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通风结构的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1501发布日期:2018-12-12 00:04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具有通风结构的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风结构的电磁阀,更加详细地,涉及用于防止在电磁阀的内部空间产生负压的具有通风结构的电磁阀。

背景技术

电磁阀借助向线圈供电而产生的电磁力来开闭阀。由于电磁阀不仅可进行简单的开闭控制,而且可通过控制向线圈供给的电流来进行比例控制,从而其用途广泛,进而广泛使用于飞机和汽车等机械领域。

电磁阀由如下结构形成,即,在壳体的内部内置有线圈组件和芯,在芯的内部插入有电枢和芯板(磁体),向芯板的中央孔插入杆,上述杆的两端分别与用于开闭上述电枢和流路的滑阀相接触。滑阀插入于形成有多个流路孔的圆筒形凸缘的内部,上述滑阀的一端与上述杆相接触,另一端被回位弹簧所支撑。

因此,当通过向线圈组件的线圈供给电流来形成磁场时,电枢向芯板侧移动,由此,杆在被电枢推动的同时推动滑阀,从而使形成于凸缘的多个流路孔被开闭,由此控制流路。

另一方面,当电磁阀进行工作时,凸缘内部的油可通过多个部件之间的微细的缝隙向电枢的工作空间侧渗透,若电枢在如上所述的渗油状态下进行工作,则可能在电枢的工作空间内形成负压。

这种负压影响电枢的工作并对滑阀的工作产生影响,从而存在对电磁阀的流路控制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第2003-329164号(2003年11月19日)



技术实现要素:

由此,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具有通风结构的电磁阀,即,设置用于连接芯内部的电枢的工作空间和壳体外部的连接通道,从而防止在电枢的工作空间形成负压,由此防止因负压而引起的电磁阀的工作性能的下降。

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的本发明的电磁阀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枢、包围上述电枢的芯以及包围上述芯且卷绕有线圈的线圈架,在上述电枢与上述壳体的底面之间的电枢区域形成有第一空间,上述芯和上述壳体的底面在上述芯与上述壳体的底面之间的芯区域相互紧贴,在上述线圈架与上述壳体的底面之间的线圈架区域形成有第二空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线圈架区域形成有用于使上述第二空间与上述壳体的外部空间相连通的至少一个连通通道,在上述壳体的底面形成有从上述电枢区域的第一空间经由上述芯区域连接上述线圈架区域的第二空间的连接通道。

并且,上述连接通道由在上述壳体的底面凹陷而成的直线槽或曲线槽形成。

并且,上述连接通道包括:第一连接通道,从上述电枢区域朝向上述芯区域径向延伸;第二连接通道,在上述芯区域的内部从上述第一连接通道沿着圆周方向延伸;以及第三连接通道,从上述第二连接通道朝向上述线圈架区域径向延伸。

并且,上述第一连接通道和上述第三连接通道分别在上述芯区域和上述线圈架区域中形成在从至少一个上述连通通道朝向圆周方向最大限度地隔开的位置,用于连接上述第一连接通道和上述第三连接通道的上述第二连接通道包括:第一圆周方向通道,与上述第一连接通道相连接,位于径向的内侧;第二圆周方向通道,与上述第三连接通道相连接,位于径向的外侧;以及径向通道,用于连接上述第一圆周方向通道和上述第二圆周方向通道。

并且,上述第一连接通道和上述第三连接通道分别在上述芯区域和上述线圈架区域中形成在从至少一个上述连通通道朝向圆周方向最大限度地隔开的位置,用于连接上述第一连接通道和上述第三连接通道的上述第二连接通道呈沿着上述芯区域的整个圆周方向旋转一次的圆形形状。

并且,上述第一连接通道和上述第三连接通道分别在上述芯区域和上述线圈架区域中形成在从至少一个上述连通通道朝向圆周方向最大限度地隔开的位置,用于连接上述第一连接通道和上述第三连接通道的上述第二连接通道呈沿着上述芯区域的整个圆周方向旋转多次的圆形形状。

