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在桥壳中的润滑流体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0495发布日期:2019-08-06 23:46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固定在桥壳中的润滑流体挡板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附联到机动车辆的桥壳(轮轴壳)的润滑流体挡板。



背景技术:

传动系统广泛用于从动力源产生动力并将该动力传递到一个或多个被驱动的部件。例如,动力源可以是车辆的发动机和/或变速器组件(总成),其产生旋转动力,然后通过一个或多个传动系统将该旋转动力传递到诸如车轮的一个或多个可旋转的被驱动部件。

典型的差速器和车桥组件(总成)包括多个可旋转部件,其将旋转能量从车辆的发动机传递到车辆的车轮。车桥和差速器组件的可旋转部件通常封闭在保护性的不可旋转的壳体中。不可旋转的壳体通常包括可旋转地支承差速器组件的中心支架。另外,不可旋转的壳体包括设置在中心支架的轴向相对侧上的、向外延伸的成对管。

差速器组件由差速器输入轴驱动,差速器输入轴又驱动构成差速器组件的一系列齿轮。差速器组件的啮合齿轮需要使用润滑流体来润滑啮合齿轮。通常在工业中使用的润滑流体是油组合物。润滑流体用于减少啮合齿轮的磨损量、最小化产生的磨损颗粒的量并消散由啮合齿轮产生的摩擦热。在许多情况下,围绕差速器组件的不可旋转的壳体用作润滑流体贮存器和传热表面。

在本领域中通常的做法是将足够的润滑流体放入不可旋转的壳体中,使得每个齿轮将旋转通过润滑流体并且用齿轮的齿拾取一些润滑流体。然后润滑流体将保留在齿轮齿上,至少直到它们与来自差速器组件中的另一齿轮的齿啮合接合。

但是,这种做法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这将要求润滑流体的水平足够高,使得最小直径齿轮的至少一部分齿将穿过润滑流体。结果,较大直径齿轮的较大部分将必须旋转通过润滑流体。这意味着较大直径的齿轮比仅仅润滑那些齿轮的齿所需的更深地进入润滑流体。已经确定,这由于经受所谓的“搅动损失”而降低了差速器组件的整体效率。“搅动损失”是一种寄生损失,其是由于齿轮旋转时润滑流体提供的阻力而产生的。因此,开发润滑流体挡板或润滑流体偏转器将是有利的,该润滑流体挡板或润滑流体偏转器将在车辆运行时的任何给定时间对润滑流体贮存器内包含的润滑流体的量加以限制。

各种类型的润滑流体挡板或润滑流体偏转器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例如,授予gee(“gee参考文献”)并转让给伊顿公司(eatoncorporation)的美国专利5,505,112,公开了一种具有环形齿圈的差速器组件。围绕环形齿圈的外周边的是具有排放孔的贮存器构件,排放孔设计成能减少差速器组件所经受的“搅动损失”量。然后通过使用成对螺栓组件将贮存器构件的底部附连到壳体的下部。将贮存器构件螺栓连接到壳体的下部会增加组件的额外重量和不必要的复杂性。因此,开发一种简单可附连的并可降低系统总重量的润滑流体挡板将是有利的。

另外,matsufuji等人的(“matsufuji参考文献”)并转让给洋马有限公司(yanmarco.ltd)的美国专利2006/0179973a1描述了一种挡油板,其设置在变速器组件内,用于以液体密封方式分离变速器壳体的存储空间。在matsufuji参考文献中描述的挡板防止了由存储在变速器壳体内的油引起的变速器效率的降低。

最后,passino等人(“passino参考文献”)的、转让给danaheavyvehiclesystemsgroup,llc的美国专利2014/0260790a1描述了一种一体式齿圈护罩,其沿差速器齿圈的外周边设置。passino参考文献中描述的齿圈护罩被设计用于减少齿圈周围的油量,从而减少搅动损失量并提高差速器组件的效率。另外,齿圈护罩通过使用至少一个焊缝附连到桥壳盖。因此,开发一种简单可附连的并降低系统总重量的润滑流体挡板将是有利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桥壳,其具有下碗状部和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桥壳的下碗状部具有底部、第一下碗状壁和第二下碗状壁。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具有底部、第一桥半轴壳壁和第二桥半轴壁。

