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86525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悬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悬架装置,包括:分隔体,其将中空管外划分为作用室与储存箱第一室;第一活塞,其将作用室划分为伸长侧第一室与压缩侧第一室;第一流路,其将伸长侧第一室与储存箱第一室之间连通;伸长侧第二室,其与伸长侧第一室连通;第二活塞,其将中空管内划分为压缩侧第二室与储存箱第二室;第一阻尼流路,其将伸长侧室与压缩侧室之间连通;以及第二阻尼流路,其将压缩侧室与储存箱之间连通。伸长侧第二室的截面面积比中空管的截面面积大。
【专利说明】
悬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架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0002]在汽车、机动二轮车等运输设备中,在车身与车轮之间安装有悬架装置。悬架装置用于抑制由路面的凹凸所引起的冲击传递到车身。
[0003]在日本JP9-217780A中,公开了一种前叉,该前叉作为用于悬架机动二轮车前轮的悬架装置。该悬架装置是正立型的悬架装置,如图6所示,具有悬架装置主体F,该悬架装置主体F由外管I和内管2构成,该外管I与车轮侧相连结,该内管2与车身侧相连结,且该内管2的顶端侧以能够从外管I内伸出或进入外管I内的方式插入外管I内。
[0004]悬架装置具有:中空管10,该中空管10的基端侧与外管I相连结,且该中空管10的顶端侧伴随悬架装置主体F的伸缩而从内管2内伸出或进入内管2内;分隔体100,其被保持在中空管10的顶端部外周,且该分隔体100滑动接触于内管2的内周面;以及活塞200,其被保持在内管2的顶端部内周,且该活塞200滑动接触于中空管10的外周面。
[0005]分隔体100将中空管10的外侧划分为作用室(未图示)和储存箱R,该作用室形成于中空管10的外周,并用于填充工作流体,该储存箱R形成于中空管10的内侧及上侧,并用于容纳工作流体与气体。活塞200将作用室划分为内管侧(图6中的上侧)的伸长侧室A与压缩侧室B。伸长侧室A经由阻尼流路Ml而与储存箱R连通,该阻尼流路Ml由开设于中空管10的顶端侧(图6中的上侧)的节流孔构成。压缩侧室B经由开设于中空管10的基端侧(图6中的下侧)的孔31而与储存箱R连通。
[0006]分隔体100及活塞200形成为环状,并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分隔体100的内周设有将储存箱R与伸长侧室A之间连通的第一流路LI。活塞200的外周设有将伸长侧室A与压缩侧室B连通的第二流路L2。
[0007]在分隔体100的伸长侧室侧面(图6中的下表面),沿着径向形成有缺口 101。因而,分隔体100作为第一止回阀Vl发挥功能,该第一止回阀Vl仅允许流过第一流路LI的工作流体从储存箱R向伸长侧室A移动。另一方面,在活塞200的伸长侧室侧面(图6中的上表面),沿着径向形成有缺口 201。因而,活塞200作为第二止回阀V2发挥功能,该第二止回阀V2仅允许流过第二流路L2的工作流体从压缩侧室B向伸长侧室A移动。
[0008]在悬架装置伸长时,伸长侧室A被活塞200加压,压缩侧室B被活塞200减压。此时,利用作为第一止回阀Vl发挥功能的分隔体100与作为第二止回阀V2发挥功能的活塞200阻止第一流路LI与第二流路L2之间的连通。由此,伸长侧室A的工作流体流过中空管10的阻尼流路Ml而向储存箱R流出,并且储存箱R的工作流体流过连通孔31而流入压缩侧室B。
[0009]在悬架装置压缩时,压缩侧室B被活塞200加压,伸长侧室A被活塞200减压。此时,作为第一止回阀Vl发挥功能的分隔体100与作为第二止回阀V2发挥功能的活塞200允许第一流路LI与第二流路L2之间的连通。由此,压缩侧室B的工作流体流过中空管10的连通孔31及第二流路L2而向储存箱R及伸长侧室A流出,并且储存箱R的工作流体流过第一流路LI及阻尼流路Ml而流入伸长侧室A。
