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于油气田井站的监控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7940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具体涉及一种专用于油气田井站的监控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田井站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监控数据收集、传输及控制技术的越来越普及,对监控立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所采用的监控立杆为一般单体锥形金属杆,该类杆体由于是整体结构,其存在运输困难,安装难度大,比较借助登高专用设备才能检修等不足。而油气田井站特殊的受限安装空间、危化环境及专用检修升降设备经常无安装条件等多种复杂户外环境等特殊使用要求,造成人们在进行安装和检修时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立杆在油气田井站安装和检修都非常麻烦,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用于油气田井站的监控安装支架,这种支架专用于在油气田井站用于安装监控等设备,其安装和检修都非常方便,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专用于油气田井站的监控安装支架,包括内部中空的基杆,所述基杆上方安装有若干根支杆,且支杆能够绕着其与基杆的连接处的水平线转动,在支杆顶部均设置有拉紧装置,拉紧装置一端与支杆顶部连接,另一端穿过另外的支杆后与设置在基杆中的升降卡盘连接后绷紧。在油气田井站的监控安装高度,一般都是离地6米左右,目前的监控都是安装在一根整体且光滑的金属锥形杆上,根据使用环境和要求,有时还需要补光和警戒,如果补光灯和警戒喇叭与监控安装在同一根金属杆上,其会增加金属杆的负重,在风力或其它自然环境下造成金属杆晃动或者倾倒,使得监控不准确甚至损坏,而设置多根金属杆,在风力或其它自然环境下造成金属杆晃动时将造成碰撞,使得设备损坏,而检修时,由于金属杆表面光滑,无法直接攀爬,而井站的特殊环境无法采用升降设备,只能搭设脚手架来进行检修,起码要搭设4米设置5米高的脚手架,不但工程量大,而且耗时长,同时危险性也高。同时6米长的金属杆也不便于运输,同时在一些偏远或者交通不便的油气田井站,运输这些金属杆很麻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方案设计的安装支架,其采用两段连接,以3米左右高且直径较大的内部中空的金属杆作为基杆,然后在其顶部安装多根长度在3米左右的金属杆作为支杆,使得监控、补光灯和警戒喇叭等能够进行各自的对应安装,保证使用功能。由于其是两节组合,则在同等风力或其它自然环境下减少支杆的晃动,并且通过拉紧装置将支杆顶部形成两两为一组拉紧连接,使得其抗晃性大大提高,保证了监控的长效进行。而且支杆能够绕着其与基杆的连接处的水平线转动,在检修时,能够将支杆放倒,检修人员只需搭设1.5米至2米左右的高度即可实现检修,其操作简便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检修完毕转动支杆并转动升降卡盘,就能够快速将支杆竖立起来,方便而且快捷。而且其两段均为3米左右,运输时都比较方便,普通的箱式货车都能够实现运输。

为了增加固定时的稳定性和转动的方便性,避免支杆底部与基杆产生干涉,所以在基杆和支杆之间设置有若干块安装板,安装板呈L型并固定在基杆的顶部,支杆底端设置在安装板的内侧,并且安装板的竖向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两根固定柱,且固定柱均同时穿过安装板和支杆,支杆和固定柱垂直,支杆能够绕着固定柱转动。固定时将两根固定柱都插入,要转动时拔出其中一根固定柱即可,固定柱采用连接螺栓即可。

为了使得支架能够有足够的固定面积,还在基杆顶部固定有法兰盘,安装板固定在法兰盘上,拉紧装置穿过法兰盘。法兰盘上设置有保护套筒,支杆、拉紧装置均穿过保护套筒的内部,且保护套筒固定在法兰盘上。保护套筒用于遮挡支杆底部和安装板的连接位置,既美观,又能够防止被人偷走固定柱而造成安全风险,保护套筒内部采用防盗螺栓固定在法兰上,需要维修时将保护套筒取下,不影响支杆的转动。

支杆的顶端外壁均固定有拉环,其中一根支杆上的拉紧装置一端与该支杆顶部连接,另一端穿过另外的支杆上的拉环后与设置在基杆中的升降卡盘连接后绷紧,形成每根支杆顶部均设置有拉紧装置,其拉环均被另外的拉紧装置穿过。升降卡盘优选为紧线器,这是线路上常用的设备,其带有自锁功能,防止自动反转而造成拉紧失效,造成支杆晃动。拉紧装置优选为钢丝绳。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承受野外的恶劣环境。

