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引导装置以及其所具备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9988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运动引导装置以及其所具备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动引导装置以及其所具备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运动引导装置具备支承体和经由多个滚动体而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支承体上的移动体,该运动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移动体具有:移动体主体,其设置有供滚动体滚动的多个负荷滚动路和无负荷通路;盖体,其与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合而构成供滚动体改变滚动方向的多个方向转换路,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在与移动体主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第一供油路,并且在邻接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之间设置有连结部,连结部在与移动体主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用于将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向移动体主体安装的定位部,并且,在与盖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第二供油路,第一供油路和第二供油路连续。由此,能够形成避开定位部的3维(立体)供油路。
【专利说明】运动弓I导装置以及其所具备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引导装置以及该运动引导装置所具备的作为滚动体方向转换内周引导部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运动引导装置的一种的直线导轨具备轨道和以能够沿着轨道移动的方式安装的滑块。在轨道和滑块之间设置有多个能够进行滚动运动的钢球。多个钢球在设置于滑块上的环状的钢球循环路中循环。滑块的钢球循环路由与轨道的钢球滚动槽对置的直线状的负载钢球滚动槽(即,负荷滚动路)、与负载钢球滚动槽平行的直线状的钢球返回路(即,无负荷通路)以及将负载钢球滚动槽的端部和钢球返回路的端部连接的U字状的钢球方向转换路构成。
[0003]在具有钢球循环路的运动引导装置中,作为构成U字状的钢球方向转换路的内周部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通常通过将邻接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之间连结而构成。例如,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
[0004]在专利文献I中,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400具有形成有与钢球对应的球面状的曲面42a的上下两个方向转换路形成部42,在所述曲面42a的相反面具有与端盖板的供油路连接的供油槽45。在该供油槽45形成有将各曲面的一部分贯通的各贯通孔(通油孔)41,各贯通孔41配置于各曲面42的沿着供油槽45的方向的中心,且供油槽45的宽度是恒定的。另外,两个方向转换路形成部42由连结部43结合,且具有向滑块内插入的插入部 44、46。
[0005]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中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400中,供油槽45和作为定位部发挥作用的插入部44、46设置于相同的一侧,从而存在无法更平滑地供给润滑油的问题。
[0006]专利文献I JP2008— 24894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有能够避开定位部的3维(立体)供油路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以及具有该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运动引导装置。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动引导装置,具备支承体和经由多个滚动体而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支承体上的移动体,所述移动体具有:移动体主体,其设置有供所述滚动体滚动的多个负荷滚动路和无负荷通路;盖体,其与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合而构成供所述滚动体改变滚动方向的多个滚动体方向转换路,所述运动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在与所述移动体主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第一供油路,并且在邻接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之间设置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与所述移动体主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用于将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向所述移动体主体安装的定位部,并且,在与所述盖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第二供油路,所述第一供油路和所述第二供油路连续。
[0009]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在所述连结部的与所述盖体对置的一侧设置有由所述连结部、一方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下端面以及另一方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上端面围成的凹部,在一方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下端面以及另一方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上端面形成有通油孔,由此所述第一供油路和所述第二供油路连通。
[0010]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所述连结部的与所述盖体对置的一侧形成为平面,所述平面与所述盖体的设置于用于对所述连结部进行定位的定位凹部的槽组合而形成所述
第二供油路。
[0011]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所述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形成有与所述滚动体对应的曲面,所述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形成有通过在所述曲面上设置切口而与所述滚动体方向转换路连通的第三供油路,所述第三供油路与所述第一供油路交叉设置。
[0012]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位于所述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所述多个滚动体方向转换路的中心线平行。
[0013]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邻接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之间通过所述连结部连结而构成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两个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由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连接而形成为一体,在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与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连接的端面上也设置有通油孔。
[0014]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其是上述任意一种结构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中的邻接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之间通过所述连结部连结而构成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
[0015]实用新型效果
[0016]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在与移动体主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第一供油路,并且在邻接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之间设置有连结部,连结部在与移动体主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用于将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向移动体主体安装的定位部,并且,在与盖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第二供油路,第一供油路和第二供油路连续,因此,能够形成避开定位部的3维(立体)供油路而容易地实现滚动体方向转换路的润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运动引导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立体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立体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俯视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侧视图。
[00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主视图。
[0023]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后视图。
[0024]图8是利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将两个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的立体图。[0025]图9是利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将两个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的立体图。
