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窜动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8694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窜动蝶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蝶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窜动蝶阀。



背景技术:

单偏心蝶阀结构特征为阀杆轴心偏离了阀板中心,当关闭蝶阀时,通过阀板的转动,阀板的外圆密封面逐渐接近并挤压聚四氟乙烯阀座,使聚四氟乙烯阀座产生弹性变形而形成弹性力作为密封比压保证蝶阀的密封。在阀门的整个开关过程中阀板与阀座有刮擦现象,阻距大,磨损快,不能用于压力高的情况下,在蝶阀启闭过程中,阀板转动挤压弹性软质阀座时,阀板与阀座发生机械磨损、擦伤等现象;阀板挤压弹性阀座后,弹性阀座或阀板弹性层产成永久塑性变形及冷流、弹性失效等。阀板上下两端面既靠阀座的弹性密封,也起固定作用,开关次数过多,阀板有轴向窜动,会加剧阀座的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改变现有依靠阀座结构固定的防窜动蝶阀。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窜动蝶阀,包括阀体、阀杆和阀板,所述阀杆从所述阀体的顶部贯入且其底端插置在所述阀体内圈底部的插孔中;

所述阀板为圆形,所述阀板的背部设有沿其直径方向布置的条状连接套,所述阀杆穿置在所述条状连接套中,所述条状连接套与所述阀杆之间通过至少一对销钉钉入限位,所述阀板偏置在所述阀杆外侧并相对于所述阀体的中轴线偏置落入在其一侧开口中,所述阀体上连有用于封堵在所述阀体与所述阀板之间环形间隙中的阀座;

所述条状连接套的顶端和底端处分别形成有平整的第一承台面和第二承台面,所述第一承台面和第二承台面分别与所述阀体内圈顶部和阀体内圈底部之间留有预设间距;

还包括第一挡圈,所述第一挡圈套接在所述阀杆上,所述第一挡圈的顶面与所述阀体内圈顶部相接,所述第一挡圈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承台面相接;

还包括第二挡圈,所述第二挡圈套接在所述阀杆上,所述第二挡圈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承台面相接,所述第二挡圈的底面与所述阀体内圈底部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阀板与所述条状连接套为一体成型,与所述第一承台面和第二承台面相接处的阀板后半部被切削的与所述第一承台面和第二承台面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圈高出于所述阀板的顶端,所述第二挡圈高出于所述阀板的底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圈和所述第二挡圈的表面均镀有硬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窜动蝶阀采用双偏心结构,在阀板的两端装有镀硬铬的两个挡圈,通过挡圈来防止阀板上下窜动,阀板始终在阀体中心,对密封座的伤害没有,密封座的使用寿命也更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防窜动蝶阀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防窜动蝶阀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防窜动蝶阀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阀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阀板、挡圈及阀杆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防窜动蝶阀,包括阀体1、阀杆2和阀板3。

其中,阀杆2从阀体1的顶部贯入且其底端插置在阀体1内圈底部的插孔中。阀板3为圆形,阀板3的背部设有沿其直径方向布置的条状连接套4,阀杆2穿置在条状连接套4中,条状连接套4与阀杆2之间通过至少一对销钉5钉入限位,阀板3偏置在阀杆2外侧并相对于阀体1的中轴线偏置落入在其一侧开口中,阀体1上连有用于封堵在阀体1与阀板3之间环形间隙中的阀座(图中未示出)。

条状连接套4的顶端和底端处分别形成有平整的第一承台面5和第二承台面,第一承台面5和第二承台面6分别与阀体1内圈顶部和阀体1内圈底部之间留有预设间距。

还包括第一挡圈7,第一挡圈7套接在阀杆2上,第一挡圈7的顶面与阀体1内圈顶部相接,第一挡圈7的底面与第一承台面5相接;

还包括第二挡圈8,第二挡圈8套接在阀杆2上,第二挡圈8的顶面与第二承台面6相接,第二挡圈8的底面与阀体1内圈底部相接。

可以作为优选的是:阀板3与条状连接套4为一体成型,与第一承台面5和第二承台面6相接处的阀板3后半部被切削的与第一承台面5和第二承台面6平齐。第一挡圈7高出于阀板3的顶端,第二挡圈8高出于阀板3的底端。

可以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是:第一挡圈7和第二挡圈8的表面均镀有硬铬。

本实用新型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彼此可以交叉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另外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