,且第二副转轴33相对向第二轨道112的直轨1121的端部移动。请參阅图8和图9配合图2所示,当上盖40开启至第二副转轴33已抵达第二轨道112的直轨1121的端部时,第一轴组20相对于扭力板11再转动,且扭力板11相对于第ニ轴组30再转动,当上盖40完全开启而与底座50呈180度水平状态时,第一主转轴22抵靠于第一轨道111的弧轨1112的第二端1114,第二主转轴32抵靠于第二轨道112的弧轨1122 的第二端 1124。如此ー来,本实用新型透过两个轴组20、30的配合,使得上盖40在完全开启时与底座50呈水平状态,而无高低落差,以利于运用于平板计算机或其余所需的可携式装置中。为了防止各转轴轴向脱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不同的实施态样,在本技术领域中,防止转轴轴向脱出的方式众多,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态样仅为较佳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案范围;请參阅图2所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主转轴22具有一冠部221及一杆部222,第一副转轴23具有一冠部231及ー杆部232,第二主转轴32具有一冠部321及ー杆部322,第二副转轴33具有一冠部331及ー杆部332,第一主转轴22及第ニ主转轴32的冠部221、322分别抵靠于第一承架21及第ニ承架31的套接翼212、312的表面,且第一主转轴22及第ニ主转轴32的杆部222、322的末端贯穿扭力板11后,铆合卡抵于扭力板11表面以防止第一主转轴22及第ニ主转轴32轴向脱出,第一副转轴23及第ニ副转轴33的冠部231、331分别抵靠于扭カ板11表面,且第一副转轴23及第ニ副转轴33的杆部232、332的末端贯穿套接翼212、312后,铆合卡抵于套接翼212、312表面以防止第一副转轴23及第ニ副转轴33轴向脱出;请參阅图10及图11所示,在另ー较佳实施例中,扭カ产生单元IOA进ー步包含有一第一磨耗板12A及一第二磨耗板13A,第一磨耗板12A与第一承架21A的套接翼212A相对应,第二磨耗板13A与第二承架31A的套接翼312A相对应,扭カ板IlA夹持于磨耗板12A、13A与套接翼212A、312A之间,各磨耗板12A、13A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121A、131A及一副轴孔122AU32A,第一磨耗板12A的主轴孔121A与第一承架21A的套接翼212A的主轴孔213A相对齐,第一磨耗板12A的副轴孔122A与第一承架21A的套接翼212A的副轴孔214A相对齐,第二磨耗板13A的主轴孔131A与第二承架31A的套接翼312A的主轴孔313A相对齐,第二磨耗板13A的副轴孔132A与第二承架31A的套接翼312A的副轴孔314A相对齐,前述的第一主转轴22A具有一冠部221A及ー杆部222A,第一副转轴23A具有一冠部231A及ー杆部232A,第二主转轴32A具有一冠部321A及ー杆部322A,第二副转轴33A具有一冠 部331A及ー杆部332A,第一主转轴22A及第ニ主转轴32A的冠部221A、322A分别抵靠于第一承架21A及第ニ承架31A的套接翼212A、312A的表面,且第一主转轴22A及第ニ主转轴32A的杆部222A、322A的末端依序贯穿扭力板IlA及第一磨耗板12A与第二磨耗板13A后,分别铆合卡抵于第一磨耗板12A与第二磨耗板13A的表面以防止第一主转轴22A及第ニ主转轴32A轴向脱出,第一副转轴23A及第ニ副转轴33A的冠部231A、331A分别抵靠于第一承架21A及第ニ承架31A的套接翼212A、312A的表面,且第一副转轴23A及第ニ副转轴33A的杆部232A、332A的末端依序贯穿扭力板IIA及第一磨耗板12A与第二磨耗板13A后,分别透过杆部232A、332A上的螺纹部与螺帽233A、333A螺合固定,当各转轴22A、23A、32A、33A相对于扭力板IlA滑动时,将带动相对应的磨耗板12A、13A —同转动,则使得磨耗板12A、13A与扭カ板IIA产生摩擦而增加扭力,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摩擦停滞カ可藉由磨耗板12A、13A而增加。另外,需特别提及的是扭カ产生単元10之所以可以产生扭力,是利用扭カ板11分别与ニ套接翼212、312相互贴靠,因此在上盖40开启的过程中,扭カ板11分别与ニ套接翼212、312表面相互磨擦因而能产生扭力。同样地,在图11的实施例中,扭カ板IlA被夹持在ニ套接翼212A、312A以及ニ磨耗板12A、13A,因而能产生扭力。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轨道以及第ニ轨道各包括三个支轨,各支轨相连通且呈放射状排列;然而,上述仅是本创的较佳实施例;在一置换的实施例中,三个支轨可以设置成该直轨与弧轨并不相互通连,其仍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功效。请再參阅图8,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实用新型出ー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亦即,当上盖40完全开启而与底座50呈180度水平状态时,上盖40与底座50不但二者之间无水平落差,而且上盖40与底座50之间的间距亦可缩至最小,这则有赖于扭力板IlUlA尺寸与上盖40与底座50之间的连接配置。并且可以注意到是,在上盖40与底座50相接的端部,都是接近90度的直角设计,而非习知技术中所设计的圆角;因此当上盖40完全开启而与底座50呈180度水平状态时上盖40直角端部与底座50直角端部相接,故能形成整体为一大平面板的设计,故较传统平板电板有较宽广的视觉效果,又便于折迭携帯。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掲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ー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 一扭カ产生単元,其包含有ー扭カ板,扭カ板上贯穿成型有一第一轨道及一第二軌道,各轨道具有三个支轨; 一第一轴组,其与扭カ板相接,第一轴组包含有一第一承架、一第一主转轴及一第一副转轴,第一承架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及套接翼,第一承架的套接翼与扭カ板相贴靠,第一承架的套接翼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一承架的主轴孔位于第一承架的副轴孔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端部之间,第一主转轴贯穿第一承架的主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一轨道,第一副转轴贯穿第一承架的副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一軌道; 