[0010]因而,悬架装置伴随悬架装置主体F的伸缩而产生阻尼力,该阻尼力源自工作流体流过第一流路L1、第二流路L2、阻尼流路Ml、连通孔31时的阻力。而且,作为悬架装置伸长时的阻尼力的伸长侧阻尼力变得比作为悬架装置压缩时的阻尼力的压缩侧阻尼力大。
[0011]另外,在所述悬架装置中,将储存箱R与伸长侧室A之间分隔开的分隔体100以及将伸长侧室A与压缩侧室B之间分隔开的活塞200配置在内管2的内周与中空管10的外周之间,并且分别形成为环状。分隔体100及活塞200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并且在一个面上设置缺口 101、缺口 201,从而作为第一止回阀Vl及第二止回阀V2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取消叶片阀。
[0012]因此,与利用叶片阀的弯曲特性而产生阻尼力的悬架装置相比,所述悬架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并能够廉价地制造。
[0013]在此,悬架装置因确保强度、外观性等理由,有时被用作倒立型。在将所述以往的悬架装置改变成倒立型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在中空管10的内部,储存箱R与压缩侧室B隔着工作流体的液面相对。另外,将储存箱R与伸长侧室A之间分隔开的分隔体100被保持在内管2的内周并且滑动接触于中空管10的外周面。而且,将伸长侧室A与压缩侧室B之间分隔开的活塞200被保持在中空管10的外周并滑动接触于内管2的内周面。
[0014]在这种情况下,在悬架装置伸长时,与将悬架装置用作正立型的情况相同,悬架装置能够产生伸长侧阻尼力。然而,在悬架装置压缩时,由于压缩侧室B与储存箱R之间的压力差极小,所以悬架装置不能产生足够的压缩侧阻尼力,压缩侧阻尼力不足。


【发明内容】

[0015]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将能够取消叶片阀的悬架装置用作倒立型的情况下抑制压缩侧阻尼力的不足。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简化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的纵剖视图。
[0017]图2是局部切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而表示的主视图。
[0018]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0019]图4A是表示分隔体的俯视图。
[0020]图4B是表示图4A的分隔体的底面的仰视图。
[0021]图5A是放大表示第二活塞部分的纵剖视图。
[0022]图5B是放大表示第二活塞部分的纵剖视图。
[0023]图6是局部切掉以往的悬架装置而表示的纵局部剖视图。
[0024]图7是简化表示将以往的悬架装置用作倒立型的情况下的构造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多个附图中标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零件或者对应的零件。
[0026]图1是简化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悬架装置的纵剖视图。悬架装置包括:能够伸缩的悬架装置主体F,其由外管I和内管2构成,该外管I与车身侧相连结,该内管2与车轮侧相连结,且该内管2的顶端侧以能够从外管I内伸出或进入外管I内入的方式插入外管I内;中空管10,该中空管10的基端侧与外管I相连结,且该中空管10的顶端侧伴随悬架装置主体F的伸缩而从内管2内伸出或进入内管2内。
