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570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存在如下作为外管和内管的内部不具备减振筒的液压缓冲器:将内管滑动自由地插入外管内,在上述内管的内周设置隔壁部件,在该隔壁部件的下部分隔出油室,并且在该隔壁部件的上部分隔出贮油室,将安装于上述外管的活塞杆穿通该隔壁部件,滑动自由地插入内管,在插入上述内管的活塞杆的前端部固定有与该内管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作为该现有的液压缓冲器,在日本特开2003 - 269515 (专利文献I)中公开如下,如图15所示,该环状油室3经由分别固定于外管I的内周的开口部和内管2的外周的前端部的密封部件1A、2A,将内管2滑动自由地插入外管I内,分隔出由该外管I的内周、内管2的外周和上述两个密封部件1A、2A包围的环状油室3,在上述内管2的内周设有隔壁部件4,在下部分隔出油室5,并且在上部分隔出贮油室6。而且,在该液压缓冲器中,在插入上述内管2的活塞杆7的前端部固定有与该内管2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7A,将上述油室5分隔为收容上述活塞杆7的活塞杆侧油室5A和不收容上述活塞杆7的活塞侧油室5B,将上述环状油室3经由设置于上述内管2的油孔3A与上述活塞杆侧油室5A或活塞侧油室5B连通,分别在连接设置于活塞7A的活塞杆侧油室5A和活塞侧油室5B的缩短侧流路和伸长侧流路设有缩短侧阻尼力发生阀8A和伸长侧阻尼力发生阀SB。另外,在该液压缓冲器中,形成比上述活塞杆7的截面积S2大的上述环状油室3的截面积SI,且在上述隔壁部件4设有在伸长行程时阻止从上述油室5向上述贮油室6的流动的单向阀9A,并且在上述隔壁部件4设有通过上述油室5和上述贮油室6的微小流路9B。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液压缓冲器中,在压缩行程进入内管2的活塞杆7的进入体积量的液压油从内管2的内周的油室5A经由内管2的油孔3A被移送至环状油室3。这时,环状油室3的体积増加量Λ SI (补给量)比活塞杆7的体积増加量Λ S2大,所以向环状油室3的油的需要补给量中(Λ S1-Δ S2)的不足量从贮油室6经由单向阀9Α进行补给。在该压缩行程,因缩短侧阻尼力发生阀8Α的挠曲变形而产生缩短侧阻尼力。另外,在伸长行程中,从内管2退出的活塞杆7的退出体积量的液压油从环状油室3经由内管2的油孔3Α被移送至内管2的内周的油室5Α。这时,环状油室3的体积减少量Λ SI (排出量)比活塞杆7的体积减少量Λ S2大,所以从环状油室3的油的排出量中(ASl 一Λ S2)的剩余量经由微小流路9Β被排向贮油室6。在该伸长行程中因伸长侧阻尼力发生阀8Β的挠曲变形而产生伸长侧阻尼力。另外,也产生微小流路9Β的通路阻力造成的伸长侧阻尼力。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液压缓冲器中,在压缩行程中由活塞7Α压缩的活塞侧油室5Β的液压油使缩短侧阻尼力发生阀8Α挠曲变形,由此产生稳定的缩短侧阻尼力。但是,在伸长侧行程中,在隔壁部件4的微小流路9Β产生的伸长侧阻尼力是由该微小流路9Β的通路阻力的设定和通过该微小流路9Β的上述的(Λ S1-Δ S2)的少量剩余油量引起的,是不稳定的。因此,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液压缓冲器中,存在产生稳定的伸长侧阻尼力的课题。另外,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液压缓冲器中,在伸长行程中,由活塞7A压缩的活塞杆侧油室5A的液压油的压力直接作用在外管I和内管2的密封部件1A、2A。因此,根据密封部件IA的自封(self-sealing)效果产生的大的张力作用于内管2,由于摩擦力恶化的倾向和作用在密封部件IA的压力负荷的关系,伸长侧阻尼力的最大值受到限制。另外,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液压缓冲器中,在压缩行程中外管I和内管2的上部的贮油室6的空气室被压缩,作为空气弹簧发挥功能,但该压力仍然加在缩短侧阻尼力发生阀8A,所以在压缩行程的深处产生生硬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使活塞与内管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液压缓冲器中,实现阻尼力发生机构的稳定。