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接模块及对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664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扣接模块及对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扣接模块与对接模块;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扣接部与对接环体扣接的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固定两对象的工具通常为螺丝与螺帽,使用时先在两对象上分别开孔,接着将螺丝穿过两对象的开孔并将螺帽预旋入螺丝的螺纹,之后利用一扳手固定住螺帽,利用另一扳手转动螺丝直至螺丝与螺帽锁固两物件。然而,当螺帽预旋入螺丝的螺纹时,螺丝与螺帽均须扶稳,之后扳手必须旋转数圈才可使螺丝与螺帽锁固两对象,组接上十分费时与费力;之后若欲将两对象分开,则又须再使用两扳手以分别固定螺丝及旋转螺帽数圈才可将两对象分开,拆卸上也十分费时与费力。因此,如何创作出一种组接模块,以使其可快速组接或拆卸两对象以提升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将是本实用新型所欲积极公开之处。
发明内容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憾,发明人有感其未臻于完善,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月艮,凭其从事该项产 业多年的累积经验,进而研发出一种扣接模块与对接模块,以期达到可快速组接或拆卸两对象以提升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形态提供一种扣接模块,其包含:一固定部,其具有一第一组接单元;一固定架,其具有一组接孔,该第一组接单元组接于该组接孔;一延伸部,其连接于该第一组接单元,该固定部与该延伸部内形成一活动通道;一扣接部,其活动设置于该延伸部;以及一顶抵部,其具有相互连接的一操控单元及一顶抵单元,该操控单元外露于该固定部,该顶抵单元活动设置于该活动通道及该扣接部以松开或顶抵该扣接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形态提供一种与上述扣接模块对接的对接模块,其包含:一对接座,其具有一第二组接单元、至少一对接孔及一容置区,该容置区连通该对接孔;以及一对接环体,其活动限位于该容置区内,该对接环体中心连通该对接孔,其中,该扣接模块的扣接部扣接该对接模块的对接环体。借此,本实用新型的扣接模块与对接模块可快速组接或拆卸两对象以提升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二。图3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组接两对象前的示意图一。图4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组接两对象后的示意图一。[0012]图5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组接两对象前的示意图二。图6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组接两对象后的示意图二。图7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三。图8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四。图9为本实用新型固定部的第一组接单元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对接模块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对接模块下侧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对接模块的第二组接单元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与对接模块组接前的示意图一。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与对接模块组接后的示意图一。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与对接模块组接前的示意图二。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与对接模块组接后的示意图二。图17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五。图18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六。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七。图20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八。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扣接模块10扣接模块I,扣接模块10'扣接模块I"扣接模块10"扣接模块11固定部Ili固定部11"固定部11"'固定部111第一组接单元nr第一组接单元111"第一组接单元111" !第一组接单元112第一止挡单元12延伸部121 开孔13扣接部131扣接球体13'扣接部131'弹扣体14顶抵部[0051]141操控单元142顶抵单元143凹陷单元15活动通道16对位部17扳转体171第一顶抵缘172第二顶抵缘173枢接处174扳转把手18弹性组件19固定架191组接孔
