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制氧供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0599发布日期:2018-12-25 20:45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精准制氧供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精准制氧供氧系统。

背景技术

制氧供氧系统主要用于医院病房、急救室、观察室和手术室等处的氧气供给,中心供氧系统将氧气气源集中于一处,气源的高压氧气经减压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用气终端,在各个用气终端处设有快速插接的密封插座,插上用气设备(氧气湿化器、呼吸机等)即可供气。

制氧供氧系统一般是由制氧主机、氧气平衡罐、除菌过滤器和氧气分气缸等组成,除菌过滤器用于对氧气进行除菌过滤。长期使用后,除菌过滤器需进行清洗或更换,除菌过滤器需能够与供氧管道拆卸。现有制氧供氧系统的除菌过滤器与供氧管道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除菌过滤器与供氧管道的拆装操作不方便,而且除菌过滤器与供氧管道连接处的密封性较差,氧气存在泄漏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精准制氧供氧系统,目的是方便过滤器与管道的拆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精准制氧供氧系统,包括制氧主机、氧气平衡罐和除菌过滤器,除菌过滤器包括过滤器本体、与过滤器本体的进气口连接的进气管和与过滤器本体的出气口连接的出气管,制氧主机通过第一供气管与氧气平衡罐连接,进气管通过第二供气管与氧气平衡罐连接,所述第二供气管通过第一卡箍与所述进气管连接,第二供气管包括第一气管本体、与第一气管本体连接且用于插入进气管中的第一进气接管和设置于第一进气接管上且嵌入第一卡箍的v形沟槽中的第一密封板,进气管上设有嵌入第一卡箍的v形沟槽中且与第一密封板配合的第一凸缘。

所述第一密封板为与所述第一进气接管为同轴设置的圆环形结构,第一密封板套设于第一进气接管上,第一密封板具有第一端面和与所述第一卡箍的v形沟槽的内壁面贴合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为与第一密封板的轴线相垂直的平面,第二端面为圆锥面,所述第一凸缘具有第三端面和与第一卡箍的v形沟槽的内壁面贴合的第四端面。

所述第一密封板与所述第一凸缘之间设有密封圈。

所述出气管通过第二卡箍与第三供气管连接。

所述第三供气管包括第二气管本体、与第二气管本体连接且用于插入出气管中的第二进气接管和设置于第二进气接管上且嵌入第二卡箍的v形沟槽中的第二密封板,出气管上设有嵌入第二卡箍的v形沟槽中且与第二密封板配合的第二凸缘。

所述第二密封板为与所述第二进气接管为同轴设置的圆环形结构,第二密封板套设于第二进气接管上,第二密封板具有第五端面和与所述第二卡箍的v形沟槽的内壁面贴合的第六端面,第五端面为与第二密封板的轴线相垂直的平面,第六端面为圆锥面,所述第二凸缘具有第七端面和与第二卡箍的v形沟槽的内壁面贴合的第八端面。

所述第二密封板与所述第二凸缘之间设有密封圈。

本发明的精准制氧供氧系统,通过将过滤器设置成通过卡箍与供氧管道进行连接,而且设置密封板和凸缘与卡箍相配合,提高了与过滤器与供氧管道连接处的密封性能,而且也便于过滤器与供氧管道之间的拆装,效率高。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精准制氧供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二供气管与第一凸缘配合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三供气管与第二凸缘配合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制氧主机;2、氧气平衡罐、3、过滤器本体;4、第一供气管;5、第二供气管;501、第一气管本体;502、第一密封板;503、第一端面;504、第二端面;505、第一进气接管;6、第三供气管;601、第二气管本体;602、第二密封板;603、第五端面;604、第六端面;605、第二进气接管;7、第一凸缘;701、第三端面;702、第四端面;8、第二凸缘;801、第七端面;802、第八端面;9、计量装置;10、氧气纯度检测仪;11、氧气分气缸;12、进气管;13、出气管;14、第一卡箍;15、第二卡箍;16、第四供气管;17、第五供气管;1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精准制氧供氧系统,包括制氧主机1、氧气平衡罐2、除菌过滤器、计量装置9、氧气纯度检测仪10和氧气分气缸11。除菌过滤器包括用于对氧气进行除菌过滤的过滤器本体3、与过滤器本体3的进气口连接的进气管12和与过滤器本体3的出气口连接的出气管13,制氧主机1通过第一供气管4与氧气平衡罐2连接,进气管12通过第二供气管5与氧气平衡罐2连接,第二供气管5通过第一卡箍14与进气管12连接,第二供气管5包括第一气管本体501、与第一气管本体501连接且用于插入进气管12中的第一进气接管505和设置于第一进气接管505上且嵌入第一卡箍14的v形沟槽中的第一密封板502,进气管12上设有嵌入第一卡箍14的v形沟槽中且与第一密封板502配合的第一凸缘7。