第一桥壳连接部将桥壳的下碗状部的底部整体地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底部。

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二桥壳连接部将桥壳的下碗状部的第一下碗状壁整体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第一桥半轴壳壁。一个或多个附连孔从桥壳的第二桥壳连接部的第一侧延伸到第二侧。

桥壳的下碗状部的第二下碗状壁在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三桥壳连接部处整体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第二桥半轴壳壁。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从桥壳的第三桥壳连接部的第一侧延伸到第二侧。

润滑流体挡板设有第一端部、中间部、第二端部、第一侧、第二侧、顶表面和底表面。润滑流体挡板的第一端部包括从润滑流体挡板的第一侧延伸到第二侧的第一成角度弯曲部。

第二成角度弯曲部从润滑流体挡板的中间部的第一侧延伸到第二侧。第一突起部从润滑流体挡板的中间部的第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突出。润滑流体挡板的第一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桥壳的第二桥壳连接部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内。

第二突起部从润滑流体挡板的中间部的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突出。润滑流体挡板的第二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桥壳的第三桥壳连接部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内。

最后,润滑流体挡板的第二端部具有第三成角度弯曲部,该第三成角度弯曲部从润滑流体挡板的第一侧延伸到第二侧。

附图说明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当根据附图考虑以下详细描述时,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优点将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润滑流体挡板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根据图1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润滑流体挡板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具有根据图1和2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润滑流体挡板的桥壳的立体图;

图3a是图3所示的桥壳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具有根据图1、2和3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润滑流体挡板;

图3b是图3所示的桥壳的示意性剖视图,具有根据图1、2、3和3a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润滑流体挡板;

图3c是图3所示的桥壳系统的示意性剖视图,具有根据图1、2、3、3a和3b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润滑流体挡板;以及

图4是具有图1、2、3、3a和3b所示的润滑流体挡板的替代桥壳的另一个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除非明确地指出相反,本发明可具有各种替代的取向和步骤顺序。还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中所示及说明书中所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仅仅是本文公开和限定的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因而,除非另有明确的声明,与所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相关的具体的尺寸、方向或其它物理特征不应被看作是限制。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润滑流体挡板2的示意性俯视图。润滑流体挡板2具有第一端部4、中间部6、第二端部8、第一侧10和第二侧12。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润滑流体挡板2由铁材料、钢组合物、铝和/或碳纤维材料制成。

如图1所示,润滑流体挡板2的中间部6包括第一突起部16和第二突起部18。第一突起部16从润滑流体挡板2的第一侧10的中间部6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突出。类似地,第二突起部18从润滑流体挡板2的第二侧12的中间部6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突出。此外,在润滑流体挡板2的第二侧12上的第二突起部18沿着相同平面与在润滑流体挡板2的第一侧10上的第一突起部16横向对齐。

润滑流体挡板2的中间部6还包括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0。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例,第一突起部16从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0的第一侧10延伸和/或突出,并且第二突起部18从润滑流体挡板2的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0的第二侧12延伸和/或突出。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突起部16和18可以是弯曲的或者是大致平坦和不弯曲的。

润滑流体挡板2的第一端部4具有第一成角度弯曲部14,润滑流体挡板2的第二端部8具有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润滑流体挡板2的第一成角度弯曲部14、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0和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2大致平行于彼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润滑流体挡板2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口24,开口24设置在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0和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2之间。设置在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0和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2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开口24从润滑流体挡板2的顶表面26延伸到润滑流体挡板2的底表面28。一个或多个开口24允许润滑流体挡板2由更少的材料制成并且有助于减少桥壳系统(未示出)的总重量和成本。这使得本公开的润滑流体挡板2比目前可用的传统润滑流体挡板更加经济。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开口24的形状大致为矩形。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一个或多个开口24的角部可以是圆钝的。