[0027]悬架装置还包括:分隔体20,其保持在内管2的顶端侧内周,且滑动接触于中空管10的外周面;以及第一活塞11,其保持在中空管10的顶端侧外周,且滑动接触于内管2的内周面。
[0028]分隔体20将中空管10的外侧划分为作用室D和储存箱第一室rl,该作用室D用于填充工作流体,且形成于内管2内侧,该储存箱第一室rl用于容纳工作流体。第一活塞11将作用室D划分为压缩侧第一室bl以及中空管侧的伸长侧第一室al。
[0029]悬架装置还包括:第一流路LI,其将伸长侧第一室al与储存箱第一室rl之间连通;第一止回阀VI,其仅在工作流体从储存箱第一室rl向伸长侧第一室al移动的情况下打开第一流路LI。
[0030]悬架装置还包括:伸长侧第二室a2,其形成在外管I与内管2的重叠部分、亦即外管I与内管2之间;活塞杆21,该活塞杆21的基端侧与内管2相连结,且该活塞杆21的顶端侧伴随悬架装置主体F的伸缩而从中空管10内伸出或进入中空管10内;以及第二活塞22,其保持于活塞杆21的顶端侧外周。
[0031]伸长侧第二室a2用于填充工作流体并且与伸长侧第一室al连通,且该伸长侧第二室a2伴随悬架装置主体F的伸缩而扩大、缩小。第二活塞22将中空管10的内部划分成压缩侧第二室b2和储存箱第二室r2,该压缩侧第二室b2用于填充工作流体并且与压缩侧第一室bl连通,该储存箱第二室r2用于容纳工作流体并且与储存箱第一室rl连通。
[0032]对于悬架装置,由伸长侧第一室al及伸长侧第二室a2构成伸长侧室A,由压缩侧第一室bl及压缩侧第二室b2构成压缩侧室B,由储存箱第一室rl及储存箱第二室r2构成储存箱R。悬架装置还包括:第一阻尼流路Ml、M10,其将伸长侧室A与压缩侧室B连通并且在工作流体流过时对工作流体施加阻力;第二阻尼流路M2、M20,其将压缩侧室B与储存箱R连通,且在工作流体流过时对工作流体施加阻力。伸长侧第二室a2的截面面积Xl设定为比中空管10的截面面积X2大(XI > X2)。
[0033]图2是局部切开本实施方式中的悬架装置而表不的主视图。悬架装置是用于将机动二轮车等鞍乘型车辆的前轮悬架的倒立型的前叉,包括悬架装置主体F,该悬架装置主体F由连结于车身侧的外管I及连结于车轮侧的内管2构成。
[0034]利用盖构件12、底部构件23以及密封构件13将悬架装置主体F的内侧与外界空气侧之间分隔开,该盖构件12用于封堵外管I的图2中的上侧的开口,该底部构件23用于封堵内管2的图2中的下侧的开口,该密封构件13用于封堵外管I与内管2的重叠部分的、形成在外管I与内管2之间的筒状间隙(未予图示)的位于图2中的下侧的开口。由此,容纳在悬架装置主体F内的工作流体、气体不会泄漏到外界空气侧。另外,工作流体是油、水、水溶液等液体,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各种流体。
[0035]在筒状间隙中容纳工作流体,并且该筒状间隙串联配置有外侧轴承14和内侧轴承24,该外侧轴承14保持于外管I的内周且滑动接触于内管2的外周面,内侧轴承24保持于内管2的外周且滑动接触于外管I的内周面。在外侧轴承14与内侧轴承24之间形成有用于填充工作流体的伸长侧第二室a2。
[0036]在内管2从外管I退出的悬架装置主体F伸长时,外侧轴承14与内侧轴承24相靠近,伸长侧第二室a2缩小。另一方面,在内管2进入外管I内的悬架装置主体F压缩时,外侧轴承14与内侧轴承24相分离,伸长侧第二室a2扩大。即,伸长侧第二室a2伴随悬架装置主体F的伸缩而扩大、缩小。
[0037]另外,相对于伸长侧第二室a2的外界空气侧(图2中的下侧)被密封构件13封堵,伸长侧第二室a2的内部侧(图2中的上侧)由于内侧轴承24具有形成为环状C字形的开口部(未图示),所以没有被完全封堵。因此,也可以将保持于内管2的外周并滑动接触于外管I的内周面的环状的密封构件(未予图示)与内侧轴承24串联配置,来抑制工作流体从内侧轴承24的开口部的间隙漏出。