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制氧主机1是用于产生氧气,制氧主机1是应用psa分子筛制氧技术产生氧气,其结构如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那样,在此不再赘述。制氧主机1通过第一供气管4与氧气平衡罐2连接,第一供气管4的一端与制氧主机1连接,第一供气管4的另一端与氧气平衡罐2连接,制氧主机1产生的氧气经第一供气管4进入氧气平衡罐2。氧气平衡罐2通过第二供气管5与除菌过滤器连接,除菌过滤器是用于对氧气进行除菌过滤,来自氧气平衡罐2的氧气经第二供气管5进入除菌过滤器。除菌过滤器通过第三供气管6与计量装置9连接,计量装置9与控制器为电连接,计量装置9用于计量流过的氧气量,实现精准供氧,来自除菌过滤器的氧气经第三供气管6进入计量装置9。计量装置9通过第四供气管16与氧气纯度检测仪10连接,第四供气管16的一端与计量装置9连接,第四供气管16的另一端与氧气纯度检测仪10连接,来自计量装置9的氧气经第四供气管16进入氧气纯度检测仪10,氧气纯度检测仪10用于检测氧气浓度。氧气分气缸11具有均压均流作用,氧气纯度检测仪10通过第五供气管17与氧气分气缸11连接,第五供气管17的一端与氧气浓度传感器连接,第五供气管17的另一端与氧气分气缸11连接,来自氧气浓度传感器的氧气经第五供气管17进入氧气分气缸11,氧气分气缸11连接医用氧气管网。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供气管5用于将氧气引导至除菌过滤器中,第一气管本体501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管体,第一进气接管505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圆柱管体,第一进气接管505的一端从第一气管本体501的一端开口插入第一气管本体501的内部且第一进气接管505与第一气管本体501固定连接,第一气管本体501的另一端与氧气平衡罐2连接,第一进气接管505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气管本体501的外部,第一进气接管505的该端用于插入除菌过滤器的进气管12中,第一进气接管505的外直径与进气管12的内直径大小相同,第一进气接管505的外圆面与进气管12的内圆面贴合,密封性好。第一密封板502为与第一进气接管505为同轴设置的圆环形结构,第一密封板502套设于第一进气接管505上,第一密封板502与第一进气接管505为固定连接,第一密封板502在第一进气接管505上的位置是位于第一进气接管505的两端之间,第一密封板502位于第一气管本体501的外部,第一密封板502的外直径大于第一进气接管505的外直径,第一密封板502的外直径与第一凸缘7的外直径大小相同,第一凸缘7为圆环形结构,第一凸缘7与第一密封板502为相对布置。第一卡箍14用于实现第二供气管5与进气管12的固定连接,第一卡箍14夹紧第一密封板502和第一凸缘7,第一卡箍14的结构如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那样,其主要是由两个圆弧形的夹持部以及锁紧两个夹持部的锁紧螺栓组成,夹持部的横截面呈v型结构,从而形成容纳第一密封板502和第一凸缘7的v形沟槽。第一密封板502具有第一端面503和与第一卡箍14的v形沟槽的内壁面贴合的第二端面504,第一端面503为与第一密封板502的轴线相垂直的平面,第二端面504为圆锥面,第一端面503与第二端面504为同轴设置,第一端面503的外直径与第二端面504的外直径大小相同,第一端面503和第二端面504为第一密封板502的相对两端的端面。