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磨弯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6622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耐磨弯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输物料的管道领域,尤其涉及管道的弯头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通过管道来传输物料时,受到传输方向、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时常需利用弯头来对物料的传输路径进行改变,现有技术中,多采用与原管道截面相等的弯头,然而此类弯头的耐磨性较差,使用寿命较短。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于1993年3月3日公布了一份“名为:多用耐磨弯头,申请号为:92207326.0”的文件,该案中,在弯头的弯曲处设有物料缓冲腔室,使得物料在缓冲腔室中降低流速,可有效的减少物料对弯头的冲击力和摩擦力。然而,人们在长时间使用后发现:缓冲腔室中的物料始终被后续进入的物料所压迫,无法顺利的排出,极易形成堆积、阻塞等问题;此外,由于物料在缓冲腔室中的堆积,使得后续进入的物料所携带的冲击力依然会传递至弯头的背部,使其无法有效的减小物料对弯头的冲击力,使得此类弯头依然存在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可有效避免物料堆积、阻塞,且耐磨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耐磨弯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进料口、出料口和具有腔室的弯曲形本体,所述本体腔室的背部开设有背部隆起腔,所述背部隆起腔包括靠近所述出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一和靠近所述进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二,所述背部隆起腔一的弧度大于所述背部隆起腔二的弧度。所述背部隆起腔一和背部隆起腔二之间的腔室内表面为加厚背脊面。本实用新型可使得进入背部隆起腔的物料在自身重力、背部隆起腔的弧度以及速度差产生的压强差等作用下,可经由背部隆起腔一自然流入背部隆起腔二,并与后续进入本体内的物料汇合,由出料口流出;从而使得物料在背部隆起腔一、背部隆起腔二和本体中形成旋流,如图4所示,有效的避免了物料在背部隆起腔中产生的堆积、阻塞等问题。从而,也解决了无法有效减小物料对本体的冲击力的问题。此外,尽管背部隆起腔能够形成“材料气垫”,即对冲击力和摩擦力进行减缓,但朝向进料口方向的表面总是要承受高速粉粒状物料的冲击,容易磨损,因此此处设为加厚背脊面,即可有效耐磨弯头的使用寿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一,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二 ;[0013]图中I是出料口,2是进料口,3是本体,31是背部隆起腔,311是背部隆起腔一,312是背部隆起腔二,310是加厚背脊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如图1-4所示,包括进料口 2、出料口 I和具有腔室的弯曲形本体3,所述本体3的腔室的背部开设有背部隆起腔31,所述背部隆起腔31包括靠近所述出料口 I的背部隆起腔一 311和靠近所述进料口 2的背部隆起腔二 312,(当物料进入时,则会分成两股,一股进入背部隆起腔31,另一股经由出料口 I流出,如图3所示,两股物料由于流动路径不同则可产生速度差,这样,通过减少物料与本体3的相对速度差,以实现物料对本体3的摩擦损耗的减小;同时,经由出料口 I流出的一股物料及后续进入的物料则可利用进入背部隆起腔31的一股物料作为缓冲,以减少物料对本体3的冲击力和摩擦力),所述背部隆起腔一 311的弧度大于所述背部隆起腔二 312的弧度(背部隆起腔31构成的轴线截面轮廓线为由出料口 I向进料口 2的渐开线)。这样,使得进入背部隆起腔31的物料在自身重力、背部隆起腔31的弧度以及速度差产生的压强差等作用下,可经由背部隆起腔一 311自然流入背部隆起腔二 312,并与后续进入本体3内的物料汇合,由出料口 2流出;从而使得物料在背部隆起腔一 311、背部隆起腔二 312和本体3中形成旋流,如图4所示,有效的避免了物料在背部隆起腔31中产生的堆积、阻塞等问题。从而,也解决了无法有效减小物料对本体3的冲击力的问题。所述背部隆起腔一 311和背部隆起腔二 311之间的腔室内表面为加厚背脊面310。尽管背部隆起腔31能够形成“材料气垫”,即对冲击力和摩擦力进行减缓,但朝向进料口 2方向的表面总是要承受高速粉粒状物料的冲击,容易磨损,因此此处设为加厚背脊面310,即可有效耐磨弯头的使用寿命。此外,本案的弯头进料口与出料口之间的角度不限于图示中90°,也包含其它角度(如 120。、45。、150。)的弯头。
权利要求1.耐磨弯头,包括进料口、出料口和具有腔室的弯曲形本体,所述本体腔室的背部开设有背部隆起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隆起腔包括靠近所述出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一和靠近所述进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二,所述背部隆起腔一的弧度大于所述背部隆起腔二的弧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弯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隆起腔一和背部隆起腔二之间的腔室内表面为加厚背脊面。
专利摘要耐磨弯头。提供了一种可有效避免物料堆积、阻塞,且耐磨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耐磨弯头。包括进料口、出料口和具有腔室的弯曲形本体,所述本体腔室的背部开设有背部隆起腔,所述背部隆起腔包括靠近所述出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一和靠近所述进料口的背部隆起腔二,所述背部隆起腔一的弧度大于所述背部隆起腔二的弧度。本实用新型可使得进入背部隆起腔的物料在自身重力、背部隆起腔的弧度以及速度差产生的压强差等作用下,可经由背部隆起腔一自然流入背部隆起腔二,并与后续进入本体内的物料汇合,由出料口流出;从而使得物料在背部隆起腔一、背部隆起腔二和本体中形成旋流,有效的避免了物料在背部隆起腔中产生的堆积、阻塞等问题。
文档编号F16L43/00GK203068033SQ201320075989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9日
发明者蔡兵, 贾莹 申请人:贾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