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级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3462发布日期:2018-08-04 16:18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输入连杆、输出连杆及介入在输入连杆与输出连杆之间的耦合器连杆的杠杆曲柄机构方式的无级变速器,更详细而言,涉及多个输入连杆一体化,多个耦合器连杆一体化,并且通过将单向离合器介入在执行刮水器运动的多个输出连杆上使得外接的多个输出齿轮彼此齿轮啮合的无级变速器。



背景技术:

通常,减速器分为通过组合不同尺寸的齿轮以规定的减速比输出动力的恒定减速器和通过应用锥形减速装置可以改变减速比的无级变速器。

从电动机或发动机等发电机产生的旋转动力以高旋转速度输出,但力量(转矩)弱。因此,大多数工业机器采用减速装置来增加扭矩。

此时,减速器在减小从发电机传递的旋转速度的同时增加扭矩。但是,所述减速器减小从发动机供应的旋转速度的同时增加扭矩,若施加在输出轴上的负载大于输出轴的输出转矩,则负载可能会反向运行在电机或发动机上,从而缩短电动机或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此外,当大于输出轴的输出转矩的负载在电动机或发动机上反向运转时,不能将目标输出供应到输出轴。

在由本发明的发明人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07-0064349号中公开了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无级变速器。

在上述专利申请中公开的无级变速器具有杠杆曲柄机构,该杠杆曲柄机构设置在通过外力(如电动机或发动机)在一个方向上旋转的输入轴和从所述输入轴接收驱动力传递至外部的输出轴之间。

该杠杆曲柄机构是公知的机构,其将输入轴的单向旋转运动转化为输出轴在预定角度范围内做往复枢转运动,使用这种公知机构的装置可对应于例如玻璃刮水器驱动装置。

然而,对于使用所述杠杆曲柄机构的现有无级变速器,动力传递系统偏向一侧,这在操作期间引起振动或噪音。

在由本发明的发明人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08-0092992号中公开了能够解决该问题的无级变速器。

如图1及图2所示,上述文献中公开的无级变速器包括:输入轴1,可旋转地安装在框架上并接收从外部输入的旋转力;一对从动轴2、2`,在中间介入所述输入轴1平行于所述输入轴1布置,并且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框架上的同时,从输入轴1接收动力;一对可变输入连杆3、4,连接到所述输入轴1,以便通过传递的旋转力而旋转,并且一对反作用力装置3a、4a分别将旋转半径通过外部负载而变化的一对可变销P1、P2朝放射方向弹性加压,并且一对可变输入连杆3、4分别容纳一对反作用力装置3a、4a与所述一对可变销P1、P2;两对输出连杆7、8;7`、8`,介入单向离合器轴承5、6;5`、6`,使得一端外接,单向离合器轴承5、6;5`、6`仅朝单向接收传递到所述一对从动轴2、2`的双方向旋转力,使得将所述一对从动轴2、2`分别朝单向旋转;以及两对耦合器连杆9、10;9`、10`,一端分别可旋转地与所述一对可变销P1、P2结合,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两对输出连杆7、8;7`、8`可旋转地结合。

所述一对可变销P1、P2相对于彼此以180度的相位差布置,所述两对输出连杆的输出连杆7、7`可以布置成所述一个输出连杆7具有相对于所述另一个输出连杆7`在旋转方向上大于0度小于180度的相位差,并且另一输出连杆8、8`也可以布置为所述一个输出连杆8具有相对于所述另一个输出连杆8`在旋转方向上大于0度小于180度的相位差。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两对输出连杆7、8;7`、8`和所述一对从动轴2、2`之间的驱动结合方式是,在所述一对从动轴2、2`的分别的两端介入单向离合器轴承5、6;5`、6`的状态下,所述输出连杆7、8;7`、8`的一端固定地外接。