基杆的下方设置有基础地笼,基杆底部固定在基础地笼上。基础地笼是采用钢筋和混凝土浇筑,用于将支架固定在地面,使得更加稳固。

基杆的侧壁开设有与内部连通的操作窗,且操作窗上设置有窗口盖板,窗口盖板与基杆的外壁固定,窗口盖板能够完全封闭操作窗。操作窗是用于人们转动升降卡盘的空间,平时不使用时通过窗口盖板封闭,窗口盖板通过防盗螺栓固定在基杆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其便于运输,其安装和检修都非常方便,由于将支杆之间进行拉紧和连接,承受外力更大,使用时的安全性更高,尤其适合油气田井站这种特殊环境使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基础地笼,2-基杆,3-升降卡盘,4-操作窗,5-固定柱,6-支杆,7-拉环,8-拉紧装置,9-保护套筒,10-安装板,11-法兰盘,12-控制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专用于油气田井站的监控安装支架,包括内部中空的基杆2,所述基杆2上方安装有若干根支杆6,根据安装环境和使用要求选择支杆6数量,一般是三根,分别用于安装监控、补光灯和警戒喇叭。多根设备支杆分别安装不同的设备,在出现故障时候,哪个设备杆上设备发生故障,只需升降单一的故障设备杆即可便捷地检修。设备支杆下端设置有设备出线口,将支杆内的线缆穿出后直接进入固定在基杆上的控制箱12内。

在支杆2顶部均设置有钢丝绳作为拉紧装置8,钢丝绳一端与支杆顶部连接,另一端穿过另外的支杆6后与设置在基杆2中的升降卡盘3连接后绷紧。升降卡盘3为一个带转速控制自锁装置的升降绳转速控制盘,用来盘线和控制升降绳的升降速度。

每根设备支杆底部有独立L型安装板10固定在法兰盘11上起固定支杆作用。设备支杆底部设置有可以转动折叠的两个平行的活动固定孔,当固定孔插入一根固定柱5时,构成底部旋转支点,当插入两根固定柱5时就起固定作用。设备支杆中上端设有设备固定螺栓孔和设备线缆进线孔。监控设备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杆上、设备线缆通过线缆孔穿入支杆空心内垂直放到底部。支杆顶端设有穿线拉环,用来穿接钢丝绳。其中一根支杆6上的钢丝绳一端与该支杆6顶部连接,另一端穿过另外的支杆6上的拉环7后与设置在基杆2中的升降卡盘3连接后绷紧,形成每根支杆6顶部均设置有钢丝绳,其拉环7均被另外的钢丝绳穿过。

法兰盘11上设置有保护套筒9,支杆6、拉紧装置8均穿过保护套筒9的内部,且保护套筒9固定在法兰盘11上。还在支杆6上套有安全套筒,安全套筒在设备支杆需要升降时候,取下安全套筒固定螺栓后向上移动,露出转动折叠固定孔,便于设备支杆固定柱5转动下降设备支杆。当设备支杆固定完成后,向下移动至固定柱5中间位置固定,保护套筒9防止固定柱5连接件被人为破坏,同时也隐蔽了线缆和支杆接头,起到美观作用。

基杆2的外壁上安装有控制箱12。控制箱12为矩形户外防水金属箱体,内置监控电源、数据收发设备、功能模块、电源开关等控制类设备。控制箱背部固定在基杆的固定螺栓孔上。线缆从控制箱底部入线口穿入。

基杆2为固定在地笼螺栓上的圆柱形金属柱体,柱体上端设置有固定设备支杆的金属法兰盘,法兰盘上设置有穿钢丝绳的穿线孔。柱体内部设置有升降卡盘3和防雷接地等部件的操作窗4。窗口盖板与基杆2的外壁固定,窗口盖板能够完全封闭操作窗4。操作窗4外的窗口盖板通过定制的防盗螺栓固定,达到防破坏目的。从而大大增加了整个杆体的安全性。

基杆2的下方设置有基础地笼1,基杆2底部固定在基础地笼1上。基础地笼1作为立杆地面基础用来固定基杆2,包含金属笼体、基坑和水泥浇注体,金属笼体预留有固定基杆2的螺杆。

常规的金属监控立杆设计为一根锥形金属杆顶部安装所有设备,势必造成该金属立杆顶端部设备聚集后重量增加,产生头重脚轻稳定性差结果,所以常规金属立杆一旦竖立固定后基本不能通过放倒立杆的方式来检修设备,同时金属立杆自身光滑且杆体不稳定,不能进行直接攀爬检修,只能借助专业升降装置来检修。本实用新型技术通过在基杆上固定多根设备支杆的方式对单一支杆进行重量分解,每根立杆上安装的设备数量减少,支杆顶部重量就减少了,达到降低了对单根设备杆升降的难度,安装和检修升降就变得非常便捷、安全。

在设备杆升降的时候,由于只对单一的设备杆进行升降,其他设备杆仍然处于正常直立状态,固定在顶部的钢丝绳拉环就起到一个高空支点作用,故障设备杆通过该拉环就能安全便捷地操作升降绳,达到设备杆自由升降目的。设备支杆顶部的拉环起到高空支点的作用,使得升降绳的应用,大大降低升降支杆时的安全隐患,同时通过互相拉紧升降绳还可以起到多支杆的相互支撑增加稳定性效果。

地笼、基杆、设备支杆的分段式设计使得安装、运输极为便捷。设备支杆分体式设计,单一设备对应单一支杆,重量分解,便于安装、升降检修。设备支杆顶部的拉环起到高空支点的作用,使得升降绳得到应用,大大降低升降支杆时负载,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互相的拉紧升降绳起到多支杆的稳定性增强。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