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8754发布日期:2019-07-10 10:0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减震装置,其配置在如发动机那样的旋转的输出侧与如变速器那样的输入侧之间的旋转传递路径上。减震装置使在输出侧旋转时产生的旋转波动衰减,并将该旋转传递到输入侧。

作为减震装置可使用的结构,已知有在旋转体设置有相对旋转自如的惯性环、以及通过因旋转体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能够在径向上移动的配重体的结构。通过设置在惯性环的滚轮(roller)与设置在配重体的凸轮状的曲面接触,在旋转体与惯性环之间产生旋转相位差时,使在配重体产生的离心力转换为使旋转相位差变小的周向的力(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5346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以往的结构中,绕轴设置的滚轮沿配重体的曲面滚动。即,作为沿曲面滚动的部分的滚轮的外径大于支承该滚轮的轴的外径。因此,有可能因滚动的滚轮的旋转惯性变大而妨碍配重体的移动,从而降低减震装置的衰减性能。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其能够抑制衰减旋转体的旋转波动的性能的下降。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装置,作为一个示例,包括:旋转体,其能够绕第1旋转中心旋转,且设有至少1个第1开口;第1摆动体,其能够绕上述第1旋转中心相对于上述旋转体摆动;第2摆动体,其具有2个导向面以及至少1个传递部,且能够在上述第1旋转中心的径向上相对于上述旋转体摆动,其至少有1个,其中,该导向面向接近上述第1旋转中心的方向凹陷,该传递部在上述第1旋转中心的周向上能够由上述第1开口的边缘支承,且能够沿上述第1开口移动;以及2个滚动体,其分别具有由上述第1摆动体支承的环部、以及在上述环部的内侧沿第2旋转中心延伸且由上述环部支承为相对于上述第1摆动体能够绕上述第2旋转中心旋转的轴部,上述轴部与因上述旋转体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被压向上述第1旋转中心的径向外侧的上述第2摆动体的上述2个导向面接触,并且因上述第1摆动体相对于上述旋转体的摆动而沿上述2个导向面滚动且被上述2个导向面沿上述第1旋转中心的周向推压。因此,作为一个示例,能够减少相对旋转的轴部和环部之间的摩擦,同时使作为旋转部件的轴部的绕第2旋转中心的旋转惯性变小。由此,抑制轴部的旋转惯性妨碍第1摆动体的摆动,进而能够使轴部沿导向面平稳滚动。经由环部由第1摆动体支承的轴部被导向面在第1旋转中心的周向上推压,由此经由第2摆动体恢复力作用于旋转体,以使旋转体的旋转波动得以衰减。如上所述,由于滚动体能够沿导向面平稳滚动,因此能够抑制减震装置的使旋转体的旋转波动衰减的性能的下降。

在上述减震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轴部的最大外径小于上述环部的最大外径。因此,作为一个示例,能够使作为旋转部件的轴部的绕第2旋转中心的旋转惯性变小。

在上述减震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包括:能够一体地在上述第1旋转中心的径向上相对于上述旋转体摆动的2个上述第2摆动体,上述第1摆动体位于上述2个第2摆动体之间,上述轴部具有朝向上述第2旋转中心的轴向的2个第1面,上述2个第2摆动体分别具有在上述第2旋转中心的轴向上朝向上述第1面的第2面。因此,作为一个示例,轴部位于2个第2摆动体的第2面之间,由此抑制第2面在第2旋转中心的轴向上从环部脱离。

在上述减震装置中,作为一个示例,上述2个第2摆动体分别具有:第1部件,其具有上述2个导向面;以及第2部件,其具有上述第2面,上述第1部件及上述第2部件中的一方设有第2开口,上述第1部件及上述第2部件中的另一方具备产生弹性变形地嵌合到上述第2开口的结合部。因此,作为一个示例,能够在第2摆动体容易地设置第2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的f2-f2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3是沿图1的f3-f3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4是沿图1的f4-f4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1的f5-f5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6是沿图2的f6-f6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惯性环及质量部件摆动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涉及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主视图。

图11是沿图10的f11-f11线表示实施方式3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12是沿图11的f12-f12线表示实施方式3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主视图。

图14是沿图13的f14-f14线表示实施方式4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15是沿图13的f15-f15线表示实施方式4的减震装置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减震装置、2…圆盘板(旋转体)、3…惯性环(第1摆动体)、4…质量部件(第2摆动体)、5…滚动体、6…传递部、26…第1凹部(第1开口)、26a…第1边缘(边缘)、26b…第2边缘(边缘)、41…摆动部件(第1部件)、41c…嵌合孔(第2开口)、42…罩部件(第2部件)、42a…内侧面(第2面)、42c…突起(结合部)、48a…内侧边缘(导向面)、51…轴承(环部)、52…滚动轴(轴部)、52b…端面(第1面)、ax1…中心轴(第1旋转中心)、ax2…第1自转轴(第2旋转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来说明实施方式1。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结构要素以及该要素的说明,有时会以复数的形式描述。以复数的形式描述的结构要素及说明可以以该描述以外的其它形式描述。进一步,没有以复数的形式描述的结构要素及说明也可以以该描述以外的其它形式描述。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主视图。图2是沿图1的f2-f2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图3是沿图1的f3-f3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图4是沿图1的f4-f4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图5是沿图1的f5-f5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

