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耕机换挡拉杆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4948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微耕机换挡拉杆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微耕机换挡拉杆机构。



背景技术:

微耕机以小型柴油机或汽油机为动力,配备相应农具可完成旋耕、犁耕、播种、脱粒、抽水、喷药、发电和运输等多项作业。微耕机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平原、山区、丘陵等地区。微耕机还可牵引拖挂车进行短途运输,可以在田间自由行时,便于用户使用和存放,省去了大型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山区田块的烦恼,是广大农民消费者替代牛耕的最佳工具。

微耕机上均设有转换其运动状况的挡位机构,现有的挡位机构是在微耕机的换挡臂上安装一个拉杆,拉杆滑动连接在微耕机的扶手架上,通过前后推拉拉杆,使换挡臂摆动实现换挡。此换挡机构存在以下问题:1、换挡时换挡臂摆动需要多大力,就需要对拉杆施加同等的力进行前后推拉,而换挡臂通常与微耕机内的换挡齿轮箱连接,其转动需要较大的力作用,使得此换挡机构操作时非常费力;2、由于上述换挡机构需要施加较大的力进行换挡,操作者在施加较大力度时较难控制,容易造成跳挡,操作者若来不及临时应变控制微耕机,容易发生事故;3、拉杆前后推拉进行换挡时,操作者的手将会随着拉杆前后移动,若操作者站在距拉杆较远的位置,操作者的手在推动拉杆时有可能够不着拉杆;若操作者站在离拉杆较近的距离时,操作着的手在拉动拉杆时若力度控制不当会使拉杆撞到操作者的身体,给操作者造成伤害;4、上述换挡机构通常没有挡位标识,或者将挡位标识标在微耕机的侧面,不便于操作者查看挡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微耕机换挡拉杆机构,以解决现有的换挡机构操作起来十分费力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微耕机换挡拉杆机构,包括换挡外罩、雏鸟板、上换挡杆,与换挡臂连接的下换挡杆,固定在扶手架上的换挡支撑杆;所述换挡外罩的下端固定套置在换挡支撑杆上,所述雏鸟板的上部与换挡支撑杆转动连接,雏鸟板的下部与下换挡杆转动连接,雏鸟板的中部与上换挡杆固定连接;所述换挡外罩的上端面设有标示,所述雏鸟板的上端呈指向标示的指针状。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换挡时,对上换挡杆的自由端在竖直方向上用力,即上抬或者下压上换换挡杆的自由端;上换挡杆的固定端与雏鸟盘的中部固定,上换挡杆的自由端受力,力将会通过上换挡杆传递至雏鸟板,使得雏鸟板的中部受到上下的作用力。雏鸟板的上端与换挡支撑杆转动连接,换挡支撑杆固定在扶手架上,雏鸟板的中部受力可使雏鸟板的上部沿换挡支撑杆转动,从而带动雏鸟板的下端前后摆动。雏鸟板的下端与下换挡杆转动连接,雏鸟板的下端摆动将会拉动下换挡杆前后运动,从而拉动换挡臂前后摆动实现换挡。

使用本机构换挡时,雏鸟板的上端将会随着雏鸟板的上部转动而摆动,雏鸟板的上端呈指向标示的指针状;因此雏鸟板摆动时,雏鸟板的上端将会纸箱换挡外罩上不同的标示;由于标示设置在换挡外罩的上端面,操作者俯视即可看到标示。

上述上换挡杆与雏鸟板固定的一端为上换挡杆的固定端,另一端则为上换挡杆的自由端。

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机构将换挡操作从原来的前后推拉的施力方式转换成上抬下压的施力方式,从而使操作者在操作换挡时手无需随拉杆前后移动,防止操作者操作换挡时手够不着或者拉杆会撞到操作者身体的情况。本机构以上换挡杆、雏鸟板组成杠杆,以雏鸟板的上部与换挡支撑杆转动连接处为支点,由于上换挡杆的自由端至支点的距离远远大于支点至雏鸟板下端的距离,使得本机构组成的杠杆为省力杠杆;仅需要在上换挡杆的自由端施加较小的作用力,即可使雏鸟板的下部具有较大的摆动力,从而使下换挡杆受到较大的拉力,实现换挡。本机构中施加较小的力即可实现换挡,较小的力操作者很容易控制,从而大大减少了出现调挡的情况,降低了事故发生率。本机构中标示设置在换挡外罩的上端面,操作者俯视即可看到标示,非常方便操作者查看挡位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机构省力、方便操作,也有效减少了了跳挡的情况发生。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还包括螺栓,所述雏鸟板的中部横向设有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所述上换挡杆的端部设有与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相对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轴孔和第一通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二轴孔和第二通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可通过螺栓穿过第一轴孔和第一轴孔、第二轴孔和第二通孔,将上换挡杆固定在雏鸟板的中部,使雏鸟板的中部与上换挡杆的固定连接可拆卸,便于雏鸟板和上换挡杆的生产制造和装配。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所述第二轴孔的上方设有第三轴孔,第二轴孔的下方设有第四轴孔。本机构使用在不同的微耕机机型上时,上换挡杆自由端受力上下移动的弧度不同。当上换挡杆的自由端在使用时向上抬会与扶手架发生干涉时,可将上换挡杆的固定端通过螺栓将第一轴孔与第一通孔固定、第三轴孔与第二通孔固定,使上换挡杆的自由端上移,防止上换挡杆在使用时与扶手架接触发生干涉,影响本机构的使用。当上换挡杆的自由端在使用时向下压会与地面发生干涉时,可将上换挡杆的固定端通过螺栓将第一轴孔与第一通孔固定、第四轴孔与第二通孔固定,使上换挡杆的自由端下移,防止上换挡杆在使用时与地面接触发生干涉,影响本机构的使用。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所述换挡外罩包括扇形框和与换挡支撑杆配合的孔套,扇形框的弧形端面上设有标示。扇形框结构美观、节省材料,且便于在水平方向设置标示,便于操作者俯视即可看到。将标示与雏鸟板的上端位置对应,然后在孔套的两端将孔套抵紧,使换挡外罩与换挡支撑轴的固定连接,使本机构在装配完成后换挡外罩不会在换挡支撑杆的上转动,从而便于标示位置的确定。

