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效率高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7843发布日期:2019-03-22 19:18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效率高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复合管领域,涉及一种内衬不锈钢的复合管,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效率高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



背景技术:

复合管常用来输送冷热水、燃气、油、蒸汽等物质,用于引用的冷热水对输送管道的卫生条件要求较高,而对于油、汽等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则要求输送管道具有一定的耐腐蚀能力。

不锈钢管常被用来作为直饮水的输送管道,同时其还具备较强的耐腐蚀能力,但是,纯的不锈钢管价格较为昂贵,不适于远程的大面积使用。为了克服这种缺陷,市面上出现了内衬不锈钢的复合钢管,即在碳钢钢管的内壁上复合不锈钢,从而克服了价钱昂贵的问题。

但是,目前的内衬不锈钢管的复合工艺较为复杂,通常为先在碳钢钢板上复合不锈钢板,然后再将该复合板进行卷曲成管的方法,该方法效率较低,并且,成型后的碳钢钢管与不锈钢管间容易产生缝隙,一旦输送的物质由管端渗漏进缝隙后便会造成碳钢钢管的腐蚀,造成输送物质的泄漏,不但缩短了该复合管的使用寿命,还甚至会威胁到财产安全以及人身安全。

通过对公开专利文献的检索,并未发现与本专利申请相同的公开专利文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工艺简单、提高复合效率、使用寿命长、易于实现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复合效率高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包括碳钢基管及不锈钢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碳钢基管的内壁上冷扩复合有不锈钢管,在所述碳钢基管的内表面上间隔均匀设置有成圈的榫槽,在所述不锈钢管的管壁上对应榫槽的位置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榫头,该榫头通过冷扩插装在榫槽内,所述不锈钢管的两端向外翻边,该翻边结构置于碳钢基管两端的端面上。

而且,所述的榫头为一空心的三角形结构,在该三角形结构的底部设有变形口,在变形口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与不锈钢管管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榫头与不锈钢管管体一体成型;所述的榫槽为与榫头形状相适配的三角形结构,在该三角形结构的底边上制有插装口。

而且,还包括环氧树脂层,在所述碳钢基管的外壁上包覆有环氧树脂层。

而且,所述的不锈钢管为食品级304不锈钢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本复合效率高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通过将不锈钢管经冷扩的工艺复合在基管内壁上,节约了以前工艺所需的繁琐步骤,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同时,冷扩时,不锈钢管的榫头插入基管的榫槽内,采用榫卯结构的形式,使二者复合的更加紧密;另外,不锈钢管两端翻边结构的设计,可避免所输送的物质腐蚀基管管端的问题,延长了本复合管的使用寿命。

2、本复合效率高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通过在基管的内侧衬设不锈钢管、外侧包覆环氧树脂,既保持了钢管原有的强度和刚性,又具有塑料图层防腐性能优良和光滑耐磨等特点,从而能防锈耐酸碱盐腐蚀,大大延长该复合管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减少成品管损伤率、降低下料噪音、安全可靠、易于实现的优点,是一种具有较高创新性的复合效率高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不锈钢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碳钢基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环氧树脂层、2-碳钢基管、3-不锈钢管、4-翻边、5-榫头、6-变形口、7-榫槽、8-插装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复合效率高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包括碳钢基管2及不锈钢管3,其创新之处在于:在所述碳钢基管的内壁上冷扩复合有不锈钢管,在所述碳钢基管的内表面上间隔均匀设置有成圈的榫槽7,在所述不锈钢管的管壁上对应榫槽的位置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榫头5,该榫头通过冷扩插装在榫槽内,所述不锈钢管的两端向外翻边4,该翻边结构置于碳钢基管两端的端面上。

所述的榫头为一空心的三角形结构,在该三角形结构的底部设有变形口6,在变形口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与不锈钢管管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榫头与不锈钢管管体一体成型;所述的榫槽为与榫头形状相适配的三角形结构,在该三角形结构的底边上制有插装口8。

还包括环氧树脂层1,在所述碳钢基管的外壁上包覆有环氧树脂层。

所述的不锈钢管为食品级304不锈钢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不锈钢管经冷扩的工艺复合在基管内壁上,节约了以前工艺所需的繁琐步骤,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同时,冷扩时,不锈钢管的榫头插入基管的榫槽内,采用榫卯结构的形式,使二者复合的更加紧密;另外,不锈钢管两端翻边结构的设计,可避免所输送的物质腐蚀基管管端的问题,延长了本复合管的使用寿命。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