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123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抗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能够将荷载收容到内部进行保存、层叠的保存容器的抗震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我们知道将货物或者将多件货物收容到内部进行保存的多个保存容器(例如折叠集装箱(日语:オリコン)、存储桶)层叠起来保存在仓库中。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拣选系统将货物层叠起来进行保存的技术。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第0767113号说明书

例如,在由于发生地震等地面摇晃了时,层叠的货物或者保存容器随着该地面摇晃而移动,因此有时层叠的货物或者保存容器跌落、崩塌。当保存容器跌落、崩塌时,也有该货物或收容在保存容器中的货物损伤的情况发生。

并且,层叠的货物或者保存容器存在从之前配置的位置移动了的情况。若层叠的货物或者保存容器的配置位置产生错位,则拣选系统不能够将自身保有的货物或保存容器准确地层叠到层叠好的货物或保存容器上。

因此,在将层叠好的货物或保存容器载置在地面上保存的情况下,有时要避免货物或保存容器崩塌,还有必要避免层叠的货物或保存容器因地面摇晃而过度移动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在层叠了将货物收容进行保存的保存容器时,抑制引起保存容器崩塌或从其配置位置移动。

下面作为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说明多个方式。这些方式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组合。

本发明一个观点所涉及的抗震装置为能够与载置了货物的、能层叠的保存容器一起叠合的抗震装置。抗震装置具备上侧部件、下侧部件、移动机构以及弹性部件。上侧部件载置第1保存容器,下侧部件载置在地面或第2保存容器上侧;移动机构使上侧部件能够相对于下侧部件从原点位置沿与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相对移动;弹性部件通过弹力使上侧部件向原点位置恢复,所述弹力与上侧部件相对于下侧部件相对移动了时离开原点位置的移动量相对应。

由于具备移动机构,上述抗震装置中在由于发生地震等而层叠了保存容器的地面摇晃时,上侧部件能够与该地面的摇晃相对应地相对于下侧部件相对移动。

并且,弹性部件借助与上侧部件相对于下侧部件移动的相对移动量相对应的弹力使上侧部件向原点位置(上侧部件没有相对于下侧部件移动时上侧部件的位置)恢复。由此,能够将上侧部件保持在原点位置附近,能够抑制载置在上侧部件上的保存容器移动。结果,能够抑制保存容器崩塌或者保存容器的配置位置变化。

下侧部件与上侧部件的高度的总和可以比保存容器的高度低。由此,在将保存容器载置在抗震装置上层叠时,能够防止层叠的保存容器的高度变得过大。

还可以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具有板部件,该板部件用来安装移动机构和弹性部件。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移动机构和弹性部件安装到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上。

移动机构还可以具有第1轨道部件、第2轨道部件和滑动部件。第1轨道部件为固定在上侧部件或下侧部件中的一个上、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轨道部件。第2轨道部件为固定在上侧部件或下侧部件中的另一个上、沿与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延伸的轨道部件。滑动部件能够滑动地支承第1轨道部件和第2轨道部件。由此,滑动部件将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连接,并且使上侧部件能够相对于下侧部件沿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相对移动。

此时,弹性部件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着第1轨道部件的上侧部件或下侧部件中的一个的中心位置上。并且,弹性部件的另一端被配置在这样位置地固定:在固定着第2轨道部件的上侧部件或下侧部件中的另一个上、在高度方向上与第1轨道部件不同的位置。

由此,不仅能够防止上侧部件从下侧部件上脱落了,而且能够使上侧部件相对于下侧部件在2个自由度上相对移动。

并且,通过像上述那样地固定弹性部件的一端和另一端,能够使弹性部件不与轨道部件干涉,能够确保其行程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配置。结果,能够使抗震装置结构紧凑。

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可以固定在这样的位置上:该位置在固定着第2轨道部件的上侧部件或下侧部件中的另一个上、比与第1轨道部件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离中心位置远。由此,弹性部件能够确保比较大的行程。

移动机构可以具有:固定在上侧部件或下侧部件中的一个的四角的4个第1轨道部件,固定在上侧部件或下侧部件中的另一个的四角的4个第2轨道部件,以及4个滑动部件,该4个滑动部件通过能够滑动地支承对应的1个第1轨道部件和与该对应的1个第1轨道部件交叉的1个第2轨道部件,来将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连接,并且使上侧部件能够相对于下侧部件沿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相对移动。

