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补胎钉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41472阅读:4160来源:国知局
快速补胎钉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补胎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快速补胎钉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运输工具已经代替了传统的人为运输。运输工具包括汽车和摩托车在内的各种运输工具,这种运输工具其都具有多个轮胎。例如,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时,经常会遇到由于路面上的尖锐物刺穿轮胎,造成轮胎漏气,必须对轮胎的穿孔进行修补。最传统的补胎方法是冷补胎或热补胎,在穿孔位置的轮胎内表面通过黏贴胶片的方法来封堵穿孔,这些修补方法必须到补胎点由专业的技工修补,修补时间长,还需要专用的轮胎拆装设备。

除此有用专利CN88203970补胎橡胶钉和CN201320552797.7带自封层轮胎刺扎创口修补组件来修补,这两种补胎的方法大体相同,包括用于密封刺扎创口的补胎钉和用于粘附于刺扎创口处密封并固定补胎钉的胶片,补胎钉包括钉帽和钉体,钉体一端与钉帽固定,胶片的直径大于钉帽直径,使用时,将轮胎从轮辋上拆下,将补胎钉的钉体由轮胎内侧按入刺扎创口,然后将胶片一侧面与轮胎自封层粘合,使得胶片覆盖住钉帽和刺扎创口来实施补胎。

不管以上是冷补胎或热补胎还是已公开的这两个补胎专利技术,都必须要将修补的轮子从汽车上拆下来,并且使用专用的扒胎工具将轮胎从轮辋上扒下来才能进行补胎,这将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有专业的工具和人员才能完成,给补胎带来极大的麻烦,而且在扒、装轮胎的过程中很容易对轮辋表面造成损伤如划痕等,影响汽车的美观,尤其是高档的车辆,更是可惜。而且这些刺扎创口即使在轮胎内壁经过修补,轮胎外表面的刺扎创口暴露在外,在使用中还会因石子等异物再次嵌入或水的侵入,影响修补的牢固度,容易发生在刺扎创口再次漏气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合理,补胎方便且简单快速的快速补胎钉。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且补胎快速的快速补胎钉的使用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快速补胎钉包括由硬质材料制成的补胎螺钉,在补胎螺钉的前端具有尖刺部,在补胎螺钉的后端具有螺钉头部,在螺钉头部远离补胎螺钉的一端具有与旋转螺钉工具配合的凹凸配合结构,本补胎钉还包括包裹在螺钉头部外侧和/或补胎螺钉外侧的密封套,所述的密封套由软性材料制成且密封套呈前小后大的锥形结构。密封套受到径向的挤压力从而发生形变,可以将刺扎创口进行堵塞,密封套与刺扎创口密封连接且密封套和螺钉头部和/或补胎螺钉密封连接。避免了漏气的现象。当然,密封套可以将整根补胎螺钉包裹,补胎螺钉、尖刺部和螺钉头部连为一体式结构。工具包括起子、多角扳手和套筒中的任意一种。

在上述的快速补胎钉中,所述的补胎螺钉设有螺钉头部的一端还具有至少一个止气环,所述的止气环外径小于螺钉头部的外径;或者所述的止气环外径等于螺钉头部的外径;或者所述的止气环外径大于螺钉头部的外径。当为多个止气环时,止气环的外径相同或者止气环的外径从螺钉头部端向尖刺部端逐渐缩小。在最靠近螺钉头部的一个止气环与螺钉头部之间形成环形定位槽体,能够起到限制补胎钉和密封套向外位移的作用,环形定位槽体车轮胎的橡胶挤入环形定位槽体。

在上述的快速补胎钉中,所述的密封套包裹在所述的止气环外侧,在止气环外壁具有向尖刺部侧倾斜的导向斜面。密封套与止气环密封连接。

在上述的快速补胎钉中,所述的螺钉头部外壁具有向补胎螺钉侧倾斜的外环形锥面,在密封套靠近螺钉头部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的外环形锥面相互吻合的内环形锥面。

在上述的快速补胎钉中,所述的外环形锥面和/或导向斜面上设有若干外径逐渐缩小的环形凸起,且相邻的两个环形凸起相互连接或者间隔设置。所述的螺钉头部与环形凸起连为一体式结构。环形凸起具有弧形凸面或者尖形凸起。

在上述的快速补胎钉中,所述的密封套通过注塑成型且将所述的补胎螺钉、螺钉头部和止气环嵌固,在内环形锥面上成型有与所述的环形凸起一一匹配的环形凹槽;或者所述的密封套为软性带并缠绕在补胎螺钉、螺钉头部和止气环上。当为注塑成型时,在密封套内壁成型有与所述补胎螺钉螺纹相匹配的内螺旋槽。

在上述的快速补胎钉中,所述的补胎螺钉前端的螺纹外露,密封套的前端部分与外露的螺纹部分平滑过渡;在补胎螺钉的螺纹上设有用于防止该补胎螺钉朝着补胎螺钉旋入的相反方向转动的限位结构;所述的凹凸配合结构包括十字槽、一字槽、或者多棱沉坑和外凸的多角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密封套的大头端外径大于或者等于或者小于螺钉头部的外径。