图2是图1所示的润滑流体挡板的示意性侧视图,但使用不同的附图标记组。润滑流体挡板100具有第一端102和第二端104。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润滑流体挡板100由铁材料、钢组合物、铝和/或碳纤维材料制成。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润滑流体挡板100从第一端102到第二端104按轴向顺序包括:第一大致笔直部106、第一成角度弯曲部108、第二大致笔直部110、第二成角度弯曲部112、第三大致笔直部114、第三成角度弯曲部116和第四大致笔直部118。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成角度弯曲部108被弯曲,使得润滑流体挡板100的第一大致笔直部106大致垂直于润滑流体挡板100的第二大致笔直部110。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润滑流体挡板100的第一成角度弯曲部108可以弯曲到任何角度。

类似地,第三成角度弯曲部116被弯曲,使得润滑流体挡板100的第三大致笔直部114大致垂直于润滑流体挡板100的第四大致笔直部118。另外,第四大致笔直部118与润滑流体挡板100的第一大致笔直部106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与第一大致笔直部106轴向偏离并且不平行。此外,第一成角度弯曲部108、第二成角度弯曲部112和第三成角度弯曲部116平行于彼此。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润滑流体挡板100的第三成角度弯曲部116可以弯曲到任何角度。如图2所示,润滑流体挡板100的第二大致笔直部110、第二成角度弯曲部112和第三大致笔直部114形成v形部120。作为结果,v形部120的第二大致笔直部110和第三大致笔直部114不平行于彼此。另外,润滑流体挡板100的v形部120的第二大致笔直部110比第三大致笔直部114长。在非限制性示例中,第二成角度弯曲部112可以被弯曲,使得第二大致笔直部110和第三大致笔直部114之间的角度约为42度。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润滑流体挡板100的第二成角度弯曲部112可以弯曲到任何角度。

图3、3a、3b和3c是桥壳200的立体图,具有如图1和2所示的润滑流体挡板202,但使用不同的附图标记组。桥壳200包括下碗状部204,其整体地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在非限制性示例中,桥壳是前串列桥系统(未示出)、后串列桥系统(未示出)、前桥系统(未示出)和/或后桥系统(未示出)的一部分。

桥壳200的下碗状部204包括底部208,底部208具有第一侧210、第二侧212、顶表面209和底表面211。第一下碗状壁214整体连接到下碗状部204的底部208的第一侧210。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桥壳200的下碗状部204的第一下碗状壁214从下碗状部204的底部208的第一侧210径向向内延伸。

类似地,第二下碗状壁216整体连接到下碗状部204的底部208的第二侧21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下碗状壁216从下碗状部204的底部208的第二侧212径向向内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未示出),桥壳还包括上碗状部,该上碗状部整体地连接到桥壳的下碗状部。桥壳的上碗状部用于完全包围设置在桥壳内的差速器组件的上部。

该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包括底部201,底部201具有第一侧(未示出)、第二侧203、顶表面205和底表面207。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的底部201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桥壳连接部213处整体地连接到桥壳200的下碗状部204的底部208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桥半轴壳壁218整体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的底部201的第一侧(未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桥半轴壳壁218从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的底部201的第一侧(未示出)径向向内延伸。另外,第一桥半轴壳壁218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桥壳连接部215处整体地连接到第一下碗状壁214的至少一部分。

类似地,第二桥半轴壳壁220整体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的底部201的第二侧20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桥半轴壳壁220从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的底部201的第二侧203径向向内延伸。另外,第二桥半轴壳壁220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三桥壳连接部217处整体地连接到第二下碗状壁216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未示出),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还包括顶部,该顶部用于完全封闭和包封一个或多个桥半轴。这确保了外来颗粒不会与车桥系统的部件接触并保护车桥系统的部件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桥壳200的下碗状部204和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由单件锻造和/或由单件材料加工制成。

