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材组件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5484发布日期:2019-05-15 22:40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材组件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指一种胶材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双面胶材以其简单的工艺方式和显著的功能效果被大量应用于电子设备的贴合技术中。

目前,双面胶材在贴附时需要使用承载膜将其转移到贴附对象上,贴附贴附对象例如为铜箔、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为:FPC)等,在剥离承载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双面胶材与承载膜剥离失败的反离型问题。另外,带功能型的双面胶材的结构为上下两层为胶材,中间为功能性材料,剥离时甚至可能出现胶材从功能性材料表面脱落的现象,影响双面胶材的贴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材组件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双面胶材在承载膜的剥离过程中,容易出现反离型问题,以及胶材脱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胶材组件,包括:承载膜和至少一条双面胶材;

所述双面胶材的第一胶面贴附在基底层上、第二胶面贴附在所述承载膜上;

所述承载膜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定向切口,每个所述定向切口包括切割区域和连接区域,其中,所述连接区域为所述定向切口与所述承载膜的连通位置,所述切割区域的第一分区贴附于所述第二胶面上、第二分区贴附于所述基底层上。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胶材组件中,所述承载膜的剥离方向至少包括第一剥离方向和第二剥离方向;

所述第一剥离方向的起始剥离位置为所述承载膜中所述定向切口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二剥离方向的起始剥离位置为所述承载膜中所述连接区域所在的一侧。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胶材组件中,所述切割区域在所述第一剥离方向起始位置的胶面剥离宽度小于胶面贴附宽度,所述切割区域在所述第二剥离方向起始位置的胶面剥离宽度小于胶面贴附宽度;

其中,所述胶面剥离宽度与所述胶面贴附宽度之和为所述双面胶材的宽度。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胶材组件中,所述切割区域在所述第一剥离方向上的中线与双面胶材的长边平行设置,或者,所述切割区域在所述第一剥离方向上的中线与双面胶材的长边垂直设置。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胶材组件中,所述胶材组件中具有一条双面胶材,所述承载膜中的至少一个切割区域平行或垂直贴附于所述双面胶材的长边方向。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胶材组件中,所述承载膜中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定向切口,每个所述定向切口的切割区域垂直贴附于所述双面胶材的长边方向。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胶材组件中,所述胶材组件中的多条双面胶材间隔贴附于所述基底层上,所述承载膜中的切割区域一一对应的贴附于所述双面胶材上。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胶材组件中,所述胶材组件中包括四条双面胶材、且每条双面胶材贴附于所述基底层的四个方向,所述承载膜中设置有与每条所述双面胶材一一对应的定向切口。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胶材组件中,所述承载膜的剥离方向包括正向剥离方向和逆向剥离方向,每个正向剥离方向的起始位置为所述承载膜中每个定向切口所在的一侧,每个逆向剥离方向的起始位置为所述承载膜的中心位置。

可选地,如上所述的胶材组件中,所述双面胶材的第一胶面和第二胶面之间设置有功能层;

所述第二胶面,用于在剥离所述承载膜后,贴附电子元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胶材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材组件和电子设备,其中胶材组件包括承载膜和双面胶材,双面胶材的第一胶面贴附在基底层上、第二胶面贴附在所述承载膜上,承载膜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非闭合性的定向切口,每个定向切口包括切割区域和连接区域,其中,连接区域为定向切口与承载膜的连通位置,切割区域的第一分区贴附于第二胶面上、第二分区贴附于基底层上;上述胶材组件的结构,从单侧剥离承载膜时,实际的胶面剥离宽度远小于承载膜的宽度,可以保证承载膜的顺利剥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材组件通过将承载膜设计为分离剥离式,即通过对承载膜进行切分,减小单侧剥离时承载膜与双面胶材的胶面剥离宽度,从而达到顺利剥离承载膜和双面胶材的效果,即解决了现有双面胶材在剥离承载膜的过程中的反离型问题,又解决了功能性双面胶材剥离时存在的胶面脱落现象,实现了双面胶材的有效贴附。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胶材组件正常剥离承载膜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胶材组件异常剥离承载膜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胶材组件中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胶材组件在剥离过程中的一个剥离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胶材组件在剥离过程中的另一个剥离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胶材组件在剥离过程中的又一个剥离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胶材组件正常剥离承载膜时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胶材组件异常剥离承载膜时的示意图。参考图1到图3所示,双面胶材110的一面胶面贴附在基膜120上,另一面胶面贴附在承载膜130上,该承载膜130为一整面膜层。在剥离承载膜的过程中,通常从承载膜130的一侧拉起开始剥离,由于受双面胶材110的粘性差异、模切边缘胶堆积,以及贴附对象(如图1到图3中为基膜120)表面吸附效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承载膜130难与胶体剥离的反剥离问题,如图3所示,为反剥离现象的示意图,即剥离时承载膜130将双面胶材110整体带起,双面胶材110未能按照预期贴附于基膜120上,从而造成剥离失败的现象。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胶材组件可以包括:承载膜210和至少一条双面胶材220。