在上述的快速补胎钉中,所述的密封套外壁为环形锥面。环形锥面能够提高密封套挤入刺扎创口的顺畅性。

作为另外一种方案,在上述的快速补胎钉中,所述的密封套前端外壁具有与补胎螺钉上的螺纹相对应的螺旋凸起;在密封套的后端具有至少一个与止气环相对应的环形凸起。在环形凸起的两侧与密封套的外壁之间分别形成环形定位槽。环形凸起和环形定位槽能够提高挤入刺扎创口后的结构强度,避免了密封套向外脱落的现象。

在上述的快速补胎钉中,所述的外环形锥面和/或导向斜面上设有若干外径逐渐缩小的环形槽体,且相邻的两个槽体之间形成环形凸部。

本快速补胎钉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旋转安装在汽车上需修补的车轮胎,让车轮胎上的刺扎创口到可观察到的修补位置,检查刺扎创口中是否有扎入的异物,如有则拔出异物;

B、将补胎螺钉前端的尖刺部对准刺扎创口,使用工具并使工具与凹凸配合结构配合,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工具从而带动补胎螺钉、密封套和螺钉头部不断挤入至刺扎创口内,且螺钉头部的后端面与车轮胎的外表面齐平或者螺钉头部的后端面陷入至车轮胎的外表面内。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快速补胎钉的优点在于:

1、该快速补胎钉利用其前端的螺纹旋入到刺扎创口,并将包裹在快速补胎钉外表面的软性密封套利用止气环和螺钉头部一起挤入到创口深度,对刺扎创口进行全面封堵、挤压和渗透,使得软性密封套进入轮胎后起到耦合破损面和黏连螺丝钉的作用,达到填补刺扎创口防止漏气的作用。

2、该快速补胎钉及其使用方法可以在车轮完全不拆卸,连接在汽车上的状态下进行补胎,修补者只要会使用工具补胎钉旋入轮胎就可完成补胎,既不需要专用的设备也不需要专业的人员,可由驾驶员随时自行完成,方法特别简单,而且价格便宜,补胎速度快,密封性好,随时可以修理,十分方便,是一种快速、简易、低成本的补胎钉,完全解决了扎胎给司机带来的烦恼。

3、该快速补胎钉是在轮胎的外表面进入,从轮胎的外表封堵了原刺扎创口,完全避免了其它异物进入所引起的原刺扎创口再次漏气的现象,提高了补胎的可靠性,比传统的冷、热补胎方法更有优势。

4、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补胎螺钉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螺钉头部凹凸配合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补胎钉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增加止气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多个止气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止气环外径与螺钉头部外径相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止气环外径小于螺钉头部外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外环形锥面上设置环形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导向斜面上设置环形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增加止气环和环形凸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补胎钉挤入车轮胎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补胎钉使用在汽车车轮胎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补胎螺钉1、尖刺部11、螺钉头部12、凹凸配合结构13、止气环14、外环形锥面15、环形凸起15a、限位缺口16、密封套2、内环形锥面21、环形凹槽21a、环形锥面22、螺旋凸起23、环形凸部24、环形定位槽2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快速补胎钉包括由硬质材料制成的补胎螺钉1,硬质材料包括碳素钢、铝合金或塑料、不锈钢和铜质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补胎螺钉1的螺纹外径d为4-12毫米,长度L为8-65毫米,螺纹齿的高度h为1-3毫米。

如图1-2所示,在补胎螺钉1的前端具有尖刺部11,在补胎螺钉1的后端具有螺钉头部12,在螺钉头部12远离补胎螺钉1的一端具有与旋转螺钉工具配合的凹凸配合结构13,该凹凸配合结构13为十字槽或一字槽或内凹的多棱沉坑或者其它形状结构,内凹的多棱沉坑为内六角沉坑或梅花沉坑或四方沉坑或内三角沉坑。补胎螺钉1、尖刺部11和螺钉头部12连为一体式结构,且本实施例的补胎钉采用木螺钉或自攻螺钉。

如图3所示,本补胎钉还包括包裹在螺钉头部12外侧和/或补胎螺钉1外侧的密封套2,补胎螺钉1前端的螺纹外露,密封套2的前端部分与外露的螺纹部分平滑过渡;当然,密封套2也可以将补胎螺钉1和尖刺部11包裹。在补胎螺钉1的螺纹上设有用于防止该补胎螺钉1朝着补胎螺钉1旋入的相反方向转动的限位结构;即,能够防止补胎螺钉1朝着与螺纹旋向相反的方向转动,避免了自行松动和产生的漏气隐患,该限位结构特别适用于防爆车轮胎侧壁补胎。具体地,该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补胎螺钉1螺纹中部的螺牙上的至少一个限位缺口16;密封套2的大头端外径等于或者小于螺钉头部的外径;所述的密封套2由软性材料制成且密封套2呈前小后大的锥形结构,密封套2外壁为环形锥面22。软性材料包括橡胶和硅胶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优选软性的橡胶。

