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模组及采用所述轴承模组的泵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24509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轴承模组及采用所述轴承模组的泵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承模组及采用所述轴承模组的泵体。所述轴承模组包括转轴及具收容空间的套件,所述转轴收容于所述套件的收容空间并相对所述套件自由旋转,所述套件相对设置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外壁面设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对称设置。所述泵体包括支架、轴承模组和二压块,所述轴承模组为上述所述的轴承模组,所述轴承模组通过所述二压块与所述支架固定,所述二压块分别与所述轴承模组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抵接设置。
【专利说明】轴承模组及采用所述轴承模组的泵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采用轴承技术的泵体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举足轻重的零部件。在机械工程上,轴承组件的种类形式非常多,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散热风扇、驱动电机、液压泵体等产品中,均涉及轴承组件。
[0003]轴承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轴,用以降低设备在传动过程中的机械载荷摩擦系数。轴承模组通常包括相互嵌套配合组装的转轴及套件,其中所谓“转轴”通常是转轴,所谓“套件”通常是与所述转轴相对旋转的其他机件,也可以说,当其他机件在转轴上彼此产生相对运动时,用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保持轴中心位置固定的机件。
[0004]目前,通常在所述套件的轴向两端设置二压盖以固定所述套件,但是,所述转轴相对所述套件长时间自由旋转后,所述套件容易发生松动,导致所述套件与所述轴承之间相互碰撞,进而影响产品可靠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轴承模组的套件容易发生松动导致产品可靠度低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使套件有效固定、产品可靠度高的轴承模组。
[0006]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轴承模组的泵体。
[0007]一种轴承模组,包括转轴及具收容空间的套件,所述转轴收容于所述套件的收容空间并相对所述套件自由旋转,所述套件呈圆筒型结构,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外壁面设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对称设置。
[000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分别自所述外壁面向所述内壁面凹陷形成,均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台面和立面。
[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轴承模组还包括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抵接设置。
[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面均是具台阶平面,所述第一压块及所述第二压块均包括相接设置的第一定位表面及第二定位表面,所述第一定位表面及所述第二定位表面分别抵接所述台阶平面。
[0011 ]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均设有多个凹凸结构。
[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轴承模组还包括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及所述第二压块同样包括凹凸结构,所述套件的凹凸结构与所述压块的凹凸结构对应啮合配合。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轴承模组还包括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及所述第二压块同样包括凹凸结构,所述套件的凹凸结构与所述压块的凹凸结构对应啮合配合。
[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轴承模组还包括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所述套件夹设在所述第一压盖和所述第二压盖之间。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套件设有多个油孔。
[0016]一种泵体,,包括支架、轴承模组和二压块,所述轴承模组包括转轴及具收容空间的套件,所述转轴收容于所述套件的收容空间并相对所述套件自由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件呈圆筒型结构,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外壁面设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对称设置,所述轴承模组通过所述二压块与所述支架固定,所述二压块分别与所述轴承模组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抵接设置。
[00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轴承模组及采用所述轴承模组的泵体,于所述套件的外壁面设置具抵接表面的台阶结构,使其与第一压块及第二压块有效抵接配合,避免相对滑动带来的松动,同时配合所述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对套件实现在三维方向的有效固定,提闻广品可罪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轴套组件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所示轴套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1]图3是图1所示轴套组件的套件与压块配合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2]图4是图3所示凹凸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0023]图5是图3所示凹凸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0024]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泵体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轴承模组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轴承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所述轴承模组I包括转轴11、套件12、第一压块131、第二压块132、换热装置14、第一压盖151、第二压盖152、垫片16及多个螺栓171、173。
