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龙头分水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14338发布日期:2020-08-11 21:22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龙头分水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龙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龙头分水把手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水龙头的分水把手都是独立设置的,并需要配置与该独立设置的分水把手相匹配的分水阀体,不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使水龙头的结构复杂,水龙头的制造成本较高,而且也使人看上去其外观不够简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龙头分水把手结构,实现分水把手与出水管的一体结构,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使产品的外观更简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龙头分水把手结构,包括出水管、手轮、接头、齿套和切换阀,所述出水管、接头和切换阀相连通,所述接头一端与出水管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切换阀固定连接;

所述齿套设于接头内,且与切换阀相连接;

所述手轮套设于接头外,所述接头设有缺口,所述手轮通过缺口与齿套相连接,以使手轮能带动所述齿套,所述齿套带动切换阀。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手轮通过第一紧固件与齿套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设于缺口上,所述第一紧固件的两端分别与手轮、齿套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手轮设有拨块。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切换阀包括阀芯和套设于阀芯外的阀套,所述切换阀设有上出水口和下出水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接头套设于阀套外且与阀套固定连接,所述齿套套设于阀芯外且与阀芯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齿套通过第二紧固件与阀芯固定连接;

所述齿套内侧壁设有齿槽,所述阀芯外侧壁设有花齿,所述齿槽和花齿相连接以实现齿套与阀芯啮合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阀套设有进水口,

所述阀芯包括依次连接的出水杆、动阀片和静阀片,所述出水杆和动阀片的周向相对固定,所述出水杆设有上下贯通的出水腔,所述出水腔与上出水口连通,所述静阀片设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与下出水口连通;

所述出水杆带动动阀片以使所述进水口与出水腔或出水通道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动阀片设有通水孔和出水凹陷区,所述静阀片设有导水槽,所述出水凹陷区朝向静阀片且能与进水口连通,所述导水槽的开口朝向动阀片,所述导水槽通过出水凹陷区与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腔通过通水孔与导水槽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出水管和接头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接头和齿套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齿套和切换阀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手轮套设于接头外,齿套在接头内与切换阀相连接,手轮通过接头上的缺口与齿套相连接,实现了手轮带动齿套,齿套再带动切换阀,从而实现切换阀的切换功能,即实现分水。通过手轮的巧妙设计,实现了分水手轮与出水管的一体结构,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使产品的外观更简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龙头的使用状态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龙头分水把手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处放大图;

图4是图3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切换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出水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静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参见图1-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龙头分水把手结构,包括出水管1、手轮2、接头3、齿套4和切换阀5,所述出水管1、接头3和切换阀5相连通,所述接头3一端与出水管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切换阀5固定连接。

所述齿套4设于接头3内,且与切换阀5相连接。

所述手轮2套设于接头3外,所述接头3设有缺口31,所述手轮2通过缺口31与齿套4相连接,以使手轮2能带动所述齿套4,所述齿套4带动切换阀5,从而实现切换阀的切换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手轮套设于接头外,齿套在接头内与切换阀相连接,手轮通过接头上的缺口与齿套相连接,实现了手轮带动齿套,齿套再带动切换阀,从而实现切换阀的切换功能,即实现分水。通过手轮的巧妙设计,实现了分水手轮与出水管的一体结构,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使产品的外观更简洁。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紧固件6,所述手轮2通过第一紧固件6与齿套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紧固件6穿设于缺口31上,所述第一紧固件6的两端分别与手轮2、齿套4固定连接。转动手轮,通过第一紧固件带动齿套同步转动,因此,所述缺口不能太小,缺口的宽度优选为接头周长的一半,但不以此为限。

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件6为螺钉,但不以此为限。

更佳地,所述螺钉为m5x8螺钉。

优选地,如图1-3所示,所述手轮2设有拨块21,拨块的设置便于使用者旋转手轮。

具体的,如图5、6所示,所述切换阀5包括阀芯51和套设于阀芯51外的阀套52,所述切换阀5设有上出水口53和下出水口54。所述接头3套设于阀套52外且与阀套52固定连接,所述齿套4套设于阀芯51外且与阀芯51固定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紧固件7,所述齿套4通过第二紧固件7与阀芯51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紧固件7为螺钉,但不以此为限。更佳地,所述螺钉为m5x3螺钉。再者,所述齿套4内侧壁设有齿槽41,所述阀芯51外侧壁设有花齿511b,所述齿槽41和花齿511b相连接以实现齿套41与阀芯51啮合连接。第一紧固件的设置是为了防止齿套窜动,保证齿套与阀芯连接的可靠性,而齿套与阀芯啮合连接是为了让齿套能带动阀芯转动,起到传动的作用,从而实现切换的功能。

如图5-9所示,所述阀套52设有进水口521,所述阀芯51包括依次连接的出水杆511、动阀片512和静阀片513,所述出水杆511和动阀片512的周向相对固定,所述出水杆511设有上下贯通的出水腔511a,所述出水腔511a与上出水口53连通,所述静阀片513设有出水通道513a,所述出水通道513a与下出水口54连通。所述出水杆511带动动阀片512以使所述进水口521与出水腔511a或出水通道513a连通。具体的,所述阀套52的周向平均设有四个进水口521。所述齿套4与阀芯51的出水杆511固定连接及啮合连接,手轮2通过齿套4带动出水杆511旋转,从而带动动阀片。优选地,所述出水通道513a为两个,且相对设置。

如图8、9所示,所述动阀片512设有通水孔512a和出水凹陷区512b,所述静阀片513设有导水槽513b,所述出水凹陷区512b朝向静阀片513且能与进水口521连通,所述导水槽513b的开口朝向动阀片512,所述导水槽513b通过出水凹陷区512b与进水口521连通,所述出水腔511a通过通水孔512a与导水槽513b连通。优选地,所述出水凹陷区512b为两个,且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手轮2带动齿套4,再由齿套4带动阀芯51的出水杆511旋转,实现动阀片与出水杆的同步旋转。如图6所示,出水杆511旋转使动阀片512的出水凹陷区512b与阀套52的进水口521连通,静阀片513的出水通道513a通过出水凹陷区512b与进水口521连通,这时动阀片512使导水槽513b与进水口521不连通,水通过进水口521进入出水凹陷区512b,经过出水通道513a从切换阀5的下出水口54流入下方的出水管,例如花洒管。让出水杆511旋转90度角,这时动阀片512使得进水口521与出水通道513a不连通,而导水槽513b则通过出水凹陷区512b与进水口521连通,水便通过进水口521进入出水凹陷区512b,再经过导水槽513b依次流经通水孔512a、出水腔511a,最后从切换阀5的上出水口53流入上方的出水管1,例如顶喷管,从而实现切换阀的切换分水。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出水管1和接头3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8,所述接头3和齿套4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9,所述齿套4和切换阀5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10。密封圈的设置起到密封水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接头3与阀套52采用螺钉连接,但不以此为限。更佳地,所述螺钉为m5x3螺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龙头分水把手结构,实现分水把手与出水管的一体结构,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使产品的外观更简洁。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