如图3、3a和3b所示,桥壳200包括润滑流体挡板202。润滑流体挡板202具有第一端221、第二端223、顶表面225、底表面227、第一侧229和第二侧231。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润滑流体挡板202由铁材料、钢组合物、铝和/或碳纤维材料制成。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润滑流体挡板202从第一端221到第二端223按轴向顺序包括:第一大致笔直部222、第一成角度弯曲部224、第二大致笔直部226、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28、第三大致笔直部230、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32和第四大致笔直部234。

润滑流体挡板202有助于减少差速器齿圈(未示出)周围的润滑流体(未示出)的量,从而减少搅动损失量并提高车桥系统(未示出)的整体效率。作为非限制性实例,使用的润滑流体是油组合物。在运行中,润滑流体的量沿着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三大致笔直部230积聚,直到润滑流体溢过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28之上,从而补充但限制差速器齿圈(未示出)周围的润滑流体的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成角度弯曲部224被弯曲,使得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一大致笔直部222大致垂直于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二大致笔直部226。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一成角度弯曲部224可以弯曲到任何角度,使得第一大致笔直部222、第一成角度弯曲部224和/或第二大致笔直部226的至少一部分与下碗状部204的底部208和/或第一桥壳连接部213的顶表面240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并流体密封。

类似地,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32被弯曲,使得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三大致笔直部230大致垂直于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四大致笔直部234。另外,第四大致笔直部234与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一大致笔直部222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与第一大致笔直部222轴向偏离并且不平行。此外,第一成角度弯曲部224、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28和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32平行于彼此。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32可以弯曲到任何角度,使得第三大致笔直部230、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32和/或第四大致笔直部234的至少一部分与下碗状部204的底部208、第一桥壳连接部213的顶表面240和/或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的底部201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并流体密封。

如图3a所示,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二大致笔直部226、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28和第三大致笔直部230形成v形部23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未示出)和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成角度弯曲部可以被弯曲,使得第二大致笔直部和第三大致笔直部之间的角度约为42度。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26可以弯曲到任何角度。另外,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二大致笔直部226比润滑流体挡板202的v形部236的第三大致笔直部230长并且与其不平行。

一个或多个开口238设置在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三大致笔直部230上的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28和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32之间。第三大致笔直部230上的一个或多个开口238从润滑流体挡板202的顶表面225延伸到底表面227。一个或多个开口238允许润滑流体挡板202由更少的材料制成并且有助于减少桥壳系统200的总重量和成本。这使得本公开的润滑流体挡板202比目前可用的传统润滑流体挡板相比更加经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开口的形状为矩形。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开口的角部可以是圆钝的。

为了将润滑流体挡板202固定到桥壳200的至少一部分,润滑流体挡板202包括第一突起部256和第二突起部258。第一突起部256从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二大致笔直部226的第一侧229、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28和/或第三大致笔直部23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从其突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突起部256大致垂直于桥壳取向254从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28的第一侧229的至少一部分延伸/或从其突出。如图3所示,桥壳取向254与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同轴。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第一突起部256可以是弯曲的或者是大致平坦和不弯曲的。

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二突起部258从润滑流体挡板202的第二大致笔直部226的第二侧231、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28和/或第三大致笔直部23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从其突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突起部258从大致垂直于桥壳取向254的第二成角度弯曲部228的第二侧231的至少一部分延伸/或从其突出。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第二突起部258可以是弯曲的或者是大致平坦和不弯曲的。

第一桥壳连接部213具有顶表面240和底表面242。如图3和3a所示,第一大致笔直部222的底表面227、第一成角度弯曲部224和/或第二大致笔直部226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桥壳连接部213的顶表面240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第一大致笔直部222的底表面227、第一成角度弯曲部224和/或第二大致笔直部226的至少一部分与桥壳200的下碗状部204的顶表面209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