通过将4个第1轨道部件、4个第2轨道部件和4个滑动部件分别设置在四角,能够确保上侧部件相对于下侧部件的相对移动的平衡。

弹性部件可以是具有从成为该弹性部件的一端的中心向着成为该弹性部件的另一端的外周、半径变大的螺旋形状的螺旋弹簧。由此,能够利用一个弹性部件对上侧部件相对于下侧部件的任意方向的相对移动产生使上侧部件恢复到原点位置的弹力。

也可以向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安装之前的螺旋弹簧具有预定的厚度,具有与螺旋形状的径向平行的平面形状。由此,能够使螺旋弹簧向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的固定容易。

螺旋弹簧外周一侧的另一端可以有圆形部件。由此,能够将螺旋弹簧稳定地固定在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上。

弹性部件可以是沿长度方向产生弹力的部件。由此,能够用比较一般的弹性部件相对于上侧部件的相对移动产生弹力。

弹性部件可以存在4个。此时,4个弹性部件中的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在上侧部件或下侧部件的中心位置1点固定。由此,对上侧部件向任意方向的相对移动能够平衡良好地产生弹力。并且,能够确保各弹性部件的行程长度。

弹性部件的长度方向可以在上侧部件或下侧部件的面方向上呈放射状配置。由此,能够确保弹性部件的行程长度。

也可以还具备以使弹性部件的长度方向与上侧部件或下侧部件平行的方式安装弹性部件的安装部件。由此,能够避免上侧部件相对移动了时移动机构与弹性部件干涉,并且能够使抗震装置结构紧凑。

弹性部件也可以关于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的中心位置点对称地配置。由此,能够借助弹性部件的平衡旋转避免上侧部件相对于下侧部件相对旋转。

发明的效果

能够抑制引起层叠好的保存容器崩塌或者从其配置位置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层叠了多个保存容器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详细结构的图;

图3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机构的详细结构的图;

图4为示意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抗震动作的图;

图5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6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7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8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滑动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9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中,100、200、300、300'、300"抗震装置;1上侧部件;11上侧板部件;3下侧部件;31下侧板部件;5弹性部件;51螺旋部件;53第1安装板部件;55第2安装板部件;5'螺旋弹簧;5"环形橡胶部件;51'第1安装部件;53'-1第2安装部件;53'-2第3安装部件;51"、51″ˊ安装部件;7、7'、7"、7″ˊ移动机构;71第1轨道部件;711第1滑槽;73、73'第2轨道部件;731、731'第2滑槽;71"移动辅助机构;71″ˊ第1限制部件;73"移动限制车轮;73″ˊ第2限制部件;75、75'滑动部件;751间隔部;753第1爪部;755第2爪;75"、75″ˊ滑动机构;751"第1部件;753"第2部件;77″ˊ滑动辅助板;a货物;b保存容器;b1第1保存容器;b2第2保存容器;f地面

1.第1实施方式

(1)抗震装置概述

下面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1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当内部载置了(多件)货物a的多个保存容器b层叠时,抗震装置100通过载置在地面f上或者与保存容器b一起叠合,抑制地面f等的摇晃传递给层叠好的保存容器b。由此,抑制层叠的多个保存容器b因地面f等的摇晃而以过大的振幅摇晃。结果,能够抑制引起保存容器b崩塌或者保存容器b的配置位置错位。

如图1所示,在层叠好的保存容器b中,一个抗震装置100配置在最下面的保存容器b与地面f之间。并且,在层叠好的保存容器b中,对每预定个数的保存容器b(图1中为每3个保存容器)配置一个抗震装置100。除此以外,在层叠好的保存容器b中,也可以每个保存容器b都配置抗震装置100。

对每几个保存容器b配置一个抗震装置100能够根据例如保存容器b的形状(高度)、载置在保存容器b中的货物a的量等来适当确定。

(2)抗震装置的结构

(2-1)上侧部件、下侧部件

下面使用图1和图2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图1为表示多个保存容器层叠的状态的一例的图。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详细结构的图。图2(a)表示从上侧部件1(后述)看抗震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b)表示抗震装置100的剖视图。

