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8954发布日期:2020-05-26 17:4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支架,尤其是一种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对娱乐和通信的需求,使得人们需要在多种场合使用移动终端。有些使用场合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固定,使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幕朝向特定的方向。例如车内导航或者办公环境下,需要使用支架来支撑移动终端,使得移动终端能够保持特定姿势进行使用。不过,现有的支架体积较大,过多占用空间,且不够轻便。另外,在移动终端安装于支架时,移动终端会与支架之间产生移动,还存在划伤移动终端表面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支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支架,包括基体、基座、支撑部、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所述基体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基体的底部,所述基座包括凸柱,所述支架还包括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滑孔;所述第一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体;及

第二联动件,包括第二滑孔;所述第二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体;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层叠,且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滑孔和所述第二滑孔部分重叠;所述凸柱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孔和所述第二滑孔的重叠部分,在所述基体相对所述基座向下运动时,使得所述凸柱于所述第一滑孔和所述第二滑孔内相对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相对所述基体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第一滑动方向向所述支撑部方向移动及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沿第二滑动方向向所述支撑部方向移动同时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也相互靠近,其中,所述第一联动件的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至所述凸柱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联动件的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至所述第一联动件的连接所述基体的一端的距离,及所述第二联动件的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至所述凸柱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联动件的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至所述第二联动件的连接所述基体的一端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基体上设有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所述第一夹持部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槽,并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滑动;所述第二夹持部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槽,并沿第二滑动方向滑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相对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靠近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所述支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二夹持臂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夹持臂在第一联动件的带动下移动,所述第二夹持臂在第二联动件的带动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一滑槽并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的第一销柱,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二滑槽并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的第二销柱。

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联动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臂。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一滑槽并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的第一销柱,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二滑槽并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的第二销柱。

优选地,所述基座和所述基体中的其中之一设有滑块,所述基座和所述基体中的另一其中之一设有与所述滑块相配合的滑槽,所述滑块和所述滑槽之间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基座和所述基体中的其中之一设有限位部,所述基座和所述基体中的另一其中之一设有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的限位槽,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限位槽之间滑动连接,并限定所述基体和所述基座之间的滑动范围。

优选地,所述基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扣合于所述后壳上,所述联动组件位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之间,所述支撑部突出于所述前壳背离所述后壳的表面。

本申请提供的支架中的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层叠,且交叉设置,避免了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还减少了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所占空间,从而使得所述支架更加小型化,且对待支撑物件的摩擦也较小。另外,在待支撑物件自重作用下,基体相对基座移动而通过联动组件带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朝向支撑部并且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支撑部一起配合以横向或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同时,由于本申请提供的支架利用待支撑物件的自重来夹持待支撑物件,在将待支撑物件放入支架过程操作简单,尤其适应在汽车形成过程中安装移动终端,行车更为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在另一角度下的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前壳未示出)。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前壳未示出)。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活动轨迹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中的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横向夹持待支撑物件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支架100

基座10

配合槽11

凸柱12

滑块13

限位部14

基体20

后壳21

前壳22

第一滑槽221

第二滑槽222

滑槽23

限位槽24

第一夹持部30

第一纵向夹持槽31

第一横向夹持槽32

第一夹持臂33

第二夹持部40

第二纵向夹持槽41

第二横向夹持槽42

第二夹持臂43

连接部51

第一端部511

第二端部512

支撑部52

联动组件60

第一联动件61

第一连接点611

第二连接点612

第一滑孔613

第一端6131

第二端6132

第二联动件62

第三连接点621

第四连接点622

第二滑孔623

第三端6231

第四端6232

连接组件70

第一连接件71

第一配合点711

第二配合点712

第一销柱713

第二连接件72

第三配合点721

第四配合点722

第二销柱723

待支撑物件20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描述而非限制本申请,本申请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下方"、"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的爆炸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在另一角度下的爆炸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前壳未示出),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前壳未示出)。所述支架100包括基座10、基体20、第一夹持部30、第二夹持部40、支撑部52及联动组件60。其中,将一待支撑物件200(参图9和图10)放置于所述支撑部52上时,所述基体20相对所述基座10移动,以使所述联动组件60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移动以与所述支撑部52配合来夹持所述待支撑物件20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待支撑物件200可以是移动终端、书本、礼盒等其他物件,所述移动终端可以是平板状的智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等。