减震装置1搭载于车辆,例如与变速器的输入轴连接。此外,减震装置1可以与其它旋转体连接。发动机使输出轴旋转,由此旋转从输出轴被传递至输入轴。减震装置1使在从输出轴向输入轴传递的旋转中产生的旋转波动衰减。旋转波动包括转矩的波动及旋转速度的波动中的至少一方。

如图1至图5所示,减震装置1包括:圆盘板(diskplate)2、惯性环3、6个质量部件(mass)4、6个滚动体5、6个传递部6、多个第1间隔件7、多个第2间隔件8、以及多个第3间隔件9。圆盘板2是旋转体的一个示例。惯性环3是第1摆动体的一个示例。质量部件4是第2摆动体的一个示例。

圆盘板2能够绕图1所示的中心轴ax1旋转。中心轴ax1是第1旋转中心的一个示例。以下,分别将正交于中心轴ax1的方向称为中心轴ax1的径向,将沿着中心轴ax1的方向称为中心轴ax1的轴向,将绕中心轴ax1旋转的方向称为中心轴ax1的周向。

圆盘板2例如由铁那样的金属制作而成,且形成为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圆盘板2可以由其它材料制作而成。圆盘板2与变速器的输入轴连接。因此,发动机产生的旋转传递至圆盘板2。

如图4所示,圆盘板2具有2个侧面21和外周面22。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圆盘板2设置有连接部25和6个第1凹部26。第1凹部26是第1开口的一个示例。

如图4所示,2个侧面21是朝向中心轴ax1的轴向的面。侧面21形成为大致平坦,且正交于中心轴ax1。此外,侧面21可以具有凹凸部分、或相对于中心轴ax1的径向倾斜的部分。外周面22是朝向中心轴ax1的径向外侧的面。

如图1所示,连接部25设置在圆盘板2的大致中央。连接部25与变速器的输入轴连接。6个第1凹部26是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贯通圆盘板2,且在2个侧面21及外周面22开口的缺口。此外,第1开口并不局限于缺口,也可以是具有闭环状的边缘的孔。

在以下说明中,定义图1所示出的3个虚拟线l。虚拟线l分别从中心轴ax1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延伸。3个虚拟线l绕中心轴ax1每120°设置1个。即,虚拟线l从中心轴ax1呈放射状地延伸。

虚拟线l是以圆盘板2为基准设定的。因此,如果圆盘板2绕中心轴ax1旋转,则虚拟线l也绕中心轴ax1旋转。另一方面,即便惯性环3和质量部件4这样的其它部件相对于圆盘板2移动,虚拟线l也不会相对于圆盘板2移动。

2个第1凹部26设置成相对于1个虚拟线l镜面对称。因此,2个第1凹部26的与1个虚拟线l之间的距离成等距。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第1凹部26从外周面22与1个虚拟线l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2个第1凹部26也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

图6是沿图2的f6-f6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圆盘板2具有用于划分出(规定出)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以及第2边缘26b。第1边缘26a以及第2边缘26b是第1开口的边缘的一个示例。

第1边缘26a以及第2边缘26b分别是第1凹部26的边缘的一部分,是设置在圆盘板2的大致呈平面的面。此外,第1边缘26a以及第2边缘26b也可以包括曲面。

第1边缘26a以及第2边缘26b与虚拟线l大致平行地延伸,且相互相向。第1边缘26a比第2边缘26b更靠近虚拟线l。第1边缘26a比第2边缘26b长。

如图1所示,惯性环3例如由铁那样的金属制作而成,且形成为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延伸的圆环状。惯性环3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作而成。

如图4所示,惯性环3具有2个侧面31和内周面32。2个侧面31是朝向中心轴ax1的轴向的面。侧面31形成为大致平坦,且正交于中心轴ax1。此外,侧面31可以具有凹凸部分、或相对于中心轴ax1的径向倾斜的部分。内周面32是朝向中心轴ax1的径向内侧的面。

惯性环3的内径比圆盘板2的外径大。惯性环3隔开间隔而包围圆盘板2。因此,惯性环3的内周面32与圆盘板2的外周面22隔开间隔而相向。

惯性环3能够绕中心轴ax1相对于圆盘板2摆动。换言之,惯性环3至少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能够绕中心轴ax1相对于圆盘板2摆动。

例如,在减震装置1进行旋转而没有旋转波动时,圆盘板2和惯性环3以大致相同的速度绕中心轴ax1旋转。这时,圆盘板2、惯性环3、以及质量部件4处于图1所示出的位置而绕中心轴ax1旋转。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惯性环3及质量部件4摆动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主视图。如图7所示,如果旋转波动被输入至减震装置1,则产生圆盘板2的旋转速度与惯性环3的旋转速度之差,而使惯性环3绕中心轴ax1相对于圆盘板2摆动。