[0038]在悬架装置主体F的轴心部竖立设有中空管10,该中空管10的基端侧连结于外管1,且该中空管10的顶端侧伴随悬架装置主体F的伸缩而从内管2内伸出或进入内管2内。在外管I及内管2的内侧、亦即中空管10的外侧,从车身侧(图2中的上侧)依次沿轴向并列设置有储存箱第一室rl、伸长侧第一室al及压缩侧第一室bl。在中空管10的内侧,从车身侧依次沿轴向并列设置有储存箱第二室r2及压缩侧第二室b2。
[0039]伸长侧第一室al经由开设在内管2的顶端侧(图2中的上侧)的连通孔30而与伸长侧第二室a2相连通。压缩侧第一室bl经由中空管10的顶端侧开口(图2中的下端侧开口)而与压缩侧第二室b2相连通。储存箱第一室rl经由开设于中空管10基端侧(图2中的上侧)的连通孔31而与储存箱第二室r2相连通。
[0040]在伸长侧第一室al、伸长侧第二室a2、压缩侧第一室bl及压缩侧第二室b2中均填充有工作流体。在储存箱第一室rl及储存箱第二室r2中容纳有工作流体,并且隔着工作流体的液面在上侧容纳有气体。由此,能够利用储存箱R来补偿悬架装置主体F内的容积伴随悬架装置的伸缩的变化、由温度变化所带来的工作流体的体积变化。
[0041]内管2形成为筒状,该内管2的基端侧(图2中的下侧)经由底部构件23而连结于前轮的车轴,该内管2的顶端侧(图2中的上侧)以能够从外管I与中空管10之间伸出或进入外管I与中空管10之间的方式插入外管I与中空管10之间。如图3所示,自内管2顶端的预定范围的内周面2a形成为比其他部分的内周面的直径大,在它们的交界处形成有环状的台阶面2b。另外,在内管2的顶端部分(图3中的上端部分),形成有被向径向内侧弯边了的弯边部2c。
[0042]在内管2的内周面2a与中空管10之间,从台阶面侧(图3中的下侧)依次沿轴向并列设置有弹簧片4、壳体5及间隔物6,弹簧片4形成为环状。弹簧片4、壳体5及间隔物6被夹持在内管2的台阶面2b与弯边部2c之间。而且,在内管2的弯边部2c装配有从内周侧支承间隔物6的环状的卡定构件7。弹簧片4、壳体5、间隔物6及卡定构件7与中空管10之间形成有工作流体能够流过的预定的间隙。
[0043]在弹簧片4上以悬挂的状态保持有完全伸长弹簧S2。在悬架装置最大程度伸长时,完全伸长弹簧S2通过被压缩而产生预定的反作用力来吸收冲击。
[0044]壳体5包括筒部5a和环状的凸缘部5b,且截面形成为倒L字形,该筒部5a沿着内管2竖立设置,该凸缘部5b从筒部5a的间隔物侧端部(图3中的上端部)向内周侧突出。在筒部5a与中空管10之间的间隙中以能够沿着轴向移动的方式设有分隔体20。如图4A及图4B所示,分隔体20形成为具有开口部20a的环状C字形。分隔体20的内周滑动接触于中空管10的外周面,并将伸长侧第一室al与储存箱第一室rl之间分隔开。在分隔体20的外周与壳体5的筒部5a之间划分形成有环状的第一流路LI。分隔体20在伸长侧第一室侧面20b沿着径向形成有缺口 20c。
[0045]若分隔体20向储存箱第一室侧(图3中的上侧)移动,则与缺口 20c相反的一侧的一面20d落位于壳体5的凸缘部5b从而阻断第一流路LI。另外,若分隔体20向伸长侧第一室侧(图3中的下侧)移动,则与缺口 20c相反的一侧的一面20d离开壳体5的凸缘部5b从而打开第一流路LI。即,分隔体20作为第一止回阀Vl发挥功能,该第一止回阀Vl仅在工作流体从储存箱第一室rl向伸长侧第一室al移动的情况下打开第一流路LI。
[0046]分隔体20的开口部20a始终使伸长侧第一室al与储存箱第一室rI连通,并作为在工作流体移动时施加阻力的第三阻尼流路M3发挥功能。另外,也可以将分隔体20形成为环状而取消开口部20a (第三阻尼流路M3)。
[0047]如图2所示,中空管10形成为筒状,其基端部(图2中的上端部)连结于盖构件12,并且该中空管10的基端侧(图2中的上侧)开口被盖构件12封堵。S卩,中空管10经由盖构件12而连结于外管I。另外,在中空管10的顶端(图2中的下端)与底部构件23之间安装有悬挂弹簧SI,该悬挂弹簧SI始终沿伸长方向对悬架装置主体F施力而弹性支承车身。
[0048]而且,如图1所示,中空管10的截面面积X2设定为比伸长侧第二室a2的截面面积Xl小(XI > X2)。截面面积X1、X2指的是沿径向剖切伸长侧第二室a2及中空管10的情况下的切断面的面积。中空管10的截面面积X2是中空管10滑动接触于分隔体20的那部分的截面面积。