其中,双面胶材220的第一胶面贴附在基底层230(图4中未示出)上、第二胶面贴附在承载膜210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承载膜210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定向切口210a,每个定向切口210a包括切割区域211和连接区域212,其中,连接区域212为定向切口210a与该承载膜210的连通位置,切割区域211的第一分区贴附于第二胶面上,第二分区贴附于基底层230上。

图4示意出胶材组件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材组件为双面胶材的贴附结构,如图4所示,承载膜210内部设置的定向切口210a为非闭合性切口,即该定向切口210a与承载膜210未完全分离,整体上仍为一体化结构,其中,切割区域211为定向切口210a切割开的区域(如图4中灰色填充颜色较深的区域),连接区域212为定向切口210a与承载膜210连接的位置(如图4中深浅灰色填充边界没有黑实线的位置)。另外,该定向切口210a整体上具有一个切口方向,该切口方向可以是位于承载膜210中连接区域212的对侧,即定向切口210a具有开口的一侧。

如图5所示,为图4所示胶材组件中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结合图4和图5可以看出,基底层230是电子设备中用于贴合其它电子元件的载体,例如为一柔性电路板,通常为较大面积的基底,双面胶材220的作用是为了实现将基底层230和其它电子元件相贴合,该双面胶材220可以是胶条状或其它形状,该双面胶材220的形状也可以是根据待贴附电子元件的大小和形状任意剪裁的,图4和图5中示意出两条不同形状的双面胶材220,一个为矩形,一个为“凹”字性。由于双面胶材220的贴附特性,需要由承载膜210对双面胶材220进行转移,通常要求该承载膜210可以覆盖整个双面胶材220,即可以先将双面胶材220的第二胶面(即上表面)贴附于承载膜210上,且承载膜210的切割区域211覆盖双面胶材220的部分区域(该区域即为第一分区),随后将贴合有双面胶材的承载膜210贴附于基底层230上,双面胶材220的第一胶面(即下表面)整个贴附于基底层230上,承载膜210中除贴附双面胶材220之外的其它区域(该区域包括第二分区和承载区域213),贴附于基底层230上,完成三层(即承载膜210、双面胶材220和基底层230)贴附的效果为图4所示,之后可以通过剥离承载膜210最终实现在双面胶材220的上表面贴附其它电子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论是承载膜210中的切割区域211,还是承载膜中除切割区域211之外的其它区域(以下将该其它区域称为:承载区域213,如图4中灰色填充颜色较浅的区域),整个承载膜210最终是要被剥离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中,由于承载膜210中具有定向切口210a切割开的切割区域211,因此,不能如图2和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剥离方式,一次性在一个方向将整个承载膜剥离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承载膜210在具体贴附时,切割区域211可以分为两个分区,其中,第一分区贴附于双面胶材220的第二胶面上,第二分区贴附于基底层230上,由图4可以看出,双面胶材220的第二胶面上贴附的承载膜210,一部分胶面贴附在切割区域211上,另一部分胶面贴附在切割区域211相邻的承载区域213上,因此,在从定向切口210a的开口方向开始剥离承载膜210时,仅能剥离掉该承载膜210的部分区域,从该方向剥离的部分区域即为承载区域213,这样,会使得该方向上的胶面剥离宽度L002远小于承载膜210的贴附宽度L001,其中,胶面剥离宽度L002指剥离掉的承载区域213与双面胶材220的贴附宽度,承载膜210的贴附宽度L001指承载膜垂直于剥离方向的宽度,图4中示意出胶面剥离宽度L002和承载膜210的贴附宽度L001。

需要说明的是,图4以胶材组件中包括两条双面胶材220和两个定向切口210,以及每个定向切口210的切割区域211贴附于一个双面胶材220上为例予以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制胶材组件中双面胶材220和定向切口210的数量,也不限制定向切口210的切割区域211与双面胶材220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双面胶材220的数量、大小,以及贴附于基底层230上的形式灵活配置承载膜210中的定向切口。

