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5336发布日期:2019-04-30 18:34阅读:629来源:国知局
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汽车。



背景技术:

手动变速的车辆中,位于驾驶室中的换档手柄与位于发动机舱中的变速器之间通过操纵机构连接。换档时,驾驶员操纵换档手柄,带动操纵机构实现换档动作。

如图1所示,以5挡变速器为例,倒档R通常设置在一档旁边,在挂倒档R和挂一档时,都是将换档杆往左前方推,为了避免在挂倒档或一档时发生挂错挡的现象,在一档和倒档之间通常设置有一档块,作为倒档保护装置,在挂倒档的时候,需要上提或者下压换档杆,才能顺利挂入倒档。相应地,操纵机构分为倒档上提时和倒档下压式。

如图2所示,倒档下压式的操纵机构包括换档杆和底座,换档杆包括换档内杆1a以及设于底座中的换档外杆1b,换档内杆1a插设于换档外杆1b中。换档内杆1a向上(A端)伸出换档外杆1b的部分设有上衬套2,换档外杆1b内设有下衬套3,换档内杆1a的一端插入底座的下衬套3中,上衬套2和下衬套3之间设有弹簧4,弹簧4的两端分别抵靠在上、下衬套上,换档手柄位于换档内杆1a的顶端,即图中A端。当需要挂入倒档时,换档内杆1a沿着下衬套3内向下运动,即朝向B端运动,并压缩弹簧4,当换档完成后,弹簧4带动换档内杆1a回弹复位。但是现有的倒档下压式操纵机构有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下衬套一般由较为柔软的材料制成,例如橡胶等,为了避免其因遇冷收缩而套死在换档内杆上,下衬套与换档内杆之间需要留出足够的间隙,而这两者之间的间隙会引起换档内杆的晃动问题。另外,当换档内杆下压时,下衬套对换档内杆起到导向作用,换档内杆和换档外杆之间的径向间隙很小,使得下衬套只能设于所述换档外杆远离底座的一端,且不能过多地伸入换档外杆内,因此下衬套的轴向长度较短,通常只有十几毫米,因此存在导向不足的问题,换档内杆容易发生晃动。换档内杆的晃动会大大降低操作手感的舒适度。

第二,当换档内杆回弹复位时,由于弹簧的弹力作用,回弹速度较快,回弹冲击较大,这同样会降低操作手感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中在挂倒档时操作手感的舒适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具有靠近换档手柄的顶端,以及相对于所述顶端的底端,包括底座和换档杆,所述换档杆包括换档内杆和套设于换档内杆外的换档外杆,所述换档外杆设于所述底座中;所述换档内杆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换档外杆的内周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相互嵌合的第二导向部;所述换档内杆沿轴向运动时,所述第一导向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导向部沿所述换档内杆的轴向运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中,一个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导向肋,另一个包括导向槽,所述导向肋插设于所述导向槽中。

可选的,所述换档内杆沿轴向运动时,所述第一导向部始终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导向部嵌合。

可选的,所述换档内杆上还设有复位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导向部面向顶端的一侧,所述复位弹簧随着所述换档内杆沿轴向朝向底座运动而被压缩;沿所述换档内杆的轴向,所述复位弹簧的底端抵靠在所述第一导向部或第二导向部上。

可选的,所述换档内杆的外周面上还设有回弹缓冲部,位于所述换档内杆穿设于所述换档外杆中的部分上,用于减小所述换档内杆沿轴向远离所述底座运动时的运动速度;所述回弹缓冲部位于所述换档外杆内时,所述回弹缓冲部与所述换档外杆的内壁接触。

可选的,所述回弹缓冲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卡脚,所述第一弹性卡脚的一端固设于所述换档内杆上;所述第一弹性卡脚位于所述换档外杆内时,所述第一弹性卡脚的另一端与所述换档外杆的内壁接触。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卡脚呈弧形,弧形的凸面朝向所述换档内杆的外周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卡脚具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在所述换档内杆的外周面上。

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内壁上设有倒档限位挡块,所述换档内杆的底端设有朝向所述倒档限位挡块突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上设有面向所述倒档限位挡块的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用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倒档限位挡块之间的碰撞缓冲。