[0049]如图3所示,中空管10的顶端部(图3中的下端部)形成为外径朝向顶端呈两个阶梯状扩大。即,中空管10的顶端部具有扩径了的中外径部1a以及比中外径部1a进一步扩径了的大外径部10b,并且在各个交界处形成有环状的台阶面10c、台阶面10d。完全伸长弹簧S2在图3中的下端能够抵接到位于中外径部1a与大外径部1b的交界的台阶面1cL
[0050]大外径部1b的外周形成有截面呈U字状的环状槽1e0在环状槽1e与内管2之间的间隙中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设有第一活塞11。与分隔体20相同,第一活塞11形成为具有开口部的环状C字形,且外周滑动接触于内管2的内周面。第一活塞11将中空管侧(图3中的上侧)的伸长侧第一室al与和中空管10相反一侧(图3中的下侧)的压缩侧第一室bl分隔开。在第一活塞11的内周与中空管10之间划分形成有环状的第二流路L2。第一活塞11在伸长侧第一室侧面(图3中的上侧面)沿着径向形成有缺口 11a。
[0051]若第一活塞11移动到压缩侧第一室侧(图3中的下侧),则第一活塞11的与缺口Ila相反一侧的一面(图3中的下侧面)落位于中空管10而阻断第二流路L2。另外,若第一活塞11移动到伸长侧第一室侧(图3中的上侧),则第一活塞11的与缺口 I Ia相反一侧的一面离开中空管10而打开第二流路L2。S卩,第一活塞11作为第二止回阀V2发挥功能,该第二止回阀V2仅在工作流体从压缩侧第一室bl (压缩侧室B)向伸长侧第一室al (伸长侧室A)移动的情况下打开第二流路L2。
[0052]第一活塞11的开口部(未图示)始终使伸长侧室A与压缩侧室B连通,并作为在工作流体流过时对工作流体施加阻力的第一阻尼流路M10(图1)发挥功能。而且,悬架装置具有开设在中空管10的顶端侧(图2中的下侧)的节流孔3。节流孔3始终使伸长侧室A与压缩侧室B连通,并作为在工作流体流过时对工作流体施加阻力的第一阻尼流路Ml (图1)发挥功能。如此,悬架装置具有两个第一阻尼流路,但也可以省略第一阻尼流路Ml、MlO中一个。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活塞11形成为环状而取消作为第一阻尼流路MlO的开口部。
[0053]接着,如图2所示,在内管2的轴心部竖立设有活塞杆21。活塞杆21的基端侧(图2中的下侧)经由底部构件23而连结于内管2,活塞杆21的顶端侧(图2中的上侧)从中空管10内伸出或进入中空管10内。如图3所示,在活塞杆21的顶端部21a外周保持有环状的壳体8。
[0054]在壳体8的外周形成有截面为U字状的环状槽8a。在环状槽8a与中空管10之间的间隙中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设有第二活塞22。与分隔体20相同,第二活塞22形成为具有开口部的环状C字形,且外周滑动接触于中空管10的内周面。第二活塞22将活塞杆侧(图3中的下侧)的压缩侧第二室b2和与活塞杆21相反一侧(图3中的上侧)的储存箱第二室r2分隔开。另外,第二活塞22的内周与壳体8之间形成有在工作流体流过时对工作流体施加阻力的第二阻尼流路M2。第二活塞22在储存箱第二室侧面(图3中的上侧面)沿着径向形成有缺口 22a。
[0055]若第二活塞22向压缩侧第二室侧(图3中的下侧)移动,则第二活塞22的与缺口 22a相反一侧的一面(图3中的下侧面)落位于壳体8,并阻断第二阻尼流路M2。若第二活塞22向储存箱第二室侧(图3中的上侧)移动,则第二活塞22的与缺口 22a相反一侧的一面离开壳体8,打开第二阻尼流路M2。S卩,第二活塞22作为第三止回阀V3发挥功能,该第三止回阀V3仅在工作流体从压缩侧第二室b2 (压缩侧室B)向储存箱第二室r2 (储存箱R)移动的情况下打开第二阻尼流路M2。
