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7239发布日期:2019-06-11 23:1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相机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影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机支撑架。



背景技术:

人们在拍摄星轨、流水、夜景等时,经常离不开三脚架的帮助;三脚架的主要作用就是能稳定照相机,以达到某种摄影效果,最常见的就是长时间曝光中使用三脚架,用户如果要拍摄夜景或者带涌动轨迹的图片的时候,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这个时候,要想相机不抖动,则需要三脚架的帮助;所以选择三脚架的第一个要素就是稳定性。目前,为增加三脚架在不同场合的适用性,出现了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三脚架,然而现有的三脚架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稳定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且稳定性高的相机支撑架。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支撑架,包括一支撑座和多个脚管组件,所述支撑座包括中心座和从中心座的外周缘延伸形成的多个分叉,每个脚管组件分别与一个相应的分叉转动连接,每一所述分叉从上至下具有呈阶梯状的多级定位槽,还包括一限位件和一弹性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脚管组件滑动配合且可随所述脚管组件转动,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脚管组件之间,所述限位件具有一定位端,当所述限位件相对所述脚管组件滑动至一锁定位置时,所述弹性件被压缩,且所述脚管组件可带动所述限位件转动至定位端位于最顶端的定位槽上方,所述弹性件配置为在限位件的定位端位于定位槽上方时,抵压限位件使其滑动从而使定位端自动扣合在所述最顶端的定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脚管组件的一端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包括支撑部和连接在支撑部上的两个连接臂,所述两个连接臂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分叉部分位于两个连接臂之间并与连接臂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滑动部、定位部和操作部,所述定位部和操作部分别连接在滑动部的相对两端;所述滑动部与所述支撑部滑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定位部和支撑部,所述定位端位于所述操作部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臂靠近滑动部的一侧与一压簧抵接,所述压簧远离连接臂的一端与一球体抵接,所述滑动部上设有与所述球体配合的定位孔,当所述球体嵌入所述定位孔时,即到达所述锁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臂朝向滑动部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有一凸起,所述凸起的底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形成一滑槽,所述滑动部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有一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的滑块。

优选地,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连接臂之间形成一抠手位,所述抠手位由操作部邻近连接臂的一侧向内凹陷和/或由连接臂邻近操作部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

优选地,所述定位部为一螺栓,螺栓的头部可与所述分叉相抵,螺栓的杆部贯穿滑动部并与所述弹性件抵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的中心设有一容置槽,用于放置所述弹性件,所述容置槽的底部设有一滑动槽,所述容置槽的长度大于所述滑动槽,螺栓的杆部可滑动地设置于该滑动槽内。

优选地,所述分叉具有一大致呈筒状的固定毂,所述固定毂位于两个连接臂之间并与连接臂转动连接,所述多级定位槽位于所述固定毂的外周上,所述固定毂底部设有一限位平面,当所述脚管组件带动所述限位件转动至定位端位于最顶端的定位槽上方时,所述定位部与该限位平面相抵。

优选地,所述分叉具有一大致呈筒状的固定毂,所述固定毂位于两个连接臂之间并与连接臂转动连接,所述多级定位槽位于所述固定毂的外周上,所述固定毂底部设有一限位平面,当所述脚管组件带动所述限位件转动至定位端位于最顶端的定位槽上方时,所述螺栓的头部与该限位平面相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相机支撑架,在转动脚管组件时,不仅实现了改变脚管的角度,而且巧妙地利用转动脚管组件的过程使得定位端自动扣合在定位槽内,不仅不用人为地调节固定,操作更加方便,摄影体验更佳,而且相机支撑架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有助于提高支撑架的稳定性,摄影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特征将从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所述优选实施例仅通过示例的方式结合附图提供,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相机支撑架的一种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支撑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相机支撑架的另一种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相机支撑架的收拢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相机支撑架的开口部和限位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相机支撑架的分叉与限位件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开口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能够更加清楚明了,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该清楚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的作用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支撑架包括一支撑座1、与支撑座1连接的三个脚管组件、设置于支撑座1顶部的一球台2、与球台2连接的一把手3,以及限位件和弹性件。支撑座1的中心设有一安装孔,用于放置球台2。球台2的中心安装有一用于固定相机的固定柱20。所述把手3安装在球台2的底部,用于调节球台2的水平度并快速锁紧球台2。