可选的,所述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包括弹性卡脚,所述弹性卡脚的一端固设于所述限位部,另一端自由。

可选的,所述弹性卡脚为弧形,弧形的凸面朝向所述倒档限位挡块。

可选的,所述倒档限位挡块上还设有碰撞缓冲件,用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倒档限位挡块之间的碰撞缓冲;所述碰撞缓冲件与所述弹性卡脚的自由端沿所述换档杆的径向相对。

可选的,所述换档外杆的外周面上还设有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位于所述换档外杆伸入所述底座中的部分上;所述换档杆在选档和/或挂档而相对于所述底座摆动时,所述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用于所述换档外杆与所述底座内壁之间的碰撞缓冲。

可选的,所述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包括第二弹性卡脚,所述第二弹性卡脚的一端固设于所述换档外杆的外周面上,另一端自由。

可选的,所述换档外杆沿选档摆动方向面向所述底座内壁的两侧、以及沿挂档摆动方向面向所述底座内壁的两侧中,至少有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弹性卡脚。

可选的,所述第二弹性卡脚呈弧形,弧形的凸面朝向所述底座的内壁。

可选的,还包括与所述换档外杆连接的选档臂,用于将所述换档杆的运动传输至变速器,所述选档臂与所述底座之间通过选档臂销轴转动连接;所述选档臂销轴具有包括插设于所述选档臂和/或所述底座中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伸出所述凹槽。

可选的,所述凹槽具有多个,间隔分布于所述选档臂销轴的外周面上。

可选的,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上还设有油槽。

可选的,所述油槽呈螺旋状沿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且沿至少环绕所述主体部一周。

可选的,所述选档臂销轴沿装配时插入方向的前端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一一对应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第二卡合部中,一个包括卡块,另一个包括卡孔,所述卡块卡设于所述卡孔中。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操纵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在换档内杆和换档外杆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导向部,当换档内杆相对于换档外杆沿轴向运动时,换档外杆可对换档内杆起到导向的作用,因此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的下衬套,避免换档内杆卡死的问题,同时减少零部件数量。

进一步,第一导向部在沿轴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与第二导向部配合,使得换档内杆能够沿换档外杆平稳地运动,避免晃动,导向性更好。

进一步,换档内杆的外周面上设有回弹缓冲部,当其位于换档外杆内时与换档外杆的内壁接触,增加换档内杆和换档外杆之间的摩擦,可以使得换档内杆在回弹时的运动速度降低,减小回弹冲击,提高换档时的操作手感。

进一步,换档外杆的外周面上还设有第一、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可以在换档杆在选档或挂档的运动过程中,提供与底座内壁之前的缓冲,避免换档杆直接与底壁发生碰撞,在提升操作手感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在选档臂销轴的外周面上开设凹槽,并在凹槽中设置弹性件,当选档臂销轴装配至底座的销孔中,弹性件能够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抵靠在销孔内壁上,消除选档臂销轴与销孔内壁之间的间隙,提高换档时的操作手感。

进一步,在选档臂销轴伸入底座的一端采用卡接配合的方式,装配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五档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中的档位分布图;

图2是现有换档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沿选档臂销轴轴向方向的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6示出了图3中底座的立体结构;

图7示出了图3中换档杆和选档臂的连接关系;

图8示出了图3中换档杆的结构;

图9示出了换档杆中换档内杆的结构;

图10是图8中的换档杆沿轴向方向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图9中换档内杆底端的放大结构;

图12示出了图8中换档杆底端的放大结构;

图13示出了图8中换档杆底端的内部结构;

图14-15示出了图8中换档外杆的第二极限碰撞部的放大结构,这两张图以不同的视角示出了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的结构;

图16示出了从换档杆的插入方向向内看时,本发明实施例的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的结构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中选档臂的立体结构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中选档臂销轴的立体结构图;

图19示出了图18中一个凹槽的放大结构;

图20是图18沿径向方向的视图;

