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装置及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2834发布日期:2018-12-11 21:3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铰链装置及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铰链装置及柔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显示装置的显示方式、显示效果等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柔性功能屏相对于传统的显示装置而言,具有可折叠、透明、曲面、柔性和可拉伸等优点,广泛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现有柔性功能屏一般是用于固定曲率的产品上,并没有充分利用柔性功能屏本身的特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形的铰链装置及柔性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铰链装置,其包括第一活动件、第二活动件和限位件,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第一活动件活动连接,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活动时限定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移动范围,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活动时带动所述铰链装置发生形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活动的旋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之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活动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交叠位置处对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活动的旋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的底面和所述第二活动件的底面的交接处的正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第一活动件的底面中部分别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的底面中部的距离在所述铰链装置形变或非形变时保持不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二活动件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活动时抵接所述第一活动件或与所述第一活动件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件设有限制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移动范围的导槽,所述限位件插设于所述导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第一基板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侧翼,所述侧翼插设于所述导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第二基板、形成于第二基板上的脊板及引导块,所述脊板与所述引导块之间形成所述导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开设与所述导槽贯通的限位孔,所述限位件穿过所述限位孔且插设于所述导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为销钉或转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还包括自所述第一基板延伸的第一尾翼,第一尾翼与侧翼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尾翼与所述侧翼之间形成第一弧形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引导块滑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一弧形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一基板的顶端向外凸设限位块,所述第二活动件的脊板在所述铰链装置变形时接近或远离所述限位块。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活动件的脊板靠近所述限位块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侧翼分离;当所述第二活动件的脊板远离所述限位块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侧翼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活动件的脊板抵接所述限位块时,所述第二活动件的脊板的顶面与所述第一活动件的限位块的顶面共同组成连续的弧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引导块包括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形成凹槽,所述限位件穿设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导部与所述脊板之间形成与所述凹槽连通的滑槽,所述侧翼在所述滑槽内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翼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滑槽的宽度,且所述滑槽的外形与所述侧翼的外形相匹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二基板还包括与所述引导块连接的所述滑动部及与所述滑动部连接的所述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滑动部之间形成限位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引导块相对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第一活动件外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一尾翼形成凸出的棱角,当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侧翼分离时,所述棱角嵌入限位槽内;当所述限位件抵接侧翼时,所述棱角与所述限位槽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限位板及锁固件,所述限位板通过所述锁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动件,以限定所述第一活动件的侧翼滑动地收容在所述第二活动件的导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板的一端的中部向外延伸定位块,所述第二活动件开设与所述定位块相匹配的定位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翼夹设于所述限位板及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相互铰接的若干链板,至少一所述链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两相对的连接块,所述若干链板通过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二活动件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至少两支架和第三活动件,每一所述支架对应铰接其中一个所述链板,且所述支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通过所述第三活动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其包括如上所述的铰链装置、支撑板和柔性功能屏,所述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功能屏,且设置在所述铰链装置和所述柔性功能屏之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铰链装置,通过将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第一活动件活动连接,且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活动时限定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移动范围,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活动时带动所述铰链装置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所述铰链装置具有不同的形状,以适应不同场合的应用需求。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装置应用上述铰链装置,使其结构简单,且实现所述柔性装置的柔性功能屏在弯曲或折叠时不被拉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铰链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铰链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中的铰链装置的第一铰链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的第二铰链组件的局部分解放大图。

图5是图4中的第二链节组件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6是图4中的第二链节组件的第二活动件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的第二链节组件的第二活动件的另一角度的放大图。

图8是图4中的第二链节组件的第二活动件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铰链装置的第一铰链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的铰链装置沿X-X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铰链装置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中的铰链装置沿XII-XII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铰链装置的放大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铰链装置处于弯曲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9中的铰链装置沿XV-XV方向的剖视图。

图16是图9中的铰链装置沿XVI-XVI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可以理解,这里所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在这里使用时,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该”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进一步地,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表明所述特征、整体、步骤、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增加。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铰链装置100。所述铰链装置100包括若干支架10和活动连接于所述若干支架10的至少一柔性铰链20。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若干支架10对齐设置。所述若干支架10包括第一支架11和相对的两第二支架12。