在所述一对从动轴2、2`分别固定地外接一对输出齿轮G3、G3`,在所述一对输出齿轮G3、G3`之间啮合地配置有最终输出齿轮G4。

与待传递动力的外部装置的从动轴(未图示)和最终输出轴15固定地内接在所述最终输出齿轮G4。

由所述结构构成的现有的无级变速器由于耦合器连杆、输出连杆及从动轴相对于所述可变输入连杆对称地布置,因此,在操作期间不产生振动,并且产生比现有情况更低的噪音,此外,由于固定地外接在两个从动轴之间的一对输出齿轮彼此啮合且最终输出齿轮介于一对输出齿轮之间,因此所述一对输出齿轮可以彼此配合以使所述最终输出齿轮沿单向旋转,从而,输出齿轮可以用很大的力旋转,由此,能够以较大的力驱动外部装置。

然而,在具有180度相位差做连杆运动的第一连杆单元3、9、9`、7、7`和第二连杆单元4、10、10`、8`之间无级变速器朝输入轴1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因此,无级变速器体积增大,此外,所述第一连杆单元和第二连杆单元在与从动轴之间介入单向离合器的状态下具备180度相位差做旋转运动,即,朝相反方向做旋转运动,从而,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单元交替地将输入轴1的动力传递到从动轴,然而,由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单元在做正向运动期间传递动力并且在反向运动期间不传递动力,因此动力传递力度较弱。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如在本发明的发明人提交并授权的韩国专利第10-1354154号中所公开的,除了使用具有90度的相位差的第一连杆单元和第二连杆单元之外还使用第三连杆单元和第四连杆单元时,会增加无级变速器的部件数量。

具有90度相位差的所述四个输出连杆的现有无级变速器为,在四个输出连杆和四个输出齿轮之间仅介入四个单向离合器,仅通过输出连杆的单向刮水器运动向输出齿轮传递驱动力,因此,会发生动力传递中断现象,尤其因四个输出齿轮不会相互啮合保持平衡力较弱,另外,由于从输入侧和输出侧传递的负载集中在所述两个单向离合器和两个输出齿轮上,因此导致耐久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诸多问题而提出的。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多个输入连杆构成一个输入连杆,多个耦合器连杆与一个耦合盘一体化,在做刮水器运动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连杆之间介入离合器,使得即便外接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中两个输出齿轮通过所述离合器进入滑动状态,通过剩余两个输出齿轮强制性地朝传递动力的方向转动来传递动力的无级变速器。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杠杆曲柄机构方式的无级变速器,将现有的彼此分离的多个耦合器连杆设置为单个耦合盘,由此,与现有情况相比,部件数量减少并且公差管理更容易,从而,制造成本及维护成本与现有情况相比显着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杠杆曲柄机构方式的无级变速器,在做刮水器运动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连杆之间介入离合器,使得在外接的偶数的四个输出齿轮中至少两个输出齿轮通过剩余至少两个输出齿轮的协助下朝接收动力的方向旋转,使得能够防止动力传递的中断,并且可以将现有动力的两倍的动力传递至输出轴,并具有所述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相互啮合的结构,从而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使用现有的杠杆曲柄机构的无级变速器的概念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输入连杆处于无级变速移动180度状态的概念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用于移动图3的可变销的位置的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图3的输出齿轮与最终输出齿轮的结合状态的概念图。

图6是示出图3的枢轴的偏心轴、耦合盘以及可变销的结合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可变销位于输出轴的枢轴线上时,可变销位于输出轴的枢轴线上的偏心位置时的偏心轴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8是示出一个例子的图,在图5的输出齿轮中设置在一侧的小齿轮朝一侧延伸的延伸齿轮的图。

图9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当邻近可变销的大齿轮位于12点的方向时设置有正反方向切换单元的无级变速器的横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当邻近可变销的小齿轮位于12点的方向时设置有正反方向切换单元的无级变速器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括:机壳,以输出轴的旋转中心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可旋转地与所述输出轴外接,并且输入驱动齿轮与输入轴固定地外接,输入驱动齿轮与输入从动齿轮啮合,从所述输入轴接收动力以所述输出轴为中心旋转,使得作用为杠杆曲柄机构的输入连杆;可变销,安装在所述机壳的一侧,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中心,使得朝所述输出轴的半径方向移动;耦合盘,与所述可变销外接,以便所述可变销随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中心偏心作用为耦合器连杆与所述可变销一起朝所述输出轴的半径方向移动;至少四个偶数枢轴,最终输出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固定地外接,在所述最终输出齿轮周围具有相同相位差啮合的第一组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在最终输出齿轮与第一组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的分别上介入离合器来内接;至少四个偶数偏心轴,与所述可变销相视的所述至少四个枢轴的分别的一端朝所述可变销的方向突出与所述枢轴结合,使得超出所述枢轴的旋转中心,所述至少四个枢轴作用为输出连杆,从而所述可变销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中心时,在所述输出轴周围具备相同相位差;以及轨道环,一体地设置于所述耦合盘,以引导所述至少四个偶数偏心轴,使得所述至少四个偶数偏心轴能够围绕所述枢轴的旋转中心旋转并围绕所述输出轴的自转中心进行公转。

