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合变速箱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1841发布日期:2019-02-19 18:04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双离合变速箱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变速箱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离合变速箱油泵。



背景技术:

油泵是双离合自动变速箱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不仅是自动变速箱液压系统的动力源,可为换挡活塞等部件提供液压用油,还具有为离合器、齿轮、轴承等部件提供润滑用油的作用。目前,为满足nvh性能要求,保证换挡的舒适性,双离合自动变速箱换挡活塞多布置在变速箱的箱体上。但这种将换挡活塞完全布置在变速箱的箱体上会增加变速箱的轴向尺寸,使得变速箱占用的空间大,影响了汽车零件的整体布局。而且,因变速箱箱体的形状复杂,将换挡活塞布置在变速箱箱体上后会使得变速箱箱体的形状更加复杂,大大增加了变速箱箱体的加工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双离合自动变速箱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离合变速箱油泵,该油泵的壳体上设有换挡活塞孔,通过该换挡活塞孔来安装换挡活塞,减小了变速箱箱体的轴向尺寸,降低了变速器箱体的加工难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离合变速箱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泵的壳体、端盖,所述壳体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回油口,所述壳体的内腔由设置的工作部件分隔为低压吸油腔和高压排油腔,所述进油口、回油口与低压吸油腔接通,所述出油口与高压排油腔接通,所述壳体右端设有第一换挡活塞缸、第二换挡活塞缸,所述第一换挡活塞缸的活塞用于连接第一换挡杆,所述第二换挡活塞缸的活塞用于连接第二换挡杆,所述第一换挡活塞缸上设有第一液压通油孔,所述第二换挡活塞缸上设有第二液压通油孔,所述端盖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壳体左端面,所述壳体与端盖之间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端盖通过轴承支承一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左端周向固定一驱动齿轮,所述驱动轴的右端伸入壳体内腔通过轴承支承于壳体,所述驱动轴与工作部件的旋转件固定连接实现油泵的吸油、压油。

所述工作部件包括旋转件、左配流盘、右配流盘、定子,所述旋转件为叶片转子,该叶片转子位于定子的内孔中,所述叶片转子外圆周均匀设有多个叶片安装槽,各叶片安装槽底部分别设有油槽,每个叶片安装槽中均滑动配合有叶片,所述叶片转子的叶片与定子内圆面之间留有运动自由度,所述叶片转子和定子位于左配流盘、右配流盘之间,所述左配流盘、定子、右配流盘位于壳体的内腔中通过定位销与端盖固定连接,所述右配流盘通过油道与出油口连通。

所述定子的内孔由对称分布的四段圆弧及四段过渡曲线构成,所述叶片转子与定子同轴心,使叶片转子每旋转一周油泵吸油、排油两次形成双作用油泵。

所述壳体内腔为阶梯孔腔,该阶梯孔腔的大径端为低压吸油腔,小径端为高压排油腔。

所述阶梯孔腔的小径端设有一轴向凸台,该轴向凸台的圆心设有用于支承驱动轴的轴孔。

所述工作部件包括旋转件、从动齿轮,所述旋转件为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通过一转轴支承于壳体。