惯性环3绕中心轴ax1相对于圆盘板2摆动,则产生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旋转相位差是指,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绕中心轴ax1的相对的旋转角度。在本说明书中,将在图1示出的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定义为0°。

如图1所示,惯性环3设置有6个支承孔35。支承孔35是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贯通惯性环3,且在2个侧面31开设的孔。支承孔35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此外,支承孔35可以是其它形状。

在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为0°时,2个支承孔35设置成相对于1个虚拟线l镜面对称。因此,2个支承孔35的与1个虚拟线l之间的距离成等距。

6个质量部件4是具有相互大致相同的质量的配重体。如图2所示,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在2个质量部件4之间配置有圆盘板2以及惯性环3。

如图1所示,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重叠的1对质量部件4配置成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1个虚拟线l通过该1对质量部件4的中心。因此,3对质量部件4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间隔相同角度被配置。

如图2所示,6个质量部件4分别具有摆动部件41和罩部件42。摆动部件41是第1部件的一个示例。罩部件42是第2部件的一个示例。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部件41及罩部件42例如分别由铁那样的金属制作而成。摆动部件41及罩部件42也可以分别由其它材料制作而成。

摆动部件41具有内侧面41a和外侧面41b。内侧面41a是朝向中心轴ax1的轴向的一侧的面。内侧面41a隔开间隔而与惯性环3的侧面31相向。外侧面41b是朝向中心轴ax1的轴向的另一侧的面。

如图1所示,摆动部件41还具有弧状部45和2个凸部46。弧状部45及凸部46是摆动部件41的一部分,相互形成为一体。弧状部45及凸部46分别具有摆动部件41的内侧面41a及外侧面41b。

弧状部45形成为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延伸的大致弧状。弧状部45的内侧面41a隔开间隔而与惯性环3的侧面31相向。2个凸部46从弧状部45向接近中心轴ax1的方向延伸。2个凸部46面向圆盘板2的2个第1凹部26。

2个凸部46设置成相对于1个虚拟线l镜面对称。因此,2个凸部46的与1个虚拟线l之间的距离成等距。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凸部46与1个虚拟线l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2个凸部46也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

弧状部45设置有2个导向孔48。导向孔48是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贯通弧状部45,且在内侧面41a和外侧面41b开口的孔。

摆动部件41具有分别用于划分出(规定出)导向孔48的内侧边缘48a及外侧边缘48b。内侧边缘48a是导向面的一个示例。内侧边缘48a及外侧边缘48b分别是导向孔48的边缘的一部分,是设置在摆动部件41的曲面。即,内侧边缘48a及外侧边缘48b分别包含导向孔48的边缘的一部分。导向孔48的边缘呈闭环状,形成起点与终点相同的封闭的环路。内侧边缘48a及外侧边缘48b也可以包括平面。

内侧边缘48a是在设置在摆动部件41的导向孔48的边缘中以呈向接近中心轴ax1的方向凸起的形状的方式凹陷(向接近中心轴ax1的方向凹陷)的部分。因此,内侧边缘48a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朝向该径向的外侧。

外侧边缘48b是在设置在摆动部件41的导向孔48的边缘中以呈向远离中心轴ax1的方向凸起的形状的方式凹陷(向远离中心轴ax1的方向凹陷)的部分。因此,外侧边缘48b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朝向该径向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边缘48a和外侧边缘48b分别具有非对称的形状。

2个导向孔48设置成相对于1个虚拟线l镜面对称。因此,2个导向孔48的内侧边缘48a及外侧边缘48b也设置成相对于1个虚拟线l镜面对称。此外,2个导向孔48不限于该示例。

如图3所示,罩部件42具有内侧面42a和外侧面42b。内侧面42a是第2面的一个示例。内侧面42a是朝向中心轴ax1的轴向的一侧的面。内侧面42a与摆动部件41的外侧面41b相向。外侧面42b是朝向中心轴ax1的轴向的另一侧的面。

罩部件42从中心轴ax1的轴向的一侧覆盖摆动部件41的导向孔48。罩部件42例如通过螺栓、铆钉、焊接、或者其它方法固定在摆动部件41。由此,罩部件42能够与摆动部件41一体移动。

6个滚动体5分别具有轴承51和滚动轴52。轴承51是环部的一个示例。滚动轴52是轴部的一个示例。6个滚动体5嵌合在惯性环3的6个支承孔35中。因此,在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为0°时,2个滚动体5设置成相对于1个虚拟线l镜面对称。

轴承51例如是球轴承。此外,轴承51也可以是如滚子轴承(rollerbearing)那样的滚动轴承、或者是如轴套(bush)那样的滑动轴承。轴承51由支承孔35的内周面保持,而由惯性环3支承。轴承51位于滚动轴52与惯性环3之间。