图21示出了当选档臂销轴与底座配合时,沿选档臂销轴轴向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22是图18沿选档臂销轴轴向方向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3-4并结合图5-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倒档下压式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其中该操纵机构的档位设置与背景技术中一样,倒档设于低档位一侧,即倒档靠近一档/二档,可参见图1。前进档的数量不限于五档。该机构具有靠近换档手柄的顶端A,以及相对于顶端A的底端B,包括换档杆100、底座200以及选档臂300,换档杆100插设于底座200中且与选档臂300连接。底座200用于支撑换档杆100和选档臂300,换档杆100可相对于底座200运动,并将其运动通过选档臂300传递至变速器,以实现选档和挂档动作。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在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中,都设有倒档保护装置,使得选挂倒档的操作方式与选挂其前进档的操作方式略有不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倒档下压式”,是指在挂倒档的时候,需要将换档杆100朝向底端B“下压”后,才能实现选挂倒档的动作。

参照图8-9,换档杆100包括换档内杆110和套设于换档内杆110外的换档外杆120,换档外杆120设于底座200中。具体地,如图8并结合图6-7所示,换档外杆120具有一球形部120a,底座上具有一个与球形部120a配合的容纳孔201,球形部120a设于容纳孔201中,球形部120a可在容纳孔201中摆动,但是不能沿换档杆100的轴向运动。也就是说,换档外杆120可以相对于底座200摆动,但不能相对于底座200沿换档杆100的轴向移动。

换档内杆110和换档外杆120之间抗扭转地连接,换档内杆110和换档外杆120之间不能相对转动,但是,换档内杆110可以相对于换档外杆120沿换档杆100的轴向移动。

也就是说,当换档外杆120相对于底座200摆动时,其带动换档内杆110一起相对于底座200摆动,使得整根换档杆100摆动。换档杆100通过相对于底座200的摆动来实现选档和挂档动作。结合图1、图3所示,当换档杆100沿选档方向(图中X方向)摆动时,换档杆100选择档位,例如选择倒档(图1中R挡)、一档/二档、三档/四档,或者五档;当选档杆100沿挂档方向(图中Y方向)摆动时,换档杆100挂入对应的档位,从而完成换档。

如图9-10所示,换档内杆110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导向部111,换档外杆120的内周面上设有与第一导向部111相互嵌合的第二导向部121,换档内杆110沿其轴向运动时,第一导向部111相对于第二导向部121沿换档内杆110的轴向运动。当换档内杆110沿轴向运动时,第一导向部111沿着第二导向部121随换档内杆110同向运动,第二导向部121第二导向部121限定第一导向部111的运动轨迹,以对换档内杆110的轴向运动进行导向,防止其出现径向晃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111、第二导向部121中,一个包括沿换档杆100轴向延伸的导向肋,另一个包括导向槽,导向肋插设于导向槽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111为导向肋,第二导向部121为导向槽,第一导向部111插设于第二导向部中。当换档内杆110相对于换档外杆120沿轴向运动时,换档外杆120可对换档内杆110起到导向的作用,因此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的下衬套,避免换档内杆卡死的问题,同时减少零部件数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可以为相互嵌合的导向肋,分别凸设于换档内杆的外周面以及换档外杆的内周面上。

第一导向部111的长度较长,使得换档内杆110沿轴向运动时,第一导向部111始终能够至少部分地与第二导向部121嵌合。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111始终完全嵌合于第二导向部121中,也就是说,第二导向部121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导向部111。这样,当换档内杆110相对于换档外杆120沿轴向运动时,具有足够的导向长度,使得换档内杆110能够沿换档外杆120平稳地运动,避免晃动,导向性更好。

继续参照图8-9,换档内杆110上还设有复位弹簧130,位于第一导向部111面向顶端A的一侧。当不需要选挂倒档时,例如换档杆100处于摆动运动或者处于空档位置时,换档内杆110未被下压,复位弹簧130处于初始状态;当驾驶员需要选挂倒档而推动换档内杆110下压时,复位弹簧130随着换档内杆110沿轴向朝向底座200运动而被压缩;当选挂倒档完成后,驾驶员不再推动换档内杆110下压,换档内杆110在复位弹簧130的弹力作用下回弹复位。