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液压缓冲器,将内管滑动自由地插入外管内,在所述内管的内周设有隔壁部件,在该隔壁部件的下部分隔出油室,并且在该隔壁部件的上部分隔出贮油室,将安装于所述外管的活塞杆穿通该隔壁部件,滑动自由地插入内管,在插入所述内管的活塞杆的前端部固定有与该内管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将成为上下二段的上下的活塞固定在所述活塞杆的前端部,在上活塞的上侧设有收容活塞杆的上油室,在下活塞的下侧设有不收容活塞杆的下油室,在上下的活塞之间设有中间油室,在从设置于所述上活塞的上油室向中间油室的流路中设有伸长侧阻尼力发生装置,在从设置于下活塞的下油室向中间油室的流路中设有缩短侧阻尼力发生装置,在所述隔壁部件设有将油室与贮油室连通的体积补偿流路,设有中间空气室,其与所述中间油室相接,通过利用活塞杆的伸缩行程引起的油室的油量变化进行扩张收缩,由此补偿该油室的油量变化,将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相对于所述活塞杆的伸缩行程的空气压缩率设定为中间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以上。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另外,所述中间空气室由配置于中间油室的挠性隔壁部件分隔而成。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另外,所述中间空气室由配置于与中间油室连通的外部的挠性隔壁部件分隔而成。第四方面在第一 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另外,所述中间空气室向大气开放。第五方面在第一 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另外,所述中间空气室与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连通而成。第六方面在第一 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另外,所述上油室与外管的内周和内管的外周之间的环状油室连通。第七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另外,所述挠性隔壁部件由绕所述活塞杆设置的皮囊构成。第八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另外,所述挠性隔壁部件由自由活塞形成,该自由活塞的内周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液密嵌合,该自由活塞的外周与绕所述活塞杆的外周设置的一端开口的有顶筒状部的内周液密嵌合。
第九方面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另外,所述挠性隔壁部件为:在所述活塞杆的上部形成有密闭空间,且将该密闭空间的内部上下隔开的皮囊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上部而成,在该密闭空间的内部的所述皮囊的下部空间,为通过穿通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连接通路与所述中间油室连通的外部油室。因此,起到下面的作用效果。(第一方面)(a)将形成上下ニ段的上下的活塞固定在活塞杆的前端部,在上活塞的上侧设有收容有活塞杆的上油室,在下活塞的下侧设有未收容活塞杆的下油室,在上下的活塞之间设有中间油室,在从设置于上活塞的上油室向中间油室的流路中设有伸长侧阻尼力发生装置,在从设置于下活塞的下油室向中间油室的流路中设有缩短侧阻尼カ发生装置,在隔壁部件设有将贮油室与油室连通的体积补偿流路,并设有中间空气室,该中间空气室与中间油室连接,通过利用活塞杆的伸縮行程引起的油室的油量变化进行伸縮,由此补偿该油室的油量变化,将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相对于活塞杆伸缩行程的空气压缩率设定为中间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以上。(b)因此,在压缩行程中,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相比中间空气室收缩,上部空气室呈高压化,其结果是,贮油室的油流入上油室,中间空气室仅收缩相当于活塞杆进入内管的体积量加流入上述上油室的油流入量的体积。在压缩行程被加压的下油室的油使下活塞的缩短侧阻尼カ发生装置产生挠曲变形,产生缩短侧阻尼カ时,中间空气室处于缩短侧阻尼カ发生装置的下游侧,使缩短侧阻尼力稳定。从压缩行程反转至伸长行程时,被加压的上油室因来自上述贮油室的油的流入而呈正压化,也不产生伸长侧反转时的阻尼力的松懈(阻尼カ产生延迟)。