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柔性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1490发布日期:2019-01-02 21:48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柔性软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管的构造,特别涉及一种高柔性软管。



背景技术:

软管,特别是呼吸软管,柔性度、伸缩度是其重要性能之一。目前的呼吸软管,一般是圆滑的柔性管,即使有软管皮加螺旋缠绕的软管骨的螺旋软管,在螺旋状的软管骨之间,软管皮呈“∧”字形结构,柔性度、伸缩度不佳,影响软管的柔软性和伸缩性。另外,呼吸软管的接头与软管的连接构造的好坏是决定软管质量的关键之一。目前的呼吸软管,其接头部分基本上是通过二次包胶注塑成型,即,先将软管的软管皮、软管骨部分成型,然后再将软管接头部分以直接注塑成型的方式连接于软管的端部。目前,软管接头部分注塑成型在软管端部时,由于软管接头的端部切面为平切面(即平面),而软管部分的软管骨为螺旋缠绕在软管皮,如此一来,接头与软管的过渡位置,必然是半圈为软管骨所在的位置,另外半圈为软管皮所在的位置,由于软管皮非常的薄(一般在0.1~1mm之间),这样的过渡构造,一旦接头与软管的过渡位置涉及到软管皮,在呼吸软管使用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弯曲、拖折情况,很容易便会造成过渡位置的软管皮破裂、开裂,严重影响呼吸软管的质量。另外,由于接头部分二次包胶注塑成型时,温度非常高(一般达到200~300℃),本身便已经容易造成包覆部分的软管皮破裂,如果过渡位置还涉及到软管皮,那就更容易在软管接头注塑成型时便会致使软管皮破裂,导致次品。因此,传统的软管接头构造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作出改进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柔性软管,通过改进软管皮的构造,从而提高软管的整体柔软性能和伸缩性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柔性软管,包括管状的软管皮及条状的软管骨,所述软管骨螺旋缠绕在软管皮外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皮在螺旋缠绕的软管骨之间,为呈“M”字形的褶皱结构。

进一步,所述软管皮的呈“M”字形的褶皱结构,螺旋状延伸,从而形成与螺旋缠绕的软管骨相适配的螺旋状凹槽。

进一步,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为注塑成型构件,并以直接注塑成型的方式连接于软管的端部,所述接头在与软管相接的端部,设置有与软管骨相对应的延伸部,该延伸部沿着软管骨的走向进行适配式延伸,使得接头与软管的过渡位置为软管骨所在的位置。接头在与软管相接的端部设置有与软管骨相对应的延伸部,该延伸部沿着软管骨的走向进行适配式延伸,使得接头与软管的过渡位置为软管骨所在的位置;如此一来,接头与软管的过渡位置,全都是软管骨所在的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抗折防开裂性能,保证产品质量;另外,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软管接头注塑成型时致使软管皮破裂,避免次品。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沿着软管骨的走向进行适配式延伸,圆周延伸半圈。一般来说,延伸部沿着软管骨的走向延伸半圈,便可以使得接头与软管的过渡位置避开软管皮,处于软管骨所在的位置;当然,也可以根据需求延伸半圈以上。

进一步,所述接头与软管之间套设有半管状的防护套,该半管状的防护套的内侧设有与软管骨相适配的螺旋槽,并于接头注塑成型在软管端部之前,套设在软管端部。在接头部分二次包胶注塑成型之前,先在软管部分的端部套上该半管状的防护套,起到加强与保护作用,能有效避免接头部分二次包胶注塑成型时的高温对软管皮造成的损坏,避免高温导致软管皮破裂,提高产品合格率和质量。

进一步,所述防护套位于延伸部的对侧,且所述防护套的端部为与软管骨相对应的螺旋走向结构,使得防护套与软管的过渡位置为软管骨所在的位置。防护套设计成半管状,且端部为与软管骨相对应的螺旋走向结构,进而与接头的延伸部相配合,能够进一步加强过渡位置的抗折防开裂性能,而且使得过渡位置更为科学合理且美观(以为只有延伸部的半圈或者只有防护套的半圈,都不是太美观)。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将螺旋缠绕的软管骨之间的软管皮设计成“M”字形的褶皱结构,可以很好地改善软管整体的柔性度和伸缩度,提高软管的柔软性能、伸缩性能和品质。而且,软管皮的“M”字形的褶皱结构螺旋状延伸,形成与软管骨相配合的螺旋状凹槽,能够使得软管皮和软管骨的结合更加紧密,科学合理。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软管1;软管皮11;软管骨12;螺旋状凹槽13;褶皱结构14;接头2;延伸部21;防护套3;螺旋槽3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4,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高柔性软管1,包括管状的软管皮11及条状的软管骨12,所述软管骨12螺旋缠绕在软管皮11外侧面,所述软管皮11在螺旋缠绕的软管骨12之间,为呈“M”字形的褶皱结构14。所述软管皮11的呈“M”字形的褶皱结构14,螺旋状延伸,从而形成与螺旋缠绕的软管骨12相适配的螺旋状凹槽13。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将褶皱结构描述成呈“M”字形,事实上其包含了类似“M”字形的其他形状,如波浪形。

其还包括接头2,所述接头2为注塑成型构件,并以直接注塑成型的方式连接于软管1的端部;所述接头2在与软管1相接的端部,设置有与软管骨12相对应的延伸部21,该延伸部21沿着软管骨12的走向进行适配式延伸半圈,使得接头2与软管1的过渡位置为软管骨12所在的位置。

实施例二

参见图5至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接头2与软管1之间套设有半管状的防护套3,该半管状的防护套3的内侧设有与软管骨12相适配的螺旋槽31,并于接头2注塑成型在软管1端部之前,套设在软管1端部。

具体地,所述防护套3位于延伸部21的对侧,且所述防护套3的端部为与软管骨12相对应的螺旋走向结构,使得防护套3与软管1的过渡位置为软管骨12所在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高柔性软管,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