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7995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旋转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旋转阀,至少包含:阀体,设阀门通孔,于前述阀门通孔设止漏元件,前述止漏元件设环围面,前述环围面设对应的上、下通孔,于前述上、下通孔的外表面周围设中心定位突缘,并以通孔为基准,向两侧延伸有结合突缘,如此,即可藉由前述中心定位突缘与结合突缘,将止漏元件与阀体结合稳固定位,当阀门设置于止漏元件的贯穿部时,阀杆依序穿过止漏元件的上通孔、阀门中心孔、止漏元件的下通孔及阀体的阀杆槽,使用者操作阀杆时,前述止漏元件的上、下通孔得以保持于阀杆的中心位置,纵使开、闭阀门,都不会改变止漏元件的状态,以确保止漏效果。
【专利说明】旋转阀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旋转阀,尤指一种于阀体的阀门通孔设止漏元件,并于前述止漏元件的环围面设对应的上、下通孔,于前述上、下通孔的外表面周围设中心定位突缘,并以通孔为基准,向两侧延伸有结合突缘,如此,即可藉由前述中心定位突缘与结合突缘,将止漏元件与阀体结合稳固定位,当阀门设置于止漏元件的贯穿部时,阀杆依序穿过止漏元件的上通孔、阀门中心孔、止漏元件的下通孔以及阀体的阀杆槽,使用者操作阀杆时,前述止漏元件的上、下通孔得以保持于阀杆的中心位置,纵使开、闭阀门,也不会改变止漏元件的状态,以确保止漏效果者。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旋转阀,是于阀体的阀门通孔设止漏元件,并于止漏元件的贯穿部设阀门,如此,以为阀杆自阀体的上方往下穿设并穿过前述止漏元件的上通孔、阀门、止漏元件的下通孔至阀体的阀杆槽中定位,如此,当使用者操作阀门启、闭时,由于前述现有的止漏元件仅以其侧壁面夹设于阀体的阀门通孔两侧,因此,每次启、闭阀门,止漏元件就会因为操作力量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变形状态,尤其是关闭阀门时最为严重,如此,就会造成止漏元件无法完全止漏,液体渗漏的问题。
[0003]为此,本实用新型发明人,积多年各种阀类的设计与制造经验,特针对前述现有旋转阀的结构问题加以研究,乃发明本案。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升旋转阀的止漏效益,充分解决旋转阀易渗漏、质量不良的缺陷的旋转阀。
[0005]为达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阀,乃是于阀体的阀门通孔设止漏元件,前述止漏元件设环围面,前述环围面设对应的上、下通孔,于前述上、下通孔的外表面周围设中心定位突缘,并以通孔为基准,向两侧延伸有结合突缘,如此,即可藉由前述中心定位突缘与结合突缘,将止漏元件与阀体结合稳固定位,当阀门被设置于止漏元件的贯穿部,阀杆依序穿过止漏元件的上通孔、阀门中心孔、止漏元件的下通孔及阀体之阀杆槽,当使用者操作阀杆时,前述止漏元件的上、下通孔得以保持于阀杆的中心位置,纵使开、闭阀门,亦不会改变止漏元件的状态,从而确保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阀的止漏效益。
[0006]进一步地,所述止漏元件位于环围面的两侧各设侧立面,前述侧立面的外表面为粗糙面,具有强化结构的效果。
[0007]进一步地,所述止漏元件的环围面所设对应的上、下通孔外表面周围分别设有中心定位突缘,以与阀杆通孔的环孔壁所设的上凹槽、下凹槽分别结合,以让前述止漏元件与阀杆的中心线L产生中心定位的效果。
[0008]进一步地,所述止漏元件以上、下通孔为基准,于环围面的表面向两侧延伸有结合突缘,藉由前述结合突缘与阀门通孔所设的凹入环围互相结合,即可将止漏元件与阀体结合稳固并定位。
[0009]进一步地,所述阀体的阀杆通孔的环孔壁的凹入环围两侧各自形成类多边形突缘;又于止漏元件设结合突缘,其为高突于环围面的设置,且于止漏元件设侧立面,止漏元件的结合突缘高于环围面,并于前述止漏元件的环围面与侧立面之间分别形成类L型结合槽。
[0010]进一步地,所述止漏元件与阀体的阀门通孔的环孔壁互相结合时,得利用止漏元件所设的类L型结合槽以为阀体的阀杆通孔的环孔壁所设的类多边形突缘设置,产生多重结合的效益,确保止漏元件保持于阀杆的中心位置,绝对不受操作阀门启、闭的影响而变形。