所述工作部件包括旋转件、外转子,所述旋转件为内转子,所述内转子偏心设置在外转子内。

所述壳体的进油口安装有一吸油过滤器。

所述第一换挡活塞缸、第二换挡活塞缸中分别压装有缸套。

所述驱动轴与端盖之间安装有油封,所述油封位于驱动轴左端轴承的左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括油泵的壳体、端盖,所述壳体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回油口,所述壳体的内腔由设置的工作部件分隔为低压吸油腔和高压排油腔,所述进油口、回油口与低压吸油腔接通,所述出油口与高压排油腔接通,所述壳体右端设有第一换挡活塞缸、第二换挡活塞缸,所述第一换挡活塞缸的活塞用于连接第一换挡杆,所述第二换挡活塞缸的活塞用于连接第二换挡杆,所述第一换挡活塞缸上设有第一液压通油孔,所述第二换挡活塞缸上设有第二液压通油孔,所述端盖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壳体左端面,所述壳体与端盖之间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端盖通过轴承支承一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左端周向固定一驱动齿轮,所述驱动轴的右端伸入壳体内腔通过轴承支承于壳体,所述驱动轴与工作部件的旋转件固定连接实现油泵的吸油、压油。工作时,该油泵中与离合器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会带动驱动轴旋转,旋转的驱动轴便会带动旋转件旋转实现该油泵低压吸油腔的吸油及高压排油腔的压油。油泵通过壳体内腔的工作部件将油液从进油口吸入至与进油口相接通的低压吸油腔中,再通过油道将油液转移至内腔的高压排油腔中,最终经与高压排油腔接通的出油口排至变速箱液压模块中,由此完成供油。同时,液压模块中多余的油液会被排至回油口,油液经回油口会再次回到低压吸油腔中进行循环利用。而且该油泵的壳体上设有换挡活塞缸,换挡活塞缸的活塞用于驱动与活塞连接的换挡杆以实现换挡操作。这样自动变速箱的换挡活塞便可以不用设置在变速箱箱体上,不仅减小了变速箱箱体的轴向尺寸,有利于汽车零件的整体布局,同时也减小了变速箱箱体的形状复杂度,降低了变速器箱体的加工难度。

所述工作部件包括旋转件、左配流盘、右配流盘、定子,所述旋转件为叶片转子,该叶片转子位于定子的内孔中,所述叶片转子外圆周均匀设有多个叶片安装槽,各叶片安装槽底部分别设有油槽,每个叶片安装槽中均滑动配合有叶片,所述叶片转子的叶片与定子内圆面之间留有运动自由度,所述叶片转子和定子位于左配流盘、右配流盘之间,所述左配流盘、定子、右配流盘位于壳体的内腔中通过定位销与端盖固定连接,所述右配流盘通过油道与出油口连通。驱动轴驱动叶片转子在定子内孔中旋转时,叶片转子上安装的叶片在油槽中高压油的作用下,随着定子内孔的孔径变化而被迫产生沿叶片安装槽的径向滑动,由此形成了定子内孔中油液压强的变化。定子内孔中的低压油区与配流盘上设置的吸油窗口对应,吸油窗口与壳体内腔的低压吸油腔接通形成吸油,定子内孔中的高压油区与配流盘上设置的排油窗口对应,排油窗口与壳体内腔的高压排油腔接通形成压油。此工作部件的油泵不仅有高的容积效率,其运动也平稳、噪声小。

所述定子的内孔由对称分布的四段圆弧及四段过渡曲线构成,所述叶片转子与定子同轴心,使叶片转子每旋转一周油泵吸油、排油两次形成双作用油泵。双作用油泵的流量均匀性好,其叶片转子受的径向液压力也更平衡。

所述壳体内腔为阶梯孔腔,该阶梯孔腔的大径端为低压吸油腔,小径端为高压排油腔。阶梯孔腔不仅加工简单,也方便了腔内的工作部件安装。所述阶梯孔腔的小径端设有一轴向凸台,该轴向凸台的圆心设有用于支承驱动轴的轴孔。该轴向凸台不仅方便了驱动轴的安装,也方便了高压排油腔的密封,轴向凸台与右配流盘之间设置密封圈即可,保证了油泵的容积效率。

或者所述工作部件包括旋转件、从动齿轮,所述旋转件为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通过一转轴支承于壳体。由此形成的工作部件结构简单,此工作部件的油泵维护也方便,油泵的使用寿命也长。

或者所述工作部件包括旋转件、外转子,所述旋转件为内转子,所述内转子偏心设置在外转子内。由此形成的工作部件不仅结构简单,其尺寸及质量也小。

所述壳体的进油口安装有一吸油过滤器。吸油过滤器主要用于过滤进油口处从油箱中吸入的油液,滤除油液中的杂质以起到保护油泵的作用。

所述第一换挡活塞缸、第二换挡活塞缸中分别压装有缸套。缸套能够增加换挡活塞缸的刚度,保证换挡活塞缸内壁的粗糙度及相关形位公差的要求。

所述驱动轴与端盖之间安装有油封,所述油封位于驱动轴左端轴承的左侧。该油封主要用于防止油液从驱动轴与端盖之间配合间隙中泄露。

本双离合变速箱油泵的壳体上设有换挡活塞缸,换挡活塞缸的活塞用于与换挡杆连接固定,这样自动变速箱的换挡活塞便可以不用设置在变速箱箱体上,不仅减小了变速箱箱体的轴向尺寸,有利于汽车零件的整体布局,同时也减小了变速箱箱体的形状复杂度,降低了变速器箱体的加工难度。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油泵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油泵驱动齿轮与离合器齿轮配合的示意图;

