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径橡胶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2143发布日期:2019-04-05 20:17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变径橡胶弯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挖泥船上管道之间连接的橡胶弯管,具体地说是一种变径橡胶弯管。



背景技术:

目前,挖泥(砂)船上连接泵的前后管道都是钢管,有大角度弯曲且还是大小口径过渡。虽然在直管道上使用橡胶短管,但减震效果还是不够理想,常常带来泵壳时常出现震裂的情况的问题,对泵的利用率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加上普通的钢质弯管在输送过程中的使用寿命也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对连接泵的前后管道进行设计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减震能力与输送能力,且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能有效地保护泵,提高管线的输送效率的变径橡胶弯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变径橡胶弯管,包括弯管本体以及弯管本体首尾两端连接的内径不同的两个软管接头,弯管本体为从一端到另外一端内径逐渐减小的变径截面结构的管体,两个软管接头分别安装在管体的首尾两端,所述弯管本体的弯曲角度为大于等于45°且小于等于90°。

所述弯管本体的管壁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由内而外包括最内层的内衬层,缠绕在内衬层外的增强层以及贴覆在增强层外的外覆层。

所述弯管本体在侧截面上看形成内凹曲面和外拱曲面,所述内衬层具有从内凹曲面向外拱曲面厚度逐渐增大的端面截面形状。

所述软管接头包括带有筒体连接端的连接法兰以及与连接法兰配合安装的活动法兰,所述筒体连接端上焊接有止脱环,所述增强层、外覆层的首尾两端均通过捆扎钢丝固定在两端的筒体连接端上并通过止脱环定位。

所述内衬层从筒体连接端的内壁延伸至两个连接法兰的端面上并与软管接头硫化形成一个整体。

所述的内衬层、外覆层均是以天然橡胶为主体的混炼胶料制成。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采用由内衬层,增强层以及外覆层形成的橡胶型的管体结构并且直接制成具有弯曲角度的弯管本体,由此大大提高了抗震性能,减震效果好,从而保护了泵,延长其使用寿命,解决了传统上钢弯管+锥形缩口管及其连合体钢管的减震性差的缺陷;

2、将弯管本体设计为从一端到另外一端内径逐渐减小的变径截面结构的管体,最终形成渐进式弯曲缩口的形式,相比于传统的钢弯管+ 锥形缩口管及其连合体的钢管、胶管,其管道没有明显的台阶,压力的变化过渡偏于平缓,降低了输送介质对管壁的冲刷力度,提高了输送能力以及泵的利用率;

3、内衬层具有从内凹曲面向外拱曲面厚度逐渐增大的端面截面形状,使得外侧壁内衬层的厚度大于内侧壁的厚度,改特有的结构与弯管的冲刷特性相匹配,平衡了内衬层的综合磨损情况,进一步延长了弯管的使用寿命;

4、两端设计了软管接头结构,与传统的胶法兰结构(胶法兰相对较软,有一定的承压限度)相比,虽然增加了弯曲的陡度,但是稳定了管体的结构,并且使弯管能够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

5、两端软管接头在固定法兰的基础上,增加了活动法兰,提高了弯管的安装连接的简便性;

6、在具有传统橡胶直管、弯管、锥形管性能的技术基础上,实现了三者的结合,并且消除了其中的容易过磨的隐患,很好地延伸了胶管的功能,拓展了使用范围,特别增强了弯管的结构,降低了工作压力下管体的膨胀与伸长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变径橡胶弯管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变径橡胶弯管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变径橡胶弯管,包括弯管本体1以及弯管本体 1首尾两端连接的两个软管接头2,两个软管接头2的内径大小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内径大,一个内径小,弯管本体1为从一端到另外一端内径逐渐减小的变径截面结构的管体,也就是说管体从一端到另外一端的内径是逐渐减小的从而在端部形成两个不同口径大小的连接端,内径较大的软管接头2安装在大口径的连接端上,内径较小的软管接头安装在小口径的连接端上,由图1可见,弯管本体1是从大口径软管接头的大口径开始,经过弯管本体1的逐步弯曲、缩小口径,直到与小口径软管接头相匹配,该管体过渡顺滑,没有台阶,在侧截面上看弯管本体1的弯曲角度为大于等于45°且小于等于90°。

进一步地,所说的弯管本体1的管壁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由内而外包括最内层的内衬层3,缠绕在内衬层3外的增强层4以及贴覆在增强层4外的外覆层5,内衬层3、外覆层5均是以天然橡胶为主体的混炼胶料制成,由图1可见,弯管本体1在侧截面上看形成内凹曲面6 和外拱曲面7,内衬层3具有从内凹曲面向外拱曲面厚度逐渐增大的端面截面形状,由图2可见,内衬层3为内侧壁薄,外侧壁厚的截面形状,内衬层3从壁薄处开始沿着圆形表面向壁厚处逐渐平缓过渡,所说的内侧即为弯管本体1在侧截面上看形成的内凹曲面6,所说的外侧即为弯管本体1在侧截面上看形成的外拱曲面7,需要说明的实际制造过程中内衬层3的内侧壁薄面的厚度沿着管体长度方向向两侧逐渐加厚的,当延伸至软件接头处使得内衬层的厚度相当(圆周的厚度一致)。

再进一步地,所说的软管接头2包括带有筒体连接端的连接法兰8 以及与连接法兰配合安装的活动法兰9,筒体连接端上焊接有止脱环11,增强层4、外覆层5的首尾两端均通过捆扎钢丝10固定在两端的筒体连接端上并通过止脱环11定位,内衬层3从筒体连接端的内壁延伸至两个连接法兰的端面上并与软管接头硫化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内衬层 3从弯管本体的内壁延伸到筒体连接端的内壁并继续延伸至连接法兰的端面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