192固定孔2对接模块2!对接模块2 "对接模块2"'对接模块21对接座211第二组接单元211'第二组接单元211"第二组接单元211" !第二组接单元212对接孔213容置区214第二止挡单元22对接环体3第一物件31第一组接孔4第二物件41第二组接孔5固定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图1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一,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形态为一种扣接模块1,其包含一固定部11、一固定架19、一延伸部12、一扣接部13及一顶抵部14。其中,该固定部11的下方具有一第一组接单元111,该第一组接单元111可利用其侧向的组接结构(例如冲压结构)组接于一对象的组接孔(图未示),另外,该固定部11的周围可具有一第一止挡单元112,当该固定部11利用其第一组接单元111组接于该对象的组接孔时,该第一止挡单元112可将该固定部11止挡于该对象上,以避免该固定部11过度深入该对象;该固定架19可为L形且其一侧具有一组接孔191,该第一组接单元111组接于该组接孔191,另外,该固定架19的另一侧可具有一固定孔192以使该固定架19可利用一固定组件(图未示)固定于一对象(图未示),若该固定架19未具有该固定孔192,该固定架19仍可通过黏胶或焊接固定于该物件,再者,该固定架19可视实际需求而为金属材质或塑料材质;该延伸部12连接于该第一组接单元111的下方,该固定部11与该延伸部12内形成一活动通道15以贯通该固定部11与该延伸部12 ;该扣接部13活动设置于该延伸部12的下方以用以扣接另一对象(图未示);该顶抵部14具有相互连接的一操控单元141及一顶抵单元142,该操控单元141外露于该固定部11以使使用者可操控该操控单元141,该顶抵单元142可呈杆状且活动设置于该活动通道15及该扣接部13,借此,当使用者向上拉动该操控单元141,该操控单元141便会带动该顶抵单元142离开该扣接部13,该扣接部13便无对象顶抵而可被松开,当使用者向下推动该操控单元141,该操控单元141便会带动该顶抵单元142到达该扣接部13,该扣接部13便可被该顶抵单元142顶抵。请再参考图1,如图所示,上述延伸部12具有至少一开孔121,图中显示有二开孔121,该扣接部13具有至少一扣接球体131,图中显示有二扣接球体131,这些开孔121向内一侧的直径略小于该扣接球体131的直径,这些开孔121向外一侧的直径也略小于该扣接球体131的直径,以使这些扣接球体131可分别活动限位于这些开孔121,该顶抵单元142活动设置于这些扣接球体131之间,借此,当使用者向上拉动该操控单元141,该操控单元141便会带动该顶抵单元142离开这些扣接球体131,这些扣接球体131便无物件顶抵而可被松开并可缩入该延伸部12内,当使用者向下推动该操控单元141,该操控单元141便会带动该顶抵单元142到达这些扣接球体131之间,这些扣接球体131便可被该顶抵单元142顶抵并部分突出于该延伸部12外。请再参考图1,如图所示,上述扣接模块I还可包含一锥形或截锥形的对位部16,该对位部16连接于该延伸部12的下方,当该扣接模块I欲组接于对象的组接孔(图未示),该对位部16可先对位该组接孔进而引导该扣接模块I的第一组接单元111组接于该组接孔,提升组接的便利性。图2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二,如图所示,扣接部13'可具有至少一弹扣体13Γ,图中显示有二弹扣体13Γ,这些弹扣体13Γ连接于该延伸部12的下方,该顶抵单元142活动设置于这些弹扣体131'之间,借此,当使用者向上拉动该操控单元141,该操控单元141便会带动该顶抵单元142离开这些弹扣体13Γ,这些弹扣体131'便无物件顶抵而可被松开并可朝内变形,当使用者向下推动该操控单元141,该操控单元141便会带动该顶抵单元142到达这些弹扣体131'之间,这些弹扣体131'便可被该顶抵单元142顶抵而无法朝内变形。图3至图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组接两对象前的示意图一、扣接模块组接两对象后的示意图一、扣接模块组接两对象前的示意图二及扣接模块组接两对象后的示意图二,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图1及图2的扣接模块1,1'应用时先利用该扣接模块1,Γ的固定架19的固定孔19 2及一固定组件5(如螺丝)组接于第一对象3的第一组接孔31,接着向上拉动该顶抵部14的操控单元141以使该顶抵部14的顶抵单元142离开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Γ,进而松开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Γ,由于这些扣接球体131可缩入该延伸部12内,这些弹扣体131'可朝内变形,因此该扣接模块1,I'便可穿透第二对象4的第二组接孔41,之后向下推动该顶抵部14的操控单元141以使该顶抵部14的顶抵单元142到达这些扣接球体131之间及这些弹扣体13Γ之间,进而顶抵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Γ,由于这些扣接球体131无法缩入该延伸部12内,这些弹扣体13Γ无法朝内变形,因此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Γ便可扣接于第二物件4的第二组接孔41,进而使第一对象3与第二对象4组接在一起。若欲将第一对象3及第二对象4拆卸分开,则仅需再向上拉动该顶抵部14的操控单元141以松开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1'即可。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扣接模块可快速组接或拆卸两对象以提升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图7及图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三及四,如图所示,扣接模块I"还可包含一扳转体17,该扳转体17具有一扳转把手174、一第一顶抵缘171及一第二顶抵缘172,该扳转体17与该操控单元141枢接并形成一枢接处173,该第一顶抵缘171或该第二顶抵缘172可顶抵该固定部11,该枢接处173至该第一顶抵缘171的距离大于该枢接处173至该第二顶抵缘172的距离。