滚动轴52例如由铁那样的金属制作而成。滚动轴52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作而成。滚动轴52形成为在轴承51的内侧沿第1自转轴ax2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第1自转轴ax2是第2旋转中心的一个示例。第1自转轴ax2是6个滚动轴52各自的中心轴,与中心轴ax1大致平行地延伸。

滚动轴52具有周向面52a和2个端面52b。端面52b是第1面的一个示例。周向面52a朝向正交于第1自转轴ax2的方向,并由轴承51的内轮51a支承。由此,滚动轴52由轴承51及惯性环3支承为能够绕第1自转轴ax2相对于惯性环3旋转。端面52b朝向第1自转轴ax2的轴向。换言之,端面52b朝向沿第1自转轴ax2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面52a的直径大致不变。因此,滚动轴52的最大外径即周向面52a的直径比轴承51的最大外径即外轮51b的外径小。此外,周向面52a的直径也可以是在第1自转轴ax2的轴向上的各位置不同。

滚动轴52的部分从惯性环3的侧面31向中心轴ax1的轴向突出。滚动轴52的该部分收容在2个质量部件4的导向孔48。因此,滚动轴52的周向面52a面向导向孔48的内侧边缘48a及外侧边缘48b。滚动轴52能够与内侧边缘48a及外侧边缘48b中至少一方接触。

质量部件4的罩部件42从中心轴ax1的轴向的一侧覆盖收容在导向孔48的滚动轴52。滚动轴52的端面52b在第1自转轴ax2的轴向上隔开间隔而与罩部件42的内侧面42a相向。

如图1所示,2个传递部6安装在质量部件4的凸部46。因此,2个传递部6设置成相对于1个虚拟线l镜面对称。1个虚拟线l与传递部6之间的距离与该1个虚拟线l与第1凹部26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如图2所示,2个传递部6插通2个第1凹部26,且使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重叠的2个质量部件4相互连接。由此,2个质量部件4能够一体地相对于圆盘板2及惯性环3移动。6个传递部6分别具有支承轴61和辊筒部62。支承轴61是轴部的一个示例。

支承轴61形成为沿第2自转轴ax3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第2自转轴ax3是6个传递部6各自的中心,且与中心轴ax1大致平行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轴61例如由铁那样的金属制作而成。此外,支承轴61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作而成。

支承轴61的在第2自转轴ax3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2个质量部件4。由此,支承轴61将2个质量部件4相互连接,且由质量部件4支承。支承轴61限制2个质量部件4相对移动。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支承轴61将质量部件4保持在与圆盘板2及惯性环3隔开的位置。

辊筒部62形成为沿第2自转轴ax3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辊筒部62由合成树脂那样的树脂制作而成。即,支承轴61和辊筒部62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此外,辊筒部62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作而成。

如图6所示,辊筒部62的内侧插通有支承轴61。由此,辊筒部62由支承轴61及质量部件4支承为能够绕第2自转轴ax3旋转。

辊筒部62的部分位于支承轴61与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之间。进一步地,辊筒部62的其它部分位于支承轴61与第1凹部26的第2边缘26b之间。

辊筒部62与第1边缘26a及第2边缘26b中的一方接触。由此,辊筒部62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由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支承。辊筒部62也可以短暂地从第1边缘26a及第2边缘26b分离。

通过传递部6相互固定的2个质量部件4能够一体地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相对于圆盘板2摆动。换言之,2个质量部件4至少在规定的范围内,能够一体地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相对于圆盘板2移动。

质量部件4能够沿虚拟线l摆动。即,质量部件4摆动的方向、虚拟线l延伸的方向、以及第1凹部26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因此,质量部件4摆动,则传递部6沿第1凹部26移动,辊筒部62沿第1边缘26a及第2边缘26b滚动。此外,在质量部件4摆动时,辊筒部62也可以从第1边缘26a及第2边缘26b分离。

图1所示的第1间隔件7、第2间隔件8、以及第3间隔件9例如由合成树脂那样的树脂制作而成。即,第1间隔件7、第2间隔件8、以及第3间隔件9由与圆盘板2、惯性环3、以及质量部件4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此外,第1间隔件7、第2间隔件8、以及第3间隔件9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作而成。

如图4所示,第1间隔件7安装在质量部件4的摆动部件41。第1间隔件7从摆动部件41向圆盘板2突出,且隔开间隔而与圆盘板2相向。第1间隔件7限制质量部件4的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相对于圆盘板2的移动,同时抑制圆盘板2与质量部件4的接触。

如图5所示,第2间隔件8安装在质量部件4的摆动部件41。第2间隔件8从摆动部件41向惯性环3突出,且隔开间隔而与惯性环3相向。第2间隔件8限制质量部件4的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相对于惯性环3的移动,同时抑制惯性环3与质量部件4的接触。

如图1所示,第3间隔件9安装在圆盘板2。第3间隔件9的部分位于圆盘板2的外周面22与惯性环3的内周面32之间。第3间隔件9限制惯性环3的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相对于圆盘板2的移动,同时抑制圆盘板2与惯性环3的接触。