[0056]第二活塞22的开口部(未图示)始终使压缩侧室B与储存箱R连通,并作为在工作流体流过时对工作流体施加阻力的第二阻尼流路M20(图1)发挥功能。如此,虽然悬架装置具有两个第二阻尼流路,并能够打开、阻断其中一个第二阻尼流路M2,但也可以省略其中一个第二阻尼流路M2、M20。例如,也可以将第二活塞22形成为环状而取消作为第二阻尼流路M20的开口部。
[0057]在悬架装置(悬架装置主体F)伸长时,伸长侧室A压力增加并且压缩侧室B压力减小,分隔体20(第一止回阀VI)及第一活塞11 (第二止回阀V2)阻断第一流路LI及第二流路L2,第二活塞22 (第三止回阀V3)打开第二阻尼流路M2。
[0058]此时,伸长侧室A的工作流体流过第一阻尼流路Ml、第一阻尼流路MlO及第三阻尼流路M3而移动到压缩侧室B及储存箱R。此外,在由伸长侧室A及压缩侧室B构成的室中,剩余有从缩小了的伸长侧第二室a2的体积(该体积设为“Y1”)中减去退出了的中空管10的体积(该体积设为“Y2”)后的量(Yl — Y2)的工作流体。因而,该剩余量的工作流体流过第二阻尼流路M2、M20而向储存箱R移动。
[0059]在悬架装置(悬架装置主体F)压缩时,压缩侧室B压力增加并且伸长侧室A压力减少,分隔体20 (第一止回阀VI)、第一活塞11 (第二止回阀V2)及第二活塞22 (第三止回阀V3)打开第一流路L1、第二流路L2及第二阻尼流路M2。
[0060]此时,压缩侧室B的工作流体流过第二流路L2、第一阻尼流路M1、M10以及第二阻尼流路M2、M20而移动到伸长侧室A及储存箱R,并且储存箱R的工作流体流过第一流路LI及第三阻尼流路M3而移动到伸长侧室A。另外,在由伸长侧室A及压缩侧室B构成的室中,缺少从扩大了的伸长侧第二室a2的体积(该体积设为“Y3”)减去进入了的中空管10的体积(该体积设为“Y4”)后的量(Y3 — Y4)的工作流体、从第二阻尼流路M2、M20移动到储存箱R的量的工作流体。因而,该缺少的量的工作流体流过第一流路LI及第三阻尼流路M3而移动到伸长侧室A。
[0061]S卩,悬架装置能够对应伸缩动作而产生阻尼力,该阻尼力源自工作流体流过第一流路L1、第二流路L2、第一阻尼流路Ml、M10、第二阻尼流路M2、M20及第三阻尼流路M3时的阻力。
[0062]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悬架装置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悬架装置的分隔体20和第一活塞11配置在内管2的内周与中空管10的外周之间,分隔体20将储存箱第一室rl与伸长侧第一室al之间分隔开,第一活塞11将伸长侧第一室al与压缩侧第一室bl之间分隔开,上述悬架装置的将压缩侧第二室b2与储存箱第二室r2之间分隔开的第二活塞22配置在中空管10的内周与活塞杆21的外周之间,且分隔体20、第一活塞11以及第二活塞22形成为环状。分隔体20、第一活塞11以及第二活塞22以能够沿着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由于在一个面上设有缺口 20c、lla、22a,所以能够使分隔体20作为第一止回阀Vl发挥功能,使第一活塞11作为第二止回阀V2发挥功能,使第二活塞22作为第三止回阀V3发挥功能,从而能够取消叶片阀。
[0063]另外,形成于外管I与内管2的重叠部分、亦即外管I与内管2之间并伴随悬架装置主体F的伸缩而扩大、缩小的伸长侧第二室a2与伸长侧第一室al —同构成伸长侧室A,伸长侧第二室a2的截面面积Xl设定为比中空管10的截面面积X2 (XI >X2)大。由此,在压缩侧室B被减压的悬架装置伸长时压缩侧室B的工作流体也有所剩余,因此在悬架装置从伸长转变为收缩的情况下,压缩侧室B的内压迅速上升。而且,由于中空管10的内部被第二活塞22分隔开,所以压缩时的储存箱R与压缩侧室B之间的压力差变得比以往大,从而能够抑制压缩侧阻尼力的不足。
[0064]而且,由于伸长侧第二室a2形成于外侧轴承14与内侧轴承24之间,所以能够伴随悬架装置主体F的伸缩而扩大、缩小,从而能够利用工作流体来润滑外侧轴承14与内侧轴承24之间的滑动面。
