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86330阅读:86来源:国知局
运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运动装置(1)具备:轨道体、移动体(21)、滚动体、固定于移动体(21)的端面的固定构件(50)、配置于移动体(21)和固定构件(50)之间的滚动体循环构件(30A、30B),滚动体循环构件(30A、30B)具有:相对于移动体(21)以能够绕Y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的连结部(33)和一对第一外侧面(41、42),固定构件(50)具有:收纳滚动体循环构件(30A、30B)的收纳部(55L、55R)和与一对第一外侧面(41、42)紧贴的一对第一内侧面(61、62),滚动体循环构件(30A、30B)以及收纳部(55L、55R)夹着轨道体而分别设置于两侧。
【专利说明】运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装置。
[0002]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14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057360号主张优先权,在本申请中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0003]线性引导件(直动引导件)具备导引导轨、滑块以及滚动体。在导引导轨和滑块之间形成有滚动体的循环路径。通过滚动体在该循环路径内循环,导引导轨和滑块进行相对运动(移动)。
[0004]在线性引导件上,有时会在滑块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面配置滚动体循环构件,形成循环路径的方向转换通道。该滚动体循环构件通过固定于滑块的端面上的端板,而被夹持并固定在该端板与滑块之间。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6357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为了相对于滑块准确地定位并配置滚动体循环构件,使用将形成于方向转换通道形成构件上的凸起嵌入形成于滑块的端面上的孔的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设置于多个位置,以使得滚动体循环构件不会相对于滑块旋转。因此,需要在滑块的端面形成多个定位孔。
[0010]但是,滑块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构件,因此存在因形成定位孔而导致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0011]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实现滚动体循环构件的可靠的定位的运动装置。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在本发明的运动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具备:轨道体;移动体,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体移动;滚动体,其在形成于所述轨道体以及所述移动体上的无限循环通道中滚动行走;固定构件,其固定于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面;滚动体循环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移动体和所述固定构件之间,而且供所述滚动体循环,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具有:连结部,其相对于所述移动体的所述端面以能够绕所述移动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一对第一外侧面,其相互交叉并且与所述移动方向平行,所述固定构件具有:收纳部,其收纳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一对第一内侧面,其形成在所述收纳部,并与所述一对第一外侧面紧贴,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以及所述收纳部夹着所述轨道体而分别设置于两侧。
[0014]本发明的运动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以第一实施方式为基础,其中,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具有与所述一对外侧面的一个面平行的第二外侧面,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收纳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外侧面紧贴的第二内侧面。
[0015]本发明的运动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以第二实施方式为基础,其中,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具有与所述一对外侧面的另一个面平行的第三外侧面,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收纳部具有与所述第三外侧面紧贴的第三内侧面。
[0016]本发明的运动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以第三实施方式为基础,其中,所述第一外侧面、第二外侧面及第三外侧面以及所述第一内侧面、第二内侧面及第内外侧面配置于以所述连结部为中心而围绕所述移动方向的同一个圆周上。