并且,至少一个上述连通通道包括结合孔,上述结合孔用于使安装于上述壳体的底部外侧面的连接器引导件的钩插入并被卡止。

并且,至少一个上述连通通道包括电源连接孔,具有并支撑与上述线圈相连接的接触插头的端子支撑部件插入于上述电源连接孔。

并且,上述连接通道呈上部宽度大于下部宽度的截面形状。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电磁阀,即,在壳体的底面形成有用于连接芯内部的电枢的工作空间和芯外部的空心空间的作为通风结构的连接通道。

上述芯外部的空心空间通过在壳体的底面贯通而成的电源连接孔和连接器引导件结合孔与壳体的外部空间相连接。

如上所述,电枢的工作空间与电磁阀的壳体外部空间(大气)相连通,从而可防止在电枢的工作空间形成负压。

因此,电枢的工作性不因负压而下降,从而可准确地控制滑阀的位置,由此可准确地控制流路,进而具有提高电磁阀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适用本发明的电磁阀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上述电磁阀的磁路部的放大图。

图3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在壳体的底面形成有连接通道的状态的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7的(a)部分、(b)部分及(c)部分为示出上述连接通道的截面形状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壳体1a:结合孔

1b:电源连接孔2:线圈架

2a:端子支撑部件2':线圈架区域

3:线圈3a:接触插头

4:芯4':芯区域

5:电枢5':电枢区域

6:芯板7:杆

8:凸缘8a:流路孔

9:滑阀10:弹簧

11:调整螺钉12:连接器引导件

12a:叉形接线端子20:连接通道

21:第一连接通道22:第二连接通道

22a:第一圆周方向通道22b:第二圆周方向通道

23:第三连接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实施多种变更,可具有多种实施例,将在附图中例示特定实施例并进行详细说明。但是,这并非表示所要将本发明限定于特定实施方式,而应当理解为包括本发明的思想及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更、等同技术方案及代替技术方案。为了说明的明确性和便于说明,在附图中所示的线的厚度或结构要素的尺寸等可能以夸张的方式示出。

并且,后述的术语为考虑到本发明中的功能而定义的术语,这可根据使用人员、操作人员的意图或判例发生改变。因此,应基于本说明书的整体内容来对这种术语下定义。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为适用本发明的电磁阀的纵向剖视图,图2为上述电磁阀的磁路部的放大图。

电磁阀包括借助磁力来生成电枢5的驱动力的磁路部以及内置滑阀9来控制流路的流路部。

通过在壳体1的内部插入线圈组件、芯4、电枢5、芯板6及杆7来形成磁路部。

线圈组件为在圆筒形的线圈架2卷绕有线圈3的组件。芯4作为圆筒形的软磁体,插入于线圈架2的内部。在芯4的内部先插入作为磁体的电枢5,之后插入同样作为磁体的芯板6的中央圆筒部。芯板6的一端部与壳体1的底面之间的空间为电枢的工作空间,在上述工作空间内,电枢5沿着轴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移动。在电枢5沿着轴向形成有贯通孔,从而使电枢5的上部及下部空间的空气流通。上述杆7插入于芯板6的中央孔,上述杆7的一端与电枢5相接触。

流路部包括:圆筒形的凸缘8,与芯板6的一侧面相接触来固定于壳体1的一侧端部;滑阀9,内置于凸缘8,一端与上述杆7相接触;弹簧10,通过弹性支撑滑阀9来产生恢复力;以及调整螺钉11,螺纹紧固于凸缘8的一侧端部,以调节弹簧10的滑阀支撑强度。

在上述凸缘8的侧面形成有多个流路孔8a,在滑阀9形成有用于开闭上述流路孔8a的台肩。

因此,当向线圈3供给电流而通过壳体1、芯板6及芯4来形成磁路时,电枢5向芯板6侧移动,并且电枢5借助杆7推动滑阀9来使滑阀9移动,从而使多个流路孔8a开闭,由此控制流路。