所述第一支架11包括平坦的顶面1101、两相对的第一侧面1102和两相对的第二侧面1103。所述两第二侧面1103为所述第一支架11所在长度方向的对侧面。所述第一支架11的顶面1101的边缘沿长度方向开设两相对的开口111,并在所述第一支架11的开口111处形成长条形的凸缘112。每一所述开口111贯穿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两第一侧面1102及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侧面1103。

每一所述第二支架12包括平坦的顶面1201、两相对的第一侧面1202和两相对的第二侧面1203,且所述两第二侧面1203为所述第二支架12所在长度方向的对侧面。所述第二支架12的顶面1201的边缘沿其长度方向开设开口121,并且在所述第二支架12的开口121处形成长条形的凸缘122。每一所述开口121贯穿所述第二支架12的其中一个第一侧面1202及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侧面1203。

可以理解的,所述支架10的数量根据所述柔性铰链20的数量来设定,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铰链20,且能将所述柔性铰链20固定在预设位置。

请参阅图2-3,每一所述柔性铰链20包括第一链节组件3、两第二链节组件4和若干锁固件5。所述两第二链节组件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固定连接。所述若干第一链节组件3相对所述两第二链节组件4活动时带动所述铰链装置100发生形变。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包括相互铰接的若干第一链板31、若干第二链板32和两相对的第三链板33。所述若干第一链板31和所述若干第二链板32通过所述第三链板33与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连接,且所述第一链板31与所述第二链节组件4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与所述第二链节组件4的固定连接。所述若干第一链板31、所述若干第二链板32及所述两第三链板33均对齐而呈线性排列。每一所述第一链板31和每一所述第二链板32并排且错开铰接,也即相邻的第一链板31之间和相邻的第二链板32之间均隔开设置。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一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关于本身的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的中心线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所在长度方向的第一中心线X和垂直于所述第一中心线X的第二中心线Y,因此所述铰链装置100发生形变时受力较均衡,且能够形成弯曲成规则的形状。

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第一链板31沿其长度方向的对侧面的中部分别向外延伸相对的两连接块311。每一所述连接块311的中部开设供所述锁固件5穿过的锁固孔312。每一所述第一链板31的垂直所述第一链板31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大致呈梯形。每一所述第一链板31具有相对的弯曲的顶面3101和底面3102、两相对的平坦的第一侧面3103和两相对的平坦的第二侧面310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第一侧面3103为所述第一链板31所在长度方向的对侧面。所述第一链板31的顶面3101为相对所述第一链板31向内弯曲的圆弧形的凹面,所述第一链板31的底面3102为相对所述第一链板31向外弯曲的圆弧形的凸面。所述第一链板31的顶面3101平行于所述第一链板31的底面3102且共圆心。所述第一链板31的第一侧面3103与所述第一链板31的顶面3102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链板31的第二侧面3104垂直于所述第一链板31的顶面3101和底面310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连接块311分别垂直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链板31的对侧面,且与所述第一链板31的顶面3101相接。具体的,所述连接块311具有平坦的顶端面3111。所述连接块311凸设于所述第一链板31的第二侧面3104的顶端的中部,且所述连接块311的顶端面3111与所述第一链板31的顶面3101平齐,也即所述连接块311的顶端面3111与所述第一链板31的顶面3101共面,从而使得所述铰链装置100能够形变而具有规则的表面,进而较好适应用户所需的形状。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链板3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链板31的结构相似,因此所述第二链板32包含的各元件尺寸、元件名称、各元件位置关系等均可参考所述第一链板31,在此不再赘述。不同的是,所述第二链板3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面未延伸所述第一链节板31的连接块311。