[00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阀主要乃是藉由止漏元件的环围面,于上、下通孔中心定位突缘以与前述阀杆通孔的环孔壁所设的上凹槽、下凹槽分别结合,让前述止漏元件与阀杆的中心线保持中心定位的效果;并以前述上、下通孔为基准,于环围面的表面向两侧延伸有结合突缘,以与前述阀门通孔所设的凹入环围互相结合,如此,即可藉由前述中心定位突缘与结合突缘,将止漏元件与阀体结合稳固并定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从对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及其使用的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以下描述来看,本实用新型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在附图中: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阀的主视图。
[0014]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阀的部分主视图。
[0016]图4是沿图3中的B-B线的剖视图。
[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止漏元件的立体图。
[0018]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止漏元件的主视图。
[0019]图7是沿图6中的C-C线的剖视图。
[0020]图8是沿图6中的D-D线的剖视图。
[0021]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止漏元件的侧视图。
[002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3]阀体I
[0024]阀杆孔10阀座11
[0025]阀门通孔12环孔壁120上凹槽121 下凹槽121
[0026]凹入环围122类多边形突缘123
[0027]阀杆槽13阀杆14把手15、
[0028]止漏元件2环围面20
[0029]侧立面21、22外表面210、220
[0030]上、下通孔23、24中心定位突缘230、240
[0031]中心线L
[0032]结合突缘25类L型结合槽26、27贯穿部28
[0033]阀门3中心孔30【具体实施方式】
[0034]如此,为使公众得以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阀,兹依附图式解说如下:
[0035]如图1及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阀,至少包含:阀体1,前述阀体I设阀杆孔10,前述阀杆孔10自阀座11向下贯穿到达阀门通孔12下方的阀杆槽13,以为阀杆14设置其中,并于阀杆14顶末端与把手15结合,并于阀门通孔穿过止漏元件2及阀门3,前述阀杆通孔12的环孔壁120则是可配合止漏元件2而设置有上凹槽121、下凹槽121 (如图2所示)及凹入环围122 (如图3及4所示),并于前述阀杆通孔12的环孔壁120的凹入环围122两侧各自形成类多边形突缘123。
[0036]如图2、4及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阀设止漏元件2,前述止漏元件2被设置于前述阀门通孔12的内部,前述止漏元件2设环围面20,于前述环围面20的两侧各设有侧立面21、22,前述侧立面21、22的外表面210、220为粗糙面,具有强化结构的效果;于前述环围面20上设对应的上、下通孔23、24,于前述上、下通孔23、24的外表面周围设中心定位突缘230、240 (如图2、6及7所示),得利用前述上、下通孔23、24所设的中心定位突缘230,240以与前述阀杆通孔12的环孔壁120所设的上凹槽121、下凹槽121分别结合(如图2所示),以让前述止漏元件2与阀杆14的中心线L产生中心定位的效果;并以前述上、下通孔23、24为基准,于环围面20的表面向两侧延伸有结合突缘25 (如图4、5、8及9所示),藉由前述结合突缘25与前述阀门通孔12所设的凹入环围122互相结合(如图3及4所示),如此,即可藉由前述中心定位突缘230、240与结合突缘25,将止漏元件2与阀体I结合稳固并定位。
