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档齿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31597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传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四档齿套。

背景技术:
三四档齿套一般应用于齿轮变速机构中,如汽车变速器等等,汽车的变速器一般使用轮毂、齿套的形式实现动力连接的,而三四档齿套就是运用在汽车变速器中的一个部件,通过三四档齿套在传动轴上的左右移动,实现了其与多级齿轮之间的变速连接动作,从而达到了变速的效果。从工作原理上来说,齿轮是空套在轴上的,其不能将动力传递至轴上,而轮毂是有内花键和外花键轴的盘状零件,与轴靠花键连接,齿套是有花键孔的环状零件,与轮毂的外花键连接,当需要进行变速时,套在轮毂上的齿套沿轴向移动,花键孔同时套在齿轮的结合齿上,就实现了动力的连接与传动,由于齿套能够左右移动的,所以一对轮毂、齿套可以完成2个变速连接动作。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420580263.X”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5档后驱动变速器的轴系结构,其中就在输入轴总成上设置有三四档齿套,该种齿套具有设置在外圆周面上的外齿和设置在内圆周面上的内齿,但是在齿和齿的啮合传动过程中,因为啮合传动的过程中速度很高,所以在齿套在外齿的位置发热量会很大,会使外齿上的润滑蒸发,降低润滑的效果和传动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增加齿套的外齿润滑效果的三四档齿套。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三四档齿套,包括齿套本体,所述齿套本体的外圆周面设置有外齿圈,所述齿套本体的内圆周面设置有内齿圈,所述齿套本体的圆周端面沿轴向凸出形成圆台,所述圆台与轴套本体同心设置,所述齿套本体与圆台接触的位置向内凹陷形成集油槽,所述圆台的端面向内凹陷形成流动槽,所述流动槽与集油槽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高速转动的齿轮将会产生发热的问题,但是通过合金材料改变和转速控制的投入过大,故不采用,而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改进,使润滑油在使用转动过程中,能够进入齿套外齿的啮合位置,从而加强润滑效果,其结构为在齿套本体的圆周端面向外延伸出与轴套本体同心设置的圆台,圆台上开设有流动槽,由于圆台凸出于齿套本体的两个端面,故进入注油时,不必从侧向进行注油,只需要向圆台上注油即可,注油时有两种情况,一油液会顺着圆台的侧面流入外齿的啮合位置,二油液会顺着流动槽进入圆台内进行储存,然后在齿套本体的转动过程中,储存着的油液会因为离心力向外齿方向流动,同时,由于车体的变速箱是封闭结构,所以润滑油是不会浪费的,同时在圆台与轴套接触的位置设置有集油槽,即在折角的位置设置有集油槽,集油槽起到了使油液堆积在集油槽内的效果,同时齿套本体转动或者移动的过程中,集油槽内的润滑油会流至外齿圈上,起到了润滑的效果。作为优选,所述流动槽贯穿内齿圈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动槽贯穿内齿圈设置,故流动槽内的润滑液经过了固定齿套的轴,通过轴的表面张力,能够使更多的油液齿套上。作为优选,所述圆台的端面的中心向内凹陷形成台阶圆槽,所述流动槽与台阶圆槽相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圆台的端面的中心向内凹陷形成有台阶圆槽,同时流动槽与台阶圆槽是相互连通,由于齿套旋转时的离心力的作用,如果旋转的速度过快,将会导致轴与齿套的内齿圈之间发生温度的上升和磨损,通过设置有台阶圆槽,起到了两个效果,效果一为增大了润滑油与内齿圈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了降温的效果,增强其传动效率,避免轴套受损;效果二为,在将轴套安装至轴上时,一般需要设置有倒角,但是通过设置有台阶圆槽也同样具有了一定的定位效果,特别是台阶圆槽和内齿圈相配合时,更精准的方便轴的定位。作为优选,所述集油槽的纵截面形状呈弧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集油槽的纵截面形状设置有弧形,由于弧形相比于具有棱角的形状,油液不会在棱角的位置由于表面张力被停留,故润滑油不易在集油槽内堆积,更加方便进入外齿圈上,同时弧形的形状也是优选为半圆形,在相同体积下,其表面积最小,更不易与润滑油粘附。