所述第三链板33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链板31的结构相似,因此所述第三链板33包含的各元件尺寸、元件名称、各元件位置关系等均可参考所述第一链板31,在此不再赘述。不同的是,所述第三链板33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面未延伸所述第一链节板31的连接块311,以及所述第三链板33的底面3302自背离所述第一链板31的一侧沿边缘开设开口331,并且在所述第三链板33的开口331处形成长条形的凸缘332。所述开口331贯穿所述第三链板33的其中一个第一侧面3303及其中两个所述第二侧面330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链板的开口331与所述第一支架11的凸缘112或所述第二支架12的凸缘122相匹配。所述第三链板的凸缘332与所述第一支架11的开口111或所述第二支架12的开口121相匹配。

所述若干第一链板31、所述若干第二链板32及所述两第三链板33的一侧固定铰接相连,所述若干第一链板31、所述若干第二链板32及所述两第三链板33的另一侧活动铰接相连。具体的,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时(也即所述铰链装置100未发生形变),所述第一链板31的顶面3101与相邻的第二链板32的顶面3201或第三链板33的顶面3301之间形成有间隙35,也即所述第一链板31的第一侧面3103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链板32的第一侧面3203或所述第三链板33的第三侧面3303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而所述第一链板31的底面3102与相邻的第二链板32的底面3202或第三链板33的底面3302相抵接。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处于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一链板31的顶面3101与相邻的第二链板32的顶面3201或第三链板33的顶面3301共面,即第一链板31的顶面3101与相邻的第二链板32的顶面3201或第三链板33的顶面3301共同组成连续的曲面。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铰链装置100可以省略所述第三链节组件3,比如通过连杆或其他结构的铰链来代替,也即所述铰链装置10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三链节组件3。

请一并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铰链装置100包括第一活动件41、第二活动件42和限位件44。所述第一活动件41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活动连接,且所述限位件44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二活动件42之间。所述限位件44在所述第一活动件41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活动时限定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移动范围,所述第一活动件41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活动时带动所述铰链装置100发生形变。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链节组件4还包括第三活动件43,其中,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结构部分相似。所述限位件44在所述第一活动件41相对所述第三活动件43活动时限定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移动范围,且所述第三活动件43均可相对所述第一活动件41活动时带动所述铰链装置100发生形变。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的铰链装置100可以根据需要来选用所述第三活动件43,并且选用其他的连接件将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二活动件42与所述支架10相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链节组件4自本身的中心线对称。每一所述第二链节组件4包括若干第一活动件41、若干第二活动件42、两第三活动件43及若干限位件44。所述若干第一活动件41、所述若干第二活动件42及所述两第三活动件43之间活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第第三活动件43与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活动件42通过所锁固件5与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动件41活动地设置在相邻的两第二活动件42之间。所述若干限位件44在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第三活动件43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活动时限定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活动范围。

每一所述第一活动件41自本身的中心线对称。每一所述第一活动件41包括第一基板411、自所述第一基板411的两侧垂直向外延伸的相对的两侧翼412及设置在所述两侧翼413之间的尾翼413。所述两侧翼413自所述尾翼413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在所述铰链装置100形变时接近或远离所述限位件44。

每一所述第一活动件412的侧翼412的横截面大致呈梯形。所述第一活动件412的侧翼412具有弧形的面向所述尾翼413的内表面4121和背离所述尾翼的外表面4122。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的内表面4121和外表面4122相互平行且共圆心。

所述尾翼413的两侧开设分别与所述两侧翼412相对的两弧形的缺口4131,并且在每一所述缺口4131处与其中一个所述侧翼412形成弧形槽414。每一所述弧形槽414具有两相对的内凹弧形槽面4141。每一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第一基板411的一端面垂直向外延伸限位块415,以限定所述第二活动件42在预设空间内活动。所述尾翼413的两对侧于靠近所述缺口4131处具有相对的两内凹弧面4132,从而实现第二活动件42的滑动。每一内凹弧面4132的底部形成外凸的棱角4133,从而限定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活动范围。

所述限位块415具有弧形的顶面4151。所述限位块415的顶面4151自所述第一基板411向内弯曲成圆弧形的拱面,且形成凹面。所述第一基板411自所述限位块415的两侧设有两相对的弧形的滑动部416。所述第一基板411的两滑动部416设置在所述限位块415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基板411的每一滑动部416的外侧面与对应的所述侧翼412的外表面4122相接且平滑过渡。