如图7所示,在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产生旋转相位差时,惯性环3绕中心轴ax1相对于圆盘板2相对摆动(往返运动)。进一步地,质量部件4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相对于圆盘板2相对摆动(往返运动)。接着,对惯性环3及质量部件4的摆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圆盘板2绕中心轴ax1旋转时,从圆盘板2的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经由传递部6向质量部件4传递转矩。由此,质量部件4绕中心轴ax1与圆盘板2一体旋转,而离心力作用于质量部件4。因圆盘板2的旋转的离心力,而质量部件4被压向中心轴ax1的径向外侧而向中心轴ax1的径向外侧移动。

由于质量部件4移动,导向孔48的内侧边缘48a与滚动体5的滚动轴52接触。换言之,滚动轴52支承因离心力而被压向中心轴ax1的径向外侧的质量部件4。

1个质量部件4在2个导向孔48的内侧边缘48a处由2个滚动轴52支承。2个导向孔48及2个滚动轴52分别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相互隔开。这样,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的相互不同的多个位置,1个质量部件4由滚动轴52支承。

由于以呈向接近中心轴ax1的方向凸起的形状的方式凹陷(向接近中心轴ax1的方向凹陷)的内侧边缘48a与滚动轴52接触,因此从质量部件4的内侧边缘48a经由滚动体5向惯性环3传递转矩。由此,惯性环3与圆盘板2及质量部件4一起绕中心轴ax1旋转。

在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为0°时,质量部件4位于图1所示的第1位置p1。位于第1位置p1时的质量部件4,位于在质量部件4的相对于圆盘板2的摆动范围中中心轴ax1的径向的最外侧。这时,滚动轴52作为一个示例与内侧边缘48a的离中心轴ax1最近的部分接触,但不限于此。

在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为最大时,质量部件4位于图7所示的第2位置p2。位于第2位置p2时的质量部件4,位于在质量部件4的相对于圆盘板2的摆动范围中中心轴ax1的径向的最内侧。

由于质量部件4因离心力而被推压,内侧边缘48a抵接在滚动轴52。因此,在惯性环3绕中心轴ax1相对于圆盘板2摆动时,内侧边缘48a和滚动轴52保持相互接触的状态。

与内侧边缘48a接触的滚动轴52因惯性环3相对于圆盘板2的摆动而沿内侧边缘48a滚动。这时,在1个质量部件4中,在2个内侧边缘48a与2个滚动轴52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滚动轴52沿内侧边缘48a滚动。沿内侧边缘48a滚动的滚动轴52与外侧边缘48b隔开。例如,也可以是,通过表面处理使滚动轴52的周向面52a的摩擦系数增大,使滚动轴52沿内侧边缘48a容易滚动。

滚动轴52沿内侧边缘48a滚动,该内侧边缘48a以呈在接近中心轴ax1的方向上凸起的形状的方式凹陷(向接近中心轴ax1的方向凹陷)。因此,在惯性环3向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增大的方向相对于圆盘板2摆动时,滚动轴52向接近中心轴ax1的方向推压质量部件4。由此,质量部件4向中心轴ax1的径向内侧移动。

另一方面,在惯性环3向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减少的方向相对于圆盘板2摆动时,质量部件4通过离心力向远离中心轴ax1的方向推压滚动轴52。由此,质量部件4向中心轴ax1的径向外侧移动。

质量部件4因离心力而在2个内侧边缘48a由2个滚动轴52支承的状态下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摆动。因此,质量部件4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行移动,而不进行自转。此外,质量部件4可以进行微小的自转。

在进行摆动的质量部件4上,有可能作用有使该质量部件4自转的力。换言之,在质量部件4上有可能作用有绕旋转轴的力,该旋转轴通过该质量部件4且与中心轴ax1大致平行。这时,传递部6的辊筒部62由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支承,由此能够抑制质量部件4进行自转。即,质量部件4由于2个内侧边缘48a由2个滚动轴52支承且2个传递部6中的至少一方由2个第1凹部26中的至少一方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支承,所以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行移动。

因离心力而产生的质量部件4的内侧边缘48a推压滚动轴52的力,可以分解成中心轴ax1的径向的分力(径向分力)和中心轴ax1的周向的分力(周向分力)。径向分力与周向分力的比例因内侧边缘48a与滚动轴52的接触部分的位置而不同。

因惯性环3的摆动而产生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时,内侧边缘48a因周向分力向绕中心轴ax1使旋转相位差减少的方向推压滚动轴52。即,因离心力而被推压至中心轴ax1的径向外侧的质量部件4的内侧边缘48a,沿中心轴ax1的周向推压滚动轴52。

另一方面,因周向分力的反作用力,滚动轴52向绕中心轴ax1使旋转相位差减少的方向推压内侧边缘48a。即,周向分力的反作用力作为使旋转相位差减少的恢复力作用于质量部件4的内侧边缘48a。该恢复力经由传递部6作用于圆盘板2。