其次,如图4-9所示,在补胎螺钉1设有螺钉头部12的一端还具有至少一个止气环14,最靠近螺钉头部1的止气环14与螺钉头部12之间形成环形定位槽体,能够避免密封套2和补胎螺钉1向外脱落,在止气环14外壁具有向尖刺部11侧倾斜的导向斜面14a,导向斜面与止气环14后端形成尖角,或者在止气环14外壁具有与导向斜面连接的圆弧面或圆柱面。该补胎螺钉1与止气环14连为一体式结构,止气环14的数量为1-3个,数量过多造成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地,该止气环14的形状为梯形环或圆形环或扁平环。

优化方案,该止气环14外径小于螺钉头部12的外径。止气环14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套2与补胎螺钉1连接强度,同时,当本实施例挤入刺扎创口中后,能够提高与车轮胎的连接结构强度,避免了脱落的现象,还有,即使螺钉头部12被磨损,止气环14起到了二道防线的作用,避免了螺钉头部12被磨损就失去了密封的功能。

另外,密封套2包裹在所述的止气环14外侧。密封套2通过注塑成型且将所述的补胎螺钉1、螺钉头部12和止气环14嵌固。该结构的作业可以提高相互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和密封性,避免了当补胎完成后车轮胎的内气漏出,当然,本实施例的密封套2可以单独制作并套设在补胎螺钉1、螺钉头部12和止气环14外侧。

还有,在螺钉头部12外壁具有向补胎螺钉1侧倾斜的外环形锥面15,在密封套2靠近螺钉头部12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的外环形锥面15相互吻合的内环形锥面21。在外环形锥面15和/或者导向斜面14a上设有若干外径逐渐缩小的环形凸起15a,且相邻的两个环形凸起15a相互连接或者间隔设置。如图9所示,当设置至少一个止气环14时,环形凸起15a设置在最前方止气环14的导向斜面14a上,如图8所示,当未设置止气环14时,环形凸起15a设置在外环形锥面15上。所述的螺钉头部12与环形凸起15a连为一体式结构。如图8-9所示,在内环形锥面21上成型有与所述的环形凸起15a一一匹配的环形凹槽21a,当然,可以同时在止气环14和螺钉头部12上设置环形凸起15a。环形凸起15a结合环形凹槽21a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处的连接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的快速补胎钉能对扎破的汽车、摩托车或工程车辆的外胎直接进行堵孔修补,可作为随车的一种车用“急救”品。

如图1-14所示,本快速补胎钉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旋转安装在汽车上需修补的车轮胎,让车轮胎上的刺扎创口到可观察到的修补位置,检查刺扎创口中是否有扎入的异物,如有则拔出异物;

B、将补胎螺钉1前端的尖刺部11对准刺扎创口,使用工具并使工具与凹凸配合结构13配合,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工具从而带动补胎螺钉1、密封套2和螺钉头部12不断挤入至刺扎创口内,且螺钉头部12的后端面与车轮胎的外表面齐平或者螺钉头部12的后端面陷入至车轮胎的外表面内。螺钉头部12的后端面陷入至车轮胎的外表面内的2-10mm。

实施例一

本补胎钉还包括包裹在螺钉头部12外侧和补胎螺钉1后端外侧的密封套2。该结构能够确保结构强度和密封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固在此不作赘述,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本补胎钉还包括包裹在螺钉头部12外侧的密封套2。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固在此不作赘述,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图11所示,密封套2前端外壁具有与补胎螺钉1上的螺纹相对应的螺旋凸起23;如图12所示,在密封套2的后端具有至少一个与止气环14相对应的环形凸部24且所述的环形凸部24外径小于密封套2后端的外径,在环形凸部24的两侧与密封套2的外壁之间分别形成环形定位槽25。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固在此不作赘述,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所述的密封套2为软性带并缠绕在补胎螺钉1、螺钉头部12和止气环14上。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固在此不作赘述,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所述的止气环14外径等于螺钉头部12的外径。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固在此不作赘述,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所述的止气环14外径大于螺钉头部12的外径。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固在此不作赘述,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螺钉头部12设有凹凸配合结构13的一端面为弧形凸面,该弧形凸面与车轮胎的周向表面匹配。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固在此不作赘述,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所述的外环形锥面和/或导向斜面上设有若干外径逐渐缩小的环形槽体,且相邻的两个槽体之间形成环形凸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补胎螺钉1、尖刺部11、螺钉头部12、凹凸配合结构13、止气环14、外环形锥面15、环形凸起15a、限位缺口16、密封套2、内环形锥面21、环形凹槽21a、环形锥面22、螺旋凸起23、环形凸部24、环形定位槽2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