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机械润滑脂加注器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31917发布日期:2019-01-05 10:4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机械润滑脂加注器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机械润滑脂加注器材,属于建筑机械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润滑脂是一种稠厚的油脂状半固体,主要用于机械的摩擦部分,起润滑和密封作用也用于金属表面,起填充间隙和防锈作用。主要由矿物油和稠化剂调制而成。根据稠化剂可分为皂基脂和非皂基脂两类。根据用途可分为通用润滑脂和专用润滑脂两种,前者用于一般机械零件,后者用于拖拉机、铁道机车、船舶机械、石油钻井机械、阀门等。

随着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机械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大的机械之一,对建筑机械的润滑和保养,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建筑机械的润滑主要采用人工加注润滑脂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人工单一注油耗时耗力耗油。2、加油时间比较随意,加油时间不好控制,时间间隔较长或加油太频繁。3、加油量完全人为掌握,有时过多,有时则加注不足。4、油嘴经常损坏,需及时更换。若没有及时更换,油口会暴露在外部,会粘上灰尘等杂质,造成油口的堵塞。

关于润滑脂的加注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在进行创新,形成了很多成果,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为107795834a、专利名称为润滑脂加注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润滑脂加注装置,包括盛装润滑脂的料斗和加注润滑脂的加注器,所述料斗的底端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连接有润滑脂输出管,所述润滑脂输出管上设有开关阀,所述料斗内靠近出料口的位置设置有过滤器,所述加注器上设置有补料口,所述润滑脂输出管与补料口相连通,所述加注器包括筒状的储脂仓,活塞,推杆,端盖和出脂嘴,所述储脂仓一端内设有活塞,另一端上设有端盖,所述活塞上连接有推杆,所述储脂仓设有活塞的一端的端口上设有挡棱,所述储脂仓设有端盖的一端的前部安装有滤板,所述端盖上连接有出脂嘴。该专利的有益效果是该润滑脂加注装置,使用方便,而且无污染,出脂嘴不容易堵塞。

又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为105627067a、名称为润滑脂加注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润滑脂加注装置。润滑脂加注装置包括用于盛放润滑脂的筒体,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润滑脂出口,筒体内设置有移动板,移动板将筒体分成气腔和润滑脂腔,筒体的进气口与气腔相连通,润滑脂出口与润滑脂腔相连通。该专利的由气体驱动润滑脂的流动,降低了在向待润滑零件加注润滑脂时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以上现有技术在应用于建筑机械润滑脂的加注时,由于建筑机械多应用低速脂润滑,建筑机械的生产和维护中由于脂类润滑质流动性差,存在气泡及加注连续性差等问题,造成脂类润滑加注不均衡,冬季条件下尤为明显,因此针对建筑机械润滑脂的加注,还需要设计专门的加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脂类润滑质流动性差,存在气泡及加注连续性差等问题,提供一种建筑机械润滑脂加注器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首先,本发明是这样一种建筑机械润滑脂加注器材,包括储油罐及其底部的支架,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储油罐上部设有入料口,在该入料口的左侧外部设有加热器;储油罐下方设有斜面导流板,斜面导流板的正下方位于支架本体上设有一个冷却器,同时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右侧设计有控制器;在所述储油罐上部右侧设有驱动器,该驱动器设有驱动电机;驱动器连接注油器,注油器底部侧面设有连接器与储油罐连接,注油器底部正下方设有出油阀。

进一步的,储油罐整体为金属焊接成型,其内设有中隔板,中隔板上部为上室,中隔板下部为下室,同时中隔板右侧留有流入口,所述斜面导流板设在下室的下方,斜面导流板的右侧下方设计有流出口,同时流出口外部设计有单向阀板,流出口仅向右侧开启。