抗震装置100具备上侧部件1。上侧部件1为形成了与第1保存容器b1(保存容器b)的底部形状相对应的凸起部的部件。即,上侧部件1具有与第1保存容器b1(保存容器b)的底部相同的形状。通过设置在第1保存容器b1(保存容器b)底部的沟槽与上侧部件1的该凸起部相抵接,以从底部支承的状态载置第1保存容器b1(保存容器b)。

抗震装置100具备下侧部件3。如图2所示,在下侧部件3的下端部形成有与第2保存容器b2(图1)上侧的形状相对应的凹陷处。即,下侧部件3具有与第2保存容器b2(保存容器b)上侧相同的形状。通过保存容器b2壁的上侧与下侧部件3的该凹陷处相抵接,下侧部件3在支承在保存容器b2的壁的上侧的状态下被载置到保存容器b2上。在抗震装置100被配置在层叠好的保存容器b的最下面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下侧部件3载置在地面f上。

在层叠好的保存容器b1、b2之间,像上面叙述的那样,在上侧部件1上载置一个保存容器b1,在另一个保存容器b2的上侧载置下侧部件3。由此,如图1所示,抗震装置100在被夹在2个保存容器b(b1、b2)之间的状态下与保存容器b一起叠合。

由此,抗震装置100允许载置在上侧部件1上的保存容器b(b1)相对于下侧部件3的下部存在的保存容器b(b2)的相对移动,能够抑制来自地面f等的摇晃向层叠在上部的保存容器b传递。

如图1所示,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的高度的合计(抗震装置100的高度)比保存容器b的高度低。由此,能够避免层叠了多个保存容器b时的层叠高度因抗震装置100的高度而变得过高。

并且,保存容器的移载装置(未图示)在像图1那样层叠了多个保存容器b和(多个)抗震装置100的状态下,能够一起同时移送多个保存容器b和(多个)抗震装置100。

如图2所示,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分别具有用来安装弹性部件5和移动机构7的上侧板部件11和下侧板部件31。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弹性部件5和移动机构7安装到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上。

上侧板部件11和下侧板部件31只要至少安装弹性部件5和移动机构7的部分为板状就可以。因此,上侧板部件11和下侧板部件31既可以是全部覆盖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的板部件,也可以是只覆盖设置弹性部件5和移动机构7的部分的板部件。

(2-2)弹性部件

抗震装置100具备弹性部件5。弹性部件5为产生与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相对移动了时离开原点位置的移动量相对应的弹力的部件。为了使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位于原点位置时的弹力为0(即弹性部件5平衡状态),弹性部件5的一端固定在上侧部件1上,另一端固定在下侧部件3上。

原点位置根据抗震装置100中没有摇晃时上侧部件1与下侧部件3的应有的位置关系来决定。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定义为上侧部件1与下侧部件3在水平方向上一致时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5为半径从成为弹性部件5的一端的中心向成为弹性部件5的另一端的外周变大的螺旋形状,为具有利用该螺旋形状的变形产生弹力的螺旋部件51、形成在螺旋部件51的螺旋形状的中心一侧(弹性部件5的一端)的第1安装板部件53和形成在螺旋形状的外周一侧(弹性部件5的另一端)的第2安装板部件55的螺旋弹簧。

通过使用螺旋弹簧作为弹性部件5,能够利用一个弹性部件5对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的任意方向的相对移动产生使上侧部件1恢复到原点位置的弹力。

作为螺旋弹簧的弹性部件5在安装到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上之前,具有预定的厚度,具有与螺旋形状的径向平行的平面形状。由于作为螺旋弹簧的弹性部件5的预定厚度是决定弹性部件5的弹簧常量的参数之一,因此可以考虑货物a、保存容器b的重量等决定。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预定厚度为例如8~12mm。

在将这样的弹性部件5安装到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上之际,具有平面形状的第1安装板部件53和第2安装板部件55分别被与上侧板部件11和下侧板部件31平行地固定。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弹性部件5固定到上侧板部件11和下侧板部件31上。尤其是能够产生与上侧部件1沿与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的平面方向平行的水平方向相对移动相对应的弹力。结果,能够抑制上侧部件1向水平方向的相对移动。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螺旋弹簧外周一侧的第2安装板部件55呈环状圆形。由此,如图2所示,由于能够例如将第2安装板部件55固定在离螺旋弹簧的中心等距离的4个点上,因此能够将作为螺旋弹簧的弹性部件5稳定地固定在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上。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安装在上侧板部件11上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4个第1轨道部件71(后述)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上的配置间隔比第2安装板部件55的直径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存在于螺旋形状的中心一侧的第1安装板部件53(弹性部件5的一端侧)固定在固定有第1轨道部件71的上侧板部件11的中心位置上。