以下参照图3至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

图3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附图标记100。

所述无级变速器100包括:壳体1;输入轴10,相互平行地配置并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1;机壳30,以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可旋转地结合在所述壳体1的内部,并且可旋转地与所述输出轴20外接,并且输入驱动齿轮11与所述输入轴11固定地外接,输入驱动齿轮31与输入从动齿轮31固定地外接,从所述输入轴10接收动力以所述输出轴20为中心旋转,使得作用为杠杆曲柄机构的输入连杆;可变销40,安装在所述机壳30的一侧,位于所述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使得朝所述输出轴20的半径方向移动;如图1及图6至图7所示,耦合盘50,与所述可变销40外接,以便所述可变销40随着所述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偏心配置于以所述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做旋转运动的所述机壳30的内部,并作用为耦合器连杆与所述可变销一起朝所述输出轴的半径方向移动;至少四个偶数枢轴60,最终输出齿轮21与所述输出轴20固定地外接,在所述最终输出齿轮21周围具有相同相位差啮合的第一组及第二组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61的分别上介入离合器来内接(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四个输出齿轮,四个枢轴);至少四个偶数偏心轴62,在与所述可变销40相视的所述至少四个枢轴60的分别的一端朝所述可变销40的方向突出,使得超出所述枢轴60的旋转中心,所述至少四个枢轴作用为输出连杆,从而所述可变销40位于所述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时,在所述输出轴20周围具备相同相位差;以及轨道环51,一体地设置于所述耦合盘50,以引导所述至少四个偶数偏心轴62,使得所述至少四个偶数偏心轴62能够围绕所述枢轴60的旋转中心旋转并围绕所述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旋转。

如图5所示,在第一组及第二组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61中,第一组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61包括大齿轮61a(在轴向上较长)和在输出轴20的周向上以相同的相位差交替配置的小齿轮61b(在轴向上较短),使得在输出轴20的周向上相邻的齿轮分别啮合,并且第二组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61包括小齿轮61b和大齿轮61a,所述小齿轮61b和大齿轮61a在输出轴20的周向上以相同的相位差交替布置,使得彼此相邻的齿轮彼此啮合。

即,图5示出了第一组及第二组的大齿轮之间具有90度相位差并且第一组及第二组的小齿轮之间也具有90度相位差。

因此,在输出轴20的周向上位于12点方向位置的大齿轮61a、位于3点方向的小齿轮61b、位于6点方向的大齿轮61a以及位于9点方向的小齿轮61b依次布置成单层,使得沿周向相邻齿轮之间,即大齿轮61a和小齿轮61b彼此啮合,另外,在输出轴的周向上,位于12点位置的小齿轮61b、位于3点方向的大齿轮61a、位于6点方向的小齿轮61b以及位于9点方向的大齿轮61a依次布置成单程,使得沿周向的相邻的齿轮之间,即大齿轮61a和小齿轮61b彼此啮合。

此外,大齿轮61a通过介入于大齿轮61a和所述枢轴60之间的反方向离合器C1与最终输出齿轮21啮合,并且正方向离合器C2介入于小齿轮61b和所述枢轴60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小齿轮61b不与最终输出齿轮21啮合。

所述可变销40与用于定位所述可变销40的定位装置结合,以便可在所述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与偏离所述输出轴20的半径方向的偏心位置之间可移动。

对于定位装置,可以采用本发明的发明人授予的韩国专利第10-1101366号和第10-1389280号以及待审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006992号中公开的装置。

