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2589发布日期:2019-04-29 13:3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通气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具备的通气室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通气室上方设置有大气连通孔,在通气室下方形成有排出润滑油的连通部,由此从连通部顺畅地将流入到通气室的油排出。

但是,要求进一步加以改进以应对流入到通气室的润滑油的量的增大的情况。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课题研究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便润滑油的流入量增大也能作为通气室发挥功能的通气室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2056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通气室结构具有:第一通气室,其设置在收纳变速器的壳体,且具有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的第一导入孔;第二通气室,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重力方向上方,且具有与所述第一通气室连通的第二导入孔、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大气连通孔、及与所述壳体内连通且排出润滑油的排出孔,当定义通过所述变速器的旋转轴并沿重力方向延伸的假想面,并以该假想面为中心将一侧定义为第一侧、将另一侧定义为第二侧时,所述第一导入孔位于所述假想面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导入孔位于所述假想面的第二侧,所述大气连通孔位于所述假想面的第一侧,所述排出孔位于所述假想面的第二侧,所述第一导入孔及所述排出孔位于所述第二导入孔的重力方向下方,所述大气连通孔位于所述第二导入孔的重力方向上方。

根据此种构成,可确保第二导入孔与大气连通孔之间的距离,即便润滑油的量增大,也能有效地作为通气室发挥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例的通气室的变速器的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从通气室侧观察实施例的变矩器盖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例的通气室的车辆用变速器的壳体的概略分解立体图。该变速器具有收纳变矩器的变矩器盖cc、收纳行星齿轮组及离合器等的变速器箱tc作为壳体。在变矩器盖cc的连接面cc1上隔着垫片ga连接有变速器箱tc。在变速器箱tc的重力方向下方安装有油盘op用于储存润滑油,所述油盘op收纳控制阀单元。

图2是从通气室侧观察实施例的变矩器盖cc的正面图。在此,将变速器的旋转轴定义为o1,将重力方向上方定义为车辆上方,将重力方向下方定义为车辆下方,将沿通过旋转轴o1的重力方向延伸的假想面定义为fl,以图2中的假想面fl为中心定义右侧及左侧。所述右侧及左侧在实施例中为车宽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图2中的斜线区域是作为通气室发挥功能的区域。在变矩器盖cc的连接面cc1上形成有多个肋,利用垫片ga将肋堵塞,而构成用于向变速器的轴心油路等提供控制油压的油路、通气室。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圆是形成在ga侧的贯通孔。此外,图2中的粗箭头表示与空气一起喷出的润滑油的路径。

在变矩器盖cc的连接面cc1具有第一通气室1、连接室2、第二通气室3。第一通气室1具有左右跨越假想面fl并凸起的弯曲形状。在第一通气室1的右侧,具有形成于垫片ga的第一导入孔11。第一通气室1在假想面fl的左侧具有与连接室2连通的第一连通路21。第一通气室1在假想面fl的左侧且在第一连通路21的下方,具有第一排出孔12(相当于本发明请求范围中记载的第三排出孔)。第一排出孔12是形成于垫片ga的贯通孔,将导入第一通气室1的润滑油排出到变速器箱tc内。

第二通气室3具有左右跨越假想面fl并凸起的弯曲形状。第二通气室3沿着变矩器盖cc的外周形状形成,其左右两端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旋转轴o1的下方。由此,作为通风室可使用较宽的范围,因此可应对润滑油的量的增大。第二通气室3以包围第一通气室1的上方外周的方式形成,位于变矩器盖cc的重力方向上方。第二通气室3在假想面fl的左侧具有与连接室2连通的第二连通路22。第二通气室3在假想面fl的左侧且在旋转轴o1的下方具有第二排出孔31(相当于本发明请求范围中记载的排出孔)。第二排出孔31是形成于垫片ga的贯通孔,将导入第二通气室3的润滑油排出到变速器箱tc内。

第二通气室3在假想面fl附近的右侧具有与变矩器盖cc的外部连通的大气连通孔4。换句话说,大气连通孔4隔着假想面fl与第二连通路22分隔而配置,从第二连通路22观察,配置在比第二通气室3的最上方位置还远的位置。在第二通气室3的最上方位置,具有用于减小第二通气室3内的流路截面积的节流孔33。第二通气室3在假想面fl的右侧且在旋转轴o1的下方具有第三排出孔32(相当于本发明请求范围中记载的第二排出孔)。第三排出孔32是形成于垫片ga的贯通孔,将导入第二通气室3的润滑油排出到变速器箱tc内。

