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1051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管道或燃气罐的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



背景技术:

燃气阀是一种新型的燃气管道工程的安全配套装置。用于截断、接通、调节管路中的气体,具有良好的控制特性和关闭密封性能。适用于城市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氧气等多种燃气介质管路上。

液化气是在石油炼制过程中由多种低沸点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极易燃爆,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此外,如果液化气发生泄漏还会对人体以及周围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危害,因此,液化气燃气罐上设置的燃气阀的安全性就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燃气阀仅能解决切断或调节燃气通气量的作用,当燃气的流量非正常增大时,现有的燃气阀不能及时自动关闭,带来了燃气泄漏的风险,增加了事故隐患。因此,研究设计一种更安全的不需要附加驱动装置也能实现自动控制的阀门,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该自动安全控制阀可在气体流量非正常增大时及时自动关闭,能够有效降低液化气发生泄漏的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包括:

阀体、过流自封管和密封球,所述过流自封管的一端口与所述阀体的进气口连接,使过流自封管的气体通道与所述阀体的气体通道连通;所述过流自封管的另一端口封闭,所述密封球放置在所述过流自封管体的气体通道内;并在处于静止稳定状态时的所述密封球的远离阀体侧的所述过流自封管的侧壁上开设侧气口;所述密封球的直径大于所述阀体的进气口的直径,并小于所述过流自封管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过流自封管的气体通道为阶梯孔形状;与所述阀体的进气口连接的所述过流自封管的端部的内径小。

进一步地,所述的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还包括压簧,所述压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过流自封管的封闭端的内壁上;所述侧气口开设的位置与所述过流自封管的封闭端口距离,小于所述压簧处于自然伸缩状态时的长度,大于当钢球抵靠压簧并将压簧压缩时,压缩压簧长度和密封球直径的总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过流自封管的密封端为采用管帽将过流自封管的端口密封的结构,所述压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管帽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的进气口与过流自封管的一端口连接的连接处设置密封胶圈。

进一步地,所述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还包括阀芯、转动连接块和阀杆,所述阀杆通过转动连接块与阀芯固定套接构成开关结构件;以所述阀芯位于气体通道内的方式,将所述开关结构件密封装配在所述阀体上;并在与所述阀芯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阀体的侧壁上开设出气口。

进一步地,提供一种具体的阀体结构:所述阀体开设贯通的呈阶梯孔形状的气体通道,并在阶梯处的大孔径段的阀体侧壁上开设出气口;所述开关结构件密封装配在阀体的大孔径段的气体通道内,并使阀芯的位置与所述出气口的位置相适应,且阀杆探出所述阀体的气体通道。

进一步地,在密封装配所述开关结构件的阀体的一端上套设密封阀帽,在所述密封阀帽与所述阀杆的接触面上套设密封圈,在所述密封阀帽与所述阀体的气体通道的端口的接触面上设置密封垫。增加装配的密封性。

优选地,所述密封圈的个数为两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通过增设过流自封管和密封球,利用气体压力推动密封球在过流自封管内运动,当气体压力过大(如,非正常用气情况下的气压过大)时,密封球被气体冲击,推压至阀体的进气口,并将其堵塞,从而阻断了气体的排出。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安全控制阀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利用气体压力原理巧妙地解决了气体流量非正常情况下变大时的及时且自动阻断的问题,并保证燃气罐正常用气时燃气的供给和流量调节,以及充气时的正常充气。而且消除安全隐患,使用安全,实现了更加安全的使用液化气燃气罐控制阀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通过在过流自封管内增设压簧,实现在燃气罐充气时,在高充气压力下使密封球压缩压簧,从而将侧气口完全暴露出来,增加了充气时进入燃气罐的气体流量,提高了充气速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阀杆,2、密封阀帽,3、阀芯,4、密封圈,5、密封垫,6、转动连接块,7、阀芯胶垫,8、阀体,9、密封胶圈,10、密封球,11、过流自封管,12、压簧,13、管帽,14、测气口,15、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具体如图1所示,包括:阀体8、过流自封管11和密封球10,所述过流自封管11的一端口与所述阀体8的进气口连接,使过流自封管11的气体通道与所述阀体8的气体通道连通;所述过流自封管11的另一端口封闭,所述密封球10放置在所述过流自封管11的气体通道内;并在处于静止稳定状态时的所述密封球10的远离阀体8侧的所述过流自封管11的侧壁上开设侧气口14;所述密封球10的直径大于所述阀体8的进气口的直径,并小于所述过流自封管11的内径。所述过流自封管11的密封端可以为采用管帽13将过流自封管11的端口密封的结构,实现过流自封管11的端口的密封。