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座1包括中心座10和从中心座10的外周缘延伸向外形成的三个分叉11,优选的,中心座10呈圆环形,三个分叉11均匀分布在中心座10的圆周上。每个脚管组件分别与一个分叉11转动连接。

脚管组件包括脚管50和开口部,开口部优选为U形开口部51,U形开口部51固定在脚管50的上端。U形开口部51包括支撑部和对称连接在支撑部上的两个连接臂511,支撑部优选为支撑板510,所述两连接臂511相对且间隔设置。通过连接臂511使得脚管组件与分叉11转动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分叉11的底部延伸出一大致呈筒状的固定毂110,该固定毂110的中心沿横向贯穿设有第一转轴孔1100,如图3所示,固定毂110的底部设有一限位平面1101,固定毂110的内侧呈平面状,外侧呈弧形。各连接臂511上开设第二转轴孔5110。组装时,将固定毂110放置于两连接臂511之间,并使第一转轴孔1100和第二转轴孔5110对准,然后通过将一转轴111贯穿第二转轴孔5110和第一转轴孔1100从而实现转动连接。为防止转轴111沿其轴线移动,在转轴111的两端分别固定一固定螺栓1110。当然,为让转动过程更加稳定,也可在固定螺栓1110和转轴111之间设置一外齿垫圈1111,在连接臂511和固定毂110的端部之间设置一垫片5111。

每个分叉11具有朝向脚管组件的转动中心(即第一转轴孔1100)凹陷的定位槽112;优选的,为增加脚管50的可转动角度数,定位槽112有若干个,且从上至下呈阶梯状分布,同时,定位槽112的底部至第一转轴孔1100的距离由上至下逐级递减。本实施例中,每个分叉11具有一三级定位槽112,该三级定位槽112位于固定毂110的外周上,定位槽11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转轴孔1100的轴线平行,定位槽112的凹陷角度在90°左右。不同定位槽112用于控制脚管50展开不同的角度。如图4所示,为脚管50转动至最大角度的状态;如图5所示,为脚管50转动至最小角度的状态,在该状态,各脚管50收拢,整个相机支撑架体积小,不仅便于携带,而且还能节省存放空间。

参考图6,所述限位件可与U形开口部51滑动配合和固定连接。限位件包括滑动部(优选为滑动板60)、定位部61和操作部(优选为操作板62)。定位部61和操作板62分别连接在滑动板60的相对两端。滑动板60与所述支撑板510滑动连接。具体的,在滑动板60的两侧底部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条形滑块600,在各连接臂511的内侧下部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凸起(优选为凸块5112),以在凸块5112的底部和支撑板510之间形成与所述滑块600配合的滑槽5113。滑动板60的宽度略微小于两个凸块5112之间的距离,滑块600的厚度略微小于滑槽5113的高度,如此,使得滑块600能在滑槽5113内自由滑动,从而实现滑动板60与支撑板510的滑动连接。

如图2所示,在各凸块5112上开设一弹簧槽5114,以放置第一压簧5115,第一压簧5115的一端设置一固定栓5116,避免第一压簧5115从弹簧槽5114中滑出,第一压簧5115的另一端抵接一球体(优选为玻珠5117),在滑动板60远离操作板62的一端开设一与玻珠5117大小配合的定位孔601,优选盲孔。如此,在滑动板60在U形开口部51内滑动的过程中,玻珠5117即可在第一压簧5115的抵顶作用下嵌入定位孔601中从而固定住限位件,防止限位件继续滑动并限定限位件的滑动位移,而到达锁定位置。

