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阻尼孔的机油泵限压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5355发布日期:2019-09-06 22:57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阻尼孔的机油泵限压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油泵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带阻尼孔的机油泵限压阀。



背景技术:

机油泵限压阀按反馈油的来源可分为泵出口反馈和主流道反馈两种。如图1所示,传统的泵出口反馈的机油泵限压阀,包括阀孔、以及设于阀孔内的弹簧1和柱塞2,阀孔孔壁的下部及中部分别开设有反馈油口3和泄油口4,反馈油口3与机油泵的出油口连通,泄油口4与机油泵的进油口连通,柱塞2包括圆筒部和杆状部2b,弹簧1的一端与阀孔的顶部连接,另一端安装在圆筒部内,杆状部2b的一端与圆筒部的底端连接,另一端抵触于阀孔的底部,杆状部2b与阀孔的孔壁之间形成一个中转室5,当机油泵的出油口的油压过大时,出油口的反馈油能通过反馈油口3进入中转室5中,推动柱塞2克服弹簧1的弹力向上移动,直至圆筒部从堵在泄油口4的位置移开,使得反馈油口3与泄油口4通过中转室5连通。此种泵出口反馈的机油泵,由于泵出口压力波动较大,会对限压阀造成冲击,造成限压阀的开启压力不稳定。特别是对于空间结构有限,弹簧刚度较大的限压阀,其不稳定性更被放大。为了降低此种不稳定性对油压调节的影响,传统的做法是在机油泵的泵体上开设阻尼孔,但是,由于阻尼孔的直径很小,通常在1-2mm之间,且阻尼孔需要开设在泵体的内部,因此加工起来并不方便,刀具也会因为太长太细而容易折断,总的来说,在泵体上设置阻尼孔降低压力波动的方法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阻尼孔的机油泵限压阀,该限压阀结构简单,加工难度小,可以有效降低反馈油的压力波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阻尼孔的机油泵限压阀,包括阀孔、以及设于阀孔内的弹簧和柱塞,所述阀孔孔壁的中部及下部分别开设有反馈油口和泄油口,所述柱塞包括第一圆筒部和杆状部,所述弹簧的一端与阀孔的顶部连接,另一端安装在第一圆筒部内,所述杆状部的一端与第一圆筒部的底端连接,所述杆状部与阀孔的孔壁之间形成一个中转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还包括连接在杆状部的另一端的第二圆筒部,所述第二圆筒部与阀孔的孔底之间形成有一个反馈油腔,所述第二圆筒部与杆状部的连接处开设有连通中转室和反馈油腔的阻尼孔,当机油泵出油口的油压过大时,出油口的反馈油能依次经过反馈油口、中转室和阻尼孔进入反馈油腔中,推动柱塞克服弹簧的弹力向上移动,直至第一圆筒部从堵在泄油口的位置移开,使得反馈油口和泄油口通过中转室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筒部为一开口朝上的筒体,所述第二圆筒部为一开口朝下的筒体。

更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孔包括横向贯穿杆状部的第一通孔和与第一通孔垂直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上端与第一通孔连通,下端与反馈油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

更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孔还包括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增大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上端与第二通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三通孔的下端与反馈油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杆状部与第一圆筒部及第二圆筒部的连接处均为斜面结构。

与传统的机油泵限压阀相比,本发明所涉的带阻尼孔的机油泵限压阀仅仅是在柱塞上增加了第二圆筒部,并在第二圆筒部和杆状部上开设了阻尼孔,此种结构很简单,与在泵体内部钻阻尼孔相比,本发明还可以简化泵体结构,降低加工难度。本发明的限压阀的第二圆筒部与阀孔的孔壁之间形成有反馈油腔,反馈油腔通过开设阻尼孔与中转室连通,也即与反馈油口及机油泵的出油口连通,当机油泵出油口的反馈油在通过反馈油口到达中转室后,反馈油会通过阻尼孔进入反馈油腔中,此时,柱塞既会受到中转室内反馈油的压力,还会受到反馈油腔内反馈油的压力,由于第二圆筒部与第一圆筒部分别位于杆状部的两端,因此中转室内的反馈油对第一圆筒部和第二圆筒部相对的端面上均施加有压力,此两种压力的方向相反,相互抵消,而反馈油腔内反馈油仅对第二圆筒部施加有压力,此压力可以推动柱塞克服弹簧的弹力向上移动,直至将本限压阀开启。由上述不难看出,本发明中的限压阀并不是由出油口的油液直接驱动柱塞移动,而是通过反馈油腔内的反馈油推动柱塞移动,在此过程中,出油口的油液从中转室经过阻尼孔进入至反馈油腔时,阻尼孔可以有效的降低油液的压力波动,降低油液对限压阀的冲击,提高限压阀开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机油泵限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涉的带阻尼孔的机油泵限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位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为:

1——弹簧2——柱塞3——反馈油口

4——泄油口5——中转室6——反馈油腔

2a——第一圆筒部2b——杆状部2c——第二圆筒部

2d——阻尼孔2d1——第一通孔2d2——第二通孔

2d3——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所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带阻尼孔的机油泵限压阀,包括阀孔、以及设于阀孔内的弹簧1和柱塞2,阀孔孔壁的中部及下部分别开设有反馈油口3和泄油口4,柱塞2包括第一圆筒部2a和杆状部2b,弹簧1的一端与阀孔的顶部连接,另一端安装在第一圆筒部2a内,杆状部2b的一端与第一圆筒部2a的底端连接,杆状部2b与阀孔的孔壁之间形成一个中转室5,柱塞2还包括连接在杆状部2a的另一端的第二圆筒部2c,第二圆筒部2c与阀孔的孔底之间形成有一个反馈油腔6,第二圆筒部2c与杆状部2b的连接处开设有连通中转室5和反馈油腔6的阻尼孔2d,当机油泵出油口的油压过大时,出油口的反馈油能依次经过反馈油口3、中转室5和阻尼孔2d进入反馈油腔6中,推动柱塞2克服弹簧1的弹力向上移动,直至第一圆筒部2a从堵在泄油口4的位置移开,使得反馈油口3和泄油口4通过中转室5连通。

与传统的机油泵限压阀相比,本实施方式所涉的带阻尼孔的机油泵限压阀仅仅是在柱塞2上增加了第二圆筒部2c,并在第二圆筒部2c和杆状部2a上开设了阻尼孔2d,此种限压阀的结构很简单,与在泵体内部钻阻尼孔2d相比,本实施方式还可以简化泵体结构,降低加工难度。本实施方式的限压阀的第二圆筒部2c与阀孔的孔壁之间形成有反馈油腔6,且该反馈油腔6通过开设在柱塞2上的阻尼孔2d与中转室5连通,也即与反馈油口3及机油泵的出油口连通,当机油泵出油口的反馈油在通过反馈油口3到达中转室5后,有反馈油会通过阻尼孔2d进入反馈油腔6中,此时,柱塞2既会受到中转室5内反馈油的压力,还会受到反馈油腔6内反馈油的压力,由于第二圆筒部2c与第一圆筒部2a分别位于杆状部2b的两端,因此中转室5内的反馈油对第一圆筒部2a和第二圆筒部2c相对的端面上均施加有压力,此两种压力的方向相反,相互抵消,而反馈油腔6内反馈油仅对第二圆筒部2c施加有压力,此压力可以推动柱塞2克服弹簧1的弹力向上移动,直至将本限压阀开启。由此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中的限压阀并不是出油口的油液直接驱动柱塞2移动,而是通过反馈油腔6内的反馈油推动柱塞2移动,在此过程中,出油口的油液从中转室5经过阻尼孔2d进入至反馈油腔6时,阻尼孔2d可以有效的降低油液的压力波动,降低油液对限压阀的冲击,提高限压阀开启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圆筒部2a为一开口朝上的筒体,弹簧1的一端安装在该筒体内,第二圆筒部2c为一开口朝下的筒体,该筒体与阀孔的孔底之间形成的反馈油腔6的容积跟随柱塞2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当柱塞2向上移动时,反馈油腔6的容积增大,反之减小。

具体而言,阻尼孔2d包括横向贯穿杆状部的第一通孔2d1和与第一通孔2d1垂直连通的第二通孔2d2,第二通孔2d2的上端与第一通孔2d1连通,下端与反馈油腔6连通,第一通孔2d1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2d2的直径。但出油口的油压过大时,如图3所示,出油口的反馈油先经过反馈油口3到达中转室5,再依次经过第一通孔2d1和第二通孔2d2到达反馈油腔6,在此过程中,第一通孔2d1和第二通孔2d2可以缓冲反馈油对柱塞2的冲击力,降低油液的压力波动。

为进一步降低油液的压力波动,阻尼孔2d还包括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增大的第三通孔2d3,第三通孔2d3的上端与第二通孔2d2的下端连通,第三通孔2d3的下端与反馈油腔6连通。

再有,杆状部2b与第一圆筒部2a及第二圆筒部2c的连接处均为斜面结构。出油口的油液从反馈油口3流入中转室5的过程中,油液会在斜面结构上得到缓冲,从而使得油液流通的过程缓慢进行,既可减小油液的压力波动,亦可降低此处油液撞击部件的噪音。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发明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发明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