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4137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与旋转接头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



背景技术:

参阅图1A所示,显示中国台湾申请第102223161号组合式旋转接头的剖面图,包含至少二环体11、一旋转主轴12与复数密封组件13,其中该至少二环体11分别具有一环体通道111,且该至少二环体11迭置在一起形成一容置空间112,该旋转主轴12 的两端各设置一轴承14,且该旋转主轴12间隔该二轴承14可转动的穿入该容置空间112,并该旋转主轴12具有对应连通该至少二环体通道111的至少二主轴通道121,而该复数密封组件13设置于该旋转主轴12与该至少二环体11之间,且该环体通道111 的两侧皆设置有该复数密封组件13,据此透过组合式的结构,可适用于高转速领域,以满足应用上的需求。然而,其于实际使用情形仍具有下述缺陷:

其一、各环体11之间主要是藉由螺丝15锁固成为一旋转接头,如此,除了须对各环体11进行钻孔加工,大幅提升制造成本之外,各环体11之间也容易产生滑动以及摇摆,同时,旋转时对螺丝15有剪切力存在,容易造成螺丝15剪断或变形,造成效能降低且会损伤组件而降低其寿命。

其二、各环体11迭加之后,容易有累积公差,可能造成环体流道111与主轴通道 121错位,使流量不足,且与其他环体11不平整或粗糙度过大,会造成迭加的旋转接头偏摆,进而影响旋转主轴12的转动。

其三、设在各环体11之间的密封组件13使用过多,且是采取压迫式的装配方法,容易造成密封组件13压缩量不均匀,进而让各环体11贴合不齐,且当密封组件13磨耗后,容易使环体11之间产生间隙,造成流体容易渗透流出。

其四、各环体11藉由螺丝15锁固,虽使用高低落差接触面,但还是会造成些微转动,而造成各环体11之间的连接性能降低。

参阅图1B所示,显示中国台湾申请第099115267号旋转接头及采用该旋转接头的旋转工作台的剖面图,其主要利用两个(含以上)的转体16套置在一转轴座17外部,流体藉由其中一转体16进入环形流道161之后,流入该转轴座17的开口171,使流体从输出孔172至输出件18。然而,其于实际使用情形仍具有下述缺陷:

其一、各转体16藉由螺丝19锁固,极容易与转轴座17不同心,进而影响环形流道161与转轴座17的开口171错位,使流量不足。

其二、设在各转体16与转轴座17之间的密封组件162使用过多,且是采取压迫式的装配方法,容易造成密封组件162压缩量不均匀,进而让各转体16贴合不齐,且当密封组件磨耗后,容易使各转体16之间产生间隙,造成流体容易渗透流出。

其三、各转体16迭加之后,容易有累积公差,可能造成环形流道161与转轴座17 的开口171错位,使流量不足,且与其他转体16不平整或粗糙度过大,会造成迭加的转体16整体偏摆,进而影响转轴座17的转动。

其四、各转体16因藉由螺丝19锁固,除了须对各转体16进行钻孔加工,大幅提升制造成本之外,各转体16之间也容易造成滑动以及摇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主要降低制作成本、提升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主要大幅减少密封组件的使用,并降低密封组件的接触面积,以大幅降低摩擦损耗密封组件,降低流体渗出的可能。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包含:一分流座,具有一第一入口流道、一与该第一入口流道相通的第一下油气室、一第二入口流道、及一与该第二入口流道相通的第二下油气室;一转轴座,具有一第一出口流道、一与该第一出口流道相通的第一上油气室、一第二出口流道、及一与该第二出口流道相通的第二上油气室;一内中空圆柱,设在该分流座与转轴座之间,并具有一枢设在该分流座且邻接该第一下油气室的第一内端部、一插置在该转轴座且邻接该第一上油气室的第二内端部、一贯穿该第一、第二内端部之间且与该第一下油气室及第一上油气室相通的第一流道;以及一外中空圆柱,套置在该内中空圆柱,并具有一枢设在该分流座且邻接该第二下油气室的第一外端部、一插置在该转轴座且邻接该第二上油气室的第二外端部、一贯穿该第一、第二外端部之间且与该第二下油气室及第二上油气室相通的第二流道。