作为优选,所述流动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流动槽沿圆台端面的直径呈对称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流动槽的数量只有一个,两个镜像设置的流动槽能够储存更多的润滑油,同时如果流动槽的数量过多,将会导致圆台的结构强度降低,从而导致齿套本体在高度转动下发生损坏。作为优选,所述流动槽的横截面形状呈弧形,所述流动槽的最低点位于集油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流动槽横截面形状设置呈弧形,因为弧形的流动槽能够容纳更多的润滑油,同时流动槽的最低点位于集油槽内,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使流动槽与集油槽进行连通,增强润滑液在流动槽与集油槽之间的流动效果,如果流动槽的最低点高于集油槽的最高点,可能会导致流动槽内的润滑液直接从流动槽内向外甩出的问题,无法进入集油槽内,虽然这样也能起到对外齿圈进行润滑的效果,但是集油槽只能在低转速下工作。作为优选,所述台阶圆槽与齿套本体的内圆周面的间隙尺寸为1-3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台阶圆槽的深度为1-3mm,如果台阶圆槽的间隙尺寸小于1mm,由于润滑油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将会导致润滑油无法在台阶圆槽内堆积,同时如果间隙尺寸大于3mm,将会导致轴套的内齿圈的尺寸过小,使轴套本体与轴之间的固定效果变差,可能会导致内齿圈在高转速的情况下,发生崩齿的情况。作为优选,所述内齿圈包括均匀整列在齿套本体的内圆周面上的内齿圈组,相邻所述内齿圈组呈间隔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齿圈不采用均匀设置内齿,相对的减少了加工成本,同时也是防止润滑油进入内齿圈过多,导致内齿圈与轴之间过于润滑,从而导致内齿圈在轴上发生左右摇晃,通过内齿圈组的间隔设置,使内齿圈组与内齿圈组之间留出了一定的用于过盈配合的位置,此处基本上没有供润滑油进入的空腔,所以解决了润滑油导致内齿圈在轴上发生左右晃动的问题。作为优选,所述内齿圈组包括若干个沿齿套本体径向延伸的内啮合齿,所述内啮合齿的剖面形状呈半圆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啮合齿的剖面形状呈半圆形,因为半圆形的啮合齿在相同体积下的表面积最大,所以内啮合齿的摩擦力最大,起到了更好的固定效果,同时半圆形的内啮合齿上的表面积最大,所以润滑油能够更好地粘附在内啮合齿的表面,减少内啮合齿插入轴中的磨损。作为优选,所述内啮合齿的两端呈倾斜向下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啮合齿的两端呈向下倾斜设置,与台阶圆槽进行配合时,起到了在安装轴时的两段定位的效果,通过台阶圆槽与轴之间的配合,将轴的端部插入台阶圆槽中时,由于台阶圆槽比轴的尺寸稍大,故轴在台阶圆槽内无法进行移动,所以起到了一段定位的效果,同时由于内啮合齿的两端向下倾斜设置,起到了与倒角相同的效果,即轴插入内啮合齿上时,通过向下倾斜的导向的作用,轴被引导至内啮合齿内,从而起到了二段定位的效果,方便齿套与轴之间的固定。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齿套本体的圆周端面向外凸出形成圆台,起到了相对扩大内齿圈的尺寸的作用,加强固定效果,同时圆台起到了收集润滑油的效果,在圆台上设置有流动槽和在圆台与齿套本体的接触位置上设置有集油槽,起到了扩大收集润滑油的体积的作用,同时由于集油槽与齿套的同心设置,故在齿套进行旋转的过程中,其能够很好的粘附在外齿圈的表面,增强转动时的润滑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图2是图1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图3使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图中,0、齿套本体;01、外齿圈;02、内齿圈;021、内齿圈组;022、内啮合齿;1、圆台;2、集油槽;3、流动槽;4、台阶圆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三四档齿套,包括齿套本体0,齿套本体0的外圆周面设置有外齿圈01,齿套本体0的内圆周面设置有内齿圈02,齿套本体0的圆周端面沿轴向凸出形成圆台1,圆台1与轴套本体同心设置,齿套本体0与圆台1接触的位置向内凹陷形成集油槽2,圆台1的端面向内凹陷形成流动槽3,流动槽3与集油槽2连通,因为高速转动的齿轮将会产生发热的问题,但是通过合金材料改变和转速控制的投入过大,故不采用,而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改进,使润滑油在使用转动过程中,能够进入齿套外齿的啮合位置,从而加强润滑效果,其结构为在齿套本体0的圆周端面向外延伸出与轴套本体同心设置的圆台1,圆台1上开设有流动槽3,由于圆台1凸出于齿套本体0的两个端面,故进入注油时,不必从侧向进行注油,只需要向圆台1上注油即可,注油时有两种情况,一油液会顺着圆台1的侧面流入外齿的啮合位置,二油液会顺着流动槽3进入圆台1内进行储存,然后在齿套本体0的转动过程中,储存着的油液会因为离心力向外齿方向流动,同时,由于车体的变速箱是封闭结构,所以润滑油是不会浪费的,同时在圆台1与轴套接触的位置设置有集油槽2,即在折角的位置设置有集油槽2,集油槽2起到了使油液堆积在集油槽2内的效果,同时齿套本体0转动或者移动的过程中,集油槽2内的润滑油会流至外齿圈01上,起到了润滑的效果。