此时,通过调整供给电流的强度来调整磁力的强度,从而控制电枢5的移动量,由此控制滑阀9的位置,进而可根据需要适当地控制向流路供给的供给液压的强度。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如上所述的电磁阀形成有用于连接芯4的内部空间和芯4的外部空间的连接通道20。

图3示出壳体1的底面,其中,附图标记2'表示与线圈架2相向的线圈架区域,附图标记4'表示与芯4相向的芯区域,附图标记5'表示与电枢5相向的电枢区域。

可从图2中所知,在线圈架区域2'内的线圈架2与壳体1之间形成有作为空心空间的第二空间。在芯区域4'内,芯4与壳体1相互紧贴,在电枢区域5'内的电枢5与壳体1之间也形成有作为空心空间(该空间通过电枢5的移动来增减。)的第一空间。

上述连接通道20作为在壳体1的底面凹陷而成的线形槽,呈在电枢区域5'内经由芯区域4'来以一个槽连接至线圈架区域2'的状态。因此,芯4内部的电枢的工作空间与芯4的外部空间(表示上述线圈架区域2'的空间)通过上述连接通道20相连通。

另一方面,在壳体1的底面中的上述线圈架区域2'设置有用于连接线圈架区域2'的第二空间和壳体1的外部空间的至少一个连通通道。至少一个上述连通通道可以为以下将要说明的结合孔1a及电源连接孔1b。

上述结合孔1a在壳体1的底面中的上述线圈架区域2'的左右两侧贯通而成,这些结合孔1a为使安装于壳体1的底部外侧面的连接器引导件12的钩被插入并卡止的孔。连接器引导件12为内置有作为被导入工作电流的端子的叉形接线端子12a(参照图1)的一种连接器。

上述电源连接孔1b作为形成于上述线圈架区域2'的一侧部(两侧结合孔1a之间的中间部分)的一对孔,在这些电源连接孔1b中插入有具有并支撑接触插头3a(参照图2;其为连接端子)的一端的端子支撑部件2a。在端子支撑部件2a的内部,上述接触插头3a与卷绕在线圈架2的线圈3的端部相连接。上述接触插头3a通过与连接器引导件12内部的叉形接线端子12a相连接来构成线圈3的电源供给路径。

如上所述,在壳体1的底面中的线圈架区域2'分别形成有一对结合孔1a和电源连接孔1b,在结合孔1a与插入在上述结合孔1a的连接器引导件12的钩之间存在缝隙,在电源连接孔1b与插入在上述电源连接孔1b的端子支撑部件2a之间也存在缝隙。

即,上述线圈架区域2'的空心空间通过上述结合孔1a和电源连接孔1b的缝隙与壳体1的外部空间相连通,即与大气相连通。

因此,芯4内侧的电枢区域5',即,第一空间通过连接通道20、线圈架区域2'的第二空间以及上述结合孔1a和电源连接孔1b的缝隙与电磁阀外部的大气空间相连通。

因此,空气可在作为电枢的工作空间的第一空间与大气之间流通,因而防止在电枢的工作空间形成负压。

因此,电枢的移动不受负压的干扰,由此可准确控制滑阀9的工作,从而可准确控制电磁阀的流路。即,提高电磁阀的性能。

另一方面,上述连接通道20最为简单地可呈直线连接电枢区域5'的第一空间和线圈架区域2'的第二区域的直线形态。

但是,如上所述,若连接通道20简单地呈直线形态,则使渗透线圈架区域2'的第二空间的外部异物通过连接通道20渗透到电枢区域5'的第一空间的可能性增加。若异物渗透到电枢区域5'的第一空间,则阻碍电枢5的移动性能,从而对电磁阀的工作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防止异物渗透到电枢区域5'的第一空间,上述连接通道20可呈图3至图6所示的多种形态。

