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管道的吊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4666发布日期:2020-05-22 21:06阅读:1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风管道的吊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管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风管道的吊装结构。



背景技术:

通风管道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通风与空调工程用金属或复合管道,是为了使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的基础设施。

公告号为cn20386583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风管的吊装用夹具,包括一相对安装在一起的上夹板和下夹板,上夹板与下夹板为n形,上夹板和下夹板的两端延长边之间采用螺杆、螺母和垫片夹紧固定;上夹板和下夹板的内部与风管的接触面上,各设有橡胶垫板;上夹板和下夹板两端延长边上各安装有数个加强筋板;上夹板的顶部安装有一吊耳。

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安装,提升了风管吊装的平稳性,但在风管工作过程中,由于通风管道在通风过程中气流会撞击通风管道壁,使得通风管道发生震动,使得螺母与螺杆之间发生松动,影响其吊装稳定性。

因此需要提出一个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风管道的吊装结构,其能够对通风管道工作工作中产生的震动进行充分的缓冲,提升吊装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通风管道的吊装结构,包括安装于屋顶的若干组吊装机构,所述吊装机构包括安装于屋顶的顶杆,所述顶杆呈水平且垂直于风管的长度方向,所述顶杆的两侧设置有竖直减震组件,所述顶杆的下方设置有与其平行设置的底杆,所述顶杆与所述底杆之间设置有水平减震组件,所述底杆的下表面的两侧固定连接有两根竖直的安装杆,两根所述安装杆之间设置有用于安装管道的定位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再进行通风管道吊装时,将管道吊至两根安装杆之间,通过定位杆对其进行安装定位,在通风管道的工作过程中,通过竖直减震组件对其竖直方向上产生的震动进行缓冲,通过水平减震组件对其水平方向上产生的震动进行缓冲,以保证吊装结构的稳定性,提升通风管道吊装机构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减震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顶杆底部位于所述连接杆两侧的上滑动槽,所述上滑动槽内均滑动连接有上滑动块,所述上滑动块的两侧侧壁与所述上滑动槽的两端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底杆的上表面开设有下滑动槽,所述下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有下滑动块,所述下滑动块的两端与所述下滑动槽的两端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两块所述上滑动块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滑动块的上表面之间分别铰接有连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风管产生水平方向的震动时,带动底杆产生晃动,从而带动下滑动块沿着滑动槽滑动,通过第二弹簧对其进行初步减震,下滑动块滑动的提示,通过两根连接杆带动两块上滑动块产生滑动,通过第一弹簧对其进一步进行减震,大大减小了管道工作时水平方向的震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直减震组件包括竖直穿设于所述顶杆两侧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于屋顶,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水平的抵接板,所述固定杆套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杆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抵接板的下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通风管道工作时产生竖直方向上的震动时,震动传递到顶杆,带动顶杆沿着固定杆上下震动时,通过第三弹簧对其进行减震,从而减少竖直方向上产生的震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杆的底端穿设于所述定位杆的两端,所述安装杆的底端位于所述定位杆的下方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定位杆的两侧设置有限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通风管道吊入进两根安装杆之间时,将定位杆从安装杆的底部穿过,并通过螺母对其进行定位,从而对通风管道进行安装,通过限位组件进一步提升通风管道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定位杆上表面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两侧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两个所述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块竖直并相对设置的限位板,两根所述安装杆均设置有用于驱动两块所述限位板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定位杆安装完成后,使得通风管道的顶端抵紧于底杆的下表面后,通过驱动组件推动两块限位板抵紧于通风管道的两个侧壁,以保证通风管道在通风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对其起到充分的减震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两根分别垂直螺纹连接于两根所述安装杆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抵紧于限位板的表面,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安装杆的外侧壁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手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转动手柄转动螺纹杆,使得螺纹杆朝向通风管移动,其端部抵紧于限位板的表面并推动其朝向通风管道移动,并最终驱动两块限位板抵紧于通风管道的两个侧壁,提升其水平方向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板的表面设置有橡胶保护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通风管道的侧壁起到保护作用,减少限位板对其侧壁产生的损伤,提升通风管道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对通风管道起到减震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板与所述橡胶保护垫之间设置有消音海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收部分由于通风管道震动产生的噪音,减少噪音的污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设置固定杆以第一弹簧,对通风管道竖直方向上的震动起到了缓冲作用;2.通过下滑动块与第二弹簧对水平方向上的震动起到缓冲,通过连杆连接的上滑动块与第一弹簧,进一步对其水平方向的震动起到缓冲,降低了由于震动产生的噪音,减少了震动对吊装结构的损伤的同时对通风管道起到了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吊装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限位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吊装机构;2、风管;3、顶杆;4、竖直减震组件;5、底杆;6、水平减震组件;7、安装杆;8、定位杆;9、上滑动槽;10、上滑动块;11、第一弹簧;12、下滑动槽;13、下滑动块;14、第二弹簧;15、连杆;16、固定杆;17、抵接板;18、第三弹簧;19、螺母;20、限位组件;21、滑槽;22、滑块;23、限位板;24、驱动组件;25、螺纹杆;26、转动手柄;27、橡胶保护垫;28、消音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通风管道的吊装结构,包括安装于屋顶的若干组吊装机构1,吊装机构1包括水平安装于屋顶的顶杆3,顶杆3呈水平且垂直于通风管2道的长度方向,顶杆3的两侧设置有竖直减震组件4,顶杆3的下表面活动连接有底杆5,顶杆3与底杆5之间设置有水平减震组件6,底杆5的下表面的两侧固定连接有两根竖直的安装杆7,两根安装杆7的底端穿设有水平设置的安装杆7,安装杆7的底部均螺纹连接有螺母19,螺母19抵紧于定位杆8的底部,定位杆8的两侧设置有对通过管道的水平位置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20,吊装风管2时,将风管2吊装于两根安装杆7之间,将定位杆8穿过安装杆7,并拧紧螺母19使得通风管2道的顶端抵紧于底杆5的下表面,通过竖直减震组件4对水平减震组件6对通风管2道工作时产生的震动进行缓冲,减少噪音的提示对吊装机构1与通风管2道本身起到保护作用。