参阅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10大致呈平板状。所述基座10可以根据应用场合固定在其他物件上,例如在办公室的使用场合下,基座10可以通过粘接、支撑等方式固定在办公桌或者墙壁上。在汽车内部的使用场合下,可以通过吸盘、粘胶等固定于车内或通过夹持件连接于车内的出风口位置等。其中,所述基座10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矩形等规则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10的背面设有配合槽11。所述基座10可通过所述配合槽11固定于对应的应用场合中的其他物件上。其中,所述配合槽11的形状可以根据对应的应用场合中的其他物件的实际形状进行适应性调整。

所述基体20相对所述基座10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10。优选地,所述基体20沿重力方向可移动地连接所述基座10。例如,所述基体20可以通过滑槽-滑块结构实现与所述基座10的移动连接。其中,所述基座10和所述基体20中的其中之一设有滑块13,所述基座10和所述基体20中的另一其中之一设有与所述滑块13相配合的滑槽23。所述滑块13和所述滑槽23之间滑动连接,以使所述基座10和所述基体20之间可相对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10上设有滑块13,所述基体20上设有与所述滑块13相配合的滑槽23。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其他惯用结构实现基体20与基座10的移动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10和所述基体20中的其中之一设有限位部14,所述基座10和所述基体20中的另一其中之一设有与所述限位部14相配合的限位槽24。所述限位部14和所述限位槽24之间滑动连接,以限定所述基体20和所述基座10之间的滑动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10上设有限位部14,所述基体20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部14相配合的限位槽24。

参阅图1-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20包括后壳21和前壳22。所述后壳21的一面敞口,且与敞口面背对的所述后壳21的背面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10。所述前壳22扣合在所述后壳21的敞口面上,以与所述后壳21一起构成内部中空的所述基体20。其中,所述前壳22可为任意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矩形等规则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壳22可省略。

所述支撑部52设置于所述基体20的底部,例如可以设置于所述后壳21的底部,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前壳22的底部,设置的方式可以是一体成型、固定连接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20的纵截面大致呈三角形。所述基体20的宽度由顶部向底部方向逐渐递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20的纵截面的形状不限,可以是矩形等规则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52固定连接于所述后壳21。具体地,所述支架100还包括连接部51。所述连接部51包括第一端部511及与所述第一端部511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512。所述第一端部511位于所述基体20内,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后壳21。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部511和所述后壳21通过螺丝-螺纹孔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端部512位于所述基体20的外部。所述支撑部52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部512,并突出于所述基体20的朝向所述待支撑物件200的表面(即所述基体20背对所述基座10的表面)。如此,用户可将待支撑物件200沿前壳22的背对所述后壳21的表面放置在所述支撑部5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51和所述支撑部52一体成型。

可以理解,所述支撑部5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在支撑部52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支撑部52优选位于基体20底部的中心位置。在支撑部52数量为两个的情况下,优选两个支撑部52的中点大体位于基体20底部的中心位置。这样,当待支撑物件200放置在支撑部52上时,支撑部52能稳固地托起待支撑物件2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部52具有垂直于或者倾斜于基体20的钩状、杆状、或板状等结构。在支撑部52具有钩状的实施方式中,待支撑物件200的底部可放置于钩状的凹陷处,从而可以防止待支撑物件200脱落。

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位于所述基体20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部30沿第一滑动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20,并突出于所述基体20的朝向待支撑物件200的表面。所述第二夹持部40沿第二滑动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20,并突出于所述基体20的朝向待支撑物件200的表面。其中,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并相互倾斜。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支撑部52的方向逐渐变小,以使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在靠近所述支撑部52的方向移动时相互靠近,而在远离所述支撑部52的方向移动时相互远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部30包括第一纵向夹持槽31和第一横向夹持槽32。所述第二夹持部40包括第二纵向夹持槽41和第二横向夹持槽42。所述第一纵向夹持槽31和所述第二纵向夹持槽41朝向所述支撑部52,用于在支架100横向夹持待支撑物件200时,使得待支撑物件200抵持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的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纵向夹持槽31和所述第二纵向夹持槽41,从而防止待支撑物件200脱落。所述第一横向夹持槽32和所述第二横向夹持槽42朝向所述前壳22,用于在支架100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200时,使得待支撑物件200抵持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的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横向夹持槽32和所述第二横向夹持槽42,从而防止待支撑物件200脱落。其中,所述第一纵向夹持槽31和所述第一横向夹持槽32相互连通,所述第二纵向夹持槽41和所述第二横向夹持槽42相互连通。

该支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夹持臂33和第二夹持臂43,所述第一夹持部30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3的端部,所述第二夹持部40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43的端部。所述第一夹持臂33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可移动连接于所述基体20,所述第二夹持臂43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可移动连接于所述基体20。在第一夹持臂33和第二夹持臂43分别沿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靠近所述支撑部52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也靠近所述支撑部52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相互靠近直至与支撑部52夹持移动终端。