另一方面,存在于螺旋形状的外周一侧的第2安装板部件55(弹性部件5另一端的一侧)配置在固定有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2轨道部件73(后述)的下侧板部件31上、高度方向上与第1轨道部件71不同的位置上并固定。

由此,能够不与第1轨道部件71和第2轨道部件73干涉、并且能够确保其行程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利用抗震装置100有限的空间地配置弹性部件5。结果,能够使抗震装置100结构紧凑。

另外,虽然没有图示,在与上述相反,沿长边方向延伸的4个第1轨道部件71固定在下侧板部件31上、沿短边方向延伸的4个第2轨道部件73固定在上侧板部件11上的情况下,第1安装板部件53固定在下侧板部件31的中心位置上,第2安装板部件55配置在上侧板部件11上、高度方向上与第1轨道部件71不同的位置上并固定。

(2-3)移动机构

抗震装置100具有配置在长方形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的四角的4个移动机构7。通过将移动机构7配置在四角上,能够确保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的相对移动的平衡。本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7为能够沿2个方向移动的线性导向件。具体为如图3所示,移动机构7具有4个第1轨道部件71、4个第2轨道部件73和4个滑动部件75。图3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机构的详细结构的图。

4个第1轨道部件71分别沿长边方向延伸。并且是固定在上侧板部件11上比上侧板部件11的中心位置靠短边方向一侧的四角的面向下侧板部件31一侧的轨道部件。在第1轨道部件71的靠近下侧板部件31一侧的侧面上形成有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1滑槽711。

4个第2轨道部件73分别固定在下侧板部件31上比下侧板部件31的中心位置靠长边方向一侧的四角的面向上侧板部件11的一侧。并且是以与对应的第1轨道部件71的至少一部分交叉的方式沿短边方向延伸的轨道部件。并且,在第2轨道部件73的靠近上侧板部件11一侧的侧面上形成有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2滑槽731。

4个滑动部件75分别为在对应的第1轨道部件71和第2轨道部件73上滑动的部件。具体为,各滑动部件75具有间隔部751、一对第1爪部753和一对第2爪部755。

间隔部751为通过固定一对第1爪部753和一对第2爪部755并且沿高度方向具有预定的厚度,决定上侧部件1与下侧部件3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的部件。

一对第1爪部753在间隔部751的上侧以与第1轨道部件71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间隔配置。第1爪部753的顶端具有与第1滑槽711的截面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为三角形)相对应的形状,能够滑动地嵌入第1滑槽711内。

由此,第1轨道部件71由一对第1爪部753支承在间隔部751的上侧并能够在间隔部751上沿长边方向滑动。

一对第2爪部755在间隔部751的下侧以与第2轨道部件73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间隔配置。第2爪部755的顶端具有与第2滑槽731的截面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为三角形)相对应的形状,能够滑动地嵌入第2滑槽731内。

由此,第2轨道部件73由一对第2爪部755支承在间隔部751的下侧并且能够在间隔部751上沿短边方向滑动。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4个滑动部件75分别能够在对应的一个第1轨道部件71上滑动地支承于上部。并且能够在与该对应的一个第1轨道部件71交叉的一个第2轨道部件73上滑动地支承于下部。结果,能够连接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并且能够使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沿与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的平面平行的水平方向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这2个方向相对移动。

结果,具有上述结构的移动机构7能够防止上侧部件1从下侧部件3上脱落。并且,能够使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在2个自由度上相对移动。即,能够使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沿水平面内的任意方向相对移动。

并且,通过将4个第1轨道部件71、4个第2轨道部件73和4个滑动部件75分别设置在四角(即配置4组移动机构),能够确保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相对移动的平衡。

在上述移动机构7中,滑动部件75利用一对第1爪部753和一对第2爪部755、第1滑槽711和第2滑槽731支承第1轨道部件71和第2轨道部件73。由此,能够抑制第1轨道部件71和第2轨道部件73相对于滑动部件75旋转。结果,能够抑制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旋转。

