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姿态的拍摄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4415发布日期:2019-01-29 17:5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姿态的拍摄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拍摄设备移动平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姿态的拍摄平台。



背景技术:

企业年会、学校开学典礼、电影红毯等场所,一般都有摄影团队来进行拍摄,一般的拍摄方式为专业摄影师进行拍摄、航拍等。对于摄影师拍摄的方式,考虑到场地、安全等原因,摄影师活动范围有限,而且由于拍摄器材的自重,长时间负重拍摄也会使摄影师很疲劳,肌肉酸痛会导致对焦慢、拍摄效果模糊等不良后果;对于航拍的方式,成本比较高,大风、下雨等恶劣天气环境下工作困难。因此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一款结合机械自动,化的路面拍摄平台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姿态的拍摄平台,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姿态的拍摄平台,包括旋转机构、俯仰机构、壳体和吊篮机构;旋转机构设置在壳体的内底部,壳体内还设置有吊篮机构,吊篮机构的底部与旋转机构连接,吊篮机构的顶部与俯仰机构连接;旋转机构能够驱动吊篮机构旋转带动俯仰机构旋转。

进一步的,俯仰机构包括双出轴电机、驱动齿轮、异形齿轮、相机安装筒、u型支架和相机安装筒旋转轴;u型支架内设置有双出轴电机,双出轴电机两端的输出轴穿过u型支架的侧壁分别连接有驱动齿轮;u型支架两侧壁的顶部均设置有支架,两支架之间设置有相机安装筒旋转轴,相机安装筒旋转轴的两端均固定套设有异形齿轮,两个异形齿轮之间的相机安装筒旋转轴上固定设置有相机安装筒;异形齿轮和驱动齿轮啮合。

进一步的,异形齿轮为半圆形齿轮。

进一步的,旋转机构包括电机、内齿圈、行星轮、太阳轮和行星输出架;太阳轮同轴设置在内齿圈的中心,太阳轮与内齿圈之间等弧度设置有三个行星轮,太阳轮与行星轮啮合,行星轮与内齿圈啮合;太阳轮的中心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三个行星轮的中心均固定设置有连接轴,行星输出架固定设置在三个连接轴上,行星输出架上设置有矩形凸块。

进一步的,电机通过电机安装架固定设置在壳体的内底部。

进一步的,吊篮机构包括吊篮和平面推力轴承;平面推力轴承外侧固定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壁上,且平面推力轴承与壳体的内底部平行;吊篮固定设置在平面推力轴承上。

进一步的,吊篮的底部设置有与行星输出架上矩形凸块相匹配的凹孔,矩形凸块插在凹孔内;吊篮顶部设置有板,板的中心与双出轴电机底部固定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向吊篮内放物品的通孔。

进一步的,吊篮内部放置有电源和双出轴电机控制器;壳体底部设置有电源和电机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旋转机构采用了行星齿轮系实现,输入时起到了功率分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心太阳轮的受力情况,平稳性较强,输出时转矩、转速稳定精确;俯仰机构采用了对称布置的异形齿轮副机构,使整个俯仰机构受力对称均匀,机构的整体变形量和磨损量较单侧受力状况下都有所降低,提高了了器材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采用了双出轴电机,避免了长轴输出的问题,在空间位置上,电机处于整个机构中间位置,改善了机构旋转时电机在一侧而引起的的惯性力不平衡的问题;结合以上机构,本发明解决了摄影师拍摄时长时间负重拍摄引起的疲劳感,降低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旋转机构示意图;

图3是俯仰机构示侧视图;

图4是俯仰机构主视图。

其中:1是行星输出架,2是太阳轮,3是行星轮,4是电机,5是电机安装架,6是内齿圈,7是异形齿轮,8是驱动齿轮,9是相机安装套筒,10是双出轴电机,11是壳体;12、相机安装筒旋转轴;13、u型支架;14、平面推力轴承;15、吊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一种多姿态的拍摄平台,包括旋转机构、俯仰机构、壳体11和吊篮机构;旋转机构设置在壳体11的内底部,壳体11内还设置有吊篮机构,吊篮机构的底部与旋转机构连接,吊篮机构的顶部与俯仰机构连接;旋转机构能够驱动吊篮机构旋转带动俯仰机构旋转。

