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立件送风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42342发布日期:2020-02-28 12:0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立件送风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立件送风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系统有主机和末端系统。负担室内热湿负荷所用的介质可分为全空气系统、全水系统、空气-水系统、制冷剂系统。按空气处理设备的集中程度可分为集中式和半集中式。按被处理空气的来源可分为封闭式、直流式、混合式(一次回风二次回风)。主要组成设备有空调主机(冷热源)、组合式空调机组(风柜)、风机盘管等等。

现有技术可参考公开号为cn110094866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其公开了一种新型立体送风空调系统,包括地板送风管和天花板新风管道管,所述地板送风管的外侧通过风管支架安装于地面,所述地板送风管的上方位置处设置有架空地板,所述地板送风管的顶端设置有地板出风管,所述地板送风管的一侧连接有风机盘管,所述风机盘管的一侧连接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入风口处连接有地板回风管,所述天花板新风管道管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天花板吊顶,本发明设置了地板回风管、地板送风管和天花板新风管道管,避免了使用立体送风空调系统时,立体送风空调系统难以使得密度小的室内循环风从地下喷出自然往上浮,同时难以使得密度大的新风由上往下送,影响立体送风空调系统使用的舒适性的问题。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新风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振动,从而容易造成管支架的松动,因而可能会导致新风管从管支架上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立件送风空调系统,其通过设置减震装置,便于对新风管进行减震,从而能够降低新风管与管支架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新型立件送风空调系统,包括新风管,还包括顶架,所述顶架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用于对新风管进行减震的减震装置,每组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固接于新风管外侧壁的两个外延块、可拆卸连接于两个外延块的底板以及安装于底板与新风管之间的第一减震机构;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沿竖向滑移的连接块、分别固接于连接块两端的两个第一插块、安装于连接块的第二减震机构以及安装于顶架的底部用于驱动连接块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插孔,两个所述第一插块分别插接于两个第一插孔,所述底板底部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用于固定第一插块的固定机构,两组所述固定机构分别对应两个第一插孔设置;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沿竖向滑移连接于底板的多个第一导杆以及固接于多个第一导杆顶部的第一弧形板;每个所述第一导杆贯穿底板设置,并且每个所述第一导杆上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接于第一弧形板和底板;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凸起朝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使底板与外延块固定连接,此时在第一弧形板和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便于对新风管进行减震;然后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连接块向下移动,连接块向下移动带动第一插块向下移动,这样可使第一插块与第一插孔插接,然后通过固定机构对第一插块进行固定,此时第二减震机构与新风管的顶部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对新风管进行减震;综上,通过设置减震装置,便于对新风管进行减震,从而能够降低新风管与管支架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沿竖向滑移连接于连接块的多个第二导杆以及固接于多个第二导杆底部的第二弧形板;每个所述第二导杆的顶部贯穿连接块设置且固接有限位块,每个所述第二导杆上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固接于连接块和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凸起朝上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弧形板和第二弹簧,便于对新风管进行减震。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每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接于底板底部一端的竖块、固接于竖块远离底板一端的支撑块以及沿支撑块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于支撑块顶部的第二插块;所述第二插块与竖块之间安装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固接于第二插块和竖块;对应所述第一插孔在支撑块的顶部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安装有用于对第二插块进行阻挡的弹性阻挡组件,所述弹性阻挡组件包括沿竖向滑移连接于插槽的挡块以及固接于挡块底部的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的底部固接于插槽的底部;所述第一插块远离连接块的一端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插块插接的第二插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插块向下移动驱动挡块向下移动,此时第四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当第二插块对准第二插孔时,此时第二插块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二插孔插接,从而便可对第一插块进行固定;通过设置固定机构,便于对第一插块进行固定。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插孔内安装有用于对第二插块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二插孔的连接管、设置于连接管与第二插块之间用于驱动连接管转动的配合组件以及安装于第一连接块远离连接块的一端用于对连接管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所述第二插块插接于连接管的内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配合组件,便于驱动连接管转动,进而便于固定组件对连接管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限位机构,便于对第二插块进行限位。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配合组件包括固接于第二插块外侧壁的多个螺旋块以及开设于连接管内壁的多个螺旋槽;所述螺旋块与所述螺旋槽一一对应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插块与连接管插接时,此时第二插块在螺旋块和螺旋槽的作用下驱动连接管转动;通过设置配合组件,便于驱动连接管转动。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开设于第二插孔一端的弧形槽、固接于连接管外侧壁的铁块以及固接于弧形槽远离铁块一端的磁铁;所述铁块沿连接管的周向滑移连接于弧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管转动带动铁块转动,这样可使磁铁与铁块吸合,从而便可对连接管进行固定;通过设置固定组件,便于对连接管进行固定。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插块的底部固接有燕尾块,所述支撑块的顶部开设有用于供燕尾块沿支撑块的长度方向滑移的燕尾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槽对燕尾块具有导向作用,从而能够降低第二插块在沿支撑块的长度方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每个所述外延块与底板通过对拉螺栓以及螺母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对拉螺栓以及螺母,便于使第一弧形板抵紧于新风管的底部。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竖直转动连接于顶架底部的丝杠,所述连接块螺纹连接于丝杠,所述顶架的底部固接有第三导杆,所述第三导杆贯穿连接块设置;所述顶架的底部安装有用于驱动两个丝杠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组件驱动丝杠转动,从而便可驱动连接块沿竖向移动;通过设置驱动机构,便于驱动连接块沿竖向移动。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顶架底部的水平轴、固接于水平轴一端端面的手轮以及分别套设固定于水平轴两端外侧壁的两个蜗杆;每个所述丝杠上套设固定有蜗轮,两个所述蜗杆分别与两个蜗轮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手轮转动水平轴,水平轴转动带动蜗杆转动,蜗杆转动驱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驱动丝杠转动;通过设置驱动组件,便于驱动丝杠转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先使底板与外延块固定连接,此时在第一弧形板和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便于对新风管进行减震;然后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连接块向下移动,连接块向下移动带动第一插块向下移动,这样可使第一插块与第一插孔插接,然后通过固定机构对第一插块进行固定,此时第二减震机构与新风管的顶部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对新风管进行减震;综上,通过设置减震装置,便于对新风管进行减震,从而能够降低新风管与管支架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2.第一插块向下移动驱动挡块向下移动,此时第四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当第二插块对准第二插孔时,此时第二插块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二插孔插接,从而便可对第一插块进行固定;通过设置固定机构,便于对第一插块进行固定;

