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1218发布日期:2018-09-14 21:38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的支架,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的指环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移动电话等手持式电子装置俨然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物品,使用者与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手持式电子装置不只具备基本通信通话的功能,更兼具娱乐性质的视觉效果,使用者透过手持式电子装置作为视听播放的工具,以方便随时随地可以即时地观看影片或收听音乐,使得手持式电子装置的相关周边产品因而相继地发展衍生。然而,如果使用者长期以手握持手持式电子装置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使用者手部的疲惫感与不适,因此,如何提升手持式电子装置的握持性,以方便辅助使用者可以长时间地使用手持式电子装置,同时更能够提供手持式电子装置以可调整显示角度的方式而自行地撑立于一平面上,以利于使用者在不便于握持的情况下使用,仍是一须关注的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指环支架结构,以便于使用者能够安装于手持式电子装置,既能具有辅助使用者握持的功能,更能够利于使用者长时间的使用。

于是,本实用新型指环支架结构在一些实施态样中,适用于手持式电子装置,所述指环支架结构包含板体、环形组件,以及环形圈。所述板体包括位于相反两侧的顶面及底面,所述底面适用于安装于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所述环形组件设置于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所述环形组件包括可供使用者的手指穿过的环本体、连接于所述环本体的枢接件,及供所述枢接件穿设并能在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依其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基座。所述环形圈安装于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与所述旋转基座间,所述环形圈适用于防止所述板体与所述环形组件间的摩擦。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旋转基座具有位于相反两侧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及至少一由所述下表面向外延伸的接脚,所述接脚可供所述环形圈套合,且所述接脚可供所述旋转基座的所述下表面衔接于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并作为所述旋转基座的转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旋转基座还具有贯穿于所述旋转基座的侧面且与所述接脚呈间隔设置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供所述枢接件穿设于所述旋转基座。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环本体具有两位于相反两侧的端部,所述端部间形成有缺口,且所述端部分别具有卡合槽,所述枢接件可设置于所述环本体的所述缺口处且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卡合槽内。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板体具有贯穿于所述顶面及所述底面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适用于提供所述旋转基座的所述接脚由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穿过至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使得所述旋转基座的所述下表面衔接于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且所述环本体透过所述枢接件穿设于所述旋转基座而安装于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安装孔形成有由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的内缘向上凹陷形成的肩部,所述肩部用于提供所述旋转基座的所述接脚的末端靠抵,使得所述环本体以所述旋转基座为轴心在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上旋转。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环本体能以所述枢接件为轴心在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上翻转。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还包含设置于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的黏合层,所述黏合层可供所述板体固定于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环形组件透过所述枢接件穿设于所述旋转基座而安装于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并借由所述黏合层使得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固定于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的表面。除此以外,安装于所述板体的所述顶面与所述环形组件的所述旋转基座间的所述环形圈,可以防止所述板体与所述环形组件间的摩擦,且能让所述环形组件的旋转运作更为顺畅,当所述使用者以手指穿过所述环本体时,所述指环支架结构可以便于辅助所述使用者的手部握持,更能够利于所述使用者长时间地使用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平面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指环支架结构的一实施例;

图2是一平面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板体以及一环形组件间的组合关系;

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

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所述实施例安装于一手持式电子装置的一使用实施态样;及

图5至图6分别是一剖视示意图,说明所述实施例安装于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的侧视使用态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指环支架结构的一实施例,适用于一例如为移动电话的手持式电子装置5,但不以上述的公开内容为限,所述指环支架结构包含一板体1、一环形组件2、一环形圈3,以及一黏合层4。

详细来说,所述板体1包括位于相反两侧的一顶面11以及一底面12。所述环形组件2包括一可供一使用者的手指穿过的环本体21、一连接于所述环本体21的枢接件22,以及一供所述枢接件22穿设并能在所述板体1的顶面11依其自身轴线L而旋转的旋转基座23。进一步来说,所述环本体21具有两位于相反两侧的端部211。所述旋转基座23具有位于相反两侧的一上表面231以及一下表面232、两个接脚233,以及一通孔234。

参阅图3与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板体1为一金属制板状结构,且具有蝴蝶形状的外观造型,但上述所公开内容并非用于限定本创作。所述顶面11供所述环形组件2连接设置于所述板体1,所述底面12则适用于将所述指环支架结构安装于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表面。所述板体1具有一贯穿于所述顶面11以及所述底面12的安装孔121,所述安装孔121用于提供所述旋转基座23的接脚233由所述板体1的顶面11穿过至所述板体1的底面12,使得所述旋转基座23的下表面232衔接于所述板体1的顶面11上。

参阅图5与图6,所述安装孔121形成有一由所述板体1的底面12的内缘向上凹陷形成的肩部121a,所述肩部121a适用于提供所述旋转基座23的接脚233的末端靠抵,另一方面,所述肩部121a可让所述环形组件2能够以所述旋转基座23为轴心在所述板体1的顶面11上随意地360度旋转,而呈现如图5所绘制的状态。进一步来说,所述肩部121a的底缘与所述板体1的底面12间的垂直距离形成有一间隙D,且所述间隙D为1.2毫米,使得所述接脚233的末端顶缘抵于所述安装孔121的肩部121a时,所述接脚233的末端底缘恰可落于所述板体1的底面12所延伸的假想面上,而不至于超出所述板体1的底面12而影响所述板体1的整体平整度,但所述间隙D的设置方式不以本实施例的公开内容为限。