[0065]而且,悬架装置包括第二流路L2和第二止回阀V2 (图1),该第二流路L2将伸长侧室A与压缩侧室B之间连通,该第二止回阀V2仅在工作流体从压缩侧室B向伸长侧室A移动的情况下打开第二流路L2。由此,在悬架装置压缩时,能够让压缩侧室B的工作流体流过第二流路L2而迅速移动到伸长侧室A,从而能够抑制压缩侧阻尼力变得过大。
[0066]而且,悬架装置具有仅在工作流体从压缩侧室B向储存箱R移动的情况下打开第二阻尼流路M2的第三止回阀(第二活塞22)。由此,能够抑制工作流体从储存箱R向压缩侧室B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储存箱R的气体流入压缩侧室B。
[0067]而且,分隔体20、第一活塞11以及第二活塞22形成为环状,并以能够沿着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分隔体20的伸长侧第一室侧面20b上形成有缺口 20c,在第一活塞11的伸长侧第一室侧面上形成有缺口 11a,在第二活塞22的储存箱第二室侧面上形成有缺口22a。而且,第一流路LI形成于分隔体20的外周,第二流路L2形成于第一活塞11的内周,第二阻尼流路M2形成于第二活塞22的内周。
[0068]由此,通过使壳体5的凸缘部5b落位、离开分隔体20的与缺口 20c相反一侧的一面,使中空管10落位、离开第一活塞11的与缺口 Ila相反一侧的一面,以及使壳体8落位、离开第二活塞22的与缺口 22a相反一侧的一面,从而能够使分隔体20作为第一止回阀Vl发挥功能,使第一活塞11作为第二止回阀V2发挥功能,使第二活塞22作为第三止回阀V3发挥功能。
[0069]而且,由于分隔体20、第一活塞11以及第二活塞22形成为具有开口部的环状C字形,所以能够容易地分别将分隔体20、第一活塞11以及第二活塞22安装于内管2、中空管
10、活塞杆21。
[0070]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悬架装置为前叉的情况,但悬架装置也可以是用于悬架机动二轮车后轮的反作用力单元,还可以是机动二轮车以外的汽车等运输设备用的悬架装置。
[0071]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活塞杆21形成为实心,但也可以形成为中空。
[0072]而且,分隔体20、第一活塞11、第二活塞22、第一流路L1、第二流路L2、第一阻尼流路Ml、M10、第二阻尼流路M2、M20、第一止回阀V1、第二止回阀V2以及第三止回阀V3的结构并不限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举例说明的结构,可以采用其他各种结构。例如,也可以如图5A及图5B所示那样改变所述实施方式中的两个第二阻尼流路M2、M20。
[0073]图5A表示第二阻尼流路的第一变形例。第二阻尼流路M21由形成于第二活塞22的一个节流回路构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第二活塞22与中空管10之间形成间隙,能够将该间隙用作第二阻尼流路M21。
[0074]图5B表示第二阻尼流路的第二变形例。第二阻尼流路M22在中途包括阻尼阀V30,该阻尼阀V30具有用于打开、阻断第二阻尼流路M22的阀体v31以及用于向阻断阀体v31的方向对阀体v31施力的弹簧v32。阻尼阀V30仅在工作流体从压缩侧室B向储存箱R移动的情况下打开第二阻尼流路M22。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将第二阻尼流路M22设为节流流路,也能够对流过第二阻尼流路M22而从压缩侧室B移动到储存箱R的工作流体施加阻力。而且,也能够通过更换弹簧v32而改变对工作流体所施加的阻力。
[0075]本申请以在2012年4月27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特愿2012-102761、以及在2013年2月20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特愿2013-030770为基础主张优先权,根据参照,该申请的全部内容被放入本说明书。