一第二轴组,其与扭カ板相接,第二轴组包含有一第二承架、一第二主转轴及一第二副转轴,第二承架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及套接翼,第二承架的套接翼与扭カ板相贴靠,第二承架的套接翼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二承架的主轴孔位于第二承架的副轴孔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端部之间,第二主转轴贯穿第二承架的主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二轨道,第二副转轴贯穿第ニ承架的副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二轨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扭カ产生単元的扭力板的第一轨道包含有一直轨及ー弧轨,第一轨道的弧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主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轨道的弧轨中,第一副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轨道的直轨中,扭カ板的第二轨道包含有一直轨及ー弧轨,第二轨道的弧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二主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轨道的弧轨中,第二副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轨道的直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轨道的直轨与第一轨道的弧轨的外侧缘的中央处相连通,第二轨道的直轨与第二轨道的弧轨的外侧缘的中央处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任ー项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第二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一主转轴及第ニ主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扭力板表面,第一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扭カ板表面,第二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扭力板表面,且第一副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表面,第二副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I至3任ー项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扭カ产生単元进ー步包含有一第一磨耗板及一第二磨耗板,第一磨耗板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相对应,第二磨耗板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相对应,扭カ板夹持于该等磨耗板与该等套接翼之间,各磨耗板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一磨耗板的主轴孔与第一承架的主轴孔相对齐,第一磨耗板的副轴孔与第一承架的副轴孔相对齐,第二磨耗板的主轴孔与第二承架的主轴孔相对齐,第二磨耗板的副轴孔与第二承架的副轴孔相对齐,前述的第一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副转轴的杆部上设有螺纹部,第 ニ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副转轴的杆部上设有螺纹部,第一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一主转轴的杆部的末端依序贯穿扭力板及第一磨耗板,并铆合卡抵于第一磨耗板的表面,第二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二主转轴的杆部的末端依序贯穿扭力板及第ニ磨耗板,并铆合卡抵于第二磨耗板的表面,第一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一副转轴的杆部依序贯穿扭力板及第一磨耗板,第一副转轴的杆部的螺纹部与ー螺帽相螺合固定,第二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二副转轴的杆部依序贯穿扭力板及第ニ磨耗板,第二副转轴的杆部的螺纹部与ー螺帽相螺合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I至3任ー项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承架的固定翼与套接翼相互垂直,第二成架的固定翼与套接翼相互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承架的固定翼与套接翼相互垂直,第二成架的固定翼与套接翼相互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承架的固定翼与套接翼相互垂直,第二成架的固定翼与套接翼相互垂直。
9.ー种具有至少ー个根据权利要求I至8任一项中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的可携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 一上盖; 一底座,其与上盖相互枢接; 其中前述的枢纽器装设于上盖及底座之间,枢纽器的第一轴组的第一承架的固定翼与上盖相互固定,枢纽器的第二轴组的第二承架的固定翼与底座相互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上盖与底座相邻的端部分别为直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及其可携式装置,枢纽器设置于可携式装置的上盖与底座之间,其具有扭力产生单元、第一轴组及第二轴组,扭力产生单元具有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第一轴组具有第一主转轴及第一副转轴,其可滑动地设于第一轨道中,第二轴组具有第二主转轴及第二副转轴,其可滑动地设于第二轨道中,透过双轴组的设置,使得上盖得以分别藉由双轴心的枢转,而在开启至180度时与底座呈完全水平状态。
文档编号F16C11/04GK202484067SQ20112047078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4日
发明者莊志光 申请人:欣日兴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