进一步的,同时斜面导流板下方设计有左支座端和右支座端,同时左支座端设计有出气口,出气口覆盖有透气网防止异物入侵的同时可以通过气流;加热器通过固定板固定于入料口的左侧外部,加热器上的加热管插入入料口内。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左支架和右支架分别与左支座端和右支座端固定连接,支架本体下方通过多组支座与地面连接支撑整个装置,同时支架本体的右侧设计有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器通过喇叭形导流罩穿过所述支架本体,并且冷却器中部设计有支架,支架固定连接上部带有风扇的冷却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器包括左连接器和右连接器,左连接器通过连接圆环与右连接器进行固定连接;左连接器连接在储油罐的下室的流出口出口位置;其中左连接器的左连接器左连接面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于储油罐的右侧,左连接器的左连接器中部管的右侧设计有螺纹连接面一;所述右连接器的右连接器右连接面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于注油器左侧与注油缸体的入脂口对应,同时右连接器中部管的右侧设计有螺纹连接面二。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圆环拥有内螺纹,与螺纹连接面一和螺纹连接面二进行配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器通过固定支架与储油罐的右侧相连接,驱动电机固定设在固定支架上,驱动电机带动其上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连接注油器。

进一步的,所述注油器包括注油缸体,注油缸体内设计有注油活塞,注油活塞与注油缸体配合处设计有多处密封环,注油活塞上方连接有加载齿条穿过定位圆盘后与驱动齿轮配合。

进一步的,注油缸体下方设计有内螺纹面与出油阀配合;出油阀包括上阀体和下阀体,上阀体设计有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面配合,内部设计有上锥面槽和上入油口,上锥面槽内部上方设计有金属挡球,金属挡球下方设计有弹簧;同时上锥面槽下方设计有内螺纹,与下阀体配合,下阀体上设计有螺纹连接面与锥面槽下方螺纹连接,同时下阀体内部设计有流道。

本发明使润滑脂流动性得到很好的改善,能够有效去除加注时的气泡,提高加注连续性,使加注更加均衡,润滑脂损耗量降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连接器部位大样图;

图3是图1中出油阀部位大样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3: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这种装置主要部件包括储油罐1,加热器2,支架3,冷却器4,控制器5,驱动器6,注油器7,连接器8和出油阀9。储油罐1作为润滑脂的存放部件,支架3作为储油罐1的基座,二者是本发明的基本构件。加热器2用于将润滑脂进行加热使其转化为液态排出气泡,保证其流动性,而冷却器4将加热后的润滑脂重新冷却,重新恢复脂类属性,构成了先加热,再冷却的输送方式,冷却器4采用风扇冷却的方式。控制器5作为本发明的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本发明各部件的工作流程。控制器5采用常规的plc控制器即能完成本发明的流程控制,也可采用现有的其他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控制器。注油器7用于对建筑机械进行注油,其余出油阀9共同构成输出部件。注油器7通过连接器8与储油罐1构成润滑脂的输送通道。下面对各个部件进行详细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行实施。

首先,储油罐1用于存放润滑脂,整体为金属焊接成型,为圆筒形罐体结构,在其上部侧面设有入料口11,入料口11是润滑脂添加的通道。储油罐1内部设有中隔板12,中隔板12用于分隔储油罐1内部空间,使其不同的功能区之间隔离开,中隔板12上部为上室13,中隔板12下部为下室14,同时中隔板12右侧留有流入口121,流入口121为中隔板12与储油罐1内壁之间的空隙,用于使润滑脂向下流动。同时下室14的下方设计有斜面导流板15,斜面导流板15的左端位于流入口121的正下方,斜面导流板15左端与储油罐1的内壁之间无缝隙。斜面导流板15用于接收从上室13中流下的润滑脂并且通过斜面使润滑脂向其有下端流动。斜面导流板15的右侧下方设计有流出口151,同时流出口151外部设计有单向阀板1511,仅向右侧开启。这样通过流出口151与设置在储油罐1外部的连接器8连接,形成润滑脂向侧面外部流出的通道。

同时斜面导流板15下方设计有左支座端181和右支座端182,同时左支座端181设计有出气口16,出气口16覆盖有透气网161防止异物入侵的同时可以通过气流。同时入料口11的左侧插入加热器2,加热器2通过固定板21固定于入料口11的左侧外部,同时设置加热管22插入入料口11内。加热器2采用市场上常见的电加热装置即可,加热管22由在无缝金属管内(碳钢管、钛管、不锈钢管、铜管)装入电热丝,空隙部分填满有良好导热性和绝缘性的氧化镁粉后缩管而成。