[0027]所述转轴11在外部动力驱动作用下,产生旋转运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11是圆形转轴,其在外部马达的驱动作用下,做设定方向的圆周运动。
[0028]所述套件12大致呈中空圆环型结构,其套设在所述转轴11上。所述套件12包括本体部120、内壁面121及外壁面(未标号)。
[0029]所述本体部120环绕围成所述套件12的环形结构。所述本体部120的内侧表面是内壁面121,所述本体部120的外侧表面是外壁面。所述内壁面121及所述外壁面均呈圆柱状,并相对设置。所述内壁面121围成两端开口的收容空间123,即所述套件12的中空区域,以收容所述转轴11。所述转轴11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23内且与所述内壁面121滑动抵接。
[0030]所述外壁面包括相互依次首尾连接设置的第一弧面1221、第一抵接面1222、第二弧面1223及第二抵接面1224。
[0031]所述第一弧面1221与所述第二弧面1223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弧面1221与所述第二弧面1223位于同一圆弧上。
[0032]所述第一抵接面1222、所述第二抵接面1224均是具台阶平面。所述第一抵接面1222与所述第二抵接面1224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抵接面1222、所述第二抵接面1224相对所述第一弧面1221及第二弧面1223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抵接面122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弧面1221、第二弧面1223的其中一对相对端。所述第二抵接面122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弧面1221及第二弧面1223的另二相对端。所述第一抵接面1222包括的台面1222a和立面1222b。所述台面1222a和立面1222b相互垂直相接设置形成所述第一抵接面1222的台阶结构。同样的,所述第二抵接面1224同样包括台面1224a和立面1224b,所述台面1224a和所述立面1224b相互垂直相接设置形成所述第二抵接面1224的台阶结构。所述第二抵接面1224的立面1224b与所述第一抵接面1222的立面1222b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抵接面1224的台面1224a与所述第一抵接面1222的台面1222a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立面1222b、1224b均垂直于所述本体部120的圆周直径方向设置。
[0033]所述套件12本体部120上设置有多个油孔125及填充空126。所述多个油孔125沿所述套件12的轴向方向贯穿所述本体部120。
[0034]所述第一压块131与所述第二压块132分别抵接所述套件12的第一抵接面1222、第二抵接面1224。所述第一压块131包括相接设置的第一定位表面1311及第二定位表面1312。所述第一定位表面1311直接与所述第一抵接面1222的立面1222b抵接。所述第二定位面1312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面1222的台面1222a。
[0035]同样的,所述第二压块132的第一定位表面1321直接与所述第二抵接面1224的立面1224b抵接。所述第二定位面1322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面1224的台面1224a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压块131、所述第二压块132配合夹设所述本体部120于其间。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压块131及第二压块132的定位表面与所述本体部120的第一抵接面1222及第二抵接面1224的配合抵接,实现对所述本体部120在垂直于转轴11方向的定位。
[0036]所述换热装置14是一铝制散热鳍片。所述换热装置14将相接触的部件的热量通过热传递方式散播出去,避免热量聚集。所述换热装置14包括本体141、鳍片142及安装孔143。所述本体141其中一侧表面与所述套件12表面相抵接。所述鳍片142设于所述本体131的另一侧表面,并与所述本体141 一体成型。所述鳍片142的数量是多个,其平行间隔设于所述本体141 一侧表面,旨在增加所述换热装置14与空气相接触的表面积,以利于热量快速自所述轴承模组I散逸在空气中,避免热量聚集。所述换热装置14通过螺栓173锁合固定至所述套件12。
[0037]所述第一压盖151与所述第二压盖152相互配合以加强所述套件12沿轴向方向的定位。所述第一压盖151与所述第二压盖152分别相对设于所述套件12的收容空间123的开口处,即所述本体部120的二相对侧,并分别盖设在所述套件12的端部外表面。所述第一压盖151及所述第二压盖152分别包括沿转轴11延伸方向贯穿的轴孔155及螺孔156。所述轴孔155及螺孔156与所述套件12的收容空间位于同一轴线,所述转轴11同时套设于所述轴孔155、螺孔156及所述套件12的收容空间123。
[0038]所述第一压盖151和所述第二压盖152均通过螺栓171与所述套件12锁合固定,使得所述套件12在轴向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一压盖151和所述第二压盖152之间。具体的,所述第一压盖151设有安装孔153。所述第二压盖152设有安装孔154。所述安装孔153及安装在154分别与所述套件12的安装孔126相对应。所述螺栓171同时贯穿所述第一压盖151的安装孔153和所述套件12的安装孔126将所述第一压盖151与所述套件12固定在一起。同时,所述第二压盖152的安装孔154和所述套件12的安装孔126同样对应设置,所述螺栓171贯穿将所述第二压盖152的安装孔154和所述套件12的安装孔126实现所述第二压盖152与所述套件12的锁合固定。
[0039]所述垫片16夹设于所述第一压盖151与所述套件12的同侧表面之间。所述垫片16是中空圆环结构。所述垫片16增加所述轴承模组I的气密性及缓冲应力集中引起的渗漏及破坏。
[0040]当组装所述轴承模组I时,其包括如下步骤:
[0041]首先,提供转轴11及套件12。所述轴体11对应嵌套收容于所述套件12的收容空间123内,实现所述轴体11与所述套件12的相对旋转。
[0042]其次,提供换热装置14,将所述换热装置14的一侧表面抵接所述套件12的外侧表面,同时通过螺栓173与所述安装孔143的配合固定。
[0043]接着,提供第一压盖151、第二压盖152、垫片16及螺栓171。所述第一压盖151及第二压盖152沿所述套件12的轴向方向固定于套件12的两端,所述垫片16夹设于所述第一压盖151和所述套件12之间,所述螺栓171贯穿所述第一压盖151的安装孔153及所述套件12的安装孔126、所述第二压盖152的安装孔154,进而将三者连接固定起来,实现对所述套件12在轴向方向的固定。