参照图1与图2,水平减震组件6包括两条沿顶杆3长度方向开设于顶杆3底部两侧的上滑动槽9,两条上滑动槽9内均滑动连接有上滑动块10,上滑动块10的两侧侧壁与其相对的上滑动槽9的两侧内壁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1,底杆5的上表面开设有平行于上滑动槽9的下滑动槽12,下滑动槽12内滑动连接有下滑动块13,下滑动块13的两端侧壁与其相对的下滑动槽12的两端内壁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4,两块上滑动块10的下表面与下滑动块13的上表面之间分别铰接有两根连杆15,通过第一弹簧11与第二弹簧14对通风管2道工作时产生的水平震动进行缓冲。

参照图1,竖直减震组件4包括两根竖直固定连接于屋顶固定杆16,顶杆3的两侧穿设于固定杆16,固定杆1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水平的抵接板17,固定杆16套设有第三弹簧18,第三弹簧18的顶端固定连接于顶杆3的下表面,第三弹簧18的底端固定连接于抵接板17的下表面,使得顶杆3滑动连接于两根固定杆16,通过第三弹簧18对通风管2道产生的竖直方向的震动进行缓冲。

参照图2,限位组件20包括沿定位杆8长度方向开设于定位杆8上表面的滑槽21,滑槽21的两侧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22,两个滑块2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块竖直并相对设置的限位板23,两根安装杆7均设置有用于驱动两块限位板23的驱动组件24,驱动组件24包括两根分别垂直螺纹连接于两根安装杆7的螺纹杆25,螺纹杆25的一端抵紧于限位板23的表面,螺纹杆25的另一端伸出安装杆7的外侧壁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手柄26,通过转动手柄26驱动螺纹杆25转动并推动限位板23抵紧于通风管2道的侧壁,提升通风管2道的稳定性。

参照图3,限位板23的表面安装有橡胶保护垫27,限位板23与橡胶保护垫27之间安装有消音海绵28,对通风管2道起到保护作用的提示减小通风管2道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对通风管2道进行吊装时,将通风管2道掉入于两根安装杆7之间,并将定位杆8从两根安装杆7的底部穿入,拧紧螺母19使得通风管2道的顶部抵紧于底杆5的下表面,通过转动手柄26驱动两块限位板23抵紧于通风管2道的侧壁,在通风管2道工作时产生震动时,通过第一弹簧11对竖直方向上的震动进行缓冲,产生的水平震动使得下滑动块13产生滑动,通过连杆15到达上滑动块10进行滑动,通过第一弹簧11与第二弹簧14对其进行缓冲,从而对水平方向的震动进行缓冲,从而对吊装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