(C)在伸长行程中,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比中间空气室更膨胀,上部空气室低压化,其结果是,上油室的油流到贮油室,中间空气室仅膨胀相当于从内管的活塞杆的退出体积量加上来自上述上油室的油流出量的体积。在伸长行程中被加压的上油室的油使上活塞的伸长侧阻尼カ发生装置挠曲变形并产生伸长侧阻尼カ时,中间空气室处于伸长侧阻尼カ发生装置的下游侧,稳定地形成伸长侧阻尼力。从伸长行程向压缩行程反转时,被加压的下油室不会变成负压(从伸长行程的上油室至贮油室的流出油量为在压缩行程中从贮油室流入上油室的剰余油量,对于上下油室的油量不产生不足),不产生缩短侧反转时的阻尼力的松懈。(第二、七、八方面)(d)配置于中间油室的可挠性隔壁部件可以分隔出中间空气室,其与所述中间油室相接,通过利用活塞杆的伸縮行程引起的油室的油量变化进行伸縮,由此补偿该油室的
油量变化。(第三、九方面)(e)配置干与中间油室连通的外部的挠性隔壁部件可以分隔出中间空气室,其与所述中间油室相接,通过利用活塞杆的伸縮行程引起的油室的油量变化进行伸縮,由此补偿该油室的油量变化。由此,形成大容量的中间空气室,能够简易地将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设定为中间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以上。(第四方面)(f)通过使中间空气室向大气开放,能够简易地将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设定为中间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以上。(第五方面)(g)通过使中间空气室与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连通,能够与中间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同等地设定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第六方面)(h)通过使上油室与外管的内周与内管的外周之间的环状油室连通,中间空气室的收缩量或膨胀量仅减少环状油室的体积变化量。由此,减小中间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能够实现挠性隔壁部件的体积小型化。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液压缓冲器的示意剖面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2的液压缓冲器的示意剖面图;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3的液压缓冲器的示意剖面图;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图7是表示实施例4的液压缓冲器的示意剖面图;图8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9是表示实施例5的液压缓冲器的示意剖面图;图10是图9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6的液压缓冲器的示意剖面图;图12是图1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图13是表示实施例7的液压缓冲器的示意剖面图;图14是图13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图15是表示现有例的示意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图1、图2)液压缓冲器10如图1所示,经由固定于外管11的下端开口部的内周的密封部件11A,将内管12滑动自由地插入外管11的内部。盖13液密地螺合于外管11的上端开口部,在外管11的外周设置有未图示的车身侧安装部件。底部托架(bottom bracket)15液密地螺合于内管12的下端开口部,在底部托架15上设置有车轮安装部件16。液压缓冲器10在内管12的上端侧内周以液密方式设有隔壁部件19,在隔壁部件19的杆引导部19A的更下部分隔出油室21,并且在上部分隔出贮油室22。在贮油室22中,其下侧区域为油室22A,上侧区域为上部空气室22B。液压缓冲器10将安装于外管11的活塞杆23滑动自由地插入隔壁部件19的杆引导部19A。液压缓冲器10在从隔壁部件19的杆引导部19A插入内管12的活塞杆23的前端部固定有与内管12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26、27。