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42109发布日期:2021-03-19 12:24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佩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一般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佩戴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佩戴装置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等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用品。现有的佩戴装置通常包括主体外壳以及与主体外壳相连的绑带,绑带的两端与主体外壳固定连接,使用时需要套到佩戴部位,不容易佩戴,并且需要手动调节绑带的长度,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佩戴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佩戴装置,包括绑带和松紧调节装置,所述绑带的两端连接在所述松紧调节装置上形成合围空间,所述绑带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松紧调节装置,所述绑带的另一端可伸缩连接于所述松紧调节装置。

可选的,所述松紧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挤压组件,所述挤压组件包括具有第一接触面的第一挤压件以及具有第二接触面的第二挤压件,所述第二挤压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挤压件,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能够形成限制所述绑带的一端移动的挤压间隙,所述挤压间隙的间距小于所述绑带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挤压件包括挤压板以及凸设于所述挤压板的第一接触面上的支撑件;

所述第二挤压件包括转轴和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挤压辊,所述挤压辊的轴向表面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面和非接触面,所述非接触面和所述第一接触面能够形成供所述绑带通过的非挤压通道,所述挤压辊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以带动所述绑带的一端进入所述挤压间隙或脱离所述第一接触面。

可选的,所述挤压辊的轴向表面凸设有多个凸起部,多个所述凸起部呈轴向阵列分布;

相邻所述凸起部间隔出所述非接触面,所述凸起部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面。

可选的,所述凸起部包括至少一个锯齿凸起或者至少一个楔形凸起。

可选的,所述转轴至少一端伸出所述壳体。

可选的,所述挤压板的第一接触面上还凸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绑带的一端移动的引导框,所述引导框具有正对所述挤压间隙的贯通口。

可选的,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合围空间的一侧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集成电路板、电机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电机和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均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与所述绑带的另一端传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所述绑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齿轮传动连接。

可选的,无线通讯模块包括2g模块、3g模块、4g模块、5g模块和wifi模块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绑带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松紧调节装置,便于取出绑带的一端以方便佩戴;绑带的另一端可伸缩连接于松紧调节装置,方便调节绑带至合适的松紧度,避免过紧或过松。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佩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佩戴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佩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佩戴装置的挤压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佩戴装置,包括绑带1和松紧调节装置,绑带1的两端连接在松紧调节装置上形成合围空间,绑带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2和第二端3,绑带1的第一端2可拆卸连接于松紧调节装置,绑带1的第二端3可伸缩连接于松紧调节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佩戴装置,绑带1的第一端2可拆卸连接于松紧调节装置,方便拆开绑带,在佩戴部位(例如手臂、颈部或头部)处将绑带1的第一端2连接到松紧调节装置上,不需要拉伸绑带将佩戴装置套到佩戴部位,极其方便佩戴,有效提高佩戴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进一步地,松紧调节装置包括壳体4和安装在壳体4内的挤压组件,挤压组件包括具有第一接触面5的第一挤压件以及具有第二接触面6的第二挤压件,第二挤压件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挤压件,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能够形成限制绑带的一端移动的挤压间隙,挤压间隙的间距小于绑带的厚度。

在该实施例提供的佩戴装置中,第一挤压件固定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第二挤压件相对于第一挤压件可转动,相应的第二接触面相对于第一接触面的位置可变化,使得第二接触面与第一接触面能够形成可限制绑带1的第一端2移动的挤压间隙。

进一步地,第一挤压件包括挤压板7和凸设于挤压板7的第一接触面5上的支撑件,该实施例中支撑件优选为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块;

第二挤压件包括转轴8和套设在转轴8上的挤压辊9,挤压辊9的轴向表面具有上述第二接触面6和非接触面10,非接触面10和第一接触面5能够形成供绑带1通过的非挤压通道,挤压辊9通过转轴8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撑件以带动绑带1的第一端2进入挤压间隙或脱离第一接触面。

该实施例中绑带1的第一端2与挤压组件之间的拆装,主要依靠人工拨动转轴来实现,优选转轴8至少一端伸出壳体4,便于拨动转轴8。另外,支撑块上开设有与转轴相适配的通孔,转轴9以螺栓与螺母相配合的形式枢接于支撑块。

