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止水功能的分水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6130阅读:924来源:国知局
带止水功能的分水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止水功能的分水阀。



背景技术:

目前,浴室中为了洗浴方便,一般会在水龙头上安装分水阀,从而实现水路的切换,将水流通向花洒或者浴缸。

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51251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分水阀结构》(申请号:CN201520005499.5)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包括有本体和设于该本体上的切换阀芯,切换阀芯上设有进、出水孔,其中,该本体上设有连接水源的主进水口、连接外接设备的入水口和出水口,连接手持花洒的第一分水口和连接顶喷的第二分水口,该入水口与主进水口相通,出水口与切换阀芯的进水孔相通,该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孔与切换阀芯的出水孔选择性相通。上述结构属于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见的分水阀结构,其使用范围较广,但是,由于在水龙头打开状态下,使用者只能选择两种水路流通方式,即要么将水流通往花洒,要么将水流通往浴缸,而不能中止水流流通,这为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对于目前的分水阀结构,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的带止水功能的分水阀。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止水功能的分水阀,包括壳体、把手、转动座、第一调节片、第二调节片及底座,所述转动座、第一调节片、第二调节片自上而下依次设于壳体中,所述把手能转动的设于壳体上并下端与转动座连接,所述把手上端露出于壳体上方,所述转动座与第一调节片连接并能带动第一调节片相对于第二调节片旋转,所述底座扣置在壳体底部并与第二调节片连接,所述壳体的外周壁上开有与壳体内腔相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二调节片上开有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所述底座上开有分别与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相对应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片盖置在第二调节片上方,且该第一调节片上开有能供第一出水口或第二出水口露出的缺口,所述第一调节片旋转能使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中的一个露出或将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同时封闭。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均成形为扇形并对称布置于第二调节片上,所述缺口也成形为扇形且该缺口的圆心角与第一出水口或第二出水口的圆心角之和≤180°。采用这样的结构,以使第一调节片在旋转时能够实现将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同时遮盖,从而实现止水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及缺口的圆心角均为90°。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实现中止水流的作用,且使出水状态下水流保持较大的流通面积。

优选地,所述转动座的外周壁上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一限位块,对应的,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上具有与该第一限位块配合从而对转动座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为第三限位块,对应的,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上具有与该第三限位块配合从而对转动座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的第四限位块。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将转动座的转动角度限制在一定角度内,避免使用者无限度的对转动座向一个方向旋转,为使用者快速调节至所需状态提供便利。

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外周壁上形成有一弹性限位凸起,对应的,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上开有供弹性限位凸起卡入其中的限位口。采用这样的结构,可在将水流调节至中止状态时产生临时限位作用,增加使用者调节手感,便于确认调节状态。

为了实现转动座与第一调节片之间的联动,所述转动座的下端面上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凸块,对应的,所述第一调节片的上表面具有供第一凸块卡入的第一凹口。

在上述各优选方案中,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凸块,对应的,所述第二调节片上开有供第二凸块卡入的第二凹口。采用这样结构,可通过底座限制第二调节片旋转,便于与第一调节片配合,实现水流流通状态的调节。

为了便于实现底座与壳体之间的脱卸式连接,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朝上布置的卡扣,对应的,所述壳体侧面开有与上述卡扣配合卡接的卡口。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上、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围绕通孔布置的密封圈。采用该结构可增加分水阀的密封性能,防止漏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将第一调节片上的缺口及第二调节片上的出水口合理设计,且把手自上而下通过转动座可带动第一调节片旋转,转动第一调节片使缺口与第一出水口对齐时,可使水流通往花洒;转动第一调节片使缺口对应于第一出水口与第二出水口之间时,可使水流中止,实现止水功能;继续转动第一调节片使缺口与第二出水口对齐时,可使水流通往向下的水龙头或浴缸,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1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4为图2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带止水功能的分水阀包括壳体1、把手2、转动座3、第一调节片4、第二调节片5及底座6,壳体1具有内腔,转动座3、第一调节片4、第二调节片5自上而下依次设于壳体1的内腔中,壳体1顶部向上延伸形成有与内腔相连通的连接部11,把手2穿过连接部11能转动的设于壳体1上。底座6扣置在壳体1的底部。

具体的,转动座3的顶部设置有一盲孔31,把手2的下端插置在盲孔31中,一销轴7横向穿过把手2及转动座3将把手2限位在盲孔31中,把手2上端露出于壳体1上方,把手2转动时带动转动座3转动。转动座3的下端面上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凸块32,对应的,第一调节片4的上表面具有供第一凸块32卡入的第一凹口41,通过第一凸块32与第一凹口41相互配合使转动座3与第一调节片4连接,转动座3转动可带动第一调节片4旋转。第一调节片4盖置在第二调节片5上方,底座6的上表面上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凸块61,对应的,第二调节片5上开有供第二凸块61卡入的第二凹口51,通过第二凸块61与第二凹口51的相互配合将第二调节片5限位在底座6上,由于底座6是固定不动的,因此,把手2转动使可通过转动座3带动第一调节片4相对于第二调节片5转动。底座6与壳体1之间脱卸式连接在一起,底座6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朝上布置的卡扣62,对应的,壳体1侧面开有与上述卡扣62配合卡接的卡口12。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外周壁上开有与壳体1内腔相连通的进水口13,第二调节片5上开有第一出水口52、第二出水口53,底座6上开有分别与第一出水口52、第二出水口53相对应的通孔63、64,底座6的上、下表面上还分别设置有围绕通孔63、64布置的密封圈65、66,以增加分水阀的密封性能,防止漏水。第一调节片4上开有能供第一出水口52或第二出水口53露出的缺口4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调节片4旋转能使第一出水口52、第二出水口53中的一个露出或将第一出水口52、第二出水口53同时封闭。具体的,第一出水口52、第二出水口53均成形为扇形并对称布置于第二调节片5上,缺口42也成形为扇形且该缺口42的圆心角与第一出水口52或第二出水口53的圆心角之和≤180°,以使第一调节片4在旋转时能够将第一出水口52、第二出水口53同时遮盖,从而实现止水作用。本实施例将第一出水口52、第二出水口53及缺口42的圆心角均为90°,以使本实施例的分水阀在能实现止水功能的前提下,使出水状态下水流保持较大的流通面积。

转动座3的外周壁上具有向外延伸的第一限位块33,对应的,壳体1的内周壁上具有与该第一限位块33配合从而对转动座3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块14。第一限位块33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为第三限位块34,对应的,壳体1的内周壁上具有与该第三限位块34配合从而对转动座3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的第四限位块15。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将转动座3的转动角度限制在一定角度内,避免使用者无限度的对转动座3向一个方向旋转,为使用者快速调节至所需状态提供便利。第一限位块33的外周壁上形成有一弹性限位凸起35,对应的,壳体1的内周壁上开有供弹性限位凸起35卡入其中的限位口16。采用这样的结构,可在将水流调节至中止状态时产生临时限位作用,增加使用者调节手感,便于确认调节状态。

使用本实施例的分水阀时,转动把手2可调节水流的流通状态。把手2转动时可带动转动座3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调节片4相对于第二调节片5转动,当第一调节片4上的缺口42与第一出水口52对齐时,可使水流通往花洒;当第一调节片4上的缺口42对应于第一出水口52与第二出水口53之间时,可使水流中止,实现止水功能;当第一调节片4上的缺口42与第二出水口53对齐时,可使水流通往向下的水龙头或浴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