在1个质量部件4中,2个内侧边缘48a通过2个滚动轴52受到使旋转相位差减少的方向的周向分力的反作用力。由此,使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衰减。因此,圆盘板2与连接在圆盘板2的变速器的输入轴之间的旋转波动得以衰减。

在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为0°时,周向分力极小。因此,圆盘板2和惯性环3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保持大致同一位置。

在圆盘板2与惯性环3之间的旋转相位差为0°时,内侧边缘48a也可以基于周向分力推压滚动轴52。这时,在1个质量部件4中,1个内侧边缘48a推压滚动轴52的周向分力与其它内侧边缘48a推压滚动轴52的周向分力相互抵消。由此,圆盘板2和惯性环3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保持大致同一位置。

减震装置1在如图7所示那样惯性环3绕中心轴ax1相对于圆盘板2沿顺时针方向摆动时,或者在惯性环3绕中心轴ax1相对于圆盘板2沿逆时针方向摆动时,同样使旋转波动衰减。

减震装置1例如是配置在离合器附近,且不利用油而工作的干式减震器。因此,减震装置1例如可能会暴露在因离合器磨损而产生的粉尘中。该粉尘因减震装置1的离心力而向中心轴ax1的径向外侧移动,而存在附着在导向孔48的外侧边缘48b的可能性。但是,滚动轴52沿导向孔48的内侧边缘48a滚动,而与外侧边缘48b分离,因此能够抑制粉尘妨碍滚动轴52的滚动。此外,减震装置1可以配置在其它位置,也可以是湿式减震器。

发动机停止,则减震装置1的旋转停止。因此,惯性环3及质量部件4的摆动也停止。摆动停止的质量部件4例如因重力而可能沿中心轴ax1的径向移动。

在因重力而移动的质量部件4上,有可能会作用有使该质量部件4自转的力。由该质量部件4支承的2个传递部6分别由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支承。因此,因重力而移动的质量部件4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行移动,而不进行自转。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减震装置1中,质量部件4在2个内侧边缘48a由2个滚动体5支承的状态下,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行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因质量部件4的自转而在质量部件4产生旋转惯性、或者在质量部件4与圆盘板2或惯性环3之间产生没有预期的摩擦。因此,质量部件4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稳摆动,滚动体5能够沿内侧边缘48a平稳滚动。由惯性环3支承的滚动体5被内侧边缘48a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推压,由此经由质量部件4恢复力作用于圆盘板2,以使圆盘板2的旋转波动衰减。如上所述,由于滚动体5能够沿内侧边缘48a平稳滚动,因此能够抑制减震装置1的使圆盘板2的旋转波动衰减的性能的下降。

进一步地,滚动体5沿内侧边缘48a滚动,该内侧边缘48a以在接近中心轴ax1的方向上呈凸起的形状的方式凹陷(向接近中心轴ax1的方向凹陷)。由此,能够抑制因离心力而在远离中心轴ax1的方向上移动的尘埃堆积在内侧边缘48a。因此,滚动体5能够沿内侧边缘48a平稳滚动,因此能够抑制减震装置1的使圆盘板2的旋转波动衰减的性能的下降。

加之,内侧边缘48a设置在比圆盘板2小且比惯性环3小的质量部件4。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设置内侧边缘48a,进而能够使质量部件4更可靠地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行移动。

内侧边缘48a设置成相对于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延伸的虚拟线l镜面对称。由此,能够抑制质量部件4的重心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不均衡地配置,进而能够使质量部件4更可靠地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行移动。

圆盘板2设置有2个第1凹部26,质量部件4具有2个传递部6。质量部件4的2个内侧边缘48a由2个滚动体5支承,且2个传递部6的至少一方由2个第1凹部26的至少一方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支承,从而质量部件4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行移动。由此,质量部件4至少在3处被支承,进而能够使质量部件4更可靠地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行移动。

进一步地,2个传递部6分别由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支承。因此,能够抑制在圆盘板2处于旋转停止状态时质量部件4例如因重力而进行自转。

2个传递部6设置成相对于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延伸的虚拟线l镜面对称。由此,抑制质量部件4的重心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不均衡地配置,进而能够使质量部件4更可靠地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行移动。

质量部件4设置有2个导向孔48,2个内侧边缘48a包括2个导向孔48的闭环状的边缘的一部分。由此,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在导向孔48的外侧设置质量部件4的一部分,进而能够使作用于质量部件4的离心力变大。

滚动轴52在由惯性环3支承的轴承51的内侧沿第1自转轴ax2延伸,且沿内侧边缘48a滚动。因此,通过使相对旋转的滚动轴52与轴承51之间的摩擦减少,同时使作为旋转部分的滚动轴52变小,能够使滚动轴52的绕第1自转轴ax2的旋转惯性变小。由此,例如在惯性环3的摆动方向反转时,抑制滚动轴52的旋转惯性妨碍惯性环3的摆动的情况,进而能够使滚动轴52沿内侧边缘48a平稳滚动。由惯性环3通过轴承51支承的滚动轴52被内侧边缘48a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推压,由此经由质量部件4恢复力作用于圆盘板2,从而能够使圆盘板2的旋转波动衰减。如上所述,由于滚动轴52能够沿内侧边缘48a平稳滚动,因此能够抑制减震装置1的使圆盘板2的旋转波动衰减的性能的下降。