如图3(第一实施例)所示,上述连接通道20可包括:第一连接通道21,从电枢区域5'朝向芯区域4'径向呈直线形态;第二连接通道22,在芯区域4'的内部从第一连接通道21沿着圆周方向延伸90度;以及第三连接通道23,从第二连接通道22脱离芯区域4'并朝向线圈架区域2'径向呈直线形态。

因此,电枢区域5'与线圈架区域2'通过上述第一连接通道21、第二连接通道22及第三连接通道23相连接,由此,空气可在电枢区域5'与壳体1外部之间流通,从而可防止形成负压。

当上述第二连接通道22从第一连接通道21沿着圆周方向延伸时,优选地,沿着远离结合孔1a及电源连接孔1b的方向延伸。这是为了将第三连接通道23设置于尽可能远离结合孔1a及电源连接孔1b的位置。在此情况下,空气流通路径的长度变长,从而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异物通过空气流通路径渗透的可能性。

并且,由于第一连接通道21与第二连接通道22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通道22与第三连接通道23之间呈弯曲成直角的形状,因而使异物在渗透过程中卡止于弯曲部,从而提高抑制异物渗透的效果。

图4示出上述连接通道20的第二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通道21和第三连接通道23均形成在朝向圆周方向与结合孔1a和电源连接孔1b最大限度地隔开的位置。此时,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通道21和第三连接通道23的第二连接通道22包括位于芯区域4'内部的两个圆周方向通道,即,包括:第一圆周方向通道22a,在第一连接通道21的端部朝向远离第三连接通道23的方向形成;第二圆周方向通道22b,朝向重新靠近第三连接通道23侧的方向形成;以及径向通道(无附图标记),用于连接上述第一圆周方向通道22a和第二圆周方向通道22b。

像这样,第二连接通道22由径向隔开的两个通道形成,从而可增加其长度,而且在用于连接第一圆周方向通道22a和第二圆周方向通道22b的径向通道的两端设置有弯曲部,从而增加所有连接通道20的弯曲部(共4个位置)的数量,进而具有可进一步提高防止外部异物的渗透性能的效果。

并且,第三连接通道23形成在朝向圆周方向与结合孔1a及电源连接孔1b最大限度地隔开的位置,这也使从连接通道20至结合孔1a及电源连接孔1b的路径变长,从而起到使异物渗透更加困难的作用。

图5及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为了进一步增加连接通道20的长度,使第二连接通道22的所有芯区域4'呈沿着圆周方向经过的圆形。此时,第一连接通道21和第三连接通道23的形成位置与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相同,且基于上述形成位置的效果也相同。

但是,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通道22呈沿着芯区域4'旋转一次的形状,对此,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通道22呈沿着芯区域4'旋转两次的形状。因此,在第四实施例中,连接通道20的长度进一步增加,并且随着长度的增加,进一步提高防止外部异物渗透的效果。

图7示出上述连接通道20的截面形状。在图7的(a)部分中,连接通道呈下部尖锐的倒三角形形状,在图7的(b)部分中,连接通道20呈半圆形,在图7的(c)部分中,连接通道20呈下部狭窄的逆梯形形状。

如上所述,连接通道20可呈多种截面形状,但只有在呈下部宽度窄于上部宽度的形状的情况下,才可简单地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因而在制造的简易性及费用方面上更加优先。

另一方面,优选地,上述连接通道20的深度为壳体1厚度的10%以下。这是因为连接通道20的深度越增加,则形成磁路的壳体1的质量(mass)越减少,因而对磁力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这种情况,在以上述条件形成连接通道20的情况下,可在不减小磁力的情况下形成用于防止负压的空气流通路径。

如上所述,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这仅仅为例示,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就可以理解可由此实施多种变形及等同的其他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根据以下发明要求保护范围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