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密操作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0276发布日期:2019-01-02 21:42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密操作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密封的领域,尤其是一种气密操作箱。



背景技术:

在需要气密性操作的箱体中,有些需要人手进入到气密的环境中操作,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手和手臂不同,操作起来尽快维持腔体内的气密性,但是现有技术还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密操作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密操作箱,所述操作箱为阶梯状,操作箱的面板为透明材料,若干块面板上设置多个操作口,操作口上设置有气体密封机构,气体密封机构包括可相对同轴转动的内管和外管、软管,所述软管一端和软管经翻折后另一端分别套在同一侧的内管和外管的端部上。

优化的,所述内管两端部最外侧处的外直径均大于外管的内径。

优化的,内管从套有软管端部到另一端部的轴线方向上,分为第一结构段、第二结构段、第三结构段和第四结构段;第一结构段是为了方便固定软管,所述第二结构段是方便外管套在内管上且防止外管从内管上脱落,第三结构段是外管在内管上转动的位置,第四结构段用于将机构固定在操作口且防止外管从第三结构段上脱落。

优化的,所述内管的第一结构段和外管套有软管的外表面在中轴线方向上均为变截面,端部从最外侧到中部的方向上,外直径逐渐变小。

优化的,所述第二结构段和外管的变截面处还设置有环形槽。

优化的,所述第二结构段的外表面在中轴线的方向上为变截面,且从远离第一结构段的端部到靠近第一结构段的端部的外直径逐渐增大,外管的内直径大小位于第二结构段两端部外直径大小组成的范围内,所述第二结构段由弹性材料制成。

优化的,内管各结构段的内径均相同,第四结构段在壁厚处开设有沿中轴线方向的安装孔。

优化的,所述第四结构段远离内管中部且垂直内管中轴线方向的端面上设置有第四结构段密封圈。

优化的,所述软管为橡胶软管。

优化的,所述气密操作箱的框架由铝型材支撑,铝型材在长度方向上的四边均设置有卡口槽,所述操作箱的铝型材上固定设置有报警灯和急停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气密操作箱为阶梯状,一定高度需求的内部机构设置在操作箱空间较高处,需要人手操作的地方设置在操作箱空间较低处,并且操作下的面板为透明材料,气体密封机构的设置再提高操作箱的气密性的情况下方便人员的操作。该气体密封机构内管和外管相对转动时,固定在内管和外管的软管扭转,此时软管封住内管,当内管和外管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内管的内腔为打开状态。

(2)内管两端部最外侧处的外直径均大于外管的内径,可以防止外管从内管的外表面脱落。

(3)内管上各结构段的设置可以方便整个气体密封机构的安装、气体密封机构的组装和保证气体密封机构的稳定性。

(4)第一结构段和外管的结构段可以防止软管从内管和外管上脱落。

(5)环形槽的设置可以方便软管的固定。

(6)第二结构段的设置和使用的材料可以使得外管方便安装到内管的第三结构段处,但是防止外管从第三结构段处脱落。

(7)第四结构段上安装孔的设置方便将气体密封机构安装在待密封的腔体上,密封圈的设置是防止腔体内的气体密封机构与腔体的接触面为非密封状态。

(8)报警灯和急停开关设置在铝型材上,不设置在面板上,这样可以防止破坏箱体的气密性,铝型材的形状可以方便箱体的组装,也方便报警灯和急停开关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密操作箱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密操作箱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密操作箱中气体密封机构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密操作箱中气体密封机构的内管的主视剖面图。

图5为图2中铝型材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111-第一结构段 112-第二结构段

113-第三结构段 114-第四结构段

12-外管 13-环形槽 14-密封圈 15-安装孔

21-报警灯 22-急停开关 23-面板 24-铝型材 241-卡口槽

25-操作口 26-气体密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气密操作箱,所述操作箱为阶梯状,操作箱的面板为透明材料,四块面板上设置多个操作口,操作口上设置有气体密封机构26。

气密操作箱的框架由铝型材24支撑,如图5所示,铝型材24在长度方向上的四边均设置有卡口槽241,操作箱的铝型材上固定设置有报警灯21和急停开关22。卡口槽241的设置方便箱体的组装,也方便报警灯和急停开关的安装。

如图3-4所示,气体密封机构26包括可相对同轴转动的内管和外管12、软管(图中未示出),该方案中,软管为橡胶软管,比如橡胶手套的手臂部分。软管一端和软管经翻折后另一端分别套在同一侧的内管和外管12的端部上。

所述内管两端部最外侧处的外直径均大于外管12的内径。

内管从套有软管端部到另一端部的轴线方向上,分为第一结构段111、第二结构段112、第三结构段113和第四结构段114。第一结构段111是为了方便固定软管,所述第二结构段112是方便外管12套在内管上且防止外管12从内管上脱落,第三结构段113是外管12在内管上转动的位置,第四结构段114用于将气体密封机构26固定在操作口25且防止外管12从第三结构段113上脱落。

内管各结构段的具体结构段如下:

所述内管的第一结构段和外管12套有软管的端部的外表面在中轴线方向上均为变截面,端部从最外侧到中部的方向上,外直径逐渐变小。所述第二结构段112和外管12的变截面处还设置有环形槽13,方便软管的固定。在该方案中,可以用卡环压住橡胶软管安装在环形槽13内。

所述第二结构段112的外表面在中轴线的方向上为变截面,且从远离第一结构段111的端部到靠近第一结构段111的端部的外直径逐渐增大,外管12的内直径大小位于第二结构段112两端部外直径大小组成的范围内,所述第二结构段112由弹性材料制成。这样外管12经过第一结构段111,然后通过按压的方式将外管12安装在第三结构段113处,弹性材料的形状还原,防止外管12从第三结构段113上脱落。

所述内管各结构段内径均相同,这样方便手从内管内伸入。

第四结构段114在壁厚处开设有沿中轴线方向的安装孔5。所述第四结构段114远离内管中部且垂直内管中轴线方向的端面上设置有第四结构段114密封圈14。第四结构段114上安装孔5的设置方便将气体密封机构26安装在待密封的操作口上,密封圈14的设置是防止腔体内的气体密封机构26与腔体的接触面为非密封状态。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