现有胶材组件在贴附过程中,由于受双面胶材的粘性差异、模切边缘胶堆积,以及贴附对象表面吸附效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双面胶材贴附时,极易出现贴附失败,承载膜难以从胶体上剥离的反剥离问题;另外,现有电子产品中广泛使用功能性双面胶材,即双面胶材中间添加有功能类材料,且贴附对象多为贴附效果较差的铜箔、FPC等,难以通过调节双面胶材的粘性来改善贴附及承载膜的反离型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材组件,将承载膜210设计为分离剥离式,即通过对承载膜210进行切分,减小单侧剥离时承载膜210与双面胶材220的胶面剥离宽度,从而达到顺利剥离承载膜210和双面胶材220的效果,即解决了剥离承载膜的过程中的反离型问题,又解决了功能性双面胶材剥离时存在的胶面脱落现象,实现了双面胶材的有效贴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材组件,包括承载膜210和双面胶材220,双面胶材220的第一胶面贴附在基底层230上、第二胶面贴附在承载膜210上,承载膜210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非闭合性的定向切口210a,每个定向切口210a包括切割区域211和连接区域212,其中,连接区域212为定向切口210a与承载膜210的连通位置,切割区域211的第一分区贴附于第二胶面上、第二分区贴附于基底层230上;上述胶材组件的结构,从单侧剥离承载膜210时,实际的胶面剥离宽度远小于承载膜210的贴附宽度,可以保证承载膜210的顺利剥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材组件通过将承载膜210设计为分离剥离式,即通过对承载膜210进行切分,减小单侧剥离时承载膜210与双面胶材220的胶面剥离宽度,从而达到顺利剥离承载膜210和双面胶材220的效果,即解决了现有双面胶材在剥离承载膜的过程中的反离型问题,又解决了功能性双面胶材剥离时存在的胶面脱落现象,实现了双面胶材的有效贴附。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承载膜210的剥离方向至少包括第一剥离方向和第二剥离方向,如图4所示,示意出了第一剥离方向和第二剥离方向。

针对图4所示的胶材组件,第一剥离方向的起始剥离位置可以为承载膜210中定向切口210a所在的一侧,第二剥离方向的起始剥离位置可以为承载膜210中连接区域212所在的一侧,即第一剥离方向为定向切口210a的切口位置指向连接区域212的方向,第二剥离方向为连接区域212指向定向切口210a的方向。

如图4中的胶材组件,在实际剥离过程中,从第一剥离方向(图4中为自右向左的方向)开始剥离承载膜210,如图6所示,为图4所示胶材组件在剥离过程中的一个剥离状态的示意图,此时,实际胶面剥离宽度L002远小于承载膜210的贴附宽度L001,且未剥离部分的承载膜210(即图4和图6中的切割区域211)起到辅助防止双面胶材220翘起的作用,有利于承载膜210的顺利剥离;当从第一剥离方向剥离至定向切口210的末端(即连接区域212)时,已将承载膜210中的连通区域212右侧的承载区域213剥离,切割区域211仍然贴附在双面胶材220和基底层230上,如图7所示,为图4所示胶材组件在剥离过程中的另一个剥离状态的示意图;随后,再从第二剥离方向(图4到图7中为自左向右的方向)开始剥离承载膜210,如图8所示,为图4所示胶材组件在剥离过程中的又一个剥离状态的示意图,参考图7和图8所示,从该方向剥离时,实际胶面剥离宽度L003(图4到图8中切割区域211接近连接区域212一侧的宽度)远小于承载膜210的贴附宽度L001,由于单侧剥离时实际剥离宽度较小,可以保证承载膜210的顺利剥离,有效解决现有双面胶材剥离过程中出现的反离型问题,以及功能性双面胶材剥离时存在的胶面脱落现象。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向切口210的形状可以为规则的矩形,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承载膜210中的定向切口210a为两个平行设置的长方形切口。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向切口210的形状也可以为不规则的形状,这样,切割区域211贴附于双面胶材220每个位置的贴附宽度则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为:切割区域211在第一剥离方向起始位置的胶面剥离宽度L002小于胶面贴附宽度L004,切割区域211在第二剥离方向起始位置的胶面剥离宽度L003小于胶面贴附宽度L005,参考图4中所示,其中,胶面剥离宽度与胶面贴附宽度之和为双面胶材220的宽度。在单侧剥离的起始位置,较小的胶面剥离宽度可以提供较低的剥离力度,仅剥离掉承载膜210与双面胶材220贴合的较小区域,即宽度L002和宽度L003的区域,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双面胶材220的顺利贴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制定向切口210a的具体形状,例如可以是图4到图8中示意出的鱼梭形,也可以是倒梯型,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中示意出的定向切口210a为倒梯形;当双面胶材220的形状为不规则的形状时,定向切口210的形状可以根据双面胶材220的实际形状灵活切割,只要可以保证单侧剥离时剥离的起始位置上,胶面剥离宽度小于胶面贴附宽度,均可以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向切口210的设计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切割区域211在第一剥离方向上的中线211a与双面胶材220的长边平行设置,如图9和图10所示,由于双面胶材220和定向切口210a均为长条形状,因此,贴附承载膜210时,可以配置切割区域211在第一剥离方向上的中线211a与双面胶材220的长边为平行设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切割区域211在第一剥离方向上的中线211a与双面胶材220的长边垂直设置,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结构以胶材组件中包括两条双面胶材210,承载膜210中的多个切割区域211为平行设置的长方形为例予以示出。