3.连接管转动带动铁块转动,这样可使磁铁与铁块吸合,从而便可对连接管进行固定;通过设置固定组件,便于对连接管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凸显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凸显弹性阻挡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0、管支架;1、新风管;2、顶架;3、减震装置;31、外延块;32、底板;33、连接块;34、第一插块;35、第一插孔;36、第一减震机构;361、第一导杆;362、第一弧形板;363、第一弹簧;37、第二减震机构;371、第二导杆;372、第二弧形板;373、限位块;374、第二弹簧;4、固定机构;41、竖块;42、支撑块;421、燕尾槽;422、插槽;43、第二插块;431、燕尾块;44、第三弹簧;45、弹性阻挡组件;451、挡块;452、第四弹簧;46、第二插孔;5、限位机构;51、连接管;52、配合组件;521、螺旋块;522、螺旋槽;53、固定组件;531、弧形槽;532、铁块;533、磁铁;6、驱动机构;61、丝杠;62、第三导杆;63、驱动组件;631、水平轴;632、手轮;633、蜗杆;634、蜗轮;7、对拉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新型立件送风空调系统,包括新风管1以及通过多个膨胀螺栓固接于屋顶的顶架2,顶架2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用于对新风管1进行减震的减震装置3。

如图1和图2所示,每组减震装置3包括固接于新风管1外侧壁的两个外延块31、可拆卸连接于两个外延块31的底板32以及安装于底板32与新风管1之间的第一减震机构36;每个外延块31与底板32通过对拉螺栓7以及螺母固定连接;减震装置3还包括沿竖向滑移的连接块33、分别固接于连接块33两端的两个第一插块34、安装于连接块33的第二减震机构37以及安装于顶架2的底部用于驱动连接块33移动的驱动机构6;底板32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插孔35,两个第一插块34分别插接于两个第一插孔35,底板32底部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用于固定第一插块34的固定机构4,两组固定机构4分别对应两个第一插孔35设置;第一减震机构36包括沿竖向滑移连接于底板32的多个第一导杆361以及固接于多个第一导杆361顶部的第一弧形板362;每个第一导杆361贯穿底板32设置,并且每个第一导杆361上套接有第一弹簧363,第一弹簧363的两端分别固接于第一弧形板362和底板32;第一弧形板362的凸起朝下设置。先使底板32与外延块31固定连接,此时在第一弧形板362和第一弹簧363的作用下便于对新风管1进行减震;然后通过驱动机构6驱动连接块33向下移动,连接块33向下移动带动第一插块34向下移动,这样可使第一插块34与第一插孔35插接,然后通过固定机构4对第一插块34进行固定,此时第二减震机构37与新风管1的顶部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对新风管1进行减震;综上,通过设置减震装置3,便于对新风管1进行减震,从而能够降低新风管1与管支架10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第二减震机构37包括沿竖向滑移连接于连接块33的多个第二导杆371以及固接于多个第二导杆371底部的第二弧形板372;每个第二导杆371的顶部贯穿连接块33设置且固接有限位块373,每个第二导杆371上套接有第二弹簧374,第二弹簧374的两端分别固接于连接块33和第二弧形板372;第二弧形板372的凸起朝上设置。通过设置第二弧形板372和第二弹簧374,便于对新风管1进行减震。