另外,作为线性导向件的变形例,也可以将间隔部751作为第1轨道部件71的顶部或第2轨道部件73的底部。由此,能够使线性导向件成为上下一体。

(3)抗震动作

下面使用图4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100的抗震动作进行说明。图4为示意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抗震动作的图。

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弹性部件5以当上侧部件1位于原点位置时弹力为0(处于平衡状态)的方式安装到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上。因此,当没有来自地面f等的摇晃时,像图4(a)所示那样,上侧部件1在原点位置(上侧部件1与下侧部件3在水平方向上一致了的位置)静止。

在上侧部件1在原点位置静止的状态下,当产生地面f等的摇晃时,上侧部件1和载置在该上侧部件1上的保存容器b(以及收容在其中的货物a)被赋予该摇晃产生的动能。如图4(b)所示,移动机构7利用该动能使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相对移动。

由于上侧部件1的相对移动,弹性部件5一端的固定位置移动,弹性部件5变形,由此,弹性部件5产生使弹性部件5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平衡状态)(即使上侧部件1恢复到原点位置)的弹力。并且,当弹性部件5中积蓄了相当于赋予给上侧部件1和保存容器b的动能的弹性能时,弹性部件5的变形停止。

其中,上侧部件1的相对移动引起的弹性部件5的变形程度依存于弹性部件5所具有的弹簧常量。由此,弹性部件5的弹簧常量根据例如上侧部件1的重量和载置在上侧部件1上的保存容器b的重量(保存容器b自身的重量和收容在内部的货物a的重量的总和)等设定适当的值。

例如,在保存容器b的重量大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弹簧常量,能够抑制上侧部件1过度地相对移动,能够避免保存容器b大振幅地摇晃。

另一方面,在保存容器b的重量小的情况下,最好也选择该重量小的保存容器b使弹性部件5变形的程度小的弹簧常量。这是因为如果弹簧常量过大,则即使给保存容器b赋予动能弹性部件5也不变形,结果摇晃产生的动能原封不动地赋予给了保存容器b的缘故。其结果是保存容器b移动或者崩塌。

当地面f等的摇晃收敛时,如图4(c)所示,积蓄在弹性部件5中的弹性能使上侧部件1向原点位置的方向移动。然后,上侧部件1根据情况能够在原点位置附近稍微震动后,恢复到原点位置。

弹性部件5借助与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相对移动的移动量相对应的弹力,使上侧部件1向原点位置恢复。因此,能够将上侧部件1保持在原点位置附近,能够抑制载置在上侧部件1上的保存容器b移动。即,对保存容器b赋予抗震效果。

2.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200为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100的螺旋弹簧替换成像图5所示那样4个在长度方向产生弹力的部件(螺旋弹簧5'(例如拉伸弹簧、压缩弹簧、拉伸压缩弹簧))的装置。作为沿长度方向产生弹力的部件,除了螺旋弹簧5'以外,还能够使用橡胶圈等橡胶制品。图5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结构的图。

另外,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200除了将螺旋弹簧变更为螺旋弹簧5'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100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省略弹性部件5(螺旋弹簧5')以外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上侧板部件11具有从上侧部件1的中心位置沿与上侧板部件11的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1安装部件51'。另一方面,下侧板部件31在下侧板部件31的比与第1轨道部件71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离中心位置远的位置上,具有沿与下侧板部件31的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关于下侧部件3的中心位置点对称配置的一对第2安装部件53'-1和一对第3安装部件53'-2。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5由4个螺旋弹簧5'构成。这4个螺旋弹簧5'的一端利用第1安装部件51'固定在上侧板部件11中心位置的1点上。另一方面,螺旋弹簧5'的另一端在4个螺旋弹簧5'的长度方向与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的面方向平行的状态下,以在面方向上配置成放射状的方式固定在一对第2安装部件53'-1或一对第3安装部件53'-2上。

通过像上述那样地固定,4个螺旋弹簧5'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着第1轨道部件71的上侧板部件11的中心位置的1个地方。并且,另一端固定在比与固定着第2轨道部件73的下侧板部件31的配置第1轨道部件71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离中心位置远的位置上。由此,4个螺旋弹簧5'能够对上侧部件1向任意方向的相对移动平衡良好地产生弹力,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各螺旋弹簧5'的行程长度。