[0017]本发明的运动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以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任一方式为基础,其中,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为形成有所述无限循环通道的方向转换通道的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形成构件。
[0018]本发明的运动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以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任一方式为基础,其中,所述固定构件为收纳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的盖体,所述收纳部为覆盖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的外表面的凹部。
[0019]本发明的运动装置的第七实施方式以第六实施方式为基础,其中,在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通过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的外表面和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形成第二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所述第一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和所述第二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在从所述移动方向观察时交叉。
[0020]发明效果
[0021]根据本发明,滚动体循环构件相对于移动体的端面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另一方面,滚动体循环构件的一对第一外侧面和固定构件的收纳部的一对第一内侧面紧贴,从而限制了旋转。由此,滚动体循环构件相对于移动体被可靠地定位固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示直动引导件I的外观立体图。
[0023]图2是表示直动引导件I的正面以及剖面的图。
[0024]图3是滑块20的分解立体图。
[0025]图4是滑块20的分解立体图。
[0026]图5是表示回转管30的图。
[0027]图6是表示端板50的图。
[0028]图7是表示回转管30与端板50的连结结构的立体图。
[0029]图8是表示回转管30与端板50的连结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直动引导件I进行说明。
[0031]图1是表示直动引导件I的外观立体图。
[0032]图2是表示直动引导件I的正面以及剖面的图。
[0033]图3是滑块20的分解立体图。
[0034]图4是滑块20的分解立体图。
[0035]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轨道导轨10与滑块20重合的方向称为Z方向。将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轨道导轨10延伸的方向(滑块20的长度方向)称为Y方向(移动方法)。将与Z方向以及Y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X方向(宽度方向)。
[0036]直动引导件(运动装置)I具备轨道导轨10以及能够沿着轨道导轨10的延伸方向移动的滑块20等。
[0037]轨道导轨(轨道体)10是与Y方向垂直的剖面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金属制的构件。轨道导轨10的外表面中的、朝向X方向的一对外侧面11的Z方向上的中央与两端相比凹陷。在该凹陷部位形成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滚动体滚动行走面15。在一个外侧面11形成有相互以90度的角度交叉(对置)的一对滚动体滚动行走面15。在轨道导轨10形成有四个滚动体滚动行走面15。
[0038]在轨道导轨10上,在Y方向上空出间隔而形成有多个在Z方向上贯穿的螺栓安装孔12。轨道导轨10通过插通螺栓安装孔12中的螺栓13而固定于基座构件等(未图示)。
[0039]滑块(移动体)20具备长方体状的块主体21、在滑块20的内部形成无限循环通道L的一部分的回转管30以及配置于块主体21的Y方向上的两端面21s的平板状的端板50。
[0040]滑块20还具备多个滚子70。在滑块20的内部形成有四个呈无接头的长圆环状或椭圆环状的无限循环通道L。多个滚子70在四个无限循环通道L的内部以能够滚动行走(滚动)的方式被保持。
[0041]无限循环通道L由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直线状部分和连结一对直线状部分的端部彼此的一对半圆弧曲线状部分构成。直线状部分的一方是负载滚动体滚动行走通道LI,另一方是无负载滚动体通道L2。一对半圆弧曲线状部分是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3、L4。
[0042]块主体(移动体)21形成为剖面“C”形或剖面形。在块主体21的底面沿着Y方向形成有朝向一 Z方向开口的槽部25。在槽部25以空出微小间隙的方式收纳有轨道导轨10。
[0043]在槽部25的一对内侧面26形成有以与轨道导轨10的外侧面11的凹陷部位对置的方式突出的部位。在该突出的部位形成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滚动体滚动行走面
28。在一个内侧面26形成有相互以90度的角度背靠背交叉的一对滚动体滚动行走面28。在块主体21形成有四个滚动体滚动行走面28。
[0044]在内侧面26配置有防止滚子70脱落的保持器罩80 (中央罩81、上下罩86)。
[0045]轨道导轨10的四个滚动体滚动行走面15和块主体21的四个滚动体滚动行走面28分别对置配置。滚动体滚动行走面15与滚动体滚动行走面28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在Y方向上延伸的室)成为滚子70滚动行走的负载滚动体滚动行走通道LI。