即,在活塞杆23的前端部固定有形成上下ニ段的上下活塞26、27,将上述油室21分隔出上油室21A和下油室21B和中间油室21C。上油室21A设置于上活塞26的上侧,收容活塞杆23。下油室21B设置于下活塞27的下側,不收容活塞杆23。中间油室21C设置于上下活塞26、27之间。另外,在液压缓冲器10中,将外管11的内周和内管12的外周之间的环状油室28与贮油室22直接连通。如图2所示,液压缓冲器10在从设置于上活塞26的上油室21A向中间油室21C的流路中设有伸长侧盘阀(disc valve)等伸长侧阻尼カ发生装置31 ;和只容许从上油室21A至中间油室21C的流动的单向阀32。另外,在从设置于上活塞26的中间油室21C向上油室21A的流路中设有只容许从中间油室21C向上油室21A的流动的单向阀33。液压缓冲器10在从设置于下活塞27的下油室21B向中间油室21C的流路中设有缩短侧盘阀等缩短侧阻尼カ发生装置41 ;和只容许从下油室21B向中间油窒21C的流动的单向阀42。另外,在从设置于下活塞27的中间油室21C向下油室21B的流路中设有只容许从中间油室21C向下油室21B的流动的单向阀43。液压缓冲器10在隔壁部件19并列设有作为连通油室21 (上油室21A)和贮油室22 (油室22A〕的体积补偿流路的单向阀51和阻尼孔(orifice)52。单向阀51只容许从油室22A向上油室21A的流动。液压缓冲器10设有中间空气室60,该中间空气室与中间油室21C相接,通过利用活塞杆23的伸縮行程引起的油室21的油量变化进行伸縮,由此补偿该油室21的油量变化。在本实施例中,利用配置于中间油室21C且绕活塞杆23设置的挠性隔壁部件61,相对于中间油室21C分隔出中间空气室60。挠性隔壁部件61由皮囊(bladder) 61A构成。液压缓冲器10将贮油室22的上部空气室22B相对于活塞杆23的伸缩行程的空气压缩率Al设定为挠性隔壁部件61分隔出的中间空气室60的空气压缩率A2以上(Al き A2)。在液压缓冲器10中,在外管11和内管12的内部或外部设有悬簧(suspensionspring)。液压缓冲器10通过悬簧的伸缩振动吸收车辆行驶时从路面受到的冲击力。而且,液压缓冲器10利用在上述伸长侧阻尼カ发生装置31和缩短侧阻尼カ发生装置41产生如下的阻尼力,抑制悬簧的伸縮振动。(压缩行程)(图2的实线箭头)在压缩行程中,被加压的下油室21B的油从下活塞27的单向阀42通过缩短侧阻尼カ发生装置41流入中间油室21C,产生这时的缩短侧阻尼カ发生装置41的流路阻カ引起的缩短侧阻尼力。另外,对于扩张的上油室21A,中间油室21C的油通过上活塞26的单向阀33流入上油室21A,同时贮油室22的油室22A的油通过单向阀51流入上油室21A。在该压缩行程中,贮油室22的上部空气室22B比中间空气室60收缩,使上部空气室22B变成高压,其结果,贮油室22的油室22A的油通过隔壁部件19的单向阀51流入上油室21A,中间空气室60仅收缩活塞杆23进入内管12的体积量加上流入上述的上油室21A的油流入量的体积。
在压缩行程被加压的下油室21B的油使下活塞27的缩短侧阻尼力发生装置41挠曲变形而产生缩短侧阻尼力时,中间空气室60处于缩短侧阻尼力发生装置41的下游侧,使缩短侧阻尼力稳定。从压缩行程向伸长行程反转时,被加压的上油室21A通过来自上述贮油室22的油的流入而变成正压,也不产生伸长侧反转时的阻尼力的松懈(阻尼力产生延迟)。(伸长行程)(图2的虚线箭头)在伸长侧行程中,被加压的上油室21A的油从上活塞26的单向阀32通过伸长侧阻尼力发生装置31流入中间油室21C,产生这时的伸长侧阻尼力发生装置31的流路阻力引起的伸长侧阻尼力。另外,对于扩张的下油室21B,中间油室21C的油通过下活塞27的单向阀43流入下油室21B。在该伸长侧行程中,贮油室22的上部空气室22B比中间空气室60膨胀,上部空气室22B成低压化,其结果,上油室21A的油通过隔壁部件19的阻尼孔52流向贮油室22的油室22A,中间空气室60只膨胀在来自内管12的活塞杆23的退出体积量加上来自上述上油室21A的油流出量的体积。在伸长行程被加压的上油室21A的油使上活塞26的伸长侧阻尼力发生装置31挠曲变形,产生伸长侧阻尼力时,中间空气室60处于伸长侧阻尼力发生装置31的下游侧,使伸长侧阻尼力不稳定。从伸长行程向压缩行程反转时,被加压的下油室21B未被负压化(从伸长行程的上油室21A向贮油室22的流出油量为在压缩行程中从贮油室22流入上油室21A的剩余油量,上下油室21A、21B的油量不会产生不足),也不会产生缩短侧反转时的阻尼力的松懈。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无论压缩行程,还是伸长行程,如上述所述,都能够产生稳定的阻尼力。另外,油室21的压力不会作用于外管11的密封部件11A,根据密封部件IlA带给内管12的张力、及对密封部件IlA的压力负荷的关系,也不会抑制缩短侧阻尼力及伸长侧阻尼力的最大值。