【权利要求】
1.一种悬架装置,其包括能够伸缩的悬架装置主体,该悬架装置主体具有:外管,其与车身侧相连结;以及内管,其与车轮侧相连结,且该内管的顶端侧以能够从所述外管内伸出或进入所述外管内的方式插入所述外管内;该悬架装置包括: 中空管,其基端侧与所述外管相连结,且该中空管的顶端侧伴随所述悬架装置主体的伸缩而从所述内管内伸出或进入所述内管内; 分隔体,其保持于所述内管的顶端侧内周并滑动接触于所述中空管的外周面,该分隔体将所述中空管的外侧划分为用于填充工作流体并形成于所述内管的内侧的作用室以及用于容纳工作流体的储存箱第一室; 第一活塞,其保持于所述中空管的顶端侧外周并滑动接触于所述内管的内周面,该第一活塞将所述作用室划分为压缩侧第一室以及中空管侧的伸长侧第一室; 第一流路,其将所述伸长侧第一室与所述储存箱第一室之间连通; 第一止回阀,其仅在工作流体从所述储存箱第一室向所述伸长侧第一室移动的情况下打开所述第一流路; 伸长侧第二室,其形成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的重叠部分的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该伸长侧第二室用于填充工作流体,并且该伸长侧第二室与所述伸长侧第一室连通,该伸长侧第二室伴随所述悬架装置主体的伸缩而扩大、缩小; 活塞杆,其基端侧与所述内管相连结,且该活塞杆的顶端侧伴随所述悬架装置主体的伸缩而从所述中空管内伸出或进入所述中空管内; 第二活塞,其保持于所述活塞杆的顶端侧外周,并将所述中空管的内部划分为压缩侧第二室和储存箱第二室,该压缩侧第二室用于填充工作流体,且与所述压缩侧第一室连通,该储存箱第二室用于容纳工作流体,且与所述储存箱第一室连通; 第一阻尼流路,其将具有所述伸长侧第一室及所述伸长侧第二室在内的伸长侧室与具有所述压缩侧第一室及所述压缩侧第二室在内的压缩侧室之间连通,并在工作流体流过时对工作流体施加阻力;以及 第二阻尼流路,其将所述压缩侧室和具有所述储存箱第一室及所述储存箱第二室在内的储存箱之间连通,该第二阻尼流路在工作流体流过时对工作流体施加阻力; 所述伸长侧第二室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中空管的截面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中,该所述悬架装置还包括: 第二流路,其将所述伸长侧室与所述压缩侧室之间连通;以及 第二止回阀,其仅在工作流体从所述压缩侧室向所述伸长侧室移动的情况下打开所述第二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中,该所述悬架装置还包括第三止回阀,该第三止回阀仅在工作流体从所述压缩侧室向所述储存箱移动的情况下打开所述第二阻尼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体、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形成为环状,并以能够沿着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分别在所述分隔体的伸长侧第一室侧面、所述第一活塞的伸长侧第一室侧面及所述第二活塞的储存箱第二室侧面形成有缺口, 所述第一流路形成于所述分隔体的外周,所述第二流路形成于所述第一活塞的内周,所述第二阻尼流路形成于所述第二活塞的内周。
【文档编号】F16F9/32GK104246284SQ201380019666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7日
【发明者】北村康弘 申请人: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