[0046]在块主体21形成有在Y方向上贯穿的四个贯穿孔22。在块主体21的Z方向上的两端面21s开口有四个贯穿孔22。
[0047]贯穿孔22夹着槽部25而在X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对称地各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X方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贯穿孔22夹着槽部25的内侧面26的突出的部位而对称地设置于Z方向上的两侧。
[0048]四个贯穿孔22中分别插通有回转管30。在块主体21的Z方向上的两端面21s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回转管30的定位孔23。在块主体21设置有四个定位孔23。
[0049]在各个端面21s上,定位孔23夹着槽部25而在X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对称地各设置有一个。定位孔23在与槽部25的内侧面26的突出部位对应的端面部分各设置有一个。
[0050]各个定位孔23相对于分别设置于X方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贯穿孔22靠近Z方向上的中央地配置。换言之,两个贯穿孔22夹着定位孔23对称地设置于Z方向上的两侧。
[0051]在块主体21的两端面21s分别形成有四个在固定端板50时所使用的螺纹孔24。
[0052]图5是表不回转管30的图。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左视图,图5(c)是主视图,图5(d)是右视图,图5(e)是后视图,图5(f)是仰视图,图5(g)是A-AfflJ视图。
[0053]在图5(c)的主视图中,前后(纵深)方向对应于Y方向。在图5中,用粗线或点来强调抵接外表面41、42、43、44。
[0054]回转管(滚动体循环构件、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形成构件)30是形成在滑块20的内部的、形成无限循环通道L(LA、LB)的一部分的树脂成形构件。
[0055]回转管30由形成无限循环通道L (LA)中的无负载滚动体通道L2的长条圆筒形的管部31、形成无限循环通道L(LA)中的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3的返回部32构成。返回部32 —体地配置于管部31的一端。
[0056]在管部31的内部以直线状形成有剖面呈矩形的滚子行走孔35a。滚子行走孔35a成为无负载滚动体通道L2。
[0057]在返回部32的内部,模仿返回部32的形状以圆弧形形成有剖面呈矩形的滚子行走孔35b。滚子行走孔35b成为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3。
[0058]管部31的滚子行走孔35a与返回部32的滚子行走孔35b连通,成为一体而形成J字形的滚子行走孔35。
[0059]返回部32的外表面形成与形成有滚子行走孔35的无限循环通道L(LA)不同的其他无限循环通道L(LB)的一部分。在返回部32的外表面形成有成为其他无限循环通道L(LB)的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4的内周面的剖面呈槽形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
[0060]滚子行走内周面(外表面)37在返回部32的外表面形成为具有与滚子行走孔35b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半圆弧形。
[0061]滚子行走内周面37以在宽度方向上越过(跨越)滚子行走孔35b的方式配置。当从正面侧观察时,滚子行走孔35b (无限循环通道LA)和滚子行走内周面37 (无限循环通道LB)以正交的方式配置。
[0062]返回部32的外表面中的供管部31连结一侧的内向面32s形成为平坦的面。在内向面32s形成有圆柱状的定位凸起33。定位凸起(连结部)33嵌合于块主体21的端面21s上所形成的定位孔23。
[0063]返回部32的内向面32s形成有供其他回转管30B的管部31的前端连结的管连结部34。在管连结部34露出有滚子行走内周面37的一端。
[0064]在返回部32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平坦的抵接外表面41?44。抵接外表面41?44是分别与管部31的长度方向平行的面。抵接外表面41?44配置于当从内向面32s侧观察返回部32时与以定位凸起33为中心的同一个假想圆C交叉的位置(参照图8)。
[0065]抵接外表面41?44是与后述的端板50的返回收纳部55的内表面抵接(紧贴)的面。
[0066]抵接外表面(第一外侧面)41形成于返回部32中的与管部31连接的部位的一个侧面。抵接外表面(第一外侧面)42形成于滚子行走内周面37的一个外壁面。抵接外表面41和抵接外表面42以正交相接的方式配置。抵接外表面(第二外侧面)43形成于返回部32中的与管部31连接的部位的另一个侧面。抵接外表面41和抵接外表面43平行地配置。抵接外表面(第二外侧面)44形成于滚子行走内周面37的另一个外壁面。抵接外表面42和抵接外表面44平行地配置。
[0067]图6是表示端板50的图。图6(a)是俯视图,图6(b)是主视图,图6(c)是右视图,图6 (d)是后视图,图6(e)是B-Biflj视图。
[0068]在图6(b)的主视图中,上下方向对应于Z方向,左右方向对应于X方向,前后(纵深)方向对应于Y方向。在图6中,用粗线来强调抵接内表面61、62、63、64。
[0069]端板(固定构件、盖体)50是固定于块主体21的两端面21s上的平板状的树脂成形构件。端板50与块主体21同样地形成为剖面“C”形或剖面形。在端板50的底面形成有朝向Z方向开口的槽部52。在槽部52以空出微小间隔的方式收纳有轨道导轨10。
[0070]在槽部52的一对内侧面53,形成有以与轨道导轨10的外侧面11的凹陷部位对置的方式突出的部位。该突出的部位呈与形成于块主体21的槽部25的内侧面26上的突出的部位相同的形状。在内侧面53,与块主体21的四个滚动体滚动行走面28对应地形成有沿着Y方向的平坦的四个平面54。