优选方案四:作为优选方案三的优选,所述雏鸟板的上部设有与孔套间隙配合的第六轴孔,所述扇形框的厚度小于孔套的厚度,雏鸟板的厚度小于孔套与扇形框的厚度差。使雏鸟板的上部通过孔套与换挡支撑杆转动连接,便于在装配时将孔套的两端抵紧以固定换挡外罩。雏鸟板的厚度小于孔套与扇形框的厚度差,使得孔套的两端被抵紧使,雏鸟板不受影响能在孔套外部转动,便于本机构的使用。

优选方案五: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优选,还包括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换挡支撑杆顺次包括与第一螺母配合的第一螺纹段、与扶手架固定的第一光杆段、阶梯段、与换挡外罩配合的第二光杆段、与第二螺母配合的第二螺纹段;所述阶梯段的外径大于第一光杆段、第二光杆段的外径。

使用本机构时,可在扶手架相应位置开设孔,将换挡支撑杆的第一光杆段穿过扶手架上的孔,将第一螺母在第一螺纹段上拧紧,由于阶梯段的外径大于第一光杆段的外径,在阶梯轴和第一螺母的作用下,实现将换挡支撑杆固定于扶手架上,其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将换挡外罩套置在第二光杆段,并在第二螺纹段拧紧第二螺母;由于阶梯段的外径大于第二光杆段的外径,在阶梯段和第二螺母的作用下可将换挡外罩的孔套两端抵紧,从而将换挡外罩固定在换挡支撑杆上。

优选方案六:作为优选方案五的优选,所述阶梯段的横截面呈六边形。在其装配过程中可通过扳手夹持阶梯段,从而防止装配过程中,换挡支撑杆转动影响本机构的装配过程。

优选方案七:作为优选方案六的优选,所述第二螺母为盖形螺母。盖形螺母可将第二螺纹段外侧露出的部分盖上,防止水分或其他一些腐蚀性物质进入第二螺纹段内,从而起到防锈的作用,进而提高其本身以及连接件的使用时间。

优选方案八:作为基础方案、优选方案一至优选方案七任一项的优选,还包括换挡固定套,所述下换挡杆的前端弯折并与换挡固定套固定连接,下换挡杆的前端设有第一销孔。可将固定套固定连接在换挡臂上,下换挡杆的前端的弯折处插曲固定套内,并将销钉插入第一销孔内,从而将下换挡杆的前端通过固定套固定换挡臂上。

上述下换挡杆的前端是指下换挡杆与换挡臂固定连接的一端。

优选方案九:作为优选方案八的优选,所述雏鸟板的下端设有第五轴孔,所述下换挡杆的后端弯折并与第五轴孔转动配合,下换挡杆的后端设有第二销孔。将下换挡杆的后端弯折部分插入第五轴孔,并将销钉插入第二销孔,防止下换挡杆的后端从第五轴孔内滑出,从而实现下换挡杆的后端与雏鸟板的下部转动连接。

上述下换挡杆的后端是指下换挡杆与雏鸟板下部转动连接的一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微耕机换挡拉杆机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a-a处的剖面图;

图4是图1中b-b处的剖面图;

图5是雏鸟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换挡外罩的主视图;

图7是换挡外罩的主视俯视图;

图8是换挡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上换挡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下换挡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换挡支撑杆10、第一螺纹段11、第一螺母111、第一光杆段12、阶梯段13、第二光杆段14、第二螺纹段15、第二螺母151、雏鸟板20、第一轴孔21、第二轴孔22、第三轴孔23、第四轴孔24、第五轴孔25、第六轴孔26、换挡外罩30、扇形框31、孔套32、上换挡杆40、第一通孔41、第二通孔42、下换挡杆50、第一销孔51、第二销孔52、螺栓60、换挡固定套70、扶手架80。