较佳地,其中该分流座的第二入口流道具有一与外界连通的第二入口流段、及一连通该第二入口流段与该第二下油气室之间的第二入口横向流段。

较佳地,其中该转轴座的第一出口流道具有一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出口流段、及一连通该第一出口流段与该第一上油气室之间的第一出口横向流段。

较佳地,其中该转轴座的第二出口流道具有一与外界连通的第二出口流段、一连通该第二出口流段的第二出口横向流段、及一连通该第二出口横向流段与该第二上油气室之间的第二出口纵向流段。

较佳地,其中该内中空圆柱的第一内端部与该分流座之间设有一第一密封单元。

较佳地,其中该外中空圆柱的第一外端部与该分流座之间设有一第二密封单元。

较佳地,其中该内中空圆柱的第二内端部是螺设在该转轴座。

较佳地,其中该外中空圆柱的第二外端部是螺设在该转轴座。

较佳地,其中该外中空圆柱与该内中空圆柱为同一轴心。

据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其主要在一分流座与一转轴座之间设有同轴心的内中空圆柱与外中空圆柱,并藉由内中空圆柱所形成的第一流道以及外中空圆柱与内中空圆柱之间所形成的第二流道,分别与该分流座及转轴座形成一第一流道路径与一第二流道路径,而得以提供一种高转速、高现速度的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同时降低制作成本、提升使用寿命,更得以大幅减少密封组件的使用,并降低密封组件的接触面积,以大幅降低摩擦损耗密封组件,降低流体渗出的可能。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他的功效,兹举一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A是中国台湾申请第102223161号组合式旋转接头的剖面图。

图1B是中国台湾申请第099115267号旋转接头及采用该旋转接头的旋转工作台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已知〕

环体11 环体通道111

容置空间112 旋转主轴12

主轴通道121 密封组件13

轴承14 螺丝15

转体16 环形流道161

转轴座17 开口171

输出件18

〔本实用新型〕

分流座20 第一入口流道21

第一下油气室22 第二入口流道23

第二入口流段231 第二入口横向流段232

第二下油气室24 转轴座30

第一出口流道31 第一出口流段311

第一出口横向流段312 第一上油气室32

第二出口流道33 第二出口流段331

第二出口横向流段332 第二出口纵向流段333

第二上油气室34 内中空圆柱40

第一内端部41 第二内端部42

第一流道43 外中空圆柱50

第一外端部51 第二外端部52

第二流道53 第一密封单元61

第一密封组件611 第一限位扣612

第二密封单元62 第二密封组件621

第二限位扣622 塞件90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其主要是由一分流座20、一转轴座30、一内中空圆柱40、及一外中空圆柱50所组成,其中:

该分流座20,具有一第一入口流道21、一与该第一入口流道21相通的第一下油气室22、一第二入口流道23、及一与该第二入口流道23相通的第二下油气室24;本实施例中,该分流座20的第二入口流道23具有一与外界连通的第二入口流段231、及一连通该第二入口流段231与该第二下油气室24之间的第二入口横向流段232,其中该第二入口横向流段232是由该分流座20的外侧面向内加工所成型,因此在分流座20的外侧面旋塞一塞件90至该第二入口横向流段232。

该转轴座30,具有一第一出口流道31、一与该第一出口流道31相通的第一上油气室32、一第二出口流道33、及一与该第二出口流道33相通的第二上油气室34;本实施例中,该转轴座30的第一出口流道31具有一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出口流段311、及一连通该第一出口流段311与该第一上油气室32之间的第一出口横向流段312;另外,该转轴座30的第二出口流道33具有一与外界连通的第二出口流段331、一连通该第二出口流段331的第二出口横向流段332、及一连通该第二出口横向流段332与该第二上油气室34之间的第二出口纵向流段333,其中该第一、第二出口横向流段312、332是由该转轴座30的外侧面向内加工所成型,因此在转轴座30的外侧面旋塞一塞件90至该第一、第二出口横向流段312、 332;其次,该第二出口纵向流段333是由该转轴座30的一端面向内加工所成型,因此在转轴座30的端面旋塞一塞件90至该第二出口纵向流段333。