[0026]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由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连接的两个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未与端盖板组装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7]图11是表示图8所示的由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连接的两个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与端盖板组装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8]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立体图。
[0029]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立体图。
[0030]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俯视图。
[0031]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侧视图。
[0032]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主视图。
[0033]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的后视图。
[0034]图18是利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将两个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的立体图。
[0035]图19是利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将两个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的立体图。
[0036]符号说明
[0037]I轨道(支承体)
[0038]2滑块(移动体主体)
[0039]3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
[0040]3a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
[0041]3b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
[0042]3c连结部
[0043]3d定位部
[0044]3e 凹部
[0045]5端盖板(盖体)
[0046]6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
[0047]7钢球(滚动体)
[0048]9钢球保持板
[0049]10 切口
[0050]11第一供油路
[0051]12第三供油路
[0052]13端盖板用供油路
[0053]14油嘴安装孔
[0054]15a回球曲面部
[0055]15b回球曲面部
[0056]16连结部抵接部
[0057]17第二供油路
[0058]18通油孔[0059]19 槽
[0060]20通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6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的说明。
[0062]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运动引导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作为运动引导装置的一种的直线导轨具备轨道I和以能够沿着轨道I移动的方式安装的滑块2,滑块2在轨道I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地进行直线运动。轨道I安装于基座等的固定侧,滑块2安装工作台等被引导对象。在轨道I和滑块2之间设置有多个能够进行滚动运动的钢球7。多个钢球7在设置于滑块2上的环状的钢球循环路中循环。滑块2的钢球循环路由与轨道I的钢球滚动槽对置的直线状的负载钢球滚动槽(即,负荷滚动路)、与负载钢球滚动槽平行的直线状的钢球返回路(即,无负荷通路)以及将负载钢球滚动槽的端部和钢球返回路的端部连接的U字状的钢球方向转换路构成。钢球保持板9设置于轨道I和滑块2之间而用于保持钢球7。
[0063]另外,在图1中,作为构成U字状的钢球方向转换路的内周部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通常由树脂制成且组装于滑块2和在滑块2的两端部设置的端盖板5。
[0064]进而,图2?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的图。
[0065]如图2?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包括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和将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与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连结的连结部3c,并且,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和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在与滑块2对置的一侧分别具有第一供油路11,连结部3c在与滑块2对置的一侧具有用于将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向滑块2安装的定位部3d,并且,在与端盖板5对置的一侧具有第二供油路17 (参见后述的图10),第一供油路11和第二供油路17连续。
[0066]更具体地说,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形成有与钢球7对应的曲面3al和位于曲面3al的相反侧的平面3a4,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形成有与钢球7对应的曲面3bI和位于曲面3bl的相反侧的平面3b4,并且,连结部3c在与曲面3al、3bl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部3d。
[0067]另外,如图5所示,由连结部3c的与曲面3al、3bl相同的一侧的面3dl、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的下端部的平坦面3a3、以及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的上端部的平坦面3b2围成凹部3e。而且,连结部3c的与端盖板5对置的一侧为作为平面的上述的面3dl,该面3dl与端盖板5的槽19(参见后述的图10)组合而形成第二供油路17。并且,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的下端部的平坦面3a3以及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的上端部的平坦面3b2形成有通油孔18 (参见图3)。
[0068]由此,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中,第一供油路11和第二供油路17连通。
[0069]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形成第一供油路11和第二供油路17,能够形成避开定位部的3维(立体)供油路。
[0070]另外,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和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分别形成有用于将润滑油向钢球方向转换路供给的第三供油路12,该第三供油路12通过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和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各自的曲面3al、3bl上设置切口 10而与滚动体方向转换路连通,并且,该第三供油路12与第一供油路11交叉。
[0071]由此,由于第三供油路12通过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和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各自的曲面3al、3bl上形成切口 10而形成,因此能够自如地设计第三供油路12的大小以及相对于第一供油路11的交叉角度,因而第三供油路12的设计自由度大,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向钢球方向转换路供给润滑油。
[0072]此外,如图5所示,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和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的平面3a4、3b4与连结部3c的形成有定位部3d的面成为同一面,并且,优选切口 10的深度在连结部3c的厚度以下。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钢球B在钢球方向转换路中顺畅地滚动。
[0073]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将2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连接成一体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6。具体来说,两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通过各自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的上端部分别与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6连接而形成为一体,并且,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各自的与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6连接的端面3a2上也设置有通油孔20 (参见图9)。由此,能够在确保供油路畅通的情况下容易地将2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同时安装于端盖板5上,从而能够提高安装作业的效率。
[0074]另外,如图8和图9所示,优选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和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的平面3a4、3b4、连结部3c的形成有定位部3d的面以及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6的面向滑块2的面成为同一面。
[0075]还有,如图10所示,在端盖板5的面向滑块2的侧面设置有油嘴安装孔14和与该油嘴安装孔14相连通的端盖板用供油路13,另外,如图11所示,在将连接有2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6安装于端盖板5的状态下,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6的面向端盖板5的面构成端盖板用供油路13的壁面。由此,能够提高端盖板用供油路13的设计自由度。进而,第一供油路11和第二供油路17经由上述的通油孔20而与设置于端盖板5的端盖板用供油路13连通。