进一步地,通过使滚动轴52变小,能够使导向孔48变小。因此,能够使质量部件4的质量增大,进而能够使作用于质量部件4的离心力更大。

滚动轴52的最大外径比轴承51的最大外径小。由此,能够使作为旋转部分的滚动轴52的绕第1自转轴ax2的旋转惯性变小,进而能够使滚动轴52沿内侧边缘48a平稳滚动。

2个质量部件4分别具有在第1自转轴ax2的轴向上与滚动轴52的2个端面52b相向的内侧面42a。即,滚动轴52位于2个质量部件4的内侧面42a之间。由此,内侧面42a抑制滚动轴52在第1自转轴ax2的轴向上从轴承51脱离。另外,没有必要在滚动轴52设置用于防止脱离的高低差,能够抑制因设置高低差而产生的滚动轴52的质量及旋转惯性的增加。

传递部6沿第2自转轴ax3延伸,且由质量部件4支承为能够绕该第2自转轴ax3旋转,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由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支承且能够沿该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滚动。由此,能够抑制在传递部6与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的接触部分产生磨损而传递部6与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抑制质量部件4及传递部6产生晃动,进而能够使质量部件4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稳摆动。因此,滚动体5能够沿内侧边缘48a平稳滚动,能够抑制减震装置1的使圆盘板2的旋转波动衰减的性能的下降。

传递部6具有由质量部件4支承的支承轴61和由支承轴61支承为能够绕第2自转轴ax3旋转且沿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能够滚动的辊筒部62。即,不是传递部6的整体旋转,而是传递部6中的辊筒部62能够旋转。由此,能够降低传递部6的绕第2自转轴ax3的旋转惯性,例如在质量部件4的摆动方向反转时,抑制传递部6的旋转惯性妨碍质量部件4的摆动的情况,进而能够使传递部6沿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或第2边缘26b平稳滚动。

支承轴61和辊筒部62中的一方由金属制作而成,另一方由树脂制作而成。由此,抑制金属制的部件彼此接触,进而能够降低相对旋转的支承轴61与辊筒部62之间的摩擦及磨损。

在实施方式1中,罩部件42的内侧面42a与滚动轴52的端面52b相向,由此能够抑制滚动轴52从轴承51脱离。但是,可以通过在滚动轴52设置高低差或凸部,来抑制滚动轴52从轴承51脱离。例如,也可以通过使设置在滚动轴52的高低差与摆动部件41的内侧面41a相向,或者使设置在滚动轴52的凸部与罩部件42的外侧面42b相向,来抑制滚动轴52从轴承51脱离。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供滚动轴52滚动的内侧边缘48a是导向孔48的闭环状的边缘的一部分。但是,例如,可以在质量部件4设置在远离中心轴ax1的方向上开口的缺口,而内侧边缘48a为该缺口的边缘的一部分。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涉及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如图8所示,传递部6可以还具有夹设部63。夹设部63例如由合成树脂那样的树脂制作而成,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夹设部63夹设于支承轴61与辊筒部62之间。

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支承轴61和辊筒部62由金属制作而成。因此,相互接触的支承轴61与夹设部63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进一步地,相互接触的辊筒部62与夹设部63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由此,抑制金属制的部件彼此接触,进而能够降低相对旋转的支承轴61、辊筒部62、以及夹设部63之间的摩擦及磨损。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9来说明实施方式2。在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已进行了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赋予与该前述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符号,有时还省略其说明。另外,赋予相同符号的多个结构要素,不限于所有的功能及性质相同,也可以根据各实施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及性质。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摆动部件41设有嵌合孔41c。嵌合孔41c是第2开口的一个示例。嵌合孔41c例如是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贯通摆动部件41,且在内侧面41a及外侧面41b开口的大致圆形的孔。

在实施方式2中,罩部件42由合成树脂那样的树脂制作而成。罩部件42还具有突起42c。突起42c是结合部的一个示例。突起42c从内侧面42a突出,嵌合在摆动部件41的嵌合孔41c。

突起42c具有设置在与内侧面42a隔开的位置的爪部42d。突起42c能够弹性变形以使外径扩大或缩小。突起42c产生使外径缩小的弹性变形地嵌合到嵌合孔41c。突起42c的弹性变形被解除后,突起42c的外径复原,爪部42d卡住于摆动部件41。由此,罩部件42固定在摆动部件41。即,突起42c通过卡口连接嵌合在嵌合孔41c。

此外,也可以是,嵌合孔41c设置在由金属制作而成的罩部件42,而突起42c设置在由树脂制作而成的摆动部件41。另外,摆动部件41和罩部件42还可以都由树脂制作而成。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2的减震装置1中,嵌合孔41c设置在摆动部件41及罩部件42中的一方,另一方具有产生弹性变形地嵌合在嵌合孔41c的突起42c。由此,能够在质量部件4容易地设置抑制滚动轴52从轴承51脱离的内侧面42a。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2来说明实施方式3。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主视图。如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减震装置1还具有多个弹簧10、多个结合部件11、以及多个片材12。弹簧10例如是螺旋弹簧。