图4为油泵在变速箱中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中,2为第一换挡杆,3为第二换挡杆,4为吸油过滤器,5为离合器,6为离合器齿轮,7为出油口,8为第一液压通油孔,9为第一换挡活塞缸,10为第二液压通油孔,11为回油口,12为第二换挡活塞缸,13为进油口,15为轴向凸台,16为低压吸油腔,17为右配流盘,18为高压排油腔,19为壳体,20为第一缸套,23为第二缸套,25为密封圈,26为端盖,27为驱动齿轮,28为左配流盘,30为油封,31为驱动轴,32为叶片转子,33为叶片,34为定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4,一种双离合变速箱油泵,包括油泵的壳体19、端盖26,所述壳体19设有进油口13、出油口7、回油口11。所述进油口13安装有一吸油过滤器4,吸油过滤器4主要用于过滤进油口13处从油箱中吸入的油液,滤除油液中的杂质以起到保护油泵的作用。所述壳体19的内腔由设置的工作部件分隔为低压吸油腔16和高压排油腔18,所述进油口13、回油口11与低压吸油腔16接通,所述出油口7与高压排油腔18接通,由此形成该油泵的供油通道。所述壳体19右端设有第一换挡活塞缸9、第二换挡活塞缸12,所述第一换挡活塞缸9中压装有第一缸套20,所述第二换挡活塞缸12中压装有第二缸套23。缸套能够增加换挡活塞缸的刚度,保证换挡活塞缸内壁的粗糙度及相关形位公差的要求。所述第一换挡活塞缸9的活塞用于连接第一换挡杆2,所述第二换挡活塞缸12的活塞用于连接第二换挡杆3,由此第一换挡杆2便可通过第一换挡活塞缸9控制驱动,变速箱的第二换挡杆3便可通过第二换挡活塞缸12控制驱动。所述第一换挡活塞缸9上设有第一液压通油孔8,所述第二换挡活塞缸12上设有第二液压通油孔10。所述第一液压通油孔8、第二液压通油孔10、回油口11分别通过油管与变速箱液压模块接通,第一换挡活塞缸9、第二换挡活塞缸12由变速箱液压模块控制。且为了方便装配,第一液压通油孔8、第二液压通油孔10、回油口11呈平行且垂直于变速箱液压模块的安装面设置。所述端盖26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壳体19左端面,所述壳体19与端盖26之间安装有密封圈25,密封圈25保证了端盖26与壳体19之间的有效密封,防止了油液外泄,提高了容积效率。所述端盖26通过轴承支承一驱动轴31,所述驱动轴31与端盖26之间安装有油封30,所述油封30位于驱动轴31左端轴承的左侧,该油封主要用于防止油液从驱动轴31与端盖26之间配合间隙中泄露。所述驱动轴31左端周向固定一驱动齿轮27,该驱动齿轮27与离合器5的离合器齿轮6啮合传动。所述驱动轴31的右端伸入壳体19内腔通过轴承支承于壳体19,所述驱动轴31与工作部件的旋转件固定连接实现油泵的吸油、压油。所述工作部件包括旋转件、左配流盘28、右配流盘17、定子34,所述旋转件为叶片转子32,该叶片转子32位于定子34的内孔中。所述叶片转子32外圆周均匀设有多个叶片安装槽,各叶片安装槽底部分别设有油槽,该油槽通过右配流盘17与高压排油腔18接通,每个叶片安装槽中均滑动配合有叶片33,所述叶片转子32的叶片33与定子34内圆面之间留有运动自由度。所述叶片转子32和定子34位于左配流盘28、右配流盘17之间,所述左配流盘28、定子34、右配流盘17位于壳体19的内腔中通过定位销与端盖26固定连接,所述右配流盘17的排油窗口通过油道与出油口7连通。驱动轴31驱动叶片转子32在定子34内孔中旋转时,叶片转子32上安装的叶片33在油槽中高压油的作用下,随着定子34内孔的孔径变化而被迫产生沿叶片安装槽的径向滑动,由此形成了定子34内孔中油液压强的变化。定子34内孔中的低压油区与左、右配流盘上设置的吸油窗口对应,吸油窗口与壳体19内腔的低压吸油腔16接通形成吸油,定子34内孔中的高压油区与右配流盘17上设置的排油窗口对应,排油窗口与壳体19内腔的高压排油腔18接通形成压油。此工作部件的油泵不仅有高的容积效率,其运动也平稳、噪声小。所述定子34的内孔由对称分布的四段圆弧及四段过渡曲线构成,所述叶片转子32与定子34同轴心,使叶片转子32每旋转一周油泵吸油、排油两次形成双作用油泵,右配流盘17设有两个大小和形状相同排油窗口。双作用油泵的流量均匀性好,其叶片转子32受的径向液压力也更平衡。所述壳体19内腔为阶梯孔腔,该阶梯孔腔呈圆形,其大径端为低压吸油腔16,小径端为高压排油腔18。阶梯孔腔不仅加工简单,也方便了腔内的工作部件安装。所述阶梯孔腔的小径端设有一轴向凸台15,该轴向凸台15的圆心设有用于支承驱动轴31的轴孔。该轴向凸台15不仅方便了驱动轴的安装,也方便了高压排油腔18的密封,轴向凸台15与右配流盘17之间设置密封圈即可,保证了油泵的容积效率。所述右配流盘17的右端面抵在阶梯孔腔的中间台阶与轴向凸台15设置的轴肩上,用于工作部件的安装定位。右配流盘17右端面与阶梯孔腔中间台阶之间设有密封圈,将低压吸油腔16与高压排油腔18有效隔开,右配流盘17右端面与轴向凸台15的轴肩之间也设置密封圈,用于防止高压油通过右配流盘17与驱动轴31之间的配合间隙泄露。