[0076]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在端盖板5上设置上述的端盖板用供油路13,而是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6的面向端盖板5的面上设置供油路,并且使该供油路与油嘴安装孔14和通油孔20相连通。进而,也可以既在端盖板5上设置上述的端盖板用供油路13,也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6的面向端盖板5的面上设置与该端盖板用供油路13相对应的供油路,并且使该供油路与油嘴安装孔14和通油孔20相连通。
[0077]另外,在如图11所示将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安装于端盖板5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及连结部3c分别作为嵌合部而嵌合于端盖板5上,并且,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的上端部形成的平坦面3a2和在下端部形成的平坦面3a3、以及在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的上端部形成的平坦面3b2和在下端部形成的平坦面3b3分别作为定位面而发挥作用。更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在端盖板5上设置有回球曲面部15a和回球曲面部15b,回球曲面部15a包括回球曲面15al、上表面15a2和下表面15a3,回球曲面部15b包括回球曲面15bl、上表面15b2和下表面15b3,并且,在回球曲面部15a的下表面15a3和回球曲面部15b的上表面15b2之间设置有用于与连结部3c抵接的连结部抵接部16。而且,连结部抵接部16作为用于对连结部3c进行定位的定位凹部而发挥作用,并且,如上所述的槽19 (参见图10)通过在该作为定位凹部的连结部抵接部16上进一步设置切口而形成。也就是说,如上所述的面3dl与端盖板5的设置于定位凹部的槽19组合而形成第二供油路17。
[0078]当如图11所示将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安装于端盖板5上时,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的平坦面3a2与回球曲面部15a的上表面15a2抵接,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的平坦面3a3与回球曲面部15a的下表面15a3抵接,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的平坦面3b2与回球曲面部15b的上表面1562抵接,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的平坦面3b3与回球曲面部15b的下表面15b3抵接,并且,连结部3c与连结部抵接部16抵接。而且,端盖板5的槽19 (参见图10)设置于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的凹部3e中而构成第二供油路17。由此,能够将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牢固且稳定地固定安装于端盖板5上。
[0079]另外,在如图11所示将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安装于端盖板5的状态下,钢球7在由如图10所示的设置于端盖板5上的回球曲面部15a、15b的回球曲面15al、15bl和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的曲面3al、3bl分别围成的U字状的钢球方向转换路中滚动。
[0080]再有,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位于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的钢球方向转换路的中心线LI与位于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的钢球方向转换路的中心线L2平行。
[0081]进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图12?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的图。例如,如图17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中,位于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的钢球方向转换路的中心线LI与位于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b的钢球方向转换路的中心线L2例如以夹角α进行交叉。
[0082]除此之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在具体的结构、与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6的连接状态、以及相对于端盖板5和滑块2的组装等上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完全相同。因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中,如图12?图19所示,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的各结构相对应的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具体的说明。
[008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利用一个连结部3c将邻接的两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3a、3b之间连结而构成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3。例如,也可以是邻接的三个以上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之间分别由连结部连结而构成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
[0084]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滚动体,以钢球7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除了钢球之外,也可以使用滚柱等来作为滚动体。
[0085]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参照附图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记载,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了解各种变形或变更,这些变形或变更只要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限定的范围,均应被涵盖于其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运动引导装置,具备支承体和经由多个滚动体而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支承体上的移动体, 所述移动体具有:移动体主体,其设置有供所述滚动体滚动的多个负荷滚动路和无负荷通路;盖体,其与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合而构成供所述滚动体改变滚动方向的多个滚动体方向转换路, 所述运动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在与所述移动体主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第一供油路,并且在邻接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之间设置有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在与所述移动体主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用于将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向所述移动体主体安装的定位部,并且,在与所述盖体对置的一侧具有第二供油路, 所述第一供油路和所述第二供油路连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部的与所述盖体对置的一侧设置有由所述连结部、一方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下端面以及另一方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上端面围成的凹部, 在一方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下端面以及另一方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上端面形成有通油孔,由此所述第一供油路和所述第二供油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的与所述盖体对置的一侧形成为平面,所述平面与所述盖体的设置于用于对所述连结部进行定位的定位凹部的槽组合而形成所述第二供油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形成有与所述滚动体对应的曲面, 所述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形成有通过在所述曲面上设置切口而与所述滚动体方向转换路连通的第三供油路, 所述第三供油路与所述第一供油路交叉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多个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所述多个滚动体方向转换路的中心线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邻接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之间通过所述连结部连结而构成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 两个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由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连接而形成为一体, 在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的与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连接板连接的端面上也设置有通油孔。
7.—种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其是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中的邻接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之间通过所述连结部连结而构成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形成构件组。
【文档编号】F16C29/06GK203717649SQ201420012189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9日
【发明者】王美乐, 肖涛文, 梁赟磊, 陈瑜, 李仁东 申请人:Th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