接着,对作用进行说明。当将第一导入孔11的上下方向位置(即,高度位置)设为a1,将第二连通路22的上下方向位置设为b1,将第二排出孔31的上下方向位置设为c1时,a1及c1位于b1的下方。由此,若润滑油从第一导入孔11侵入到第一通气室1内,伴随着空气的移动,润滑油也会移动,部分润滑油在第一连通路21被引导至第一连通路21下方的第一排出孔12并被排出。

另一方面,未被引导至第一排出孔12的润滑油通过连接室2并从第二连通路22被导入第二通气室3。此时,与空气一起移动的润滑油相比在第一通气室1内移动的时会因连接室2的阻力而被抑制移动。由此,润滑油是在该被抑制的状态下到达第二连通路22的,因此,大部分润滑油会被引导至第二排出孔31并被排出。此外,部分润滑油会沿着上方右侧在第二通气室3内移动。此时,由于在最上方位置具有节流孔33,因此进一步抑制空气及润滑油的移动。而且,由于大气连通孔4位于假想面fl的右侧,因此能确保与第二连通路22的距离,可充分地抑制润滑油的移动直至润滑油到达大气连通孔4为止。另外,由于大气连通孔4位于b1的上方,因此可避免润滑油从大气连通孔4喷出的情况。

通过节流孔33后的润滑油与空气中的空气从大气连通孔4被排出,剩余的润滑油则被引导至第三排出孔32并被排出。而且,由于第二通气室3的容积大于第一通气室1,因此即便流入通气室的润滑油的量增大,也能有效地将气液分离并排出到变速器箱tc侧。

如以上所说明,实施例能获得下述列举的作用效果。

(1)实施例的通气室结构具有第一通气室1及第二通气室3。第一通气室1设置在收纳变速器的变矩器盖cc(壳体),且具有与变速器箱tc(壳体)内部连通的第一导入孔11。第二通气室3设置在变矩器盖cc的重力方向上方,且具有与第一通气室1连通的第二连通路22(第二导入孔)、与变矩器盖cc的外部连通的大气连通孔4、与变速器箱tc内连通且排出润滑油的第二排出孔31(排出孔)。当定义通过变速器的旋转轴o1并沿重力方向延伸的假想面fl时,第一导入孔11位于假想面fl的右侧(车宽方向一侧),第二连通路22位于假想面fl的左侧(车宽方向另一侧),大气连通孔4位于假想面fl的右侧(车宽方向一侧),第二排出孔31位于假想面fl的左侧(车宽方向另一侧),第一导入孔11及第二排出孔31位于第二连通路22的重力方向下方,大气连通孔4位于第二连通路22的重力方向上方。

由此,可确保第二导入孔与大气连通孔之间的距离,即便润滑油的量增大,也能有效地作为通气室发挥功能。

(2)第二通气室3具有向重力方向上方凸起的弯曲形状,且在假想面fl的右侧(车宽方向一侧)且大气连通孔4的重力方向下方,具有与变速器箱tc内连通且排出润滑油的第三排出孔32(第二排出孔)。

由此,可将从第二连通路22侵入的润滑油中通过大气连通孔4的下方移动的润滑油排出至变速器箱tc内。

(3)第一通气室1在假想面fl的左侧(车宽方向另一侧)且第二连通路22的重力方向下方,具有与变速器箱tc内连通且排出润滑油的第一排出孔12(第三排出孔)。

由此,可将在第一通气室1内捕获到的润滑油排出至变速器箱tc内,从而可抑制润滑油向第二通气室3的移动。

以上,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即使采用其它构成也包含于本发明。例如,在实施例中表示了利用变矩器盖与垫片构成通气室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变速器箱内构成通气室,或者还可以使用变矩器盖及变速器箱两方构成通气室。此外,在实施例中表示了在假想面fl的右侧设置第一导入孔11及大气连通孔4,在假想面fl的左侧设置第二连通路22及第二排出孔31的例子,但也可以左右互换地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