并且,4个螺旋弹簧5'以关于上侧部件1的中心位置点对称并且在面方向上呈放射状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确保螺旋弹簧5'的行程长度,并且能够借助4个螺旋弹簧5'的平衡旋转避免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旋转。

而且,螺旋弹簧5'的长度方向以在高度方向上与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1轨道部件71不同的位置,与上侧部件1或下侧部件3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避免上侧部件1相对移动之际第1轨道部件71与螺旋弹簧5'干涉,并且能够使抗震装置100结构紧凑。

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在与上述相反,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1轨道部件71固定在下侧板部件31上、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2轨道部件73固定在上侧板部件11上的情况下,第1安装部件51'从下侧板部件31的中心位置延伸。另一方面,一对第2安装部件53'-1和一对第3安装部件53'-2从上侧板部件11的比与第1轨道部件71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离中心位置远的位置延伸。

结果,4个螺旋弹簧5'的一端固定在下侧板部件31的中心位置的1个地方,另一端固定在上侧板部件11的比与第1轨道部件71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离中心位置远的位置上。

3.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300可以仅有对上侧部件1(保存容器b)的一个方向的相对移动的抗震功能。具体如图6所示,作为线性导向件的移动机构7'可以仅由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第2轨道部件73'和具有能够滑动地嵌合设置在该第2轨道部件73'上的第2滑槽731'中的一对爪的滑动部件75'构成。图6为举例说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此外,具有针对上侧部件1一个方向的相对移动的抗震功能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抗震装置中,存在种种变形例。具体存在例如以下说明的变形例1和变形例2。

(1)变形例1

如图7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抗震装置300'具备:以长度方向沿短边方向配置的方式两端固定在安装部件51"上的4个螺旋弹簧5'、移动辅助机构71"、移动限制车轮73"以及滑动机构75"。图7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结构的图。

在上述结构中,移动辅助机构71"、移动限制车轮73"和滑动机构75"形成移动机构7"。

移动辅助机构71"为能够在下侧板部件31上围绕轴旋转的车轮,辅助上侧部件1向短边方向的相对移动。另外,移动辅助机构71"也可以是滚珠脚轮。

移动限制车轮73"具有与上侧部件1的内壁(与上侧板部件11垂直的壁的内侧)相抵接的车轮和能够绕轴旋转地轴支承该车轮、固定在下侧部件3上的固定部件。由此,限制上侧部件1向与短边方向不同的长边方向移动。

滑动机构75"为将上侧部件1连接到下侧部件3上,并且使上侧部件1能够相对于下侧部件3沿短边方向移动的机构。具体如图8(a)所示,滑动机构75"具有:具有沿短边方向延伸的u字形槽、固定在上侧板部件11上的第1部件751",在顶端具有插入第1部件751"的u字形槽的插入壁、终端固定在下侧部件3上的第2部件753"。图8为表示滑动机构的结构的图。

在第2部件753"的插入壁插入第1部件751"的u字形槽中的状态下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相对移动了的情况下,上侧部件1能够沿u字形槽延伸的短边方向相对移动。并且,通过插入壁与u字形槽的侧壁相抵接来限制向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由此,滑动机构75"能够使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仅沿短边方向相对移动。

并且,在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向上方移动了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第2部件753"的插入壁与第1部件751"的u字形槽的底部相抵接。由此,滑动机构75"限制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的向上方的移动,从而能够避免上侧部件1从下侧部件3脱落。即,滑动机构75"能够将上侧部件1连接到下侧部件3上。

(2)变形例2

另一方面,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抗震装置300"如图9所示,具有:在环形的内侧包围安装部件51″ˊ地安装的4个环形橡胶部件5"、一对第1限制部件71″ˊ、4个第2限制部件73″ˊ、具有与在图8中说明过的同样结构的滑动机构75″ˊ和一对滑动辅助板77″ˊ。图9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抗震装置的结构的图。

在上述结构中,第1限制部件71″ˊ、第2限制部件73″ˊ、滑动机构75″ˊ和滑动辅助板77″ˊ形成移动机构7″ˊ。下面对上述已经说明过的滑动机构75″ˊ以外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