优选的,如图6所示,操作板62垂直于滑动板60,且操作板62的顶部具有一定位端620,定位端620大约呈90°左右,并能与定位槽112接触配合。为方便把持操作板62,可在操作板62的两侧各形成一耳突621,耳突621朝向操作板62外侧的一面形成一逐渐过渡至操作板62外侧的曲面,耳突621朝向操作板62内侧的一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凹面槽622,对应于凹面槽622,连接臂511朝向操作板62的一端也向内凹陷形成曲面,如此,即使滑动板60滑动至靠近连接臂511,在连接臂511与操作板62之间也会形成一抠手位,方便手指伸入,这样,在拉出操作板62时也会更加方便。

优选地,所述定位部61优选为一螺栓,螺栓的头部610可与所述分叉11的限位平面1101相抵,具体的,图7所示为转动脚管50至图4状态时分叉11与限位件的剖视图,其显示在脚管50转动至定位端620位于最上方的定位槽112的上方时,螺栓的头部610与所述分叉11的限位平面1101相抵。螺栓的杆部611贯穿滑动板60并与弹性件抵接,优选为垂直连接,弹性件优选为一第二压簧7。具体的安装结构,如图8所示,所述支撑板510的中心设有一容置槽(优选为条形槽5100),用于水平放置第二压簧7,使得第二压簧7的两端分别与螺栓的杆部611和支撑板510相抵;条形槽5100的底部设有一滑动槽(优选为腰型槽5101),用于垂直放置螺栓贯穿滑动板60的杆部611部分,所述容置槽的长度大于所述滑动槽,且螺栓的杆部611可在该腰型槽5101内滑动。

实际操作时,若需要收纳支撑架,则一直向下转动脚管50直至图5的状态;当需要打开脚管50时,可向外转动一下脚管50至使所述定位端620卡合至最下方的定位槽112处,即图1的状态。

当需要进一步扩大脚管50的展开角度时,手持操作板62将整个限位件从U形开口部51拉出,在此过程中,定位孔601朝向玻珠5117移动,直到玻珠5117进入定位孔601后,将不能再继续拉出限位件,此时即限位件的最大滑动位移,该最大滑动位移足以使定位端620转动至最上方的定位槽112的上方,即,限位件的可滑动的最大位移满足使定位端620的旋转半径大于定位槽112的底部至第一转轴孔1100的最大距离。在玻珠5117进入定位孔601后,向上转动脚管50,直到定位端620转动至最上方的定位槽112的上方。在此转动过程中,由于玻珠5117和定位孔601的配合,限位件与脚管组件处于固定连接状态(即处于锁定位置),第二压簧7处于压缩状态;在转动脚管50至定位端620位于最上方的定位槽112上方时,如图7所示,螺栓的头部610与限位平面1101相抵,从而使得整个限位件无法继续向上转动,此时,继续转动脚管50,脚管50上端的U形开口部51将带动玻珠5117继续向上运动从而使玻珠5117从定位孔601中脱出,限位件与脚管组件的固定连接状态解除。随后,螺栓在第二压簧7的作用下向下滑动,从而带动滑动板60、操作板62也向下移动,进而实现让定位端620自动扣合在该定位槽112内,以将脚管50固定在最大展开角度状态(如图4)。

当需要减小脚管50的展开角度时,只需要在图4的基础上手持脚管50向下转动,使得操作板62的定位端620向下扣合至相应的定位槽112中即可,在此过程中,由于玻珠5117已经从定位孔601中脱出,所以第二压簧7能使得限位件适应于不同转动状态,而对应扣合在下面的各个定位槽112中。

本技术方案不仅实现了改变脚管50的角度,而且巧妙地利用转动脚管50的过程使得定位端620自动扣合在定位槽112内,不仅不用人为地调节固定,操作更加方便,摄影体验更佳,而且相机支撑架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有助于提高支撑架的稳定性,摄影效果更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