该自动安全控制阀,还包括阀芯3、转动连接块6和阀杆1,所述阀杆1通过转动连接块6与阀芯3固定套接构成开关结构件;以所述阀芯3位于阀体8的气体通道内的方式,将所述开关结构件密封装配在所述阀体8上;并在与所述阀芯3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阀体8的侧壁上开设出气口15。所述阀芯3的端部设置阀芯胶垫7。

上述过流自封管11的气体通道为阶梯孔形状,与所述阀体8的进气口连接的所述过流自封管11的端部的内径小,这样的结构设置目的是为了在非正常用气的情况下,密封球10在气压的作用下向上冲起,在密封球10到达与所述阀体的进气口连接的所述过流自封管的端部时,密封球10与端部内径之间的缝隙减小,可以很好的减小气体流出量,进一步增大了气压对密封球10的推动力,使密封球10到达阀体8的进气口处,阻断气体流通。

在使用过程中,燃气罐除了用气状态下的排气外,当燃气罐内的液化气用尽时,还需要向其内充气,因此,为了增加充气效率,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在上述过流自封管11的封闭端的内壁上连接压簧12,压簧12的一端连接在上述过流自封管11的封闭端的内壁上(当采用管帽13密封方式时,所述压簧1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管帽13的内壁上);所述侧气口14的开设位置需要满足下述两种情况下的要求:在正常用气的情况下,压簧12处于自然伸缩状态时的长度大于上述侧气口14开设的位置与所述过流自封管11的封闭端口距离;当向燃气罐内充气时,侧气口14开设的位置与过流自封管11的封闭端的距离需大于当密封球10在充气气体压力下抵靠压簧12并将压簧压缩时,压缩压簧12的长度和密封球10直径的总长度。这样便于在充气时,压簧压缩,完全暴露侧气口,便于充气。

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了中具体形状的阀体8,所述阀体8开设贯通的呈阶梯孔形状的气体通道,并在阶梯处的大孔径段的阀体8侧壁上开设出气口15;所述开关结构件密封装配在阀体8的大孔径段的气体通道内,并使阀芯3的位置与所述出气口15的位置相适应,且阀杆1探出所述阀体8的气体通道。所述阀体8的小孔径段的气体通道的端口即为进气口。

具体地,在密封装配所述开关结构件的阀体8的一端上套设密封阀帽2,在所述密封阀帽2与所述开关结构件中的探出阀体8的气体通道部分的阀杆1的接触面上套设密封圈4,在所述密封阀帽2与所述阀体8的气体通道的端口的接触面上设置密封垫5。增加了装配的密封性。防止气体发生泄漏,发生不安全事故,增加了控制阀的安全性。作为优选,上述密封圈4的个数为两个,增强密封效果。

为了保证整个控制阀的密封性以及安全性,上述阀体8的进气口与过流自封管11的一端口连接的连接处设置密封胶圈9。

该液化气燃气罐自动安全控制阀工作原理:

在燃气罐加气时,通过阀杆1连接手柄将阀打开,液化气通过出气口15进入阀体通道,由于液化气本身带有较强压力,从而使密封球10压下压簧12,使压簧12收缩,液化气将从侧气口14进入罐内。加气完毕后将阀关闭,此时,由于压簧12回弹,将密封球10推向原高度位置,即密封球10与压簧12在平衡状态时,密封球10的高度高于侧气口14的高度,即保证侧气口14的位置位于处于静止稳定状态时的所述密封球的远离阀体侧的所述过流自封管的侧壁上。

正常用气时,气体从密封球10与过流自封管11内壁之间的空隙流出,即密封球10的直径小于过流自封管体11的最小内径,此时根据用气量的大小,气压将密封球10向上推到正常用气时一定高度范围。使用完毕后,关闭气阀,密封球10又落回原高度位置。

如果在非正常用气的情况下,即气体流量已超过规定用气量的上限范围,此时气体将密封球10推向过流自封管体11上部,过流自封管体11上部的内径小于下部内径,因此密封球10在气压作用下迅速向上而紧压密封胶圈9,而密封胶圈9的内径小于密封球10的直径,进而阻断气流,即达到了自动关闭气阀的目的。

此外,如果燃气罐在遇到碰倒、气管破裂等故障时,密封球10也将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阻断气流通道,待故障处理完毕后,关闭阀门,气压减小,密封球10回落到原高度位置,即阀体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中,阀体8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是以燃气罐正常用气时,燃气的气体流向定义的。

以上论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论述说明,操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