当使用者向上扳动该扳转体17的扳转把手174时,该扳转体17便会相对于该枢接处173转动,且该第一顶抵缘171便会顶抵该固定部11,由于该枢接处173至该第一顶抵缘171的距离较大,因此该扳转体17便会向上拉动该顶抵部14的操控单元141,该操控单元141便会带动该顶抵部14的顶抵单元142离开这些扣接球体131,这些扣接球体131便无物件顶抵而可被松开并可缩入该延伸部12内;当使用者向下扳动该扳转体17的扳转把手174时,该扳转体17便会相对于该枢接处173转动,且该第二顶抵缘172便会顶抵该固定部11,由于该枢接处173至该第二顶抵缘172的距离较小,因此该扳转体17便会向下推动该顶抵部14的操控单元141,该操控单元141便会带动该顶抵部14的顶抵单元142到达这些扣 接球体131之间,这些扣接球体131便可被该顶抵单元142顶抵并部分突出于该延伸部12外。另外,图7及图8显示该扳转体17及该弹性组件18使用于图1的扣接模块I的状态,同理,该扳转体17及该弹性组件18也可使用于图2的扣接模块I,。再者,包含该扳转体17及该弹性组件18的扣接模块组接两对象3,4的状态也可参考上述图3至图6的说明。请再参考图7及图8,如图所示,扣接模块I"还可包含一弹性组件18,该弹性组件18的一端顶抵该活动通道15的壁面,例如该活动通道15向内突出的结构,该弹性组件18的另一端顶抵该顶抵单元142,例如该顶抵单元142向外突出的结构。当使用者向上扳动该扳转体17的扳转把手174时,该第一顶抵缘171会顶抵该固定部11,该弹性组件18会被压缩,该弹性组件18被压缩而储存的弹力会将该扣接模块I"维持在图8的状态;当使用者向下扳动该扳转体17的扳转把手174时,该第二顶抵缘172会顶抵该固定部11,该弹性组件18被压缩而储存的弹力会被部分释放,该弹性组件18未被释放的弹力会将该扣接模块I"维持在图7的状态。请再参考图3至图6,如图所示,上述操控单元141可呈T形以便于使用者向上拉动该顶抵部14的操控单元141,或向下推动该顶抵部14的操控单元141。[0093]图9为本实用新型固定部的第一组接单元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上述固定部11的第一组接单元111为冲压结构,该第一组接单元11Γ,111",111",也可视实际使用需求而为螺锁结构(如图9(a))、扩接结构(如图9(b))、焊接结构(如图9(b))、黏接结构(如图9(b))或扣接结构(如图9(c))。图10为本实用新型对接模块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形态为一种对接模块2,其包含一对接座21及一对接环体22。其中,该对接座21具有一第二组接单元211、至少一对接孔212及一容置区213,该容置区213连通该对接孔212,该第二组接单元211可利用其侧向的组接结构(例如冲压结构)组接于一对象的组接孔(图未示),另外,该对接座21的周围可具有一第二止挡单元214,当该对接座21利用其第二组接单元211组接于该对象的组接孔时,该第二止挡单元214可将该对接座21止挡于该对象上,以避免该对接座21过度深入该对象;该对接环体22活动限位于该容置区213内,该对接环体22中心连通该对接孔212,请再参考图1、图2及图7,该扣接模块1,I',1"的扣接部13,13',13可扣接该对接模块2的对接环体22。图11为本实用新型对接模块下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上述对接环体22可呈圆环形,上述容置区213的截面可呈圆形以对应该对接环体22的截面形状。图12为本实用新型对接模块的第二组接单元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上述对接座21的第二组接单元211为冲压结构,该第二组接单元21Γ,211",211",也可视实际使用需求而为螺锁结构(如图12(a))、扩接结构(如图12(b))、焊接结构(如图12(b))、黏接结构(如图12(b))或扣接结构(如图12(c))。请再参考图10,如图所示,上述第二组接单元211可位于该对接孔212的周围。图13至图1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与对接模块组接前的示意图一、组接后的示意图一、扣接模块与对接模块组接前的示意图二及组接后的示意图二,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图1及图2的扣 接模块1,I'及图11的对接模块2应用时先利用该扣接模块1,I'的固定架19的固定孔192及一固定组件5 (如螺丝)组接于第一对象3的第一组接孔31,利用该对接模块2的第二组接单元211组接于第二对象4的第二组接孔41,接着向上拉动该顶抵部14的操控单元141以使该顶抵部14的顶抵单元142离开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Γ,进而松开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Γ,由于这些扣接球体131可缩入该延伸部12内,这些弹扣体131'可朝内变形,因此该扣接模块1,I'的扣接部13,13'便可穿透该对接模块2的对接环体22,此时,由于该对接环体22活动限位于该容置区213内,因此该对接环体22可于该容置区213内横向移动,若该扣接模块1,Γ的扣接部13,13'未正对该对接环体22的中心而偏向时,该对接环体22便可横向移动以使该扣接模块1,Γ的扣接部13,13'正对该对接环体22的中心,进而使该扣接模块1,Γ的扣接部13,13'穿透该对接模块2的对接环体22,之后向下推动该顶抵部14的操控单元141以使该顶抵部141的顶抵单元142到达这些扣接球体131之间及这些弹扣体131'之间,进而顶抵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Γ,由于这些扣接球体131无法缩入该延伸部12内,这些弹扣体131'无法朝内变形,因此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1'便可扣接于该对接模块2的对接环体22,进而使第一对象3与第二对象4组接在一起。