可选地,当胶材组件中具有一条双面胶材220时,承载膜210中的至少一个切割区域211的中线平行或垂直贴附于该双面胶材220的长边方向,参考上述图4和图10所示胶材组件,其中的一个双面胶材220与其贴附的切割区域211的贴附方式即是平行贴附的方式。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中示意出一条双面胶材220,该双面胶材220的宽度较宽,且在双面胶材220内部在其短边方向上具有多个开口以在其短边方向上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胶条,但该双面胶材220的整体上为一体化结构,针对该形状的双面胶材220,图12中承载膜210内部具有多个平行设置的定向切口210a,且这些定向切口210a的切割区域211垂直贴附于双面胶材220的长边方向,即切割区域211的中线211a与双面胶材220短边上的胶条方向平行,这样设计承载膜210内部的定向切口210a,以及切割区域211与双面胶材220的贴附方式有利于顺利剥离承载膜21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所示胶材组件中,双面胶材220也可以为一整片完整的胶材,内部没有开口。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胶材组件中的多条双面胶材220间隔贴附于基底层230上,承载膜210中的切割区域211一一对应的贴附于双面胶材220上。如图4到图10所示,均为该设置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制双面胶材220和与其对应的切割区域211的数量,可以图4到图10中示意出的两组,也可以是三组、四组或更多组,其数量与贴附对象有关。

可选地,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胶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中示意出的胶材组件包括四条双面胶材220、且每条双面胶材220贴附于基底层230的四个方向,承载膜210中设置有与每条双面胶材220一一对应的定向切口210a。

进一步地,基于图13中胶材组件的结构,该胶材组件的承载膜210的剥离方向包括正向剥离方向和逆向剥离方向,每个正向剥离方向的起始位置为该承载膜210中每个定向切口210a所在的一侧,每个逆向剥离方向的起始位置为所述承载膜的中心位置。可以看出,采用图13所示胶材组件剥离承载膜时,可以从图13中示意出的四个正向剥离方向进行剥离,即从每个定向切口210的切口位置开始剥离,直到剥离到定向切口210的连接区域212,从另一个正向剥离方向开始剥离直到完成四个正向剥离方向的剥离操作,随后可以从承载膜210的中心位置开始逆向剥离,例如将中心处的剥离把手214拉起,同时完成四个逆向剥离方向的剥离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承载膜210在每个剥离方向上的起始位置,还可以设置有剥离把手214,这样,有利于操作人员完成剥离操作,如图9到图13所示,承载膜210的剥离方向不同,其剥离把手214的设置位置也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制胶材组件仅为上述图4到图13示意出的具体结构,只要是在承载膜210的内部设置有定向切口210a,且该定向切口210的切割区域211的部分分区贴附于双面胶材上,部分分区贴附于基底层上,以实现单侧剥离承载膜210时,实际的胶面剥离宽度远小于承载膜210的实际贴附宽度,有利于承载膜210的顺利剥离即可。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胶材组件中,双面胶材220的第一胶面和第二胶面之间设置有功能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面胶材220的第二胶面,用于在剥离承载膜210后,贴附电子元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面胶材220中设置的功能层通常可以为柔性材料,例如为具有吸波、缓冲、导电、防电磁干扰等功能的材料,添加功能层后,可以让胶材组件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类设备,例如OLED显示类电子设备,以及通信类电子设备。

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胶材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胶材组件。该电子设备可以为OLED显示类电子设备,以及通信类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将双面胶材220的第一胶面贴附于电子设备的铜箔等基底层上,在剥离承载膜210之后,可以将FPC、覆晶薄膜(Chip On Film,简称为:COF)等驱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IC)芯片贴附于双面胶材220的第二胶面上,在电子设备中作为两层电子元件的粘合剂。另外,当双面胶材220中配置有功能层时,还具有吸波、缓冲,以及降低对电子元件的干扰等的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