图11是以沿图10的f11-f11线表示实施方式3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如图11所示,结合部件11形成为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结合部件11的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2个质量部件4。由此,结合部件11使2个质量部件4相互连接,能够使2个质量部件4一体地相对于圆盘板2及惯性环3移动。

图12是以沿图11的f12-f12线表示实施方式3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如图12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圆盘板2设有多个第2凹部28。第2凹部28是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贯通圆盘板2,且在2个侧面21及外周面22开口的缺口。

第2凹部28从外周面22沿1个虚拟线l延伸。因此,第2凹部28与设置成相对于1个虚拟线l镜面对称的2个第1凹部26大致平行地延伸。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第2凹部28位于2个第1凹部26之间。

结合部件11收容在第2凹部28。质量部件4相对于圆盘板2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摆动,则结合部件11在第2凹部28的内部移动。

如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摆动部件41的2个凸部46设置有2个孔41d。孔41d在中心轴ax1的轴向上贯通摆动部件41,且在内侧面41a和外侧面41b开口。孔41d例如是向接近虚拟线l的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的孔。孔41d可以是如椭圆形或矩形那样的其它形状的孔。

如图11所示,支承轴61嵌入在孔41d而能够沿该孔41d移动。因此,支承轴61由质量部件4支承,但能够相对于质量部件4在沿孔41d的方向上移动。

支承轴61具有从摆动部件41突出的第1接受部61a。第1接受部61a通过片材12支承弹簧10的一方端部。第1接受部61a限制弹簧10及片材12在中心轴ax1的径向及轴向上移动。

在实施方式3中,摆动部件41还具有2个第2接受部41e。第2接受部41e从外侧面41b突出。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孔41d位于2个第2接受部41e之间。

第2接受部41e通过片材12支承弹簧10的另一方端部。第2接受部41e限制弹簧10及片材12在中心轴ax1的径向及轴向上移动。

由第1接受部61a及第2接受部41e支承的弹簧10与孔41d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弹簧10向孔41d的延伸方向,即接近虚拟线l的方向推压传递部6。

如图12所述,由于被弹簧10推压,传递部6的辊筒部62与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接触。换言之,弹簧10将传递部6弹性地推压在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

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3的减震装置1中,弹簧10将2个传递部6弹性地推压在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由此,能够抑制在传递部6与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之间的距离因磨损而产生变化时质量部件4及传递部6产生晃动。因此,质量部件4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稳摆动。

质量部件4设置有在弹簧10推压2个传递部6的方向上延伸的2个孔41d。2个传递部6以能够沿2个孔41d移动的方式嵌入该2个孔41d。由此,传递部6因弹簧10的弹性力而能够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在传递部6与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之间的距离因磨损而产生变化时质量部件4及传递部6产生晃动。因此,质量部件4能够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稳摆动。

进一步地,2个传递部6被推压在第1边缘26a以保持圆盘板2。因此,能够抑制在质量部件4产生因质量部件4的自转而产生的旋转惯性。因此,质量部件4在中心轴ax1的径向上平稳摆动,进而能够使滚动体5沿内侧边缘48a平稳滚动。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5来说明实施方式4。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主视图。如图13所示,实施方式4的减震装置1具有多个弹簧10以及多个结合部件11。

图14是以沿图13的f14-f14线表示实施方式4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如图14所示,在实施方式4中,支承轴61具有从摆动部件41突出的第1卡合部61b。弹簧10的一方端部与第1卡合部61b卡合。第1卡合部61b限制弹簧10在中心轴ax1的径向及轴向上移动。

图15是以沿图13的f15-f15线表示实施方式4的减震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部分的截面图。如图15所示,在实施方式4中,摆动部件41还具有第2卡合部41f。

第2卡合部41f从外侧面41b突出。在中心轴ax1的周向上,第2卡合部41f位于2个孔41d之间。2个弹簧10的另一方端部与第2卡合部41f卡合。第2卡合部41f限制弹簧10在中心轴ax1的径向及轴向上移动。

与第1卡合部61b及第2卡合部41f卡合的弹簧10,与孔41d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弹簧10将传递部6向孔41d的延伸方向,即接近虚拟线l的方向牵引。

由于被弹簧10牵引,传递部6的辊筒部62与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接触。换言之,弹簧10将传递部6弹性地推压在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4的减震装置1中,弹簧10卡合于传递部6的第1卡合部61b和质量部件4的第2卡合部41f,来将传递部6向第1凹部26的第1边缘26a牵引。由此,不需要如片材12这样的部件,能够减少减震装置1的部件数目。

以上,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仅是一个示例,并不用来限定发明的范围。上述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可以通过其它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组合及变更。另外,各实施方式或各变形例的结构或者形状,可以部分替换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