每一所述第二活动件42自本身的中心线对称。每一所述第二活动件42包括第二基板421、自所述第二基板421的一侧的中部垂直向外延伸的脊板422、及自所述第二基板421的两侧凸设与所述脊板422相对的两引导块423。所述脊板422与每一所述引导块423之间形成导槽424,且所述脊板422与所述引导块423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导槽424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的形状相匹配,以实现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在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导槽424内滑动。所述限位件44插设于所述导槽424内。因此,所述限位件44在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插设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导槽424内而限制所述第二活动件42相对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移动范围。

所述第二基板421于靠近所述脊板422的一侧的顶端的中部开设收容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的连接块311的收容槽4211。所述收容槽4211的槽底开设与所述连接块311的锁固孔312正相对的锁固孔4212。所述锁固件5能够穿过所述连接块311的锁固孔312及所述第二基板421的锁固孔4212,以使得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链节组件4。

可以理解的,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弯曲或折叠时,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在所述铰链装置100变形时靠近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限位块415。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也即平板状态)时,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在所述铰链装置100变形时远离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限位块415。

所述第二基板421具有两相对的弧形的滑动部425和设置在所述滑动部425之间的向外凸出的限位部426,且每一所述滑动部425与所述限位部426之间形成限位槽427,以限定所述第二活动件42相对所述第一活动件41或所述第三活动件43在限定的空间范围内活动。所述第二活动件422的滑动部425与所述尾翼413的内凹弧面4132相匹配,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活动件41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可活动。每一滑动部425的外侧面为弧形面,其长度大于相邻的限位部426的外侧面的长度。每一滑动部425的外侧面与相邻的限位部426的外侧面共同定义出所述限位槽427。所述限位槽427相对所述第二基板421向内凹陷而形成大致三角的形状。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限位槽427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棱角4133相配合。当所述限位件44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分离时,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棱角4133嵌入所述限位槽427内;当所述限位件44抵接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翼时,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棱角4133与所述限位槽427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421于靠近所述限位槽427的位置开设两相对的限位孔4213。所述限位孔4213贯穿所述第二基板421的前后表面。所述限位孔4213对称地设置在所述收容槽4211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所述导槽424、所述限位槽427及所述限位孔4213相互贯通。所述第二基板的限位孔4213与所述导槽424贯通,且所述限位件44可穿过所述限位孔4213并且插设于所述导槽424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脊板422于背离所述第二基板421的一侧相对所述引导块423向外凸出。所述脊板422背离所述第二基板421的一侧的顶端的中部开设定位槽4222。所述脊板422的定位槽4222与所述第二基板421的收容槽4211正相对。所述脊板422于靠近所述定位槽4222的末端面开设锁固孔42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固孔4221设置在所述定位槽4222的下方。

请一并参看图7至图9,其中一个所述引导块423收容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弧形槽414内。每一所述引导块423包括弧形的第一引导部4231和弧形的第二引导部4232,且所述第一引导部4231与所述第二引导部4232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基板421的限位孔4213贯通的凹槽4233,且所述限位孔4213裸露于所述凹槽4233的周缘,以使所述限位件44穿过所述凹槽4233,并抵接所述第一引导部4231和所述第二引导部4232。所述滑槽4233的宽度略大于或等于所述侧翼412的厚度,且所述滑槽4233的外形与所述侧翼412的外形相匹配,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活动件41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块423的第一引导部4231与所述第二基板421的滑动部425相接,且相对所述滑动部425向外凸起。所述第二引导部4232与所述脊板422之间形成弧形的滑槽4234。所述滑槽4234与所述凹槽4233连通并共同组成所述导槽424。所述第一引导部4231具有背离所述脊板422的第一弧面4231a,所述第一引导部4231的第一弧面4231a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弧形槽414的槽面4141相配合。所述第二引导部4232具有朝向所述脊板422外凸的第二弧面4232a,所述第二引导部4232的第二弧面4232a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的内表面4121相配合。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件42具有弯曲的顶面4201和弯曲的底面4202。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顶面4201平行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底面4202且共圆心。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顶面4201为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向内弯曲的圆弧形的拱面,以形成凹面。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底面4202为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向外弯曲的圆弧形的拱面,以形成凸面。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基板421具有弯曲的顶面4211a和弯曲的底面4212a。所述脊板422的横截面积的形状大致呈梯形。所述脊板422具有弯曲的顶面4221a、弯曲的底面4222a、平坦的侧面4223a和两相对的内凹弧面4224a及连接所述顶面4221a和所述内凹弧面4224a的限位面4225a。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顶面4201包括所述第二基板421的顶面4211a及所述脊板422的顶面4221a,且所述第二基板421的顶面4211与所述脊板422的顶面4221a相接且共面。