所述联动组件60分别与基座10、基体20、第一夹持部30及第二夹持部40连接。其中,所述联动组件60通过基座10和基体20之间的相对移动,来带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移动以与支撑部52配合来夹持待支撑物件20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组件60位于所述后壳21和所述前壳22之间的空腔内。其中,当待支撑物件200放置于支撑部52时,所述联动组件60通过所述基座10和所述基体20之间的相对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分别沿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相互靠近直至与所述支撑部52共同夹持待支撑物件200。

所述联动组件60包括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所述第一联动件61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点611和第二连接点612。所述第一连接点61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壳21,所述第二连接点612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3。所述第二联动件62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点621和第四连接点622。所述第三连接点62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壳21,所述第四连接点622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臂43。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联动件61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层叠,且交叉设置,避免了所述第一联动件61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还减少了所述第一联动件61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所占空间,从而使得所述支架100更加小型化。具体地,所述第一联动件61上设有第一滑孔613,所述第二联动件62上设有第二滑孔623。所述第一滑孔61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611和第二连接点612之间,所述第二滑孔623位于所述第三连接点621和所述第四连接点622之间。其中,当所述第一联动件61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层叠,且交叉设置时,所述第一滑孔613和所述第二滑孔623部分重叠。相应地,所述基座10包括凸柱12。所述凸柱12穿过所述后壳21及所述第一滑孔613和所述第二滑孔623的重叠部分,以使得所述第一联动件61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交叉设置。如此,当所述基体20相对所述基座10滑动时,所述凸柱12随着所述基体20和所述基座10之间的相对运动于所述第一滑孔613和所述第二滑孔623内相对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联动件61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相对所述基座10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联动件61的第二连接点612至所述凸柱12的距离始终小于所述第一联动件61的第一连接点611至第二连接点612的距离,及所述第二联动件62的第四连接点622至所述凸柱12的距离始终小于所述第二联动件62的第三连接点621至第四连接点622的距离。如此,可限定所述第一联动件61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相对所述基体20的移动范围,缩减所述第一联动件61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的移动空间,从而使得所述支架100更加小型化。

所述第一滑孔613包括两相对的第一端6131和第二端6132,所述第二滑孔623包括两相对的第三端6231和第四端6232。所述第一端6131相对所述第二端6132靠近所述支撑部52,所述第三端6231相对所述第四端6232靠近所述支撑部52。其中,当所述凸柱12位于所述第一滑孔613的第一端6131和所述第二滑孔623的第三端6231的重合处时(参图5),所述第一联动件61的第二连接点612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的第四连接点622部分重叠或完成重叠(同时所述第一滑孔613的第二端6132和所述第二滑孔623的第四端6232之间的间距最大)。此时,支架100处于未使用状态。当所述支架100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凸柱12于所述第一滑孔613和所述第二滑孔623内向所述第一滑孔613的第二端6132和所述第二滑孔623的第四端6232相对移动时,所述第一联动件61的第二连接点612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的第四连接点62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同时所述第一滑孔613的第二端6132和所述第二滑孔623的第四端623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而所述第一滑孔613的第一端6131至所述第二滑孔623的第三端623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此时所述第二连接点612向所述第二夹持臂43方向运动及所述第四连接点622向所述第一夹持臂33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相互靠近并向所述支撑部52方向运动,以与所述支撑部52配合以夹持待支撑物件200;而当所述凸柱12位于第一滑孔613的第二端6132和所述第二滑孔623的第四端6232的重叠处时(参图6),所述第一联动件61的第二连接点612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的第四连接点622之间的间距最大(所述第一滑孔613的第一端6131至所述第二滑孔623的第三端6231之间的间距最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孔613和所述第二滑孔623呈弧形。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点611和所述第三连接点621也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壳2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100还包括连接组件70。所述连接组件70包括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其中,所述第一夹持臂3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71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61,所述第二夹持臂43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72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62。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71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配合点711和第二配合点712。所述第一配合点71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点612,所述第二配合点71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3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30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72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三配合点721和第四配合点722。所述第三配合点72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点622,所述第四配合点72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臂43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40的一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点712也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3;所述第四配合点722也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臂43。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臂33和所述第二夹持臂43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7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72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前壳22。如此,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7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72的设置,规范了所述第一夹持臂33和所述第二夹持臂43的运动轨迹。具体地,参图8,所述前壳22设有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221以及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222。所述第一连接件71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一滑槽221的第一销柱713,所述第二连接件72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二滑槽222的第二销柱723。如此,所述第一夹持臂33通过第一滑槽221和与所述第一滑槽221配合的第一销柱713,及第二夹持臂43通过第二滑槽222和与所述第二滑槽222配合的第二销柱723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前壳22。在另一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销柱713和所述第二销柱723也可分别设置于第一夹持臂33和第二夹持臂4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槽221和第二滑槽222相对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滑槽221和第二滑槽222的靠近所述支撑部5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所述支撑部5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这样,第一夹持臂33可以通过第一销柱713嵌入所述第一滑槽221内,并在第一滑槽221的远离所述支撑部52的端部与靠近所述支撑部52的端部之间滑动;第二夹持臂43可以通过第二销柱723嵌入所述第二滑槽222内,并在第二滑槽222的远离所述支撑部52的端部与靠近所述支撑部52的端部之间滑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臂33和所述第二夹持臂4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7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72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后壳21。如此,所述第一滑槽221和所述第二滑槽222则对应设置于所述后壳21。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70可省略。所述第一销柱713和所述第二销柱723则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3和所述第二夹持臂43,以使所述第一夹持臂33和所述第二夹持臂43可移动地连接于前壳22或后壳21。同时,所述第一夹持臂33和所述第二夹持臂43分别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61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10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件(图未示),用于在待支撑物件200脱离支架100后,由弹性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分别向远离所述支撑部52方向移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设置弹性件的强度和/或压缩量,使得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在待支撑物件200脱离支架后回复至预设的位置。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所述弹性件置于所述基座10和基体20之间或其他位置,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在待支撑物件200脱离支架后回复至预设的位置。其中,所述弹性件可以是扭簧或弹簧等。