本实施例中,换档内杆110上还设有衬套112,位于第一导向部111面向顶端A的一侧。在初始状态中,沿换档内杆110的轴向,复位弹簧130的底端抵靠在第一导向部111上,顶端套在衬套112外,复位弹簧130在轴向由衬套112和第一导向部111提供限位。当换档内杆110作下压运动时,第一导向部111沿第二导向部121朝向底端B运动,则复位弹簧130的底端被换档外杆120朝向顶部的端面所抵挡,并随着换档内杆110的继续运动而被压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第一导向部是导向槽、第二导向部是导向肋,则复位弹簧的底端被第二导向部或换档外杆朝向顶部的端面所抵挡。可以看到,第一导向部111、第二导向部121不仅可以用于导向,还能用于复位弹簧130的轴向定位。

参照图8,当换档内杆110在外力作用下沿换档外杆120朝向底端B运动时,即下压运动时,复位弹簧130被压缩,并向换档内杆110提供一个回弹力,当外力消失后,复位弹簧130驱使换档内杆110朝向顶端A回弹复位。其中,如前所述,换档内杆110未被下压时的位置为初始位置,如图8中虚线a-a所示位置,换档内杆110被下压而朝向底座20运动至极限的位置为下压极限位置,如图8中虚线b-b所示位置,换档内杆110从初始位置运动至下压极限位置的过程称为下压行程,换档内杆下压极限位置运动至初始位置的过程称为回弹行程。

在其他实施例中,复位弹簧130的顶端可以直接固设在换档内杆110的外周面上,而不需要设置衬套112。

进一步,继续参照图9、图11,换档内杆110的外周面上还设有回弹缓冲部113,位于换档内杆110穿设于换档外杆120的部分上,用于换档内杆110回弹时的缓冲,即用于减小换档内杆110沿轴向远离底座200运动时的运动速度。回弹缓冲部113位于换档外杆120内时,回弹缓冲部113与换档外杆120的内壁接触。只要满足其能与换档外杆120的内壁接触,回弹缓冲部113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可以是设于换档内杆110外周面且与换档内杆110同轴的环形件,或者块状件等。进一步地,回弹缓冲部113可以是任何一种能够通过弹性力抵压在换档外杆120的内壁上、通过与该内壁之间发生摩擦以提供缓冲的部件。本实施例中,回弹缓冲部113采用橡胶材质。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2-13所示,回弹缓冲部11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卡脚113a,第一弹性卡脚113a的一端固设于换档内杆110上,另一端用于与换档外杆120的内壁接触。其中,可以设置第一弹性卡脚113a始终位于换档外杆120内,当换档外杆110回弹时,第一弹性卡脚113a始终与换档外杆120的内壁接触,在整个回弹行程中均可以提供缓冲。或者,可以设置第一弹性卡脚113a随着换档内杆110沿其轴向的运动伸出或退回至换档外杆120内,并且在当第一弹性卡脚113a退回至换档外杆120内时与换档外杆120的内壁接触,参照图11,当换档内杆110下压运动至下压极限位置(如图8、图12中虚线b-b所示位置)时,第一弹性卡脚113a可以伸出换档外杆120,当换档内杆110回弹时,第一弹性卡脚113a随之朝向顶端A运动至换档外杆120内、并与换档外杆120的内壁接触,以提供缓冲。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1-13所示,第一弹性卡脚113a具有三个,间隔分布在换档内杆110的外周面上。其中有一个第一弹性卡脚113a始终与换档外杆120的内壁接触,以获得较好的缓冲效果,另外两个第一弹性卡脚113在换档内杆110下压至极限时可伸出换档外杆120,并在回弹行程中与换档外杆120的内壁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弹性卡脚的数量作增减,例如如果需要回弹的速度较慢,则可以适当增加第一弹性卡脚的数量,反之则减少其数量。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卡脚113a的形状呈弧形(图9、图11),且弧形的凸面朝向换档内杆110的外周面,凹面朝外,当第一弹性卡脚113a与换档外杆120的内壁接触时,弧形的凹面朝向换档外杆120的内壁。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换档内杆110下压运动时,第一弹性卡脚113a的变形方向与其弯曲方向相同,因此较容易发生弹性形变,其与换档外杆120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对下压运动的影响较小;当换档内杆110回弹运动时,相对于下压运动,第一弹性卡脚113a的变形方向与弯曲方向相反,因此较难发生弹性形变,其与换档外杆120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因此可以提供较好的缓冲。