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发生形变,且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抵接所述限位块415时,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的顶面4221a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限位块415的顶面4151共同组成连续的弧面。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引导部4232的第二弧面4232a平行于所述脊板422的内凹弧面4224a,以形成弧形的所述滑槽423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动固件41的侧翼412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滑槽4234的弯曲方向一致,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在所述滑槽4234内活动。

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结构相似,因此所述第三活动件43包含的各元件尺寸、元件名称、各元件位置关系等均可参考所述第一活动件41。不同的是,所述第三活动件43仅具有一个侧翼432,且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支架10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接合块434。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形状结构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三活动件43包括第三基板431、自所述第三基板431的一侧垂直向外延伸的相对的侧翼432和尾翼433及自所述尾翼433背离所述侧翼432的一侧垂直向外延伸接合块434。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在所述铰链装置100变形时接近或远离所述限位件4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尾翼433于靠近所述第三基板431的一侧开设与所述侧翼432相对的弧形的缺口4331,并且在所述缺口4331处与所述侧翼432形成弧形槽435。所述弧形槽435具有两相对的内凹弧形槽面。所述尾翼433的两对侧于靠近所述缺口4331处具有相对的两内凹弧面4332,所述尾翼433的内凹弧面4332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2的弧形的滑动部425相匹配。每一内凹弧面4332的底部形成外凸的棱角4333,且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棱角4333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限位槽427相配合。

每一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第三基板431于靠近所述尾翼433和所述接合板434的端面垂直向外延伸限位块436,以限定所述第二活动件42在预设空间内活动。所述第三基板431背离所述侧翼433的一侧具有弧形的滑动部437。所述第三基板431的滑动部437与所述限位块436相邻。所述第三基板431的滑动部437的外侧面与所述侧翼432的外表面相接且平滑过渡。

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弯曲或折叠时,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在所述铰链装置100变形时靠近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限位块436。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也即平板状态)时,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在所述铰链装置100变形时远离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限位块436。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限位件44穿过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限位孔4213和所述引导块423的凹槽,且与所述引导块423的第一引导部4231和第二引导部4232相抵接,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和/或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限定在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导槽424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44例如是,但不局限于销钉或转轴,其他可以实现限位的元件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可以理解的,所述限位件44固定于所述第二活动件42上,且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第二活动件42之间,或是设置于所述第三活动件43和所述第二活动件42之间。所述限位件44在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或所述第三活动件43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活动时抵接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12,432,或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12,432分离。具体的,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限位件44抵接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处于弯曲状态时,所述限位件44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链节组件4还进一步包括若干限位板45及若干锁固件46。每一所述锁固件46用于将对应的所述限位板45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件42,以限定所述第三活动件43在所述限位板45和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之间的预设空间内活动。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夹设于所述限位板45及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第二基板421之间。

每一所述限位板45自本身的中心线对称。每一所述限位板45的中部开设供所述锁固件46穿过的锁固孔451。所述限位板45的一端的中部垂直向外延伸定位块452,且所述限位板45的定位块452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定位槽4222相匹配。所述定位块452与所述锁固孔451均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45的中心线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块452位于同所述锁固孔451的上方。