若欲将第一对象3及第二对象4拆卸分开,则仅需再向上拉动该顶抵部14的操控单元141以松开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1'即可。另外,图13至图16显示图1及图2的扣接模块1,I'的使用状态,同理,上述的使用状态也可适用于图7的扣接模块I"。图17至图20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扣接模块的示意图五至八,如图所示,图17至图20的扣接模块10,10',10"与图1至图2及图7至图8的扣接模块1,1',1"的不同之处在于,图17至图20的扣接模块10,10',10"的顶抵单元142具有多个凹陷单元143,这些凹陷单元143使得图17至图20的扣接模块10,10',10"与图1至图2及图7至图8的扣接模块1,Ρ,1"的作动方式相反。当用户向上拉动该操控单元141,该操控单元141便会带动该顶抵单元142到达这些扣接球体131之间及这些弹扣体131'之间,进而顶抵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Γ,这些扣接球体131便无法缩入该延伸部12内,这些弹扣体131'便无法朝内变形;当用户向下推动该操控单元141,该操控单元141便会带动该顶抵单元142以使该顶抵单元142的这些凹陷单元143到达这些扣接球体131之间及这些弹扣体13Γ之间,进而松开这些扣接球体131及这些弹扣体13Γ,这些扣接球体131便可缩入这些凹陷单元143内,这些弹扣体131'便可朝这些凹陷单元143内变形。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扣接模块及对接模块可快速组接或拆卸两对象以提升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举凡与该实施例等效的 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固定部,其具有一第一组接单元; 一固定架,其具有一组接孔,该第一组接单元组接于该组接孔; 一延伸部,其连接于该第一组接单元,该固定部与该延伸部内形成一活动通道; 一扣接部,其活动设置于该延伸部;以及 一顶抵部,其具有相互连接的一操控单元及一顶抵单元,该操控单元外露于该固定部,该顶抵单元活动设置于该活动通道及该扣接部以松开或顶抵该扣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具有至少一开孔,该扣接部具有至少一扣接球体,该扣接球体活动限位于该开孔,该顶抵单元活动设置于该扣接球体以松开或顶抵该扣接球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锥形或截锥形的对位部,该对位部连接于该延伸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扣接部具有至少一弹扣体,这些弹扣体连接于该延伸部,该顶抵单元活动设置于该弹扣体以松开或顶抵该弹扣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扳转体,该扳转体具有一第一顶抵缘及一第二顶抵缘,该扳转体与该操控单元枢接并形成一枢接处,该第一顶抵缘或该第二顶抵缘顶抵该固定部,该枢接处至该第一顶抵缘的距离与该枢接处至该第二顶抵缘的距离不同。
6.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的一端顶抵该活动通道的壁面,该弹性组件的另一端顶抵该顶抵单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操控单元呈T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接单元为冲压结构、螺锁结构、扩接结构、焊接结构、黏接结构或扣接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架为L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架为金属材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架为塑料材质。
12.—种与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扣接模块对接的对接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对接座,其具有一第二组接单元、至少一对接孔及一容置区,该容置区连通该对接孔;以及 一对接环体,其活动限位于该容置区内,该对接环体中心连通该对接孔,其中,该扣接模块的扣接部扣接该对接模块的对接环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对接环体呈圆环形。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容置区的截面呈圆形。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组接单元为冲压结构、螺锁结构、扩接结构、焊接结构、黏接结构或扣接结构。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组接单元位于该对接孔周围。
专利摘要一种扣接模块及对接模块,扣接模块包含固定部、固定架、延伸部、扣接部及顶抵部,固定部的第一组接单元组接固定架的组接孔,延伸部连接固定部的第一组接单元,固定部与延伸部内形成活动通道,扣接部活动设于延伸部,顶抵部具有相互连接的操控单元及顶抵单元,操控单元外露于固定部,顶抵单元活动设于活动通道及扣接部以松开或顶抵扣接部,对接模块包含对接座及对接环体,对接座具有第二组接单元、对接孔及容置区,对接环体活动限位于容置区,扣接部扣接对接环体。借此,本实用新型可快速组接或拆卸两对象以提升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
文档编号F16B2/02GK203130686SQ201320076998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9日
发明者王鼎瑞 申请人: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