第一密封板502还具有一个外圆面,该外圆面为圆柱面,外圆面与第一端面503和第二端面504为同轴设置且外圆面位于第一端面503和第二端面504之间,第二端面504具有一个大径端(第二端面504上直径最大的部位)和一个小径端(第二端面504上直径最小的部位),第二端面504的大径端的直径大于小径端的直径,第二端面504的大径端与第一密封板502的外圆面的一端边缘固定连接,第二端面504的小径端与第一进气接管505的外圆面固定连接,第一密封板502的外圆面的另一端边缘与第一端面503的外边缘固定连接,第二端面504的大径端与第一端面503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二端面504的小径端与第一端面503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一凸缘7的结构与第一密封板502的结构基本相同,第一凸缘7与第一密封板502为对称布置,第一凸缘7具有第三端面701和与第一卡箍14的v形沟槽的内壁面贴合的第四端面702,第三端面701为与第一凸缘7的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且第三端面701与第一端面503相对布置,第四端面702为圆锥面,第二端面504与第四端面702为同轴设置,第二端面504的外直径与第四端面702的外直径大小相同,第三端面701和第四端面702为第一凸缘7的相对两端的端面。第一凸缘7还具有一个外圆面,该外圆面为圆柱面,外圆面与第三端面701和第四端面702为同轴设置且外圆面位于第三端面701和第四端面702之间,第四端面702具有一个大径端(第四端面702上直径最大的部位)和一个小径端(第四端面702上直径最小的部位),第四端面702的大径端的直径大于小径端的直径,第四端面702的大径端与第一凸缘7的外圆面的一端边缘固定连接,第四端面702的小径端与进气管12固定连接,第一凸缘7的外圆面的另一端边缘与第三端面701的外边缘固定连接,第四端面702的大径端与第三端面701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四端面702的小径端与第三端面701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一端面503和第三端面701贴合,第一端面503和第三端面701为同轴设置,第一端面503和第三端面701位于第二端面504和第四端面702之间,第二端面504和第四端面702与第一卡箍14的v形沟槽内呈v形布置的两个内壁面贴合。采用第一卡箍14与第一密封板502和第一凸缘7相配合,既便于第二供气管5与进气管12之间的连接,也便于第二供气管5与进气管12之间的拆卸,提高了第二供气管5与进气管12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第一密封板502与第一凸缘7之间设有密封圈18,该密封圈18为o型圈,密封圈18套设于第一气管本体501上且夹在第一端面503和第三端面701之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二供气管5与除菌过滤器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三供气管6用于将过滤后的氧气输送至计量装置9,第三供气管6通过第二卡箍15与出气管13连接,第三供气管6包括第二气管本体601、与第二气管本体601连接且用于插入出气管13中的第二进气接管605和设置于第二进气接管605上且嵌入第二卡箍15的v形沟槽中的第二密封板602,出气管13上设有嵌入第二卡箍15的v形沟槽中且与第二密封板602配合的第二凸缘8,第一凸缘7和第二凸缘8均位于过滤器本体3的外部。第二气管本体601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管体,第二进气接管605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圆柱管体,第二进气接管605的一端从第二气管本体601的一端开口插入第二气管本体601的内部且第二进气接管605与第二气管本体601固定连接,第二气管本体601的另一端与计量装置9连接,第二进气接管605的另一端位于第二气管本体601的外部,第二进气接管605的该端用于插入出气管13中,第二进气接管605的外直径与出气管13的内直径大小相同,第二进气接管605的外圆面与出气管13的内圆面贴合,密封性好。第二密封板602为与第二进气接管605为同轴设置的圆环形结构,第二密封板602套设于第二进气接管605上,第二密封板602与第二进气接管605为固定连接,第二密封板602在第二进气接管605上的位置是位于第二进气接管605的两端之间,第二密封板602位于第二气管本体601的外部,第二密封板602的外直径大于第二进气接管605的外直径,第二密封板602的外直径与第二凸缘8的外直径大小相同,第二凸缘8为圆环形结构,第二凸缘8与第二密封板602为相对布置。