其中,所述限位板45具有弯曲的顶面4501和相接所述顶面4501的弯曲的底面4502。所述限位板45的顶面4501包括第一弧面4503和相接所述第一弧面的两相对的第二弧面4504,且所述第一弧面4503与每一所述第二弧面4504平滑过渡。其中,所述限位板45的第一弧面403为相对所述限位板45向内弯曲的圆弧面,以形成凹面。所述限位板45的第二弧面4504为相对所述限位板45向外弯曲的圆弧面,以形成凸面。所述限位板45的底面4502为相对所述限位板45向外弯曲的弧形的拱面,以形成凸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块452具有平坦的顶面4521。所述定位块452的顶面4521与所述限位板45的第一弧面4503相平齐,也即所述定位块452的顶面4521与所述限位板45的第一弧面4503位于同一曲面。

可以理解的,所述铰链装置100可以根据实际可形变不同的状态,设置多个柔性铰链,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合。例如,所述铰链装置100可以设置两对称的柔性铰链20,从而所述铰链装置100可以形变成圆环形。

请参看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铰链装置100的部分第二链节组件4处于展开状态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41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活动的旋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二活动件42之外,所述第三活动件43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活动的旋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之外。所述第一活动件41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活动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二活动件42交叠位置处对齐,所述第三活动件43相对所述第一活动件41活动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交叠位置处对齐。所述第一活动件41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活动的旋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底面和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底面的交接处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活动件43相对所述第一活动件41活动的旋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底面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底面的交接处的正下方。

具体的,所述第一活动件41具有弧形的所述底面4102,所述第二活动件42具有弧形的底面4202,所述第三活动件43具有弧形的底面4302。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底面4202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底面410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底面4302的交叉处的正下方均形成旋转轴O。

所述第二活动件42具有中心线A,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相邻的所述两第三活动件43分别具有中心线B和中心线C。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心线是指对称轴。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在形变或未形变过程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中心线B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中心线A的第一距离d1与另一个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中心线B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中心线A的第二距离d2始终相等,从而可以避免所述铰链装置100在转动过程中使应用所述铰链装置100的其他部件拉伸或压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可沿着相邻的两旋转轴O旋转,且旋转的角度大约为30度。

请一并参阅图10至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剖视图。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处于第一状态时(未形变的状态),所述柔性铰链20相对所述支架10展开。如图10和图11所示,每一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接合块434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架11的开口111或所述第二支架12的开口121相配合,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第三基板431的滑动部437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抵接,且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限位块436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限位板45的定位块442收容于所述脊板422的定位槽4222,且所述锁固件45锁固于所述脊板422的锁固孔4221内。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第一基板411的滑动部416与所述脊板422的内凹弧面4224a抵接,且所述第一基板411的限位块415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第三基板431的滑动部436与所述脊板422的内凹弧面4224a抵接,且所述第三基板431的限位块435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第一链板31和所述第二链板32或所述第三链板33之间形成间隙。

请一并参阅图12和图13,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引导块423滑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弧形槽435或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弧形槽414。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两引导块423的第一引导部4231分别与所述弧形槽435,414的槽底相抵接。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分别滑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两导槽424内,且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分别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两导槽424相配合,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分别抵接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和所述引导块423的第二引导部4232。所述限位件44穿过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第二基板421的限位孔4213,并且穿过所述引导块423的限位槽427而抵接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从而限定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在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导槽424内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柔性铰链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收容于所述导槽424靠近所述限位件44的一端,且与所述限位件44相抵接。所述第一活动件41或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尾翼433的棱角4133,4333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第二基板421的限位槽427错开。