[0071]在端板50与块主体21之间配置有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在端板50的背面50t形成有收纳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的返回收纳部55。
[0072]返回收纳部(收纳部、凹部)55具有从四个平面54分别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收纳槽56、57。收纳槽56、57在夹着槽部52的两侧的返回收纳部55分别以成为一体的方式各形成有一个。
[0073]在图6(d)的后视图中,在夹着槽部52的右侧的返回收纳部55R,收纳槽56R以从槽部52的开口侧朝向底部侧形成45度的角度的方式形成。收纳槽57R以从槽部52的底部侧朝向开口侧形成45度的角度的方式形成。收纳槽56R与收纳槽57R正交配置。
[0074]在图6(d)的后视图中,在夹着槽部52的左侧的返回收纳部55L,收纳槽56L以从槽部52的底部侧朝向开口侧形成45度的角度的方式形成。收纳槽57L以从槽部52的开口侧朝向底部侧形成45度的角度的方式形成。收纳槽56L与收纳槽57L正交配置。
[0075]收纳槽56(56R、56L)以能够收纳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的主要部位的方式形成。收纳槽56收纳无限循环通道LA的一部分(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3)。
[0076]而且,收纳槽57(57R、57L)以能够收纳返回部32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的壁部的方式形成。收纳槽57收纳无限循环通道LB的一部分(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4)。
[0077]在收纳槽57的底面(内表面)形成有成为无限循环通道LB的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4的外周面的滚子行走外周面58。滚子行走外周面(内表面)48形成为具有比滚子行走内周面37大的曲率半径的半圆弧形。
[0078]返回部32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和返回收纳部55的滚子行走外周面58成为一组形成无限循环通道LB的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4。
[0079]在端板50从正面50s朝向背面50t形成有四个阶梯贯穿孔51。螺栓(未图示)插通该四个阶梯贯穿孔51,从而与块主体21的端面21s的螺纹孔24连结。由此,端板50紧贴固定于块主体21的两端面21s。
[0080]在返回收纳部55的收纳槽56、57的侧面形成有多个平坦的抵接内表面61?64。抵接内表面61?64是分别与端板50的厚度方向平行的面。
[0081]抵接内表面61?64是与回转管30的抵接外表面41?44抵接(紧贴)的面。
[0082]抵接内表面(第一内侧面)61形成于收纳槽56(56R、56L)的侧面中的远离槽部52的侧面。
[0083]抵接内表面(第一内侧面)62形成于收纳槽57(57R、57L)的侧面中的远离槽部52的侧面。抵接内表面61和抵接内表面62以正交相接的方式配置。
[0084]抵接内表面(第二内侧面)63形成于收纳槽56(56R、56L)的侧面中的接近槽部52的侧面。抵接内表面61与抵接内表面63平行地配置。
[0085]抵接内表面(第三内侧面)64形成于收纳槽57(57R、57L)的侧面中的接近槽部52的侧面。抵接内表面61与抵接内表面64平行地配置。
[0086]滚子(滚动体)70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圆柱形构件。多个滚子70介于轨道导轨10与滑块20 (块主体21)之间,顺畅地进行相对于轨道导轨10的滑块20的移动。滑块20经由多个滚子70与轨道导轨10连结。
[0087]多个滚子70几乎无间隙地配置于无限循环通道L的内部,并在无限循环通道L中循环。通过多个滚子70的滚动行走以及循环,滑块20相对于轨道导轨10往复移动。
[0088]各个滚子70通过带状的保持器72而被等间隔地保持。在保持器72,沿着长度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矩形开口。通过将滚子70收纳于该矩形开口中,将多个滚子70保持于保持器72。虽然保持器72本身是有接头形,但在无限循环通道L中配置成使两端接近的无接头状。多个滚子70与保持器72 —起在无限循环通道L中循环。
[0089]接下来,对回转管30与端板50的连结(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0090]图7是表示回转管30与端板50的连结(连接)结构的立体图。在图7中,用点来强调抵接外表面41、42、43、44以及抵接内表面61、62、63、64。
[0091]图8是表示回转管30与端板50的连结(连接)结构的俯视图。图8 (a)是表示安装于块主体21上的回转管30的图。图8(b)是表示安装于端板50上的回转管30的图。图8 (c)是图8(b)的部分放大图。在图8(a)、(b)中,用剖面线表示回转管30A、30B。在图8(a)、(b)中,用粗线来强调抵接外表面41、42、43、44以及抵接内表面61、62、63、64。
[0092]首先,将回转管30安装在块主体21。将回转管30的管部31分别插通块主体21的在Z方向的端面21s上开口的贯穿孔22。将两个回转管30(30A、30B)从相反的方向插通分别设置于X方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贯穿孔22 (参照图3、图4)。
[0093]以使从Y方向观察时各自的返回部32A、32B正交的方式配置相对于块主体21从+Y方向插通的回转管30A和从一 Y方向插通的回转管30B。
[0094]然后,将回转管30A的管部31的前端连接于回转管30B的返回部32的管连结部
34。而且,将回转管30B的管部31的前端连接于回转管30A的返回部32的管连结部34。