如上所述配置的无级变速器100可以如下操作。

当输入轴10正向旋转时,机壳30经由输入驱动齿轮11和输入从动齿轮31以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轴线在反方向上旋转。

此时,当通过定位装置将可变销40定位在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时,耦合盘50的中心也位于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由此,所述第一组及第二组的至少四个偶数枢轴60的偏心轴62以所述输出轴的旋转中心旋转,但不会绕转枢轴60的旋转中心,从而输入轴10的转动不会传递到输出轴20。

当通过定位装置将可变销40移动到偏离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定位在偏心位置时,所述第一组及第二组的至少四个偶数枢轴60的偏心轴62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中做旋转运动,使得在枢轴60的旋转中心旋转(刮水器运动)。

当所述偏心轴62进行公转与自转时,偏心轴62以预定角度围绕枢轴60的旋转中心进行刮水器运动,并且一体地结合到偏心轴62的枢轴60也在预定角度内围绕枢轴60的旋转中心做正反往返运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四个枢轴60布置在输出轴20的周围并间隔开90度的相位差。因此,当具有0度至180度之间的相位差的两个枢轴60沿相反方向旋转时,具有180度至360度之间的相位差的另外两个枢轴60朝正方向旋转。

因此,在通过在所述枢轴60介入反方向离合器C1来外接的大齿轮61a和在所述枢轴60介入正方向离合器C2外接的小齿轮61b中,位于12点方向的大齿轮61a与通过枢轴60的反向旋转来驱动反方向离合器C1,并且与枢轴60一起沿相反方向旋转。由此,大齿轮61a从枢轴60接收输入侧的动力传递到最终输出齿轮21,三点方向的小齿轮61b由于枢轴60的反向旋转而不与正方向离合器C2啮合,因此,小齿轮61b与反向旋转的所述大齿轮61a啮合,朝正方向空转,位于6点方向的大齿轮61a由于枢轴60的正向旋转而不与反方向离合器C2啮合,位于9点方向的小齿轮61b由于枢轴60的正向旋转而不与正方向离合器C2啮合,因此,将空转的6点方向的大齿轮61a强制性地朝相反转动,从而从枢轴60接收输入侧的动力传递至最终输出齿轮21,最终,所述两个大齿轮61a始终向最终输出齿轮21传递动力。

因此,由于第一组的大齿轮61a与第二组的大齿轮61a具有90度的相位差,因此,内接于第一组的两个大齿轮61a的两个枢轴60从正向切换到反向或从反向切换到正向时,虽然发生两个枢轴60一时停止的状态,然而,由于与第一组的大齿轮61a以90度的相位差设置的第二组的大齿轮61a处于动力传递状态,从而所述最终输出齿轮21始终通过第一组及第二组的大齿轮不间断地接收动力。

在该状态下,当可变销40从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远离时,所述枢轴60的刮水器运动的旋转角度增大,从而增加输出轴20的速度。可变销40接近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时,所述枢轴60的刮水器运动的旋转角度减小,从而降低输出轴20的速度,当可变销40位于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时,所述偏心轴62仅公转而不自转,由此,所述四个枢轴60不能执行刮水器运动,因此不能将输入侧的动力传递到输出轴20。

由于第一组的大齿轮和小齿轮彼此啮合,并且第二组的大齿轮和小齿轮彼此啮合,因此两个大齿轮61a从输入侧或输出侧接收的负载分散至与所述两个大齿轮61a啮合的两个小齿轮61b,使得无级变速器能承受比现有情况更大的负载,此外,无级变速器能够向输出轴不间断地传递动力的同时保持平衡执行无级变速。

当所述无级变速器100应用于输出轴能够在倾斜下坡道路上由于惯性而比输入轴更快旋转的汽车时,所述无级变速器100还可以包括发动机制动装置70以防止所述输出轴比所述输入轴旋转得更快。

如图3所示,所述发动机制动单元70包括:环形内齿轮71,设置在机壳30的一侧,机壳30通过输入轴10围绕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旋转,使得与所述机壳30一起围绕所述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旋转;固定轴72,基端固定地安装在所述壳体1的一侧上,并且前端在与所述壳体1的另一方向上与所述输出轴20平行地延伸;惰轮73,可旋转地与所述固定轴72外接,并与所述内齿轮71啮合;以及制动齿轮74,在所述输出轴20介入正方向离合器C3,并与所述惰轮73啮合。