请一并参阅图14至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弯曲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4所示,当所述铰链装置100处于第二状态时(形变的状态),所述柔性铰链20相对所述支架10弯曲,且所述支架10的两第二支架12叠置设置,所述第一支架11与所述第二支架12相对且平行设置。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接合块434与所述第一支架11的开口111配合,且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接合块434与所述第一支架11焊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二链节组件4与所述支架10的固定连接。所述支架10的相对两第二支架12叠置设置,所述两相对的柔性铰链20相对弯曲,而使所述铰链装置100弯曲成圆环形结构,从而用户可以穿戴在手腕上,充当手环使用。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的第一链板31、第二链板32及第三链板33之间相互抵接且平滑过渡,以使得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围设形成大致呈圆弧形的外表面301和内表面302,所述第四链节组件4对应围设形成大致呈圆弧形的外表面401和内表面402。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的外表面301与所述第四链节组件4的外表面401平滑过渡而形成连续的第一圆弧面,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的内表面302与所述第四链节组件4的内表面402也平滑过渡而形成连续的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与所述第二圆弧面大致平行。

具体的相邻的限位板45之间相互抵接,并且围设形成圆弧形的结构。所述若干限位板45的底面4502平滑过渡而围设形成外凸弧面450a,所述若干限位板45的顶面4501平滑过渡而大致围设形成内凹弧面450b。所述限位板45的外凸弧面450a与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的外表面301相接且平滑过渡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弧面,所述限位板45的内凹弧面450b、所述第一活动件41、所述第二活动件及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底面与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的内表面302大致位于同一曲面上,且与所述第一支架11的顶面1101和所述第二支架12的顶面1201相接且平滑过渡,从而所述铰链装置100在弯曲时能够形成规则的表面,以形变成适合佩戴的弧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链节组件4的第二活动件42相对所述第一活动件41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旋转,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41、第二活动件42及所述第三活动件43弯曲形成与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的外形相配合的弧状结构。

如图15所示,其中一个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接合块434及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链板33的凸缘3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11的开口111处且与所述凸缘112相抵接,另一个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接合块434及另一个所述第三链板33的凸缘3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12的开口121处且与所述凸缘122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接合块434与所述第一支架11的凸缘112或所述第二支架12的凸缘122焊接方式连接,从而实现所述支架10与所述柔性铰链20的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0可设置安装结构以固定或可活动的连接在所述柔性铰链20上。这里的安装结构分为固定连接部和/或活动连接部。例如,通过所述固定连接部将所述第三链节头43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10上,所述固定连接部例如是,但不局限有锁固件(如螺钉)。通过所述活动连接部连接可以是滑动引导结构、磁性吸附结构等。

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第一基板411及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第三基板431分别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的两对侧的内凹弧面4224a相抵接。所述限位板45的定位块452收容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的定位槽4222内,以使得所述限位板45的锁固孔451与所述脊板422的锁固孔4221正相对,从而方便所述限位板45的组装。所述限位板45通过所述锁固件46锁固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上,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活动件43、所述第二活动件42及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铰接。当所述柔性铰链20相对所述支架10发生形变时,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限位块416及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限位块435与所述脊板422的限位面4225a相抵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顶面及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顶面形成连续的圆弧面。

如图16所示,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分别收容于对应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两导槽424内,且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均与所述限位件44隔离,也即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两导槽424远离所述限位件44的一端。具体的,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侧翼412的底面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的底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引导块43的底面4231a及所述脊板422的底面4222a相接且平滑过渡,以形成连续的圆弧面,所述圆弧面也即所述第二链节组件4的外凸弧面401。所述第一活动件43或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尾翼433的棱角4133,4333嵌入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第二基板421的限位槽427内而对所述第一活动件43或所述第三活动件43相对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旋转进行限位,以防止旋转角度过大。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柔性铰链20相对所述支架10发生形变时,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在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导槽424内朝远离所述限位件44的一端活动,从而实现所述铰链装置100发生形变。