另外,斜面导流板15下方安装有散热片组件17,散热片组件17上设计有多组金属散热片171,用于将斜面导流板15带动的热量散发出去。这里采用的散热片是一种给电器中的易发热电子元件散热的装置,可以由铝合金,黄铜或青铜做成板状,片状,多片状等,如电脑中cpu中央处理器要使用相当大的散热片,电视机中电源管,行管,功放器中的功放管都要使用散热片。使用中在金属散热片171与斜面导流板15的接触面涂上一层导热硅脂,使斜面导流板15发出的热量更有效地传导到金属散热片171上,再经金属散热片171散发到周围空气中去。

支架3作为整个装置的基础,包括左支架31和右支架32,左支架31和右支架32分别与左支座端181和右支座端182固定连接,这样讲支架3与储油罐1形成整体稳固的结构。支架3包括支架本体33,支架本体33下方通过多组支座34与地面连接支撑整个装置,同时支架本体33的右侧设计有控制器5,控制加热器2,冷却器4的冷却风扇及驱动器6的驱动电机62等组件。

支架本体33位于斜面导流板15正下方位置处设计冷却器4,冷却器4通过其上的喇叭形导流罩41穿过支架本体33,并且中部设计有支架42,支架42固定连接上部带有风扇的冷却电机43。空气从下部进入,对散热片组件17进行冷却后从透气网161排出。

如图2所示,储油罐1的下室14的流出口151的出口位置连接有左连接器81,左连接器81通过连接圆环82与右连接器83进行固定连接。其中左连接器81设有左连接器左连接面811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于储油罐1的右侧,同时设有左连接器中部管812,左连接器中部管812的右侧设计有螺纹连接面一813。

右连接器83包括右连接器右连接面831,右连接器右连接面831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于注油器7左侧与注油缸体71的入脂口711对应,同时设有右连接器中部管832,右连接器中部管832的右侧设计有螺纹连接面二833。连接圆环82拥有内螺纹,与螺纹连接面一813和螺纹连接面二833进行配合固定。

以上部件按照图2金属焊接成型。

回到图1,驱动器6通过固定支架61与储油罐1的右侧相连接,同时其上固定有驱动电机62,驱动电机62带动驱动齿轮63。要注意驱动器6与注油器7的连接,主要是通过驱动齿轮63与注油器7上的加载齿条722形成的。注油器7包括注油缸体71,注油缸体71其内设计有注油活塞72,注油活塞72与注油缸体71配合处设计有多处密封环721,注油活塞72上方连接有加载齿条722穿过定位圆盘712后与驱动齿轮63配合。

如图3所示,注油缸体71下方设计有内螺纹面713与出油阀9配合。出油阀9包括上阀体91,上阀体91设计有外螺纹与注油缸体71的内螺纹面713配合,内部设计有上锥面槽911和上入油口912,上锥面槽911内部上方设计有金属挡球94,金属挡球94下方设计有弹簧93,通过金属挡球94和弹簧93的巧妙配合,控制出油阀9的开启和关闭。同时上锥面槽911下方设计有内螺纹,与下阀体92配合,下阀体92上设计有螺纹连接面921与上锥面槽911下方螺纹连接,同时下阀体92内部设计有流道922。如图可以看出,脂类只能在出油阀9内单向向下流出,从而不会造成脂类的回流导致浪费和油脂淤积,从而提高注油效率。

本发明是这样实施的:本装置中脂类物质从入料口11加入储油罐1内,首先通过加热器2对其进行加热转化为液态排出气泡,保证其流动性,脂类物质从中隔板12左侧流入口121流入斜面导流板15后,进行冷却在斜面导流板15内重新恢复脂类属性,此时脂类皆为排除气体的均匀脂类。通过驱动器6带动注油活塞72上下运动,当注油活塞72向上运动时,出油阀9关闭,单向阀板1511开启,斜面导流板15内润滑脂从流出口151流入注油缸体71内,此时油脂填满注油缸体71及连接器8内,当注油活塞72向下运动时,单向阀板1511关闭,脂类在压力作用下从出油阀9流出实现对油脂的连续加注。

以上只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发明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