[0095]通过两个回转管30A、30B,形成两个无限循环通道L(LA、LB)。通过回转管30A的滚子行走孔35和回转管30B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等形成无限循环通道LA。通过回转管30A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和回转管30B的滚子行走孔35等形成无限循环通道LB。
[0096]两个无限循环通道L(LA、LB)在从Y方向观察时成为正交的交叉回转型。
[0097]各个回转管30在管部31被插通块主体21的贯穿孔22的状态下,还使设置于返回部32的内向面32s上的定位凸起33嵌合在形成于块主体21的端面21s上的定位孔23中。
[0098]由此,限制(固定)了回转管30相对于块主体21在X方向、Y方向、Z方向、绕X方向以及绕Z方向的移动。
[0099]就回转管30而言,即使在利用了使用定位凸起33和定位孔23的定位结构的情况下,绕Y方向的移动(旋转)也不被完全限制(固定)。回转管30能够以定位凸起33为中心绕Y方向略微旋转。
[0100]接下来,将端板50固定于块主体21的端面21s。此时,将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收纳于端板50上所形成的返回收纳部55。具体而言,将回转管30A的返回部32收纳于返回收纳部55L。将回转管30B的返回部32收纳于返回收纳部55R。
[0101]由此,在收纳槽56 (56R、56L)收纳有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的主要部位。在收纳槽56收纳有无限循环通道LA的一部分(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3)。
[0102]在收纳槽57 (57R、57L)收纳有返回部32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的壁部。返回部32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和返回收纳部55的滚子行走外周面58成为一组形成无限循环通道LB的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4。在收纳槽57收纳有无限循环通道LB的一部分(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4)。
[0103]如图8(b)所示,当将返回部32收纳于返回收纳部55时,返回部32的四个抵接外表面41?44分别一对一地与返回收纳部55的四个抵接内表面61?64紧贴(抵接)。
[0104]抵接外表面41与抵接内表面61紧贴,抵接外表面42与抵接内表面62紧贴,抵接外表面43与抵接内表面63紧贴,抵接外表面44与抵接内表面64紧贴。
[0105]通过回转管30的抵接外表面41、42与端板50的抵接内表面61、62紧贴,回转管30成为无法相对于端板50进行绕Y方向的相对移动(以定位凸起33为中心的旋转)的状态。
[0106]在图8(b)中,通过抵接外表面41与抵接内表面61紧贴,回转管30A相对于端板50绕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而且,通过抵接外表面42与抵接内表面62紧贴,回转管30A相对于端板50绕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0107]同样地,通过抵接外表面41与抵接内表面61紧贴,回转管30B相对于端板50绕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另外,通过抵接外表面42与抵接内表面62紧贴,回转管30B相对于端板50绕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0108]此外,通过抵接外表面43、44与端板50的抵接内表面63、64紧贴,回转管30成为可靠地无法相对于端板50进行绕Y方向的旋转的状态。
[0109]抵接外表面41?44以及抵接内表面61?64配置于与以定位凸起33为中心的同一个假想圆C交叉的位置。因此,即使对回转管30施加绕Y方向的旋转力,该旋转力也大致均等地分散于抵接外表面41?44以及抵接内表面61?64而被承接。因此,回转管30成为牢固地无法相对于端板50进行绕Y方向的旋转的状态。
[0110]像这样,在端板50的两个部位(两个返回收纳部55)以无法进行以定位凸起33为中心的绕Y方向的旋转的状态收纳有两个回转管30A、30B。
[0111]两个回转管30A、30B预先被限制(固定)了向X方向以及Z方向的移动,因此端板50无法相对于两个回转管30A、30B进行绕Y方向的旋转。换言之,端板50无法相对于块主体21进行绕Y方向的旋转。
[0112]最后,将端板50螺栓紧固于块主体21的端面21s。将未图示的螺栓插通端板50的四个阶梯贯穿孔51,从而与块主体21的端面21s的螺纹孔24连结。由此,两个回转管30A.30B经由端板50以无法绕Y方向旋转的状态固定于块主体21。
[0113]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直动引导件I能够可靠地对安装于块主体21上的多个回转管30进行定位并固定。相对于两个回转管30A、30B,通过以覆盖的方式安装端板50,能够限制回转管30相对于块主体21的绕Y方向的旋转。
[0114]在现有的直动引导件中,在块主体与端板之间、端板与回转管之间,也需要使用由定位凸起和定位孔构成的定位结构。
[0115]相对于此,直动引导件I能够省略块主体与端板之间的定位结构。因此,无需通过机械加工在块主体21的端面21s形成多个定位孔。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011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各个构成构件的诸形状、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0117]虽然对在回转管30形成有四个抵接外表面41?44,在端板50形成有四个抵接内表面61?6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0118]只要在回转管30形成有至少两个抵接外表面,在端板50形成有至少两个抵接内表面即可。在该情况下,可以是抵接外表面41、42、抵接内表面61、62的组合。也可以是抵接外表面41、43、抵接内表面61、63的组合。也可以是抵接外表面42、44、抵接内表面62、64的组合。还可以是抵接外表面43、44、抵接内表面63、64的组合。