如图3a所示,第三大致笔直部230的底表面227、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32和/或第四大致笔直部234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桥壳连接部213的顶表面240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第三大致笔直部230的底表面227、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32和/或第四大致笔直部234的至少一部分与桥壳200的下碗状部204的顶表面209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第三大致笔直部230的底表面227、第三成角度弯曲部232和/或第四大致笔直部234的至少一部分与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的底部201的顶表面205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

桥壳200的第二桥壳连接部215具有第一侧244和第二侧246。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248从第二桥壳连接部215的第一侧244延伸到第二桥壳连接部215的第二侧246。该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248具有大于第一突起部256的尺寸和形状,使得第一突起部256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248内。

桥壳200的第三桥壳连接部217具有第一侧250和第二侧252。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249从第三桥壳连接部217的第一侧250延伸到第三桥壳连接部217的第二侧252。该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249具有大于第二突起部258的尺寸和形状,使得第二突起部258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249内。另外,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249在轴向和径向上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248在相同平面中。

通过使用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和第二附连孔248和249中的突起部256和258将润滑流体挡板202固定到桥壳200,可允许润滑流体挡板202容易地固定到桥壳200和从桥壳200移除,不需要机械紧固件或工具。这简化了制造和维修过程,使其更具成本效益。

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位于桥壳的下碗状部的第一下碗状壁中、第二桥壳连接部中和/或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第一桥半轴壳壁中。类似地,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位于桥壳的下碗状部的第二下碗状壁中、第三桥壳连接部中和/或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第二桥半轴壳壁中。

为了将润滑流体挡板202固定到桥壳200,从第一桥壳连接部213的顶表面240起算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248的高度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249的高度是使得润滑流体挡板202的v形部236用作弹簧夹。当组装时,润滑流体挡板202的v形部236弹性变形和/或弹性地向外弓曲,增加第二大致笔直部222和第三大致笔直部230之间的角度。当v形部236弹性变形时和/或向外弹性弓曲时,润滑流体挡板202将力施加到下碗状部204的底部208、第一桥壳连接部213的顶表面240和/或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206的底部201上,由此将润滑挡板202固定到桥壳200。

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未示出),润滑流体挡板可以形成为桥壳的整体部分,不包括单独的部件。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未示出),润滑流体挡板被锻造为桥壳的一部分和/或机加工到桥壳中。

图4是具有图1、2、3、3a和3b所示的润滑流体挡板的替代桥壳的另一个立体图,但使用不同的附图标记。如图4所示,润滑流体挡板300设置在桥壳302内。桥壳302包括下碗状部304和桥半轴壳306。在非限制性示例中,桥壳是前串列桥系统(未示出)、后串列桥系统(未示出)、前桥系统(未示出)和/或后桥系统(未示出)的一部分。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已经通过被认为代表了较佳实施例的内容对本发明做了描述。然而,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能够以除了具体所示和所述以外的其它方式实践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

本申请的主题尤其涉及以下方面:

1.一种润滑流体挡板,包括:

桥壳,其包括下碗状部和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

其中所述桥壳的所述下碗状部具有底部、第一下碗状壁和第二下碗状壁;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具有底部、第一桥半轴壳壁和第二桥半轴壁;

其中所述桥壳的所述下碗状部的所述底部在第一桥壳连接部处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所述底部;

其中所述桥壳的所述下碗状部的所述第一下碗状壁在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二桥壳连接部处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所述第一桥半轴壳壁;

其中所述第二桥壳连接部具有从所述第二桥壳连接部的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第二侧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

其中所述桥壳的所述下碗状部的所述第二下碗状壁在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三桥壳连接部处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所述第二桥半轴壳壁;

其中所述第三桥壳连接部具有从所述第二桥壳连接部的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第二侧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

润滑流体挡板,其具有第一端部、中间部、第二端部、第一侧、第二侧、顶表面和底表面;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端部具有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第二侧的第一成角度弯曲部;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中间部具有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成角度弯曲部;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中间部还包括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突起部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中间部的所述第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从其突出;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中间部的所述第一侧上的所述第一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二桥壳连接部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内;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突起部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中间部的所述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从其突出;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中间部的所述第二侧上的所述第二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三桥壳连接部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内;并且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端部具有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第二侧的第三成角度弯曲部。