具体而言,所述环本体21的端部211间形成有一缺口211a,且每一端部211具有一卡合槽211b,由此,所述环本体21为一呈现C型环形金属的指环结构,且所述环本体21远离于所述端部211的一侧呈现一猫咪的外型,而所述端部211则形似所述猫咪的手部延伸。所述枢接件22可设置于所述环本体21的缺口211a处,并且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卡合槽211b内而能与所述环本体21相连,且所述环本体21透过所述枢接件22穿设于所述旋转基座23的通孔234而安装于所述板体1的顶面11上。除此以外,所述环本体21是透过所述枢接件22而枢设于所述旋转基座23,使得所述环本体21能够以所述枢接件22为轴心,在所述板体1的顶面11呈180度的翻转,而呈现如图6所绘制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枢接件22为一插销结构,特别要说明的是,设计、制造者当能依据实际使用需要作调整与组合,所述环本体21以及所述枢接件22的设置方式不以本实施例的公开内容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基座23是一圆形钮扣状的金属结构。所述接脚233分别由所述旋转基座23的下表面232向外垂直延伸,而所述接脚233可供所述环形圈3套合,且所述接脚233还可供所述旋转基座23的下表面232衔接于所述板体1的顶面11,并作为所述旋转基座23的转轴。所述通孔234贯穿于所述旋转基座23的侧面且与所述接脚233呈间隔设置,所述通孔234用于提供所述枢接件22穿设于所述旋转基座23。

具体来说,由于所述通孔234的孔径与所述枢接件22的直径相似,所述枢接件22穿设于所述通孔234后会与所述通孔234的孔壁(图中未示出)以一定程度的正向力抵触,由此,所述枢接件22固然可以在所述通孔234中转动,但在所述使用者转动前,必须克服所述枢接件22与所述通孔234的孔壁间的一静摩擦力。因此,所述使用者透过扳动所述环本体21的方式,以克服所述静摩擦力而可顺利地转动所述枢接件22,当所述使用者完成所述枢接件22的转动后,所述静摩擦力则会限制所述枢接件22,使得所述枢接件22无法转动,如此便可以辅助所述指环支架结构以任意的角度撑立于桌面或平面,让所述环本体21远离于所述端部211的一侧抵靠于桌面或平面。

所述环形圈3安装于所述板体1的顶面11与所述旋转基座23的下表面232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圈3是一圆环状且断面为圆形的机械垫片,并由耐久型弹性材料所制成,且所述环形圈3的厚度为0.3毫米,但不以上述公开内容为限。所述环形圈3不只可以减少所述板体1与所述旋转基座23的接触面积,并且适用于防止所述板体1与所述环形组件2间的摩擦,进而能够延长所述指环支架结构的使用寿命,除此以外,所述环形圈3也能够帮助所述板体1与所述旋转基座23的密合,而有利于所述环形组件2的转动运作更为顺畅。特别要说明的是,设计、制造者当能依据实际使用需要作调整,所述环形圈3的设置方式以及数量不以本实施例的公开内容为限,同样可以达到所述环形圈3的功效者,均视为本实施态样的常规变化。

参阅图3与图4,所述黏合层4设置于所述板体1的底面12,所述黏合层4可供所述板体1固定于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表面,且所述黏合层4具有图中未详细绘制的一带有黏性的背胶以及一离型纸。如所述使用者欲将所述指环支架结构安装于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5,需先将所述黏合层4的所述离型纸撕开分离,再以所述黏合层4的所述背胶将所述指环支架结构黏贴于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表面,而呈现如图4所示的态样。因此,所述使用者可以将手指穿过所述环本体21,使得所述指环支架结构具有辅助所述使用者握持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5,而利于所述使用者长时间的使用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5。

确切来说,所述指环支架结构的组装流程如下。首先,将所述环形圈3套合于所述旋转基座23的接脚233上;接着,将所述枢接件22插设于所述旋转基座23的通孔234内,再将已经枢接于所述旋转基座23的所述枢接件22连接于所述环本体21的卡合槽211b;最后,再将所述旋转基座23的接脚233穿设于所述板体1的安装孔121,同时并将所述旋转基座23的接脚233抵于所述肩部121a,使所述环形组件2固定于所述板体1的顶面11上。特别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创作,在其他实施态样中,所述指环支架结构的组装流程的顺序可以更换,设计、制造者当能依据实际使用需要作调整与组合,其设置的方式不以本实施例的公开内容为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指环支架结构的实施技术中,所述环形组件2透过所述枢接件22穿设于所述旋转基座23而安装于所述板体1的顶面11,并借由所述黏合层4使得所述板体1的底面12可以固定于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表面。除此以外,安装于所述板体1的顶面11与所述环形组件2的旋转基座23间的所述环形圈3,可以防止所述板体1与所述环形组件2间的摩擦,且能让所述环形组件2的旋转运作更为顺畅,当所述使用者以手指穿过所述环本体21时,所述指环支架结构可以便于辅助所述使用者的手部握持,更能够利于所述使用者长时间地使用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5,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只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