[0119]也可以在回转管30形成有三个抵接外表面,在端板50形成有三个抵接内表面。可以从抵接外表面41?44、抵接内表面61?64的组合内适当选取任意的三组的组合。
[0120]回转管30不限定于交叉回转型。
[0121]回转管30也可以不具备管部31。例如,可以是回珠器等。
[0122]回转管(滚动体循环构件)只需是有助于滚动体的方向转换的构件即可。
[0123]滚动体不限定于滚子也可以为滚珠。滚动体可以不具有保持器。
[0124]端板50只需能够限制回转管30的绕Y方向的旋转即可,因此返回收纳部55也可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
[0125]符号说明
[0126]1...直动引导件(运动装置),10...轨道导轨(轨道体),20...滑块,21...块主体(移动体),23...定位孔,30...回转管(滚动体循环构件、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形成构件),33...定位凸起(连结部),37...滚子行走内周面(外表面),41、42...抵接外表面(第一外侧面),43...抵接外表面(第二外侧面),44...抵接外表面(第三外侧面),
50...端板(固定构件、盖体),55...返回收纳部(收纳部、凹部),58...滚子行走外周面(内表面),61、62...抵接内表面(第一内侧面),63.…抵接内表面(第二内侧面),
64...抵接内表面(第三内侧面),70...滚子(滚动体),L3...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第一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L4...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第二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C...假想圆(圆周)。
【权利要求】
1.一种运动装置,其中,具备: 轨道体; 移动体,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体移动; 滚动体,其在形成于所述轨道体以及所述移动体上的无限循环通道中滚动行走; 固定构件,其固定于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面; 滚动体循环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移动体和所述固定构件之间,而且供所述滚动体循环, 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具有: 连结部,其相对于所述移动体的所述端面以能够绕所述移动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 一对第一外侧面,其相互交叉并且与所述移动方向平行, 所述固定构件具有: 收纳部,其收纳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 一对第一内侧面,其形成在所述收纳部,并与所述一对第一外侧面紧贴, 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以及所述收纳部夹着所述轨道体而分别设置于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具有与所述一对外侧面的一个面平行的第二外侧面, 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收纳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外侧面紧贴的第二内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具有与所述一对外侧面的另一个面平行的第三外侧面, 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收纳部具有与所述第三外侧面紧贴的第三内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外侧面、第二外侧面及第三外侧面以及所述第一内侧面、第二内侧面及第内外侧面配置于以所述连结部为中心而围绕所述移动方向的同一个圆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为形成有所述无限循环通道的方向转换通道的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形成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构件为收纳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的盖体, 所述收纳部为覆盖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的外表面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 通过所述滚动体循环构件的外表面和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形成第二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 所述第一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和所述第二滚动体方向转换通道在从所述移动方向观察时交叉。
【文档编号】F16C29/06GK104169598SQ201380013221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4日
【发明者】和田光真, 堀江拓也, 宫岛绫子, 岛村武志, 大冈辉明 申请人:Th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