[0044]最后,提供第一压块131和第二压块132。所述第一压块131和第二压块132抵接所述套件12的第一抵接面1222及第二抵接面1224,以夹设所述套件12于其间,实现对所述套件12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固定。
[0045]至此,完成所述轴承模组I的组装。
[0046]当所述轴承模组I工作时,提供外部动力驱动所述转轴11转动,所述套件12与所述转轴11相对旋转。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经由所述换热装置14传导散逸至周围环境中,避免热量聚集。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压盖151、第二压盖152沿转轴延伸方向夹设所述套件12,实现对所述套件12在转轴11延伸方向的固定。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压块131配合所述第二压块132夹设所述套件12于其间,因为所述抵接面与所述压块的立面、台面抵接,有效实现在垂直于所述转轴11方向对所述套件12的固定,由此,实现对所述轴承模组I在立体空间内的定位。
[0047]综上,通过在所述套件12的外壁面设置抵接面,实现对套件12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有效固定,避免套件12与所述轴承11的相互碰撞,提高产品可靠度。
[0048]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的轴承模组I中,于所述套件12的外壁面设置具抵接表面的台阶结构,使其与第一压块131及第二压块132有效抵接配合,避免相对滑动带来的松动,同时配合所述第一压盖151和第二压盖152,对套件12实现在三维方向的有效固定,提闻广品可罪度。
[0049]再请参阅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所揭示的轴承模组的套件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套件22与上一实施方式的套件12基本一致,唯区别在于:所述套件22的抵接面设置有多个凹凸结构221。同时,所述压块231、232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对应的凹凸结构,所述套件22的凹凸结构与所述压块231、232的凹凸结构对应啮合配合,避免二者相对滑动,提高对套件22的固定效果。
[0050]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凸结构221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凹槽与凸起间隔设置的凹凸表面,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条形凸起与凹槽相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面与所述压块之间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卡合结构或者增大摩擦的结构,均是以避免所述套件22在垂直于所述转轴方向的移动为目的,因此,凡是旨在实现上述效果的类似设计或者变形,即有效固定所述套件的设计思路皆属于本创作的宗旨。
[0051]再请参阅图6,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图1所示轴承模组的泵体立体示意图。所述泵体3是一用于实现对流体传输增加动力的装置。所述泵体3包括支架31、轴承模组33、流体系统35及驱动马达37。
[0052]所述轴承模组33包括二压块331及设于所述轴承模组33上的外壁面增加设置凹凸结构,或者具台阶的抵接平面。
[0053]当组装所述泵体3时,将所述二压块331固定在所述支架31上,同时所述二压块331与所述套件之间通过凹凸结构,或者具台阶的抵接平面配合固定,从而将所述轴承模组33固定在所述支架31上。
[0054]当所述泵体3工作时,所述支架31支撑所述轴承模组33及驱动马达37。所述驱动马达37驱动所述轴承模组33工作,从而带动所述流体系统35循环流动,。
[005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凹凸结构,或者具台阶的抵接平面配合从三维方向固定所述套件于泵体3上,避免滑动带来的缺陷。
[0056]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所述轴承模组I不仅仅局限应用于泵体本身,其还可以应用于电机等其他装置。
[00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轴承模组,包括转轴及具收容空间的套件,所述转轴收容于所述套件的收容空间并相对所述套件自由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件呈圆筒型结构,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外壁面设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分别自所述外壁面向所述内壁面凹陷形成,均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台面和立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模组还包括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抵接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面均是具台阶平面,所述第一压块及所述第二压块均包括相接设置的第一定位表面及第二定位表面,所述第一定位表面及所述第二定位表面分别抵接所述台阶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均设有多个凹凸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模组还包括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及所述第二压块同样包括凹凸结构,所述套件的凹凸结构与所述压块的凹凸结构对应啮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模组还包括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所述套件夹设在所述第一压盖和所述第二压盖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件设有多个油孔。
9.一种泵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轴承模组和二压块,所述轴承模组为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模组,所述轴承模组通过所述二压块与所述支架固定,所述二压块分别与所述轴承模组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抵接设置。
【文档编号】F16C37/00GK204253643SQ201420596149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6日
【发明者】张智勇, 刘洪福, 余学军, 聂涛 申请人: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