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调节注蜡流量与开闭的锥阀及其注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105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公开涉及车体注蜡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调节注蜡流量与开闭的锥阀及其注蜡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油漆喷涂无法到达车身内部空腔等处,为了提高汽车车身的耐腐蚀性能,需要在车身内部空腔中注蜡。具体来说,通过在汽车内部空腔中注入120℃的蜡油,在高温下倾斜车身排出多余蜡油,进行冷却后,注入的蜡油能够在车身空腔内部形成几百微米的蜡层,进而有效提高车身的耐腐蚀性能。

目前,单个白车体中有多个注蜡点,不同注蜡点对于蜡油的消耗量不尽相同。现有注蜡系统中直接将蜡油以相同的速度注入车体内部空腔中,直至全部注满为止,很少涉及到不同容积空腔对注入速度的要求,经常会出现较小空腔因内部蜡油注满,造成蜡油的浪费。而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注蜡系统中不存可实现注蜡流量调节的装置,无法实现注蜡系统可依据注入腔体的大小进行适当的流量调节功能。

因此,如何研发一种用于调节注蜡流量与开闭的锥阀,以实现注蜡系统中注蜡流量的调节,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注蜡流量与开闭的锥阀及其注蜡系统,以至少解决以往注蜡系统中无法实现注蜡流量调节,导致蜡油浪费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注蜡流量与开闭的锥阀,所述锥阀包括:第一阀体1、输蜡管路2、第二阀体3、弹簧4、阀芯5、锥形推杆6、驱动气缸7、架体8以及调节螺杆9;

所述第一阀体1和所述第二阀体3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输蜡管路2的两侧,所述第一阀体1的内部设置有贯通两端的第一腔体11,所述第二阀体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腔体31;

所述弹簧4和所述阀芯5均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11内,且所述弹簧4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11中远离所述输蜡管路2的一端内壁相抵,另一端与所述阀芯5的一端端部相抵,所述阀芯5上设置有贯通两端的通道,所述通道用于所述第一腔体11与所述输蜡管路2内腔之间的连通;

所述锥形推杆6沿径向安装于所述输蜡管路2内,所述锥形推杆6的前端与所述阀芯5的另一端端部相抵,所述锥形推杆6的后部设置有圆盘61;

所述驱动气缸7包括缸体71和活塞杆72,所述缸体71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阀体3密封连接,所述缸体72的后端设置有通孔,所述活塞杆72活动安装于所述缸体71内,且所述活塞杆72的驱动端721穿过所述缸体71前端端面插设于所述第二腔体31中,与所述锥形推杆6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活塞杆72的驱动下,所述锥形推杆6可沿着所述输蜡管路2的径向移动,且所述锥形推杆6上的圆盘61可将所述第一阀体1与所述输蜡管路2连接的端口密封封堵,使所述锥阀处于关闭状态;

所述架体8与所述缸体71固定连接,在所述架体8的后端端面上设置有螺孔;

所述调节螺杆9穿过所述螺孔螺纹安装于所述架体8上,当所述锥阀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调节螺杆9的定位端91与所述活塞杆72的动力端722相抵。

优选,所述第一阀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体11连通的泄蜡口12,当所述锥阀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阀芯5封堵在所述泄蜡口12处,将所述泄蜡口12与所述第一腔体11的连通隔断,当所述锥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阀芯5在所述活塞杆72的驱动下沿着所述第一腔体11滑动,使所述泄蜡口12与所述第一腔体11连通。

进一步优选,在所述第一阀体1与所述输蜡管路2连接的端口处安装有密封套13。

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阀体3的第二腔体31内依次设置有导向装置311和密封装置312,所述活塞杆72嵌套于所述导向装置311和所述密封装置312中。

进一步优选,所述活塞杆72的驱动端721端面设置有沿轴向向内凹陷的螺孔,所述锥形推杆6的后端螺纹安装于所述螺孔内。

进一步优选,所述锥阀还包括:接近开关10;

