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3288发布日期:2019-11-12 23:43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束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束套,尤其是一种具有断裂开口的束套。



背景技术:

一般用以套设物件的束套有很多种形式,常见的一种束套具有两个相邻的主体,其中一个主体有容置部,在容置部开设有缺口,缺口设有固定件,将物件放入容置部,用固定件压持与逼紧缺口,使缺口缩小,使得束套与物件相互固定。

现有的束套为了将束套与物件相互固定,因此需要在两个主体之间设置大沟槽,大沟槽从缺口沿着两个主体交接处开破,到适当处停止,现有的束套在缺口的两边分别设置一个大沟槽,分别将两个主体部分分离,目的是固定件压持与逼紧缺口时,缺口可以缩小到适当大小,不会受到另一个主体的影响而限制缺口的缩小程度,使得物件与束套可以相互固定。另外,设置大沟槽可以增加束套模具寿命与生产效率。

现有束套因为设置大沟槽,经常造成两个主体之间的稳定性变差,即两个主体受外力扳动时,大沟槽的开口会变大变小,导致不稳。

另一种现有的束套在两个主体之间并没有设置大沟槽,因此稳定性比较好,缺点是,在固定件压持与逼紧缺口时,缺口的变动幅度受到另一个主体的限制,会导致束套与物件无法相互固定,为解决此问题,这种束套通常需要有比较长的两个主体,即束套长度必须加长到一定的程度,以降低两个主体相互限制的问题,使束套与物件可以相互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束套因大沟槽导致稳定性不好或因维持稳定性而增加束套长度的问题,以提升束套模具寿命与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束套,具有第一本体部与第二本体部,在第一本体部与第二本体部相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一容置部相隔有第一薄壁,透过第一固定件压持第一缺口,使第一凹槽沿第一薄壁断裂形成第一断裂开口,第一本体部与第二本体部部分分离,第一缺口距离的变动幅度不会受到第二本体部的限制,使第一固定件压持与逼紧第一缺口,第一缺口距离缩小,第一本体部与物件相互固定。此种束套稳定性好,也无需增加束套长度,可以减少收纳尺寸。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束套,用以套设一物件,该束套包含:一第一本体部,该第一本体部具有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开设有一第一缺口,该第一缺口设置有一第一固定件;一第二本体部,该第二本体部与该第一本体部相连接;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的一端设置在该第一缺口与该第二本体部相邻的位置,另一端沿着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二本体部相连接处的外缘延伸至适当处,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一容置部相隔有一第一薄壁;将该物件的一端穿入该第一容置部,透过该第一固定件压持该第一缺口,使该第一凹槽沿该第一薄壁断裂,形成一第一断裂开口,使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二本体部部分分离,该第一缺口距离的变动幅度不会受到第二本体部的限制,将该第一固定件压持与逼紧该第一缺口,该第一缺口距离缩小,使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物件相互固定。

较佳的,该物件为一球体,该球体的中心位置向外延伸有一螺柱。

较佳的,该第二本体部具有一第二容置部,该第二容置部与该第一容置部相连接。

较佳的,该物件为一第一管,更有一第二管与一第二固定件,该第二管的管径大于该第一管的管径,使该第二管的一端插入该第二容置部,使该第二固定件穿入该第二本体部上预设的一开孔,将该第二本体部与该第二管相互固定,使该第一管的一端穿入该第一容置部并插入该第二管内,该第一管可滑动的设置在该第二管内,使该第一固定件压持与逼紧该第一缺口,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一管相互固定。

较佳的,该第二容置开设有一第二缺口,该第二缺口设有一第三固定件,该物件为该第一管,更有该第二管,该第二管的管径大于该第一管的管径,使该第二管的一端插入该第二容置部,使该第三固定件压持与逼紧该第二缺口,该第二本体部与该第二管相互固定,使该第一管的一端穿入该第一容置部并插入该第二管内,该第一管可滑动的设置在该第二管内,使该第一固定件压持与逼紧该第一缺口,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一管相互固定。

较佳的,在第一缺口的一侧设有该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一容置部相隔有该第一薄壁,在该第一缺口的另一侧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一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容置部相隔有该第二薄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因该第一缺口受到该第一固定件的压持,使该第一凹槽的该第一薄壁产生该第一断裂开口,该第一断裂开口将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二本体部部分分离,该第一缺口距离的变动幅度不会受到该第二本体部的限制,使该第一固定件压持与逼紧该第一缺口,该第一缺口距离缩小,使该第一本体部与该物件相互固定。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加稳定性,并减少长度,减少收纳尺寸。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组装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该第一固定件压持第一缺口前的俯视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该第一固定件压持第一缺口前的沿II线剖面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该第一固定件压持第一缺口前的沿KK线剖面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该第一固定件压持第一缺口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该第一固定件压持第一缺口后的沿JJ线剖面示意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该第一固定件压持第一缺口后的沿LL线剖面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分解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组装示意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该第一凹槽沿该第一薄壁断裂前的分解局部放大图;

图5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该第一凹槽沿该第一薄壁断裂后的组装局部放大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分解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组装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分解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组装示意图;

图7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该第一凹槽沿该第一薄壁断裂前的分解局部放大图;

图7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该第一凹槽沿该第一薄壁断裂后的组装局部放大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组装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组装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束套

11 第一本体部

111 第一容置部

112 第一缺口

12 第二本体部

121 第二容置部

122 开孔

123 第二缺口

13 第一凹槽

131 第一薄壁

1311 第一断裂开口

14 第二凹槽

141 第二薄壁

1411 第二断裂开口

2 第一固定件组

3 第二固定件

4 第三固定件组

5 物件

51 球体

511 螺杆

52 第一管

53 第二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到图8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该说明非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