拨动转轴8,挤压辊9随之转动,同时手动将绑带1的第一端2向第一挤压件和第二挤压件之间输送。在挤压辊9转动的过程中,一般绑带1的第一端2会先处于非挤压通道内,再进入挤压间隙,利用挤压间隙限制绑带1的第一端2的移动,并有效避免绑带1的第一端2从挤压间隙处脱离。

当绑带1的第一端2被限制移动,继续拨动转轴8,挤压辊9随之转动,绑带1的第一端2会进入非挤压通道内,同时手动将绑带1的第一端2向壳体外抽拉,可使得绑带1的第一端2脱离第一接触面,松开绑带1的第一端2。

进一步地,挤压辊9的轴向表面凸设有多个凸起部11,多个凸起部11呈轴向阵列分布;

相邻凸起部11间隔出非接触面10,凸起部11具有第二接触面6。

利用凸起部11与绑带1之间产生挤压干涉,进而凸起部11将绑带1的第一端2压紧于挤压板7;凸起部11呈轴向阵列分布,挤压辊9的轴向表面还具有位于相邻凸起部之间的非接触面10,非接触面10不会对绑带1造成挤压,当拨动转轴8使凸起部11脱离绑带1时,可以抽出绑带1的第一端2。

进一步地,凸起部11包括至少一个锯齿凸起或者至少一个楔形凸起,便于在凸起部11与绑带1之间形成挤压干涉。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中挤压辊的轴向表面凸设有三个凸起部11,三个凸起部11呈轴向阵列分布,每个凸起部11包括五个锯齿凸起,结构简单,方便加工。

进一步地,挤压板7上设有支撑件的一面还凸设有用于引导绑带1的第一端2移动的引导框12,引导框12具有正对挤压间隙的贯通口,在佩戴该佩戴装置时,便于将绑带1的第一端2准确送入挤压间隙。

进一步地,壳体4朝向合围空间的一侧设有压力传感器13,壳体内还设置有集成电路板14、电机15和无线通讯模块16,压力传感器13、电机15和无线通讯模块16均与集成电路板14电连接,电机15通过传动组件与绑带1的第二端3传动连接。

为确保压力传感器能准确测得佩戴装置与被佩戴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支撑板17,支撑板17正对压力传感器13设置,壳体内侧凸设有支撑柱,螺钉拧入支撑柱内的螺纹通孔将支撑板与壳体相连,利用支撑柱的高度,使得支撑板与压力传感器之间具有一定间距,集成电路板14连接于该支撑板17背向压力传感器的一侧。

例如,集成电路板上设置有微处理器和控制器,压力传感器测得压力值发送给集成电路板,由微处理器将压力值与预设值进行判断得出判断结果,经无线通讯模块将判断结果发送给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用户在智能终端根据判断结果给出用户指示,由无线通讯模块接收对应于用户指示的外部信号,由微处理器将外部信号转换成控制电流的大小以及方向的信号,控制器根据转换后的信号控制电机的转速和转动方向,电流的大小控制电机的转速,进而控制绑带的收缩速度;电流的方向可控制电机的转动,进而控制绑带的收缩和放松,方便调节绑带的松紧。

例如,第一预设值为2n,第二预设值为10n,压力值低于第一预设值则绑带过松,压力值超过第二预设值则绑带过紧。为了更直接的体现绑带的松紧度出现异常,优选设置与集成电路板电连接的蜂鸣器,当绑带过紧或过松时,蜂鸣器会给出提示音,便于提醒用户在移动终端给出放松或收缩绑带的指示。

进一步地,传动组件包括与绑带1的第二端3固定连接的传动轴18,传动轴18与电机15的输出轴通过齿轮传动连接,在电机的驱动下实现绑带1的第二端3的收缩或放松。

进一步地,无线通讯模块16包括2g模块、3g模块、4g模块、5g模块和wifi模块中的任一种,极其方便该佩戴装置与移动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交互。

例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佩戴装置可优选为佩戴在动物身上的追踪器,以导盲犬为例,一般佩戴于导盲犬的颈部,由于各导盲犬头部尺寸不一,绑带的第一端可拆卸连接于松紧调节装置,在拆开时方便佩戴装置的佩戴;利用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值,并利用电机、集成电路板以及与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交互的无线通讯模块,便于智能化微调绑带的松紧程度,松紧调节极其方便。

以上描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发明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