如图2和图3所示,每组固定机构4包括固接于底板32底部一端的竖块41、固接于竖块41远离底板32一端的支撑块42以及沿支撑块42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于支撑块42顶部的第二插块43;第二插块43的底部固接有燕尾块431,支撑块42的顶部开设有用于供燕尾块431沿支撑块42的长度方向滑移的燕尾槽421,第二插块43与竖块41之间安装有第三弹簧44,第三弹簧44的两端分别固接于第二插块43和竖块41;对应第一插孔35在支撑块42的顶部开设有插槽422,插槽422内安装有用于对第二插块43进行阻挡的弹性阻挡组件45,弹性阻挡组件45包括沿竖向滑移连接于插槽422的挡块451以及固接于挡块451底部的第四弹簧452,第四弹簧452的底部固接于插槽422的底部;第一插块34远离连接块33的一端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插块43插接的第二插孔46。第一插块34向下移动驱动挡块451向下移动,此时第四弹簧452处于被压缩状态;当第二插块43对准第二插孔46时,此时第二插块43在第三弹簧44的作用下与第二插孔46插接,从而便可对第一插块34进行固定;通过设置固定机构4,便于对第一插块34进行固定。

第二插孔46内安装有用于对第二插块43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5,限位机构5包括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第二插孔46的连接管51、设置于连接管51与第二插块43之间用于驱动连接管51转动的配合组件52以及安装于第一连接块33远离连接块33的一端用于对连接管51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53;第二插块43插接于连接管51的内腔。通过设置配合组件52,便于驱动连接管51转动,进而便于固定组件53对连接管51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限位机构5,便于对第二插块43进行限位。

配合组件52包括固接于第二插块43外侧壁的多个螺旋块521以及开设于连接管51内壁的多个螺旋槽522;螺旋块521与螺旋槽522一一对应配合。当第二插块43与连接管51插接时,此时第二插块43在螺旋块521和螺旋槽522的作用下驱动连接管51转动;通过设置配合组件52,便于驱动连接管51转动。

固定组件53包括开设于第二插孔46一端的弧形槽531、固接于连接管51外侧壁的铁块532以及固接于弧形槽531远离铁块532一端的磁铁533;铁块532沿连接管51的周向滑移连接于弧形槽531。连接管51转动带动铁块532转动,这样可使磁铁533与铁块532吸合,从而便可对连接管51进行固定;通过设置固定组件53,便于对连接管51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驱动机构6包括通过轴承竖直转动连接于顶架2底部的丝杠61,连接块33螺纹连接于丝杠61,顶架2的底部固接有第三导杆62,第三导杆62贯穿连接块33设置且连接块33能沿竖向滑移连接于第三导杆62;顶架2的底部安装有用于驱动两个丝杠61转动的驱动组件63,驱动组件63包括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顶架2底部的水平轴631、固接于水平轴631一端端面的手轮632以及分别套设固定于水平轴631两端外侧壁的两个蜗杆633;每个丝杠61上套设固定有蜗轮634,两个蜗杆633分别与两个蜗轮634啮合。通过转动手轮632转动水平轴631,水平轴631转动带动蜗杆633转动,蜗杆633转动驱动蜗轮634转动,蜗轮634转动驱动丝杠61转动,从而便可驱动连接块33沿竖向移动;通过设置驱动机构6,便于驱动连接块33沿竖向移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转动手轮632转动水平轴631,水平轴631转动带动蜗杆633转动,蜗杆633转动驱动蜗轮634转动,蜗轮634转动驱动丝杠61转动,从而便可驱动连接块33向下移动,连接块33向下移动带动第一插块34向下移动,这样可使第一插块34与第一插孔35插接;第一插块34向下移动驱动挡块451向下移动,此时第四弹簧452处于被压缩状态;当第二插块43对准第二插孔46时,此时第二插块43在第三弹簧44的作用下与第二插孔46插接,从而便可对第一插块34进行固定,此时第二弧形板372抵接于新风管1,因而便于对新风管1进行减震。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