进一步,参照图9、11、并结合图16,底座200的内壁上设有倒档限位挡块220(图16),换档内杆110的底端设有面向倒档限位挡块220的限位部114(图9、11)。其中,倒档限位挡块220和限位部114一起构成一个倒档保护装置,当车辆前进时,驾驶员操纵换档杆100摆动以更换不同的前进档,此时,当换档杆100朝向低档位摆动至极限时,倒档限位挡块220和限位部114相互限位,防止换档杆100选择倒档,以避免在车辆前进的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而挂入倒档,造成车辆损坏或者发生事故。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14采用POM(聚甲醛)材料制成。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换档杆100沿选档方向朝向倒档摆动至极限时,倒档限位挡块220与限位部114相互阻挡,使得换档杆100无法选择倒档。如果需要选择倒档,则必须先将换档内杆110下压,使得限位部114越过倒档限位挡块220,然后换档杆100才能继续摆动以选择倒档,并最终挂入倒档。

为了避免限位部114和倒档限位挡块220之间在碰撞时由于撞击力而产生异响,限位部114面向倒档限位挡块220的一侧设有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用于限位部114和倒档限位挡块220之间的碰撞缓冲。与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类似地,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可以是任何一种具有弹性的部件,例如橡胶等。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为弹性卡脚,弹性卡脚的一端固设于限位部114,另一端自由。当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与倒档限位挡块220接触时,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的自由端由于受到倒档限位挡块220的压力作用而朝向限位部114运动,从而对碰撞形成缓冲。

本实施例中,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为弧形,弧形的凸面朝向倒档限位挡块。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还可以呈片状形式贴设于限位部上或者以块状形式固设于限位部上。

与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对应地,限位部114上也设有碰撞缓冲件116,用于加强限位部114和倒档限位挡块220之间的碰撞缓冲。碰撞缓冲件116与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的自由端沿换档杆100的径向相对。当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与倒档限位挡块220发生碰撞时,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的自由端受到倒档限位挡块220的作用力回弹至与碰撞缓冲件116接触,以加强缓冲。

进一步,继续参照图8并结合图14-15所示,换档外杆120的外周面上还设有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123,位于换档外杆120伸入底座200中的部分上,用于在换档杆100摆动时,即在换档杆100在选档和/或挂档时的摆动过程中、换档外杆120与底座200内壁之间的碰撞缓冲,同时消除换档外杆120与底座200内壁之间碰撞发生的异响。具体地,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123位于换档外杆120的球形部120a面向底端B的一侧。

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123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可以是设于换档外杆120外周面且与换档外杆120同轴的环形件,或者设于换档外杆120外周面的块状件等。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123可以是任何一种具有弹性的部件,例如橡胶等。

本实施例中,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12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卡脚123a,换档外杆120沿选档摆动方向面向底座200内壁的两侧、以及沿挂档摆动方向面向底座200内壁的两侧中,至少有一侧设有第二弹性卡脚123a。当换档外杆120沿其摆动方向面向底座200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弹性卡脚123a时,则可以减小该侧与底座200内壁之间的碰撞和异响。

其中,第二弹性卡脚123a的一端固设于换档外杆120的外周面上,另一端自由,当换档外杆120摆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二弹性卡脚123a的自由端先与底座200的内壁接触,避免换档外杆120与底座200之间发生机械碰撞,从而消除异响,同时提高操作手感的舒适度。

由于当换档杆100朝向低档位摆动时,倒档保护装置中的第一极限碰撞缓冲部115能够提供碰撞缓冲,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二极限碰撞缓冲部123中仅设置三个第二弹性卡脚123a,参照图14-15并结合图16,三个第二弹性卡脚123a分别设于:当换档外杆120沿选档方向(图中X方向)朝向高档位摆动时、换档外杆120沿摆动方向面向底座200内壁的一侧,以及换档外杆120当沿挂档方向(图中X方向)摆动时、换档外杆120沿X方向面向底座200内壁的两侧。相应地,底座200的内壁在与各个第二弹性卡脚123a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缓冲件210(图16),用于在换档外杆120摆动至上述极限位置时与对应的第二弹性卡脚123a接触并提供限位缓冲。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卡脚123a呈弧形,弧形的凸面朝向所述底座的内壁。