所述接近开关10用于感应所述活塞杆72距离其感应面的距离并生成反馈信号,并依据所述反馈信号控制所述驱动气缸7中的气源向所述缸体71的前端或后端充气。

进一步优选,所述架体8上还设置有刻度尺81用于测量所述调节螺杆9的移动距离。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注蜡系统,该注蜡系统中设置有上述任意一种用于调节注蜡流量与开闭的锥阀,其中,所述锥阀中的输蜡管路2两端与蜡源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锥阀,可实现注蜡系统中注蜡的流量调节以及开闭控制,其中,流量调节功能主要通过移动调节螺杆的位置来实现流量的调节,具体来说,在流量调节时,锥阀处于开启状态,此时,调节螺杆的定位端与活塞杆的动力端相抵。如果需要将注蜡的流量调小,可旋转调节螺杆,使调节螺杆的定位端向缸体的内部方向移动,由于调节螺杆的定位端与活塞杆的动力端相抵,因此,在调节螺杆的旋转驱动下,活塞杆会沿着第二腔体向输蜡管路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锥形推杆沿着输蜡管路的径向向第一阀体方向移动,而由于锥形推杆的形状设计,将其向第一阀体方向移动时,锥形推杆与第一阀体和输蜡管路连接处的端口之间构成孔缝变小,因此从输蜡管路通过该孔缝流向阀芯通道内的蜡油流量自然变小,从而实现流量调小的目的;反之如果想要将流量调大,可将调节螺杆进行反向旋转即可。而该锥阀的开启、关闭主要通过驱动气缸实现,关闭时,通过打开气源向驱动气缸的后端缸体内充气,在气压的作用下带动活塞杆沿着第二腔体向输蜡管路方向移动,直至锥形推杆上的圆盘密封封堵在第一阀体与输蜡管路连接的端口处,防止输蜡管路中的蜡油通过该端口流向第一阀体中,实现锥阀的关闭;而开启时,通过打开气源向驱动气缸的前端缸体内充气,在气压的作用下带动活塞杆沿着第二腔体向缸体方向移动,进而驱动阀芯、锥形推杆以及活塞杆恢复到开启原位,实现锥阀的开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锥阀可实现注蜡系统中注蜡的流量调节以及开闭控制,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优点。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调节注蜡流量与开闭的锥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为了解决以往注蜡系统中无法实现注蜡流量调节,导致蜡油浪费等问题,本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注蜡流量与开闭的锥阀,参见图1,该锥阀主要由第一阀体1、输蜡管路2、第二阀体3、弹簧4、阀芯5、锥形推杆6、驱动气缸7、架体8以及调节螺杆9组成,其中,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3分别对称设置于输蜡管路2的两侧,与输蜡管路2螺栓固定,在第一阀体1的内部设置有贯通两端的第一腔体11,在第二阀体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腔体31,上述弹簧4和阀芯5均安装于第一腔体11内,且弹簧4一端与第一腔体11中远离输蜡管路2的一端内壁相抵,另一端与阀芯5的一端端部相抵,阀芯5上设置有贯通两端的通道,该通道用于第一腔体11与输蜡管路2内腔之间的连通,锥形推杆6沿径向安装于输蜡管路2内,且锥形推杆6的前端与阀芯5的另一端端部相抵,在锥形推杆6的后部设置有圆盘61,上述驱动气缸7包括缸体71和活塞杆72,缸体71的前端与第二阀体3密封连接,缸体72的后端设置有通孔,活塞杆72具有驱动端721和动力端722,该活塞杆72活动安装于缸体71内,其中,活塞杆72的驱动端721穿过缸体71前端端面插设于第二腔体31中,与锥形推杆6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活塞杆72的驱动下,锥形推杆6可沿着输蜡管路2的径向移动,且锥形推杆6上的圆盘61可将所述第一阀体1与输蜡管路2连接的端口密封封堵,使锥阀处于关闭状态,架体8与缸体71固定连接,在架体8的后端端面上设置有螺孔,调节螺杆9穿过螺孔螺纹安装于架体8上,当锥阀处于开启状态时,调节螺杆9的定位端91与活塞杆72的动力端722相抵。