俯仰机构包括双出轴电机10、驱动齿轮8、异形齿轮7、相机安装筒9、u型支架13和相机安装筒旋转轴12;u型支架13内设置有双出轴电机10,双出轴电机10两端的输出轴穿过u型支架13的侧壁分别连接有驱动齿轮8;u型支架13两侧壁的顶部均设置有支架,两支架之间设置有相机安装筒旋转轴12,相机安装筒旋转轴12的两端均固定套设有异形齿轮7,两个异形齿轮7之间的相机安装筒旋转轴12上固定设置有相机安装筒9;异形齿轮7和驱动齿轮8啮合。

异形齿轮7为半圆形齿轮。

旋转机构包括电机4、内齿圈6、行星轮3、太阳轮2和行星输出架1;太阳轮2同轴设置在内齿圈6的中心,太阳轮2与内齿圈6之间等弧度设置有三个行星轮3,太阳轮2与行星轮3啮合,行星轮3与内齿圈6啮合;太阳轮2的中心与电机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三个行星轮3的中心均固定设置有连接轴,行星输出架1固定设置在三个连接轴上,行星输出架1上设置有矩形凸块。

电机4通过电机安装架固定设置在壳体11的内底部。

吊篮机构包括吊篮15和平面推力轴承14;平面推力轴承14外侧固定设置在壳体11的内侧壁上,且平面推力轴承14与壳体11的内底部平行;吊篮15固定设置在平面推力轴承14上。

吊篮15的底部设置有与行星输出架1上矩形凸块相匹配的凹孔,矩形凸块插在凹孔内;吊篮15顶部设置有板,板的中心与双出轴电机10底部固定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向吊篮内放物品的通孔。

吊篮15内部放置有电源和双出轴电机控制器;壳体底部设置有电源和电机控制器。

如图1所示,整个机构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用以实现相机的俯仰动作,下半部分用以实现相机的旋转动作,上下两个部分由行星输出架和吊篮的配合实现功能对接,两部分均安装在主壳体上。对于上半部分,主要包括壳体、双出轴电机、两个主驱动齿轮、两个异形从动齿轮、相机安装套筒、吊篮,以及相配合的轴承、螺钉等,电机安装在上部壳体上,吊篮中放置电池和电路控制板。对于下半部分,主要包括行星轮系结构(太阳轮、行星轮、行星架)和驱动电机,以及相配合的轴承、螺栓等,电机安装架固定在主壳体上,主壳体底部放置电源及电路控制板。主壳体下平面设有安装孔,可与小车等移动平台进行对接。

俯仰动作实现:如图3、4所示,双出轴电机输出的动力,通过与电机输出轴配合的小齿轮,均匀的传递给两侧对称的异形齿轮,通过改变齿轮副的传动比,实现输出转矩增大、输出速度降低的效果,异形齿轮带动相机套筒轴转动,完成整个俯仰动作,每次动作的幅度由电路控制板和远程控制端根据需求进行调控。

旋转动作的实现:如图2所示,电机输出的动力,由中心太阳轮输入行星轮系,通过行星轮系减速,最后由行星输出架输出设定转矩,行星输出架与吊篮上对应的孔进行配合,实现转矩从下到上的传递,吊篮转动,从而整个上半部分实现转动,每次转动的角度由电路控制板和远程控制端根据需求进行调控。

自重问题解决:如图1所示,吊篮与安装在主壳体上的平面推力轴承配合,推力轴承将承担吊篮自重。对于上半部分,上壳体与吊篮通过紧固螺钉连接在一起,从而整个上半部分机构形成一个整体,其自重将由推力轴承承担;对于下半部分,行星架与电机安装在主壳体上,其自重由主壳体直接承担,行星轮及输出架,通过输出架与吊篮的配合关系及输出架顶部的挡板,与吊篮形成一个整体,其自重实质上也由推力轴承承担。

使用时,摄影师观察远程控制界面的成像情况,根据拍摄需求,输入相对应控制指令,拍摄平台上的两个电机根据指令分别进行动作,通过对应的传动机构,分别调整水平方向的和竖直方向上的相机姿态,从而获取较好的拍摄角度,由于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拍摄者将可获取质量较高的摄影作品,也可以避免负重行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