另外,在压缩行程中,在贮油室22的上部空气室22B被压缩,成为空气弹簧发挥功能时,该压力不会直接作用在下活塞27的缩短侧阻尼力发生装置41,在压缩行程内侧也不会产生生硬感。另外,配置于中间油室21C的挠性隔壁部件61能够分隔出中间空气室60,该中间空气室与上述中间油室21C相接,通过利用活塞杆23的伸缩行程引起的油室21的油量变化进行伸缩,由此补偿该油室21的油量变化。(实施例2)(图3、图4)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在于由自由活塞61B构成挠性隔壁部件61。就挠性隔壁部件61而言,自由活塞61B的内周与活塞杆23的外周以液密方式嵌合,自由活塞61B的外周与绕活塞杆23的外周设置的一端开口的有顶筒状部23A的内周以液密方式嵌合。由此,自由活塞61B将筒状部23A的上部空间作为中间空气室60进行分隔。(实施例3)(图5、图6)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在于,利用代替挠性隔壁部件61的挠性隔壁部件70分隔中间空气室60。
挠性隔壁部件70配置于与中间油室21C连通的外部。即,在活塞杆23的上部形成有密闭空间71,在活塞杆23的上部设有上下分隔密闭空间71的内部的皮囊70A。在密闭空间71的内部,皮囊70A的下部空间利用穿通设置于活塞杆23的连接通路72形成与中间油室21C连通的外部油室21D。在密闭空间71的内部皮囊70A的上部空间作为中间空气室60被分隔。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将不限定于内管12内的中间油室21C的容量的大容量的中间空气室60形成于与中间油室21C连通的外部。由此,可以简易地将贮油室22的上部空气室22B的空气压缩率Al设定为中间空气室60的空气压缩率A2以上。(实施例4)(图7、图8)实施例4与实施例3不同的点在于由自由活塞70B构成挠性隔壁部件70。挠性隔壁部件70的自由活塞70B的外周与密闭空间71的内周液密地嵌合,自由活塞70B将密闭空间71的上部空间作为中间空气室60分隔。(实施例5)(图9、图10)实施例5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在于向大气开放中间空气室60。由挠性隔壁部件61的皮囊61A分隔的中间空气室60经由穿通设置于活塞杆23的连接通路81向大气开放。由此,可以简易地将贮油室22的上部空气室22B的空气压缩率Al设定为中间空气室60的空气压缩率A2以上。(实施例6)(图 11、图 12)实施例6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在于将中间空气室60与贮油室22的上部空气室22B连通。由挠性隔壁部件61的皮囊61A分隔的中间空气室60,利用穿通设置于活塞杆23的连接通路82与贮油室22的上部空气室22B连通。由此,能够将贮油室22的上部空气室22B的空气压缩率Al设定为与中间空气室60的空气压缩率A2同等。(实施例7)(图 13、图 14)实施例7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在于,外管11的内周和内管12的外周之间的环状油室28,利用设置于内管12的连接孔91与上油室21A连通。环状油室28由外管11的内周和内管12的外周、固定于外管11的下端开ロ部的内周密封部件11A、固定于内管12的上端开ロ部的外周的密封部件12A包围分隔,断开与贮油室22的连通。根据本实施例,在液压缓冲器10的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中,中间空气室60的压缩量或膨胀量只减少环状油室28的体积变化量。由此,減少中间空气室60的空气压缩率,能够实现挠性隔壁部件61的小型化。以上,利用附图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具体的构成不限于该实施例,只要有不脱离本发明的要g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都包含于本发明。本发明提供ー种液压缓冲器,将内管滑动自由地插入外管内,在所述内管的内周设有隔壁部件,在该隔壁部件的下部分隔出油室,并且在该隔壁部件的上部分隔出贮油室,将安装于所述外管的活塞杆穿通该隔壁部件,滑动自由地插入内管,在插入所述内管的活塞杆的前端部固定有与该内管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将成为上下ニ段的上下的活塞固定在所述活塞杆的前端部,在上活塞的上侧设有收容活塞杆的上油室,在下活塞的下侧设有不收容活塞杆的下油室,在上下的活塞之间设有中间油室,在从设置于所述上活塞的上油室向中间油室的流路中设有伸长侧阻尼力发生装置,在从设置于下活塞的下油室向中间油室的流路中设有缩短侧阻尼力发生装置,在所述隔壁部件设有将油室与贮油室连通的体积补偿流路,设有中间空气室,其与所述中间油室相接,通过利用活塞杆的伸缩行程引起的油室的油量变化进行扩张收缩,由此补偿该油室的油量变化,将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相对于所述活塞杆的伸缩行程的空气压缩率设定为中间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以上。