当输出轴20没有沿着正方向比机壳30旋转得更快时,所述正方向离合器C3允许所述制动齿轮74空转,当输出轴20沿着正方向比机壳30旋转得更快时,正方向离合器C3与制动齿轮74啮合,使得输出轴20的旋转被机壳30抑制的同时以与机壳30的旋转数相同的旋转数来使所述输出轴20旋转。

在应用所述发动机制动装置70的情况下,省略后述的正方向离合器C4。

所述无级变速器100还包括插入在所述输入轴10和所述输入驱动齿轮11之间的正方向离合器C4,以准备不旋转输出轴10仅反旋转输出轴20的情况。所述正方向离合器C4在输入轴10旋转的正方向上被啮合,使得当动力从输入侧传递到输入轴10时,正旋转离合器C4与所述输入从动齿轮31啮合以将所述机壳30朝反方向旋转,例如,在发动机或电动机停止的情况下,若不从输入侧向输入轴10传递动力,则输出轴20向反方向旋转而使车辆或自行车倒车时,夹在所述大齿轮61a与所述枢轴60之间的反方向离合器C1啮合以使机壳30沿相反方向转动,因此,所述正方向离合器C4成为非啮合状态,从而,输出轴20可自由朝相反的方向转动。

所述无级变速器100作为所述定位装置除了本发明的发明人授予的韩国专利第10-1101366号和第10-1389280号中的装置和待审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006992号的装置之外,与汽车的加速器踏板或摩托车的加速节气门可操作地连接并排除需要电/电子控制的现有机械及电气变化技术的需求,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最小化缺陷的发生因素。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滚筒210,与所述输入轴10的一端或输出轴20的一端固定地外接,在本实施例中,滚筒被示出为结合到输入轴;可变销机壳220,所述可变销40的基端41以可嵌合方式被安装在内部,使得所述可变销40可沿着所述输出轴20的半径方向移动,从而安装在所述壳体1;伸缩杆230,沿所述输出轴20的半径方向延伸并安装在所述可变销的基端41上,以便能够与所述可变销的基端41一起在所述输出轴20的半径方向上移动;凸轮轴240,垂直于所述伸缩杆230的延伸方向且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1上;凸轮250,固定地外接在所述凸轮轴240的前端并且与伸缩杆230的端部接触以使所述伸缩杆230随着所述凸轮轴240的正反旋转运动在输出轴20的半径方向的两方向中选择性地朝一个方向移动;枢转杆260,固定地外接在所述凸轮轴240的基端;绳270,一端固定在枢转杆260,另一端多次卷绕在所述滚筒210上,并固定在未图示的加速节气门或油门踏板上的变速杆上。

第一弹簧S1和第二弹簧S2设置在所述伸缩杆230的两端,所述可变销40的基端41置于第一弹簧S1和第二弹簧S2的其间。

与所述第一弹簧S1的另一端接触的第一按压片281固定地外接在靠近所述凸轮250的所述伸缩杆230的一端,第一按压片281的一端在与所述伸缩杆230外接的状态下与所述可变销40的基端41的一侧接触。

在所述伸缩杆230的远离所述凸轮25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按压片282,第二按压片282与第二弹簧S2的另一端接触,第二弹簧S2的一端与所述可变销40的基端41的另一侧接触,使得与所述第二弹簧S2内接的第二按压片282安装在所述壳体1上。

由所述结构构成的定位装置为,当变速杆朝拉动绳270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绳270被张紧在所述滚筒210上,并被输入轴10的旋转力拉动,使得,所述枢转杆260被所述绳270朝单向旋转,使得将所述凸轮轴240朝单向旋转翼转动所述凸轮250,使得与所述凸轮250接触的伸缩杆230在按压第一弹簧S1及第二弹簧S2的同时,朝半径外侧方向移动执行加速,当变速杆朝释放绳270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绳270在所述滚筒210成为松弛状态,使得所述滚筒210相对所述绳270空转的状态下,所述枢转杆260的拉动力被释放,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弹簧S1及第二弹簧S2的恢复力所述伸缩杆230按压所述凸轮250以使所述凸轮轴240沿相反方向转动,然后,当使所述枢转杆260向相反方向转动时,所述伸缩杆230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移动而进行减速。