如图1、图2所示,微耕机换挡拉杆机构,包括换挡支撑杆10、换挡外罩30、雏鸟板20、上换挡杆40、下换挡杆50、换挡固定套70。换挡固定套70固定在微耕机的换挡臂上,如图3、图10所示,下换挡杆50的前端设有第一销孔51,后端设有第二销孔52;下换挡杆50的前端弯折并穿插在换挡固定套70上,将销钉插入第一销孔51内,从而将下换挡杆50的前端通过固定套固定在换挡臂上。如图5所示,在研究开发时,由于发明人认为雏鸟板20的形状像一只雏鸟,遂将其命名为雏鸟板20;雏鸟板20的中部横向设有第一轴孔21和第二轴孔22,第二轴孔22的上方设有第三轴孔23,第二轴孔22的下方设有第四轴孔24;雏鸟板20的上端呈指针状,雏鸟板20的上部设有第六轴孔26,雏鸟板20的下部设有第五轴孔25。如图3所示,下换挡杆50的后端弯折并穿过第五轴孔25,在第二销孔52内插入销钉,可将下换挡杆50的后端与雏鸟板20的下部转动连接。

如图6、图7所示,换挡外罩30包括扇形框31和与换挡支撑杆10配合的孔套32,扇形框31的弧形端面上通过颜料作有标示。扇形框31的厚度小于孔套32的厚度,雏鸟板20的厚度小于孔套32与扇形框31的厚度差。雏鸟板20的上部通过第六轴孔26与换挡外罩30的孔套32转动连接。

如图8所示,换挡支撑杆10从右至左依次包括第一螺纹段11、第一光杆段12、阶梯段13、第二光杆段14、第二螺纹段15;阶梯段13的外径大于第一光杆段12、第二光杆段14的外径,阶梯段13的横截面呈六边形。使用本机构时,可在扶手架80相应位置开设孔,将换挡支撑杆10的第一光杆段12穿过扶手架80上的孔,将第一螺母111在第一螺纹段11上拧紧,使换挡支撑杆10固定于扶手架80上。将换挡外罩30套置在第二光杆段14,并在第二螺纹段15拧紧第二螺母151,使将换挡外罩30固定在换挡支撑杆上。为了防止第二螺纹段15被腐蚀,第二螺母151使用盖形螺母。

如图9所示,上换挡杆40的端部开设了与第一轴孔21和第二轴孔22相对的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42,如图3所示,可通过螺栓60穿过第一轴孔21和第一轴孔21、第二轴孔22和第二通孔42,将上换挡杆40固定在雏鸟板20的中部。当上换挡杆40的自由端在使用时向上抬会与扶手架80发生干涉时,可将上换挡杆40的固定端通过螺栓60将第一轴孔21与第一通孔41固定、第三轴孔23与第二通孔42固定,使上换挡杆40的自由端上移。当上换挡杆40的自由端在使用时向下压会与地面发生干涉时,可将上换挡杆40的固定端通过螺栓60将第一轴孔21与第一通孔41固定、第四轴孔24与第二通孔42固定,使上换挡杆40的自由端下移。

具体实施时,可在扶手架80相应位置开设孔,将换挡支撑杆10的右端穿过扶手架80上的孔,并使用第一螺母111将第一螺纹段11拧紧,从而将换挡支撑杆10固定在扶手架80上。在支撑杆的右端套置换挡外罩30,孔套32伸出侧朝外,在将雏鸟板20上部的第六轴孔26套在孔套32外部,使用第二螺母151将第二螺纹段15拧紧,从而使换挡外罩30在第二螺母151和阶梯段13的作用下固定在换挡支撑杆10上;由于雏鸟板20的厚度小于孔套32与扇形框31的厚度差,可使得雏鸟板20可始终绕孔套32转动。

可通过螺栓60穿过第一轴孔21和第一轴孔21、第二轴孔22和第二通孔42,将上换挡杆40固定在雏鸟板20的中部。下换挡杆50的后端穿过第五轴孔25,并在第二销孔52内插入销钉,可将下换挡杆50的后端与雏鸟板20的下部转动连接。下换挡杆50的前端插在换挡固定套70上,将销钉插入第一销孔51内,将下换挡杆50的前端固定在换挡固定套70上,从而使下换挡杆50固定在微耕机的换挡臂上。

换挡时,对上换挡杆40的自由端竖直方向上用力,即上抬或者下压上换换挡杆的自由端;上换挡杆40的自由端受力,力将会通过上换挡杆40传递至雏鸟板20,使得雏鸟板20的中部受到上下的作用力。雏鸟板20的中部受力可使雏鸟板20的上部沿换挡支撑杆10转动,从而带动雏鸟板20的下端前后摆动;雏鸟板20的下端摆动将会拉动下换挡杆50前后运动,从而拉动换挡臂前后摆动实现换挡。

雏鸟板20的上端将会随着雏鸟板20的上部转动而摆动,雏鸟板20的上端呈指向标示的指针状;因此雏鸟板20摆动时,雏鸟板20的上端将会纸箱换挡外罩30上不同的标示;由于标示设置在换挡外罩30的上端面,操作者俯视即可看到标示。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