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7442发布日期:2020-05-19 20:55阅读:1404来源:国知局
导电轴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结构。



背景技术:

变频电机的变频器在供电时会产生丰富的谐波成分,该谐波成分会导致轴磁化,感应出轴电压、产生轴电流。轴电流流经轴承的滚动体,容易造成滚动体上的油膜击穿,引起轴承电蚀。为避免轴电流流过轴承,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的三种解决方案为:一是加装接地碳刷;二是采用绝缘轴承;三是采用绝缘轴承套结构。上述三种现有技术都具有成本高、不耐用的问题。

申请公布号为cn106787455a的文献公开了一种超薄旁侧电路导电环。该导电环在使用中需安装在电机壳上,需要对电机壳进行改造,适应安装要求,造成工序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新结构的轴承,可以有效避免轴电流流经滚动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电轴承,包括轴承及导电组件,导电组件由导电纤维束以及固定导电纤维束的导电套构成,所述的导电组件固定在轴承的外圈上,导电组件与轴承外圈构成导电环,导电纤维束与轴承的内圈接触。

所述的导电组件与轴承的外圈一体化构成了导电环,轴承的外壳就是导电环的外壳。

所述的轴承内圈与导电纤维束接触的接触面的抛光度为ra≤0.4微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导电环与轴承一体化设计制作,在更接近轴电流源头的地方进行导电,旁路轴电流,从而延长电机设备更换轴承的寿命周期,提高了设备的保障周期,减少无必要的停机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轴电流走向图;

图3为现有技术轴电流走向图。

其中:1、轴承外圈,2、轴承内圈,3、滚动体,4、导电组件,5、导电纤维束,6、电机外盖,7、导电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导电轴承为轴承与导电环的一体化设计,所述的导电组件的结构与

本技术:
人在先申请超薄旁侧电路导电环的导电件结构一致,该结构的公布号为cn106787455a。导电组件(4)的固定在轴承外圈(1)的内侧上,固定方式可以采用卡入或者螺钉固定。导电纤维束(5)与轴承内圈(2)接触摩擦。

如图3所示为上述在先申请超薄旁侧电路导电环安装在电机外盖上,导电环(7)与轴承之间存在距离,导电环(7)与轴承形成并联,轴电流会产生分流,导电环的电阻相对于轴承的电阻越小,轴电流流经导电环的比例就越高,当导电环电阻小到一定程度,流经轴承的轴电流就可以忽略不计。但这种结构的导电环的电阻包括了导电组件与导电环外壳的电阻,且导电环与轴承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导电环整体电阻相对于轴承电阻的控制设计比较复杂。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结构的轴电流走向图,只导电组件(4)与滚动体(3)实质上形成并联,要轴电流避开滚动体从导电组件上流经电机外盖(6),只需要做到导电组件的电阻远小于滚动体的电阻即可,这比导电环远小于整个轴承的电阻更容易实现。



技术特征:

1.一种导电轴承,其特征是包括轴承及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由导电纤维束以及固定导电纤维束的导电套构成,所述的导电组件固定在轴承的外圈上,导电组件与轴承外圈构成导电环,导电纤维束与轴承的内圈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轴承,其特征是所述的轴承内圈与导电纤维束接触的接触面的抛光度为ra≤0.4微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轴承,其特征是所述的导电组件的导电套固定在轴承外圈的内侧上,固定方式采用卡入或螺钉固定。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电轴承,包括轴承及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由导电纤维束以及固定导电纤维束的导电套构成,所述的导电组件固定在轴承的外圈上,导电组件与轴承外圈构成导电环,导电纤维束与轴承的内圈接触。本发明将导电环与轴承一体化设计制作,在更接近轴电流源头的地方进行导电,旁路轴电流,从而延长电机设备更换轴承的寿命周期,提高了设备的保障周期,减少无必要的停机次数。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华;沈雅丽;文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吴江天龙电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25
技术公布日:2020.0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