请一并参看图1至图13,组装所述铰链装置100时,先将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两侧翼432对准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导槽424,并插入所述导槽424内。然后,将第一活动件43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在所述导槽424内移动一段距离,以在所述导槽424内露出所述限位孔4213。将所述限位件44插入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第二基板421的限位孔4213及所述导槽424内,以使得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侧翼412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限制在所述导槽424内,从而防止所述第一活动件43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脱落。将所述限位板45的定位块452收容于对应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脊板422的定位槽4222内,从而使得所述限位板45的锁固孔451对准所述脊板422的锁固孔4221,所述锁固件46穿过所述限位板45的锁固孔451并锁固于所述脊板422的锁固孔4221,从而进一步实现所述第一活动件43、所述第二活动件42及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铰接相连。将所述第一链节组件3的第一链板31的连接块311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收容槽4211内,以使得所述连接块311的锁固孔312对准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收容槽4211的锁固孔4212。所述锁固件5穿过所述连接块311的锁固孔312并锁固于第二活动件42的锁固孔4212内,从而实现所述第三链节组件3和所述第四链节组件4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链板32的末端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尾翼433的端部固定。将所述第三链节组件3的第三链板33的凸缘332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架11的开口111或所述第二支架12的开口121内,并将所述第一活动件43的接合块414焊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凸缘112或所述第二支架12的凸缘122,从而实现所述支架10与所述柔性铰链3之间的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在一实施例中,组装所述第一活动件41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时,将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侧翼411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先于所述限位件44插设于所述导槽424内。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组装所述第一活动件41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时,将所述侧翼411和所述第三活动件43的侧翼432插设于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导槽424之后移动而露出限位孔4213,所述限位件44再插入所述限位孔4212及所述导槽424内。

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三活动件43也可以和第一活动件41的结构相同,即都具有左右对称式的结构,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相应地设置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3固定的结构即可。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三活动件43即为所述第一活动件41,或者所述第一活动件41也可看成所述第三活动件43。

还可以理解地,所述限位件44也并不限于上述独立的元件,而是可以为所述第二活动件42的一部分,即所述第二活动件42可以包括限位件44。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44也不限于销钉或螺钉的结构,而是可以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比如卡扣或挡板的结构。

还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活动件42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的活动连接也不限于上述方式,而是可以包括其他各种活动连接方式,比如可以通过螺钉枢接、通过滑轨滑动连接、通过弹簧弹性连接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铰链装置,通过柔性铰链的形变实现铰链装置的形变,从而不仅实现铰链装置形变成理想的环形,且能够实现铰链装置的整体变形成规则的表面,以适应不同场合的应用需求。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装置1。所述柔性显示装置1包括上述铰链装置100、支撑板200及柔性功能屏300。所述支撑板200可附接至所述柔性功能屏300的整个上表面,并且用于支撑及固定整个所述柔性功能屏300,所述支撑板200固定于所述铰链装置100的下方,从而方便操作或观看。所述铰链装置100可发生形变,从而带动整个所述柔性显示装置1发生形变,进而使所述柔性显示装置1适应不同场合的应用需求,且由于所述柔性功能屏300直接设置在所述铰链装置100上,使得所述柔性装置的整体结构简单,且制作成本较低廉。

可以理解的,所述柔性显示装置1发生的形变优选为从平板的形态变成圆环的形态。当在平板的形态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1整体铺展开,从而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当在圆环的形态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1整体卷曲而形成可穿戴装置,从而方便用户穿戴在身上。当然,所述柔性显示装置1的形变所切换的形态也可以根据需求变化,以适应更多应用场合的需求。比如从拱形切换成圆环形、从平板形切换成波浪形、从U形切换成S形等等。

所述支撑板200及所述铰链装置100的面积及形状与柔性功能屏300大致相同,以精准实现所述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功能屏10的弯曲和折叠。所述支撑板200由硬度较高的弹性材料制造,比如钢片、铁片、铜片等。所述支撑板200的硬度高于所述柔性功能屏300的硬度。

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柔性功能屏300通过支撑板200间接与所述铰链装置100连接设置,并且通过所述铰链装置100的形变而带动所述柔性功能屏300的形变,从而减少柔性功能屏300在形变过程中被拉伸或者保持不被拉伸。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装置1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液晶面板、智慧手表、VR头戴显示器、车载显示器等其它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所述柔性功能屏300例如是柔性触摸屏或柔性显示屏。所述柔性显示屏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液晶显示面板、量子点显示面板、电子纸、触摸屏、柔性太阳能电池板、射频标签等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以上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