第二卡箍15用于实现第三供气管6与出气管13的固定连接,第二卡箍15夹紧第二密封板602和第二凸缘8,第二卡箍15的结构与第一卡箍14的结构基本相同,第二卡箍15主要是由两个圆弧形的夹持部以及锁紧两个夹持部的锁紧螺栓组成,夹持部的横截面呈v型结构,从而形成容纳第二密封板602和第二凸缘8的v形沟槽。第二密封板602的结构和第一密封板502的结构相同,第一凸缘7的结构与第二凸缘8的结构相同,第二密封板602具有第五端面603和与第二卡箍15的v形沟槽的内壁面贴合的第六端面604,第五端面603为与第二密封板602的轴线相垂直的平面,第六端面604为圆锥面,第五端面603与第六端面604为同轴设置,第五端面603的外直径与第六端面604的外直径大小相同,第五端面603和第六端面604为第二密封板602的相对两端的端面。第二密封板602还具有一个外圆面,该外圆面为圆柱面,外圆面与第五端面603和第六端面604为同轴设置且外圆面位于第五端面603和第六端面604之间,第六端面604具有一个大径端(第六端面604上直径最大的部位)和一个小径端(第六端面604上直径最小的部位),第六端面604的大径端的直径大于小径端的直径,第六端面604的大径端与第二密封板602的外圆面的一端边缘固定连接,第六端面604的小径端与第二进气接管605的外圆面固定连接,第二密封板602的外圆面的另一端边缘与第五端面603的外边缘固定连接,第六端面604的大径端与第五端面603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六端面604的小径端与第五端面603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二凸缘8的结构与第二密封板602的结构基本相同,第二凸缘8与第二密封板602为对称布置,第二凸缘8具有第七端面801和与第二卡箍15的v形沟槽的内壁面贴合的第八端面802,第七端面801为与第二凸缘8的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且第七端面801与第五端面603相对布置,第八端面802为圆锥面,第六端面604与第八端面802为同轴设置,第六端面604的外直径与第八端面802的外直径大小相同,第七端面801和第八端面802为第二凸缘8的相对两端的端面。第二凸缘8还具有一个外圆面,该外圆面为圆柱面,外圆面与第七端面801和第八端面802为同轴设置且外圆面位于第七端面801和第八端面802之间,第八端面802具有一个大径端(第八端面802上直径最大的部位)和一个小径端(第八端面802上直径最小的部位),第八端面802的大径端的直径大于小径端的直径,第八端面802的大径端与第二凸缘8的外圆面的一端边缘固定连接,第八端面802的小径端与出气管13固定连接,第二凸缘8的外圆面的另一端边缘与第七端面801的外边缘固定连接,第八端面802的大径端与第七端面801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八端面802的小径端与第七端面801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五端面603和第七端面801贴合,第五端面603和第七端面801为同轴设置,第五端面603和第七端面801位于第六端面604和第八端面802之间,第六端面604和第八端面802与第二卡箍15的v形沟槽内呈v形布置的两个内壁面贴合。采用第二卡箍15与第二密封板602和第二凸缘8相配合,既便于第三供气管6与出气管13之间的连接,也便于第三供气管6与出气管13之间的拆卸,提高了第三供气管6与出气管13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如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第二密封板602与第二凸缘8之间也设有密封圈18,该密封圈18为o型圈,密封圈18套设于第二气管本体601上且夹在第五端面603和第七端面801之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二供气管5与除菌过滤器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在将第三供气管6与出气管13、第二供气管5与进气管12拆卸后,除菌过滤器与供气管道可分离,进行清洗或更换。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