如图1所示,流动槽3贯穿内齿圈02设置,流动槽3贯穿内齿圈02设置,故流动槽3内的润滑液经过了固定齿套的轴,通过轴的表面张力,能够使更多的油液齿套上。如图2和图3所示,圆台1的端面的中心向内凹陷形成台阶圆槽4,流动槽3与台阶圆槽4相连通,通过在圆台1的端面的中心向内凹陷形成有台阶圆槽4,同时流动槽3与台阶圆槽4是相互连通,由于齿套旋转时的离心力的作用,如果旋转的速度过快,将会导致轴与齿套的内齿圈02之间发生温度的上升和磨损,通过设置有台阶圆槽4,起到了两个效果,效果一为增大了润滑油与内齿圈0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了降温的效果,增强其传动效率,避免轴套受损;效果二为,在将轴套安装至轴上时,一般需要设置有倒角,但是通过设置有台阶圆槽4也同样具有了一定的定位效果,特别是台阶圆槽4和内齿圈02相配合时,更精准的方便轴的定位。如图1和图3所示,集油槽2的纵截面形状呈弧形,通过将集油槽2的纵截面形状设置有弧形,由于弧形相比于具有棱角的形状,油液不会在棱角的位置由于表面张力被停留,故润滑油不易在集油槽2内堆积,更加方便进入外齿圈01上,同时弧形的形状也是优选为半圆形,在相同体积下,其表面积最小,更不易与润滑油粘附。如图1所示,流动槽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流动槽3沿圆台1端面的直径呈对称设置,相比于流动槽3的数量只有一个,两个镜像设置的流动槽3能够储存更多的润滑油,同时如果流动槽3的数量过多,将会导致圆台1的结构强度降低,从而导致齿套本体0在高度转动下发生损坏。如图3所示,流动槽3的横截面形状呈弧形,流动槽3的最低点位于集油槽2内,通过将流动槽3横截面形状设置呈弧形,因为弧形的流动槽3能够容纳更多的润滑油,同时流动槽3的最低点位于集油槽2内,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使流动槽3与集油槽2进行连通,增强润滑液在流动槽3与集油槽2之间的流动效果,如果流动槽3的最低点高于集油槽2的最高点,可能会导致流动槽3内的润滑液直接从流动槽3内向外甩出的问题,无法进入集油槽2内,虽然这样也能起到对外齿圈01进行润滑的效果,但是集油槽2只能在低转速下工作;台阶圆槽4与齿套本体0的内圆周面的间隙尺寸为1-3mm,即台阶圆槽4的深度为1-3mm,如果台阶圆槽4的间隙尺寸小于1mm,由于润滑油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将会导致润滑油无法在台阶圆槽4内堆积,同时如果间隙尺寸大于3mm,将会导致轴套的内齿圈02的尺寸过小,使轴套本体与轴之间的固定效果变差,可能会导致内齿圈02在高转速的情况下,发生崩齿的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内齿圈02包括均匀整列在齿套本体0的内圆周面上的内齿圈组021,相邻内齿圈组021呈间隔设置,内齿圈02不采用均匀设置内齿,相对的减少了加工成本,同时也是防止润滑油进入内齿圈02过多,导致内齿圈02与轴之间过于润滑,从而导致内齿圈02在轴上发生左右摇晃,通过内齿圈组021的间隔设置,使内齿圈组021与内齿圈组021之间留出了一定的用于过盈配合的位置,此处基本上没有供润滑油进入的空腔,所以解决了润滑油导致内齿圈02在轴上发生左右晃动的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内齿圈组021包括若干个沿齿套本体0径向延伸的内啮合齿022,内啮合齿022的剖面形状呈半圆形,内啮合齿022的剖面形状呈半圆形,因为半圆形的啮合齿在相同体积下的表面积最大,所以内啮合齿022的摩擦力最大,起到了更好的固定效果,同时半圆形的内啮合齿022上的表面积最大,所以润滑油能够更好地粘附在内啮合齿022的表面,减少内啮合齿022插入轴中的磨损。如图2所示,内啮合齿022的两端呈倾斜向下设置,内啮合齿022的两端呈向下倾斜设置,与台阶圆槽4进行配合时,起到了在安装轴时的两段定位的效果,通过台阶圆槽4与轴之间的配合,将轴的端部插入台阶圆槽4中时,由于台阶圆槽4比轴的尺寸稍大,故轴在台阶圆槽4内无法进行移动,所以起到了一段定位的效果,同时由于内啮合齿022的两端向下倾斜设置,起到了与倒角相同的效果,即轴插入内啮合齿022上时,通过向下倾斜的导向的作用,轴被引导至内啮合齿022内,从而起到了二段定位的效果,方便齿套与轴之间的固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