实施例二,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工作部件包括旋转件、从动齿轮,所述旋转件为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通过一转轴支承于壳体19。所述从动齿轮与转轴固定连接,转轴通过轴承支承于壳体19。由此形成的工作部件结构简单,此工作部件的油泵维护也方便,油泵的使用寿命也长。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将壳体19的内腔分隔为低压吸油腔16和高压排油腔18,油液从两齿轮啮合时分离侧的低压吸油腔16吸入,从两齿轮啮合时结合侧的高压排油腔18压出。

实施例二,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工作部件包括旋转件、外转子,所述旋转件为内转子,所述内转子偏心设置在外转子内。油液从壳体19内腔中内转子与外转子之间的低压吸油腔16吸入,从内转子与外转子之间的高压排油腔18压出。由此形成的工作部件不仅结构简单,其尺寸及质量也小。

油泵通过螺栓固定在自动变速箱上,工作时,该油泵中与离合器齿轮6啮合的驱动齿轮27会带动驱动轴31旋转,旋转的驱动轴31便会带动旋转件旋转实现该油泵低压吸油腔16的吸油及高压排油腔18的压油。油泵通过壳体19内腔的工作部件将油液从进油口13吸入至与进油口13相接通的低压吸油腔16中,再通过油道将油液转移至内腔的高压排油腔18中,最终经与高压排油腔18接通的出油口7排至自动变速箱液压模块中,由此完成供油。同时,液压模块中多余的油液会被排至回油口11,油液经回油口11会再次回到低压吸油腔16中进行循环利用。而且该油泵的壳体19上设有第一换挡活塞缸9、第二换挡活塞缸12,换挡活塞缸的活塞用于驱动与活塞连接的换挡杆以实现换挡操作。这样变速箱的换挡活塞便可以部分或完全设置油泵上,不仅减小了变速箱箱体的轴向尺寸,有利于汽车零件的整体布局,同时也减小了变速箱箱体的形状复杂度,降低了变速器箱体的加工难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