一对第1限制部件71″ˊ为沿短边方向延伸、在长边方向上互相隔开预定间隔(以配置在比4个环形橡胶部件5"靠外侧的方式)固定在下侧板部件31上的l字形状的部件(例如金属板)。

4个第2限制部件73″ˊ为在一对第1限制部件71″ˊ的内侧(但是比4个环形橡胶部件5"靠外侧)、以2个部件与一个第1限制部件71″ˊ相抵接、另外2个部件与另一个第1限制部件71″ˊ相抵接的方式固定在上侧板部件11上的部件。

通过4个第2限制部件73″ˊ的侧面与一对第1限制部件71″ˊ的内侧相抵接,能够限制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沿长边方向相对移动。

滑动辅助板77″ˊ为沿短边方向延伸、固定在下侧板部件31的与4个第2限制部件73″ˊ相对应的位置上的板状部件(例如金属板)。由此,4个第2限制部件73″ˊ能够在滑动辅助板77″ˊ上沿短边方向滑动。

如上所述,第2限制部件73″ˊ在第1限制部件71″ˊ和滑动辅助板77″ˊ的表面上滑动。因此,也可以对第2限制部件73″ˊ的与第1限制部件71″ˊ和滑动辅助板77″ˊ的接触面粘贴低摩擦系数材料(例如氟化树脂等),或者进行涂覆或表面加工。除此以外,也可以对第1限制部件71″ˊ和滑动辅助板77″ˊ的向第2限制部件73″ˊ接触的面粘贴低摩擦系数材料或者进行涂覆或表面加工。

4.实施方式的共同事项

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共同具有下述结构和功能。

抗震装置100、200、300、300'、300"(抗震装置的一例)为能够与载置了货物a(荷载的一例)、能够层叠的保存容器b、b1、b2(保存容器的一例)一起叠合的抗震装置。抗震装置100、200、300、300'、300"具备:上侧部件1(上侧部件的一例),下侧部件3(下侧部件的一例),移动机构7、7'、7"、7″ˊ(移动机构的一例),作为螺旋弹簧的弹性部件5、螺旋弹簧5'或环形橡胶部件5"(弹性部件的一例)。上侧部件1载置第1保存容器b1(第1保存容器的一例)。下侧部件3载置在地面f(地面的一例)或第2保存容器b2(第2保存容器的一例)的上侧。移动机构7、7'、7"、7″ˊ能够使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从原点位置沿与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相对移动。弹性部件利用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移动了时与从原点位置的移动量相对应的弹力,使上侧部件1向原点位置恢复。

通过具备移动机构7、7'、7"、7″ˊ,在由于发生地震等原因、层叠有保存容器b的地面摇晃的情况下,凭借抗震装置100、200、300、300'、300"能够与该地面的摇晃相对应地使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相对移动。

并且,弹性部件利用与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相对移动的移动量相对应的弹力,使上侧部件1向原点位置(上侧部件1没有相对于下侧部件3相对移动时的上侧部件位置)恢复。由此,能够将上侧部件1保持在原点位置附近,能够抑制载置在上侧部件1上的保存容器b移动。结果,能够抑制保存容器b、b1、b2崩塌,或者能够抑制保存容器b、b1、b2的配置位置变化。

5.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以上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超出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种种变更。尤其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而任意组合。

例如,弹性部件和移动机构7、7'、7"、7″ˊ能够适当地组合。例如,能够将作为螺旋弹簧的弹性部件5与移动机构7"、7″ˊ中的任一个进行组合。或者,也可以使螺旋弹簧5'与移动机构7″ˊ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使环形橡胶部件5"与移动机构7、7'、7"中的任一个进行组合。

并且,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的形状能够根据保存容器b的形状、抗震(抑制保存容器b移动)的方向等而适当变更。

而且,移动机构7使上侧部件1相对于下侧部件3相对移动的方向能够根据想要抑制的保存容器b移动的方向等而适当变更。

第1实施方式的作为弹性部件5的螺旋弹簧,也可以是例如将金属丝等线形部件形成为螺旋形状的部件。

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能够是与保存容器b的形状相配合的任意形状。例如,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也可以是正方形(即长边方向的边长与短边方向的边长相等)。

并且,弹性部件和/或移动机构的结构、配置能够对应于上侧部件1和下侧部件3的形状而适当变更。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将荷载收容到内部进行保存、能够层叠的保存容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