该内中空圆柱40,设在该分流座20与转轴座30之间,并具有一枢设在该分流座20且邻接该第一下油气室22的第一内端部41、一插置在该转轴座30且邻接该第一上油气室32的第二内端部42、一贯穿该第一、第二内端部41、42之间且与该第一下油气室22及第一上油气室32相通的第一流道43;本实施例中,该内中空圆柱40的第一内端部41与该分流座20之间设有一第一密封单元61,该第一密封单元61是由一密封设在该第一内端部41与该分流座20之间的第一密封组件611、及一设在该分流座20且用以限制该第一密封组件611脱离该分流座 20的第一限位扣612所组成;另外,该内中空圆柱40的第二内端部42是螺设在该转轴座30,当然亦可利用焊接、螺丝逼迫、黏接等,使该内中空圆柱40与该转轴座30同动即可。

该外中空圆柱50,套置在该内中空圆柱40,并具有一枢设在该分流座20且邻接该第二下油气室24的第一外端部51、一插置在该转轴座30且邻接该第二上油气室34的第二外端部52、一贯穿该第一、第二外端部51、52之间且与该第二下油气室24及第二上油气室34相通的第二流道53;本实施例中,该外中空圆柱 50的第一外端部51与该分流座20之间设有一第二密封单元62,该第二密封单元62是由一密封设在该第二外端部52与该分流座20之间的第二密封组件621、及一设在该分流座20且用以限制该第二密封组件621脱离该分流座20的第二限位扣622所组成;另外,该外中空圆柱50的第二外端部52是螺设在该转轴座,当然亦可利用焊接、螺丝逼迫、黏接等,使该外中空圆柱50与该转轴座30同动即可;最后该外中空圆柱50与该内中空圆柱40为同一轴心。

以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主要构件的结构及其组态说明。据此,本实用新型的作动方式与功效说明如下。

藉由彼此相通的该分流座20的第一入口流道21、第一下油气室22、该内中空圆柱40的第一流道43及该转轴座30的第一上油气室32、第一出口流道31形成一第一流道路径;而藉由彼此相通的该分流座20的第二入口流道23、第二下油气室24、该外中空圆柱50的第二流道53及该转轴座30的第二上油气室34、第二出口流道33形成一第二流道路径,藉此,可作为供应管道连接工作站及外部气或液等流体供应源之用。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下述功效:

其一、降低制作成本、提升使用寿命。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其主要在一分流座20与一转轴座30之间设有同轴心的内中空圆柱40与外中空圆柱 50所组成,且该内中空圆柱40与外中空圆柱50的一端部都是枢设在该分流座 20、另一端部则螺设在该转轴座30而产生同动,因此,该分流座20、转轴座30、内中空圆柱40、及外中空圆柱50不须如同先前技术所提的旋转接头一样,需进行过多的钻孔加工以及过多的锁固作业,是以,本实用新型确实得以降低制作成本、提升使用寿命。

其二、降低流体渗出的可能。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其主要在一分流座20与一转轴座30之间设有同轴心的内中空圆柱40与外中空圆柱50所组成,且该内、外中空圆柱40、50与该分流座20之间分别仅需设置第一、第二密封单元61、62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大幅减少了密封组件611、621的使用,并降低密封组件611、621的接触面积,以大幅降低摩擦损耗密封组件611、621,降低流体渗出的可能。

其三、降低组装公差。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其主要在一分流座 20与一转轴座30之间设有同轴心的内中空圆柱40与外中空圆柱50所组成,且该分流座20、转轴座30、内中空圆柱40与外中空圆柱50皆为单一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不须如同先前技术所提的旋转接头一样,会有组装后的累积公差产生、以及造成流道的错位,藉以达到降低组装公差以及避免流量不足的功效。

其四、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环状分流型旋转接头的结构设计,使得旋转的外径小,转动惯量低,所以达到高转速、高线速度的优点,然而高速旋转时,因密封组件较少,且接触面积少(外径小),所以能大幅降低摩擦损耗密封组件,且不会摩擦造成热效应的情况产生。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及图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