当所述变速杆朝降低或增加速度的方向移动后停止时,变速杆与滚筒210之间的绳270的部分成为松弛状态,并且滚筒210与枢转杆260之间的绳270的部分成为拉紧状态,由此,可变销40不能再移动到降低或增加速度的方向。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所述无级变速器100将输出轴20正向旋转,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附加实施例,为了使输出轴20沿相反方向旋转,进一步具备如图9及图10所示的正反方向切换单元80。

如所述实施例,在第一组及第二组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61中,第一组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61包括大齿轮61a(在轴向上较长)和在输出轴20的周向上以相同的相位差交替配置的小齿轮61b(在轴向上较短),使得在输出轴20的周向上相邻的齿轮分别啮合,并且第二组的至少四个偶数输出齿轮61包括小齿轮61b和大齿轮61a,所述小齿轮61b和大齿轮61a在输出轴20的周向上以相同的相位差交替布置,使得彼此相邻的齿轮彼此啮合,如图8所示,所述正反方向切换单元80包括:反向旋转齿轮81:从可变销40远离配置的第二组的小齿轮61b朝远离所述可变销40的方向进一步延伸,使得成为延伸齿轮61`的状态下,如图9及图10所示,可旋转地与所述输出轴20外接,使得一端与所述延伸齿轮61`啮合;正向旋转齿轮82,从所述反向旋转齿轮81朝远离所述可变销40的方向隔开,使得与所述输出轴20固定地外接;最终输出轴83,与所述输出轴20平行地延伸,使得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1上;以及离合器齿轮84,与所述最终输出轴83外接以能够朝所述最终输出轴83的轴线方向移动,当朝所述可变销40侧移动时,与所述反旋转齿轮81啮合,朝与所述可变销40远离的方向移动时,与所述正旋转齿轮82啮合。

当所述离合器齿轮84与所述正反旋转齿轮82啮合时,如上所述配置的正反方向切换单元80将输出轴20沿正向旋转,由此使所述最终输出轴83沿相反方向旋转,当所述离合器齿轮84与所述反旋转齿轮81啮合时,即便输出轴20通过第一组的输出齿轮61朝正方向旋转,由于反旋转齿轮81可旋转地外接在输出轴20上,使得无法向最终输出轴83传递动力,但在所述枢轴60介入正方向离合器C2,使得外接的第二组的延伸齿轮61`与反旋转齿轮81啮合,使得将所述反旋转齿轮81朝反方向旋转,从而将所述最终输出轴83朝反方向旋转。

在所述枢轴60上介入正方向离合器C2来外接的小齿轮61b中12点方向的大齿轮61a通过枢轴60的反方向旋转啮合在反方向离合器C1上,使得与枢轴60一起朝反方向旋转,从而从枢轴60接收输入侧的动力传递到最终输出齿轮21,位于3点方向的小齿轮61b通过枢轴60的反方向旋转不会与正方向离合器C2啮合,而是与反方向旋转的所述大齿轮61a啮合朝正方向空转,位于6点方向的大齿轮61a通过枢轴60的正方向旋转不会与反方向离合器C1啮合,位于9点方向的小齿轮61b通过枢轴60的正方向旋转与正方向离合器C2啮合,使得朝正方向旋转后将空转的所述6点方向的大齿轮61a强制性地反旋转,使得从枢轴60接收输入侧的动力传递至最终输出齿轮21,最终,所述两个大齿轮61a始终向最终输出齿轮21传递动力。

在该状态下,当可变销40从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原理时,所述枢轴60的刮水器运动的旋转角度增加,从而使输出轴20的速度沿相反方向增加。当可变销40接近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时,所述枢轴60的刮水器运动的旋转角度减小,从而减小输出轴20的反向速度,当可变销40位于输出轴20的旋转中心时,所述偏心轴62仅进行公转运动而不进行自转运动,使得所述四个枢轴60不能进行刮水器运动,从而不能将输入侧的动力传递至输出轴2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