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暖气供热量的阀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45634发布日期:2019-07-24 09:19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暖气供热量的阀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专利属于阀门领域,尤其是一种控制暖气供热量的阀门。



背景技术:

用于供暖系统的阀门一般包括闸阀、球阀、安全阀、平衡阀、截止阀、稳压阀、减压阀、电气动调节阀等,其中,用于控制暖气供热量的阀门一般采用球阀,通过控制暖气的流量来调节供热量,现有的球阀一般采用不锈钢、碳素钢等金属材质,导热系数高,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暖气热量流失速度快等问题,影响暖气的供热效果。

发明专利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暖气供热量的阀门,能够降低散热量,提高暖气热量的利用率。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控制暖气供热量的阀门,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气通道,另一端设置有出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之间设置有连通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的调节腔,所述调节腔内设置有球体,所述球体的上端连接有竖直的阀杆,所述阀杆可转动地与阀体配合且伸至阀体之外,所述阀杆位于阀体之外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把手;

所述阀体的外壁设置有第一保温套,所述球体的上部表面设置有第二保温套,球体的下部表面设置有第三保温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温套包括左保温套和右保温套,所述左保温套和右保温套能够围成形状与阀体外形适配的腔体,且左保温套的两侧边设置有第一定位边,右保温套的两侧边设置有第二定位边,所述第一定位边与第二定位边相贴合,且第一定位边与第二定位边通过连接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螺钉,所述螺钉贯穿第一定位边与第二定位边且连接有紧固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温套和第三保温套均通过紧固螺钉与球体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温套、第二保温套以及第三保温套均为聚氨酯硬质泡沫材质。

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保温套、第二保温套和第三保温套,可以有效地降低暖气的热量散失速度,降低热量损耗,提高暖气热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专利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专利的一种控制暖气供热量的阀门,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1的一端设置有进气通道2,另一端设置有出气通道3,所述进气通道2与出气通道3之间设置有连通进气通道2与出气通道3的调节腔,所述调节腔内设置有球体4,所述球体4的上端连接有竖直的阀杆5,所述阀杆5可转动地与阀体1配合且伸至阀体1之外,所述阀杆5位于阀体1之外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把手6。这一部分为现有球阀的基本结构,参照现有技术即可。

所述阀体1的外壁设置有第一保温套7,所述球体4的上部表面设置有第二保温套8,球体4的下部表面设置有第三保温套9。第一保温套7、第二保温套8和第三保温套9具有隔热的效果,当暖气流经本发明专利的阀门时,热量传递至阀体1和球体4,由于第一保温套7、第二保温套8和第三保温套9的隔热,可防止阀体1和球体4上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外界的空气中,从而降低暖气的热损耗,提高暖气热量的利用率。本阀门适用于室外的暖气输送管道供热调节。

由于阀体1一般为不规则的形状,比如需要在两端设置连接法兰,如果将第一保温套7设置为一个整体的套筒,很难将其安装到阀体1表面,因此,本发明专利将第一保温套7设置为两部分,具体地:所述第一保温套7包括左保温套71和右保温套72,所述左保温套71和右保温套72能够围成形状与阀体1外形适配的腔体,且左保温套71的两侧边设置有第一定位边73,右保温套72的两侧边设置有第二定位边74,所述第一定位边73与第二定位边74相贴合,且第一定位边73与第二定位边74通过连接件相连。安装第一保温套7时,将左保温套71和右保温套72分别盖在阀体1的两侧,使第一定位边73与第二定位边74相贴合,然后通过连接件将第一定位边73与第二定位边74连接为一体,得到完整的第一保温套7。

连接件可采用现有的各种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螺钉75,所述螺钉75贯穿第一定位边73与第二定位边74且连接有紧固螺母76。第一定位边73与第二定位边74上预先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连接时,将螺钉75贯穿各个通孔,然后将紧固螺母76旋在螺钉75上,利用紧固螺母76将第一定位边73与第二定位边74压紧固定。

第二保温套8和第三保温套9可通过胶水等与球体4相连,优选的,所述第二保温套8和第三保温套9均通过紧固螺钉10与球体4相连,连接稳定,且方便拆卸。

第一保温套7、第二保温套8以及第三保温套9可采用现有的各种保温材质,如聚苯板、玻璃棉等,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保温套7、第二保温套8以及第三保温套9均为聚氨酯硬质泡沫材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专利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专利,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专利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