如图1到图4B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束套1,用以套设一物件5,包含:一第一本体部11,该第一本体部11具有一第一容置部111,该第一容置部111开设有一第一缺口112,该第一缺口112设置有一第一固定件组2;一第二本体部12,该第二本体部12与该第一本体部11相连接;一第一凹槽13,该第一凹槽13的一端设置在该第一缺口112与该第二本体部12相邻的位置,另一端沿着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二本体部12相连接处的外缘延伸至适当处,该第一凹槽13与该第一容置部111相隔有一第一薄壁131;将该物件5的一端穿入该第一容置部111,透过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该第一缺口112,使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形成一第一断裂开口1311,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二本体部12部分分离,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的变动幅度不会受到第二本体部12的限制,将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与逼紧该第一缺口112,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缩小,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物件5相互固定。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二本体部12相连接处,设置有该第一凹槽13,该第一凹槽13的一端设置在该第一缺口112与该第二本体部12相邻的位置,另一端沿着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二本体部12相连接处的外缘延伸至适当处。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组装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该物件5的一端穿入该第一容置部111,透过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该第一缺口112,使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形成一第一断裂开口1311,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二本体部12部分分离,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的变动幅度不会受到第二本体部12的限制,将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与逼紧该第一缺口112,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缩小,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物件5相互固定。

如图3A、3B与3C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第一缺口112前的俯视示意图、沿II线剖面示意图与沿KK线剖面示意图。该第一凹槽13与该第一容置部111相隔有一第一薄壁131。本实施例的该第一固定件组2为螺丝螺母组,也可以为其他固定组件。

如图4A、4B与4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第一缺口112后的俯视示意图、沿JJ线剖面示意图与沿LL线剖面示意图。透过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该第一缺口112,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该第一缺口112,使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形成一第一断裂开口1311。

如图5A到图5D所示,其中,图5A与图5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分解示意图与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前的分解局部放大图,图5B与图5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组装示意图与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后的组装示意图。如图5A,本实施例的该物件5为一球体51,该球体51的中心位置向外延伸有一螺杆511,该螺杆511可用以连接一相机或一手机夹,如图5C,该第一凹槽13与该第一容置111部相隔有该第一薄壁131,如图5B,将该球体51穿入该第一容置部111,透过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该第一缺口112,如图5D,使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形成一第一断裂开口1311,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二本体部12部分分离,该第一缺口112的变动幅度不会受到第二本体部12的限制,将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与逼紧该第一缺口112,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缩小,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球体51相互固定。使该第一固定件组2为松开状态,该球体51可任意转动;使该第一固定件组2为逼紧状态,该球体51静止不动。

如图6A与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分解示意图与组装示意图。如图6A,本实施例的该第二本体部12具有一第二容置部121,该第二容置部121与该第一容置部111相连接,该物件5为一第一管52,更有一第二管53与一第二固定件3,该第二管53的管径大于该第一管52的管径,如图6B,该第二管53的一端插入该第二容置部121,该第二固定件3穿入该第二本体部12上预设的一开孔122,将该第二本体部12与该第二管53相互固定,且该第一管52的一端穿入该第一容置部111并插入该第二管53内,该第一管52可滑动的设置在该第二管53内,透过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该第一缺口112,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形成一第一断裂开口1311,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二本体部12部分分离,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的变动幅度不会受到第二本体部12的限制,将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与逼紧该第一缺口112,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缩小,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一管52相互固定。此种具有断裂开口的该束套1,可以降低该束套1的长度,并确保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一管52相互固定的效果。

如图7A到图7D所示,其中,图7A与图7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分解示意图与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前的分解局部放大图,图7B与图7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组装示意图与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后的组装示意图。如图7A,本实施例的该第二本体部12具有该第二容置部121,该第二容置部121与该第一容置部111相连接,该第二容置开设有一第二缺口123,该第二缺口123设有一第三固定件组4,该物件5为该第一管52,更有该第二管53,该第二管53的管径大于该第一管52的管径,如图7C,该第一凹槽13与该第一容置部111相隔有该第一薄壁131,如图7B,该第二管53的一端插入该第二容置部121,使该第三固定件组4压持与逼紧该第二缺口123,该第二本体部12与该第二管53相互固定,使该第一管52的一端穿入该第一容置部111并插入该第二管53内,该第一管52可滑动的设置在该第二管53内,透过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该第一缺口112,如图7D,使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形成一第一断裂开口1311,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二本体部12部分分离,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的变动幅度不会受到第二本体部12的限制,将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与逼紧该第一缺口112,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缩小,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一管52相互固定。

较佳的,如图8A与8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组装示意图。如图8A,本实施例的第一缺口112的一侧设有该第一凹槽13,该第一凹槽13与该第一容置部111相隔有该第一薄壁131,在该第一缺口112的另一侧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一第二凹槽14,该第二凹槽14与该第一容置部111相隔有该第二薄壁141,如图8B,将该物件5的一端穿入该第一容置部111,透过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该第一缺口112,使该第一凹槽13沿该第一薄壁131断裂,且该第二凹槽13沿该第二薄壁141断裂,形成该第一断裂开口1311与该第二断裂开口1411,分别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第二本体部12部分分离,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的变动幅度不会受到第二本体部12的限制,将该第一固定件组2压持与逼紧该第一缺口112,该第一缺口112距离缩小,使该第一本体部11与该物件5相互固定。

以上的叙述以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说明,对于此项技术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依据以下所界定申请专利范围以及上述的说明而作其他的修改,惟此些修改仍应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而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