2.如方面1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由铁组合物、钢组合物、铝组合物和/或碳纤维组合物制成。

3.如方面1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像弹簧夹那样起作用。

4.如方面1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其中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二桥壳连接部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和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三桥壳连接部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轴向地在相同平面内并且并径向地在相同平面内。

5.如方面1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口;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开口设置在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和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三成角度弯曲部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开口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顶表面延伸到所述底表面。

6.如方面5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开口的形状大致为矩形。

7.一种润滑流体挡板,包括:

桥壳,其包括下碗状部和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

其中所述桥壳的所述下碗状部具有底部、第一下碗状壁和第二下碗状壁;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具有底部、第一桥半轴壳壁和第二桥半轴壁;

其中所述桥壳的所述下碗状部的所述底部在第一桥壳连接部处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所述底部;

其中所述桥壳的所述下碗状部的所述第一下碗状壁在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二桥壳连接部处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所述第一桥半轴壳壁;

其中所述第二桥壳连接部具有从所述第二桥壳连接部的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第二侧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

其中所述桥壳的所述下碗状部的所述第二下碗状壁在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三桥壳连接部处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所述第二桥半轴壳壁;

其中所述第三桥壳连接部具有从所述第二桥壳连接部的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第二侧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

润滑流体挡板,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顶表面和底表面;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按轴向顺序包括:第一大致笔直部、第一成角度弯曲部、第二大致笔直部、第二成角度弯曲部、第三大致笔直部、第三成角度弯曲部和第四大致笔直部;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大致笔直部、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和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形成v形部;

其中第一突起部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的所述第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从其突出;

其中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的所述第一侧上的所述第一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二桥壳连接部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内;

其中第二突起部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的所述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从其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的所述第二侧上的所述第二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三桥壳连接部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内。

8.如方面7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由铁组合物、钢组合物、铝组合物和/或碳纤维组合物制成。

9.如方面7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v形部像弹簧夹那样起作用。

10.如方面7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大致笔直部、所述第一成角度弯曲部和/或所述第二大致笔直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碗状部的所述底部和/或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一桥壳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并且将力施加到所述下碗状部的所述底部和/或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一桥壳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且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所述第三成角度弯曲部和/或所述第四大致笔直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碗状部的所述底部、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一桥壳连接部和/或所述桥壳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所述底部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并且将力施加到所述下碗状部的所述底部、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一桥壳连接部和/或所述桥壳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桥半轴壳的所述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上。

11.如方面7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其中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二桥壳连接部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附连孔和所述桥壳的所述第三桥壳连接部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附连孔轴向地在相同平面内并且并径向地在相同平面内。

12.如方面7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大致笔直部大致垂直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大致笔直部;并且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大致垂直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四大致笔直部。

13.如方面7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口;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开口设置在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中的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和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三成角度弯曲部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开口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的所述顶表面延伸到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的所述底表面。

14.如方面13所述的润滑流体挡板,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中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开口的形状大致为矩形。

15.一种润滑流体挡板,包括:

润滑流体挡板,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顶表面和底表面;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按轴向顺序包括:第一大致笔直部、第一成角度弯曲部、第二大致笔直部、第二成角度弯曲部、第三大致笔直部、第三成角度弯曲部和第四大致笔直部;

其中,所述第一成角度弯曲部、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和所述第三成角度弯曲部平行于彼此;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大致笔直部和所述第四大致笔直部彼此轴向和径向地偏移;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一大致笔直部和所述第四大致笔直部不平行于彼此;

其中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大致笔直部、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和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形成v形部;

其中所述第二大致笔直部比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长;

其中第一突起部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的所述第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从其突出;

其中第二突起部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二成角度弯曲部的所述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和/或从其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该一个或多个开口从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的所述顶表面延伸到所述润滑流体挡板的所述第三大致笔直部的所述底表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