[0037]如图6及7,8及9所示,为强化止漏元件2与阀体I之阀门通孔间的结合,乃可利用前述止漏元件2的结合突缘25为高突于前述环围面20的设置,而于止漏元件2的环围面20与侧立面21、22之间并分别形成类L型结合槽26、27,如此,当止漏元件2与阀体I的阀门通孔12的环孔壁120互相结合时,得再利用前述止漏元件2所设的类L型结合槽26,27以为前述阀体I的阀杆通孔12的环孔壁120所设的类多边形突缘123设置,产生多重结合的效益,确保止漏元件保持于阀杆的中心位置,绝对不受操作阀门启、闭的影响而变形;再于止漏元件2设贯穿部28以为阀门12设置其中。
[0038]如此,得以将前述止漏元件2设置于阀体I的阀门通孔12处,且阀门3被设置于止漏元件2的贯穿部28,得以以前述阀杆14依序穿过止漏元件2的上通孔23、阀门3的中心孔30、止漏元件2的下通孔24至阀体I的阀杆槽13。当使用者操作阀杆14时,前述止漏元件2的上、下通孔23、24得以保持于阀杆14的中心位置,纵使开、闭阀门3,亦不会造成止漏元件2移位或变形,确保旋转阀于关闭阀门时,达到完全的止漏效益。
[003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阀主要乃是藉由止漏元件2的环围面20,于上、下通孔23、24中心定位突缘230、240以与前述阀杆通孔12的环孔壁120所设的上凹槽121、下凹槽121分别结合,让前述止漏元件2与阀杆14的中心线L保持中心定位的效果;并以前述上、下通孔23、24为基准,于环围面20的表面向两侧延伸有结合突缘25,以与前述阀门通孔12所设的凹入环围122互相结合,如此,即可藉由前述中心定位突缘230、240与结合突缘25,将止漏元件2与阀体I结合稳固并定位,为本案进步性的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阀,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阀体,设阀门通孔,前述阀门通孔的环孔壁可配合止漏元件而设置上凹槽、下凹槽及凹入环围; 止漏元件,设于前述阀门通孔,前述止漏元件设环围面,前述环围面设对应的上、下通孔,前述上、下通孔分别设中心定位突缘,于前述环围面设结合突缘; 如此,可藉由前述止漏元件的中心定位突缘分别与前述阀杆通孔的环孔壁所设的上凹槽、下凹槽互相结合,确保前述止漏元件得以保持于阀杆的中心位置;并以前述止漏元件的环围面所设的结合突缘与前述阀杆通孔的环孔壁所设的凹入环围互相结合,纵使开、闭阀门,也不会造成止漏元件移动或变形,达到完全止漏的效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漏元件位于环围面的两侧各设侧立面,前述侧立面的外表面为粗糙面,具有强化结构的效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漏元件的环围面所设对应的上、下通孔外表面周围分别设有中心定位突缘,以与阀杆通孔的环孔壁所设的上凹槽、下凹槽分别结合,以让前述止漏元件与阀杆的中心线L产生中心定位的效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漏元件以上、下通孔为基准,于环围面的表面向两侧延伸有结合突缘,藉由前述结合突缘与阀门通孔所设的凹入环围互相结合,即可将止漏元件与阀体结合稳固并定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阀杆通孔的环孔壁的凹入环围两侧各自形成类多边形突缘;又于止漏元件设结合突缘,其为高突于环围面的设置,且于止漏元件设侧立面,止漏元件的结合突缘高于环围面,并于前述止漏元件的环围面与侧立面之间分别形成类L型结合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漏元件与阀体的阀门通孔的环孔壁互相结合时,得利用止漏元件所设的类L型结合槽以为阀体的阀杆通孔的环孔壁所设的类多边形突缘设置,产生多重结合的效益,确保止漏元件保持于阀杆的中心位置,绝对不受操作阀门启、闭的影响而变形。
【文档编号】F16K1/226GK203627818SQ201320723230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3日
【发明者】蔡琪隆 申请人:协羽机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