由此,使活塞与内管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液压缓冲器中,能够实现阻尼力发生机构的稳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干: 将内管滑动自由地插入外管内, 在所述内管的内周设有隔壁部件,在该隔壁部件的下部分隔出油室,并且在该隔壁部件的上部分隔出贮油室, 将安装于所述外管的活塞杆穿通该隔壁部件,滑动自由地插入内管, 在插入所述内管的活塞杆的前端部固定有与该内管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 将成为上下ニ段的上下的活塞固定在所述活塞杆的前端部,在上活塞的上侧设有收容活塞杆的上油室,在下活塞的下侧设有不收容活塞杆的下油室,在上下的活塞之间设有中间油室, 在从设置于所述上活塞的上油室向中间油室的流路中设有伸长侧阻尼カ发生装置,在从设置于下活塞的下油室向中间油室的流路中设有缩短侧阻尼カ发生装置, 在所述隔壁部件设有将油室与贮油室连通的体积补偿流路, 设有中间空气室,其与所述中间油室相接,通过利用活塞杆的伸縮行程引起的油室的油量变化进行扩张收縮,由此补偿该油室的油量变化, 将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相对于所述活塞杆的伸縮行程的空气压缩率设定为中间空气室的空气压缩率以上。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中间空气室由配置于中间油室的挠性隔壁部件分隔而成。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中间空气室由配置干与中间油室连通的外部的挠性隔壁部件分隔而成。
4.按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空气室向大气开放。
5.按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空气室与贮油室的上部空气室连通而成。
6.按权利要求1 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油室与外管的内周和内管的外周之间的环状油室连通。
7.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挠性隔壁部件由绕所述活塞杆设置的皮囊构成。
8.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挠性隔壁部件由自由活塞形成,该自由活塞的内周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液密嵌合,该自由活塞的外周与绕所述活塞杆的外周设置的一端开ロ的有顶筒状部的内周液密嵌ムロ o
9.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干: 所述挠性隔壁部件为:在所述活塞杆的上部形成有密闭空间,且将该密闭空间的内部上下隔开的皮囊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上部而成,在该密闭空间的内部的所述皮囊的下部空间,为通过穿通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连接通路与所述中间油室连通的外部油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缓冲器。在液压缓冲器(10)中,在活塞杆(23)的前端部固定形成上下二段的上下活塞(26、27),在上下活塞(26、27)之间设有中间油室(21C),且设有中间空气室(60),中间空气室与中间油室(21C)相接,通过利用活塞杆(23)的伸缩行程引起的油室(21)的油量变化进行伸缩,由此补偿该油室(21)的油量变化,将贮油室(22)的上部空气室(22B)相对于活塞杆(23)的伸缩行程的空气压缩率设定为中间空气室(60)的空气压缩率以上。
文档编号F16F9/18GK103089890SQ20121021214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村上阳亮 申请人:株式会社昭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