进一步,参照图3、7并结合图8所示,换档外杆120的外周面上设有一连接部120b,用于与选档臂300连接,如前所述,选档臂300的作用是将换档杆100的运动通过拉索500(图4)传输至变速器。

参照图6,底座200的容纳孔201中设有面向选档臂300的缺口202;参照图8,连接部120连接于球形部120a上。装配时,连接部120b从缺口202中伸出,并连接至选档臂300。参照图17,选档臂300具有第一连接孔300a、第二连接孔300b以及位于第一连接孔300a、第二连接孔300b之间的第三连接孔300c。第一连接孔300a与连接部120b连接,第二连接孔300b用于与拉锁500连接、通过拉锁500连接至变速器。换档杆100的运动依次通过选档臂300和拉锁500传输至变速器。

参照图7并结合图17,选档臂300在第三连接孔300c的位置与底座200连接,以支撑在底座200上。具体地,选档臂300与底座200之间通过选档臂销轴400转动连接。如图6,底座200与第三连接孔300c对应的位置设有一销孔203,选档臂销轴400依次穿设于第三连接孔300c和销孔203中。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8并结合图19-20,选档臂销轴400包括头部410,以及主体部420,主体部420插设于选档臂300的第三连接孔300c和底座200的销孔203中,主体部420的外周面上设有凹槽421,凹槽421内设有弹性件422(图中只对其中一个凹槽和弹性片作了标号),弹性件422伸出凹槽421,且可以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沿选档臂销轴400的径向发生弹性变形。参照图21,当选档臂销轴400装配至底座200的销孔203中时,弹性件422能够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抵靠在销孔203内壁上,使得选档臂销轴400与销孔203的内壁之间紧密接触,消除选档臂销轴400与销孔203内壁之间的间隙,避免选档臂销轴400的晃动,提高换档时的操作手感。弹性件422可以是弹片。

凹槽42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只要满足消除选档臂销轴400与销孔203内壁之间的间隙的目的即可。本实施例中,凹槽421具有多个,间隔分布于选档臂销轴400的外周面上。

具体地,多个凹槽421排布成沿选档臂销轴400的轴向分布的两列,每列凹槽421沿选档臂销轴400的周向排列,例如可以沿周向等角度排列,或者不等角度排列。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凹槽也可以排布成一列或者多于两列。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2,理想状态下,每列凹槽421沿选档臂销轴400的周向均匀分布,但实际制造时,通常利用两块模具对选档臂销轴400进行成型,考虑到工艺难度,只要每块模具上的凹槽421沿模具的对称轴对称即可。这样可以减小加工难度,便于开模成型。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8、图20,选档臂销轴400的主体部420的外周面上还设有油槽423,用于容纳润滑油。

具体地,油槽423呈螺旋状沿主体部420的外周面延伸。为了避免选档臂销轴400在工作时因为润滑油分布不均而发生干涩,油槽423可以从主体部420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且至少环绕主体部420一周,使得润滑油能够通过油槽423均布于主体部420上。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8、图20-21,选档臂销轴400沿装配时插入方向的前端,即主体部420远离头部410的一端设有第一卡合部424,底座200的销孔203内壁上设有与第一卡合部424一一对应卡合的第二卡合部204。

其中,第一卡合部424、第二卡合部204中,一个包括卡块,另一个包括卡孔,卡块卡设于卡孔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424包括卡块,第二卡合部204包括卡孔,第一卡合部424卡设于第二卡合部204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424、第二卡合部204的形式可以互换。以第一卡合部424、第二卡合部204相互卡合的方式实现选档臂销轴400与底座200之间的固定,装配方便且装配精准度较高,可以避免换档过程中由于选档臂销轴的晃动所引起的操作不适。第一卡合部424、第二卡合部204的数量不作限制只要能实现将选档臂销轴400稳定地固定在底座200上即可。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卡合部424、第二卡合部204分别具有三个,三个第一卡合部424沿选档臂销轴400的周向分布,三个第二卡合部204沿销孔203内壁的周向分布。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第二卡合部还可以是能够相互卡合的卡钩;或者,第一卡合部、第二卡合部中的一个为弹片,另一个为卡槽。总之,只要能实现两者的相互卡合,第一卡合部、第二卡合部不限于本实施例中例举的形式。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