上述实施方案中锥阀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1)流量调节:在流量调节时,锥阀处于开启状态,此时,调节螺杆的定位端与活塞杆的动力端相抵。如果需要将注蜡的流量调小,可旋转调节螺杆,使调节螺杆的定位端向缸体的内部方向移动,由于调节螺杆的定位端与活塞杆的动力端相抵,因此,在调节螺杆的旋转驱动下,活塞杆会沿着第二腔体向输蜡管路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锥形推杆沿着输蜡管路的径向向第一阀体方向移动,而由于锥形推杆的形状设计,将其向第一阀体方向移动时,锥形推杆与第一阀体和输蜡管路连接处的端口之间构成孔缝变小,因此从输蜡管路通过该孔缝流向阀芯通道内的蜡油流量自然变小,从而实现流量调小的目的;反之如果想要将流量调大,可将调节螺杆进行反向旋转,此时调节螺杆的定位端向缸体外部方向移动,活塞杆的动力端失去了调节螺杆的支持力,此时,在气源压力的作用下,会驱动阀芯向输蜡管路方向移动,由于阀芯与锥形推杆的前端相抵,因此会带动锥形推杆以及与锥形推杆固定连接的活塞杆向驱动气缸的缸体方向移动,直至活塞杆的动力端再次与调节螺杆相抵,而此时,由于锥形推杆的移动,锥形推杆与第一阀体和输蜡管路连接处的端口之间构成孔缝变大,因此从输蜡管路通过该孔缝流向阀芯通道内的蜡油流量自然变大,从而实现流量调大的目的。

2)开启与关闭控制:而该锥阀的开启、关闭主要通过驱动气缸实现,关闭时,通过打开气源向驱动气缸的后端缸体内充气,在气压的作用下带动活塞杆沿着第二腔体向输蜡管路方向移动,直至锥形推杆上的圆盘密封封堵在第一阀体与输蜡管路连接的端口处,防止输蜡管路中的蜡油通过该端口流向第一阀体中,实现锥阀的关闭;而开启时,通过打开气源向驱动气缸的前端缸体内充气,在气压的作用下带动活塞杆沿着第二腔体向缸体方向移动,进而驱动阀芯、锥形推杆以及活塞杆恢复到开启原位,实现锥阀的开启。

以往的注蜡系统停注后,管路中剩余一些蜡油,如果注蜡系统一段时间不使用,会发生冷却,导致蜡油在管路中凝固,造成管路的堵塞,是该灌蜡系统无法迅速进行再次使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参见图1,在第一阀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腔体11连通的泄蜡口12,当锥阀处于开启状态时,阀芯5封堵在泄蜡口12处,将泄蜡口12与第一腔体11的连通隔断;当锥阀处于关闭状态时,阀芯5在活塞杆72的驱动下沿着第一腔体11滑动,使泄蜡口12与第一腔体11连通。

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当锥阀处于关闭时,注蜡系统停止使用,而此时泄蜡口与第一腔体连通,此时向蜡油的回收系统与泄蜡口连通,启动回收系统,可将管路中剩余的蜡油进行回收;而当锥阀处于开启时,阀芯将泄蜡口封堵,可以防止蜡油从泄蜡口中流出,造成蜡油的流量损失。

为了提高第一阀体与输蜡管路之间连接的密封性,防止蜡油的意外泄漏,作为方案的改进,参见图1,在第一阀体1与输蜡管路2连接的端口处安装有密封套13。

为了实现对于活塞杆移动时的导向作用,作为方案的改进,参见图1在第二阀体3的第二腔体31内依次设置有导向装置311和密封装置312,活塞杆72嵌套于导向装置311和密封装置312中,用于对活塞杆72的移动进行导向和密封。

为了提高活塞杆与锥形推杆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作为方案的改进,在活塞杆72的驱动端721端面设置有沿轴向向内凹陷的螺孔,锥形推杆6的后端螺纹安装于所述螺孔内。

为了实现该锥阀开启与关闭的反馈信号控制,作为方案的改进,参见图1,该锥阀还设置有接近开关10,该接近开关10用于感应活塞杆72距离其感应面的距离并生成反馈信号,并依据反馈信号控制驱动气缸7中的气源向缸体71的前端或后端充气,进而控制活塞杆的前进或后退。

为了实现流量调节大小的直观可见性,作为方案的改进,参见图1,在架体8上设置有刻度尺81,用于测量调节螺杆9的移动距离,进而通过观察调节螺杆沿着刻度尺的移动距离,了解目前调节的流量大小。

上述各实施方案中的锥阀均可应用到注蜡系统中,其中,使用时,锥阀中的输蜡管路2两端与蜡源连通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