为了更清楚地阐明本实施方式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下详细描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100固定待支撑物件200的过程。

首先,将待支撑物件200放置于所述支撑部52上,支撑部52在待支撑物件200的重力作用下带动基体20相对所述基座10向下移动。其中,由于支撑部52固定连接于所述基体20,在移动过程中,支撑部52和基体20之间没有移动和相对摩擦,从而避免了待支撑物件200与支撑部52之间的摩擦。

接着,所述凸柱12随着所述基体20和所述基座10之间的相对运动于所述第一滑孔613和所述第二滑孔623内向第一滑孔613的第二端6132和所述第二滑孔623的第四端6232相对移动,所述第一联动件61的第二连接点612和所述第二联动件62的第二连接点61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此时所述第二连接点612向所述第二夹持臂43方向运动及所述第四连接点622向所述第一夹持臂33方向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件71上的第一销柱713沿第一滑槽221,及第二连接件72上的第二销柱723沿第二滑槽222朝靠近所述支撑部52的方向移动。同时,弹性件发生形变。

最后,由于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夹持臂33和第二夹持臂43,因此,所述第一夹持臂33和所述第二夹持臂43分别在所述第一连接件7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72的带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分别沿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朝支撑部52方向运动至接触到待支撑物件200,并与所述支撑部52配合一起夹持待支撑物件200。

在待支撑物件200脱离支架100后,第一夹持部30、第二夹持部40及支撑部52在弹性件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复至预定位置。

图9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横向夹持待支撑物件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的支架100适用于多种尺寸的待支撑物件200以横向或者纵向方式夹持。如图9所示,支架100在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200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在待支撑物件200两侧的长边的大致中心处。如图10所示,支架100在横向夹持待支撑物件200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中点位于待支撑物件200长边的大致中心处。理论上,待支撑物件200的重心也大体位于其自身中心处,这样可以牢固地固定待支撑物件,尤其适合汽车内夹持待支撑物件200的使用场合,可以防止在车辆行驶颠簸路时产生甩头甩尾的状况。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活动轨迹示意图。如图7所示,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使得第一夹持臂33和第二夹持臂43在与支撑部52夹持待支撑物件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点位于待支撑物件200的左侧大致中部处和右侧大致中部处。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100在待支撑物件200自重作用下,基体20相对基座10移动而通过联动组件60带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分别朝向支撑部52并且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支撑部52一起配合以横向或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由于支撑部52固定连接于所述基体20,在移动过程中,支撑部52和基体20之间没有移动和相对摩擦,从而避免了待支撑物件200与支撑部52之间的摩擦,以起到防止待支撑物件200表面被划伤的作用。另外,所述支架100在待支撑物件200置于支撑部52时,可借助待支撑物件200的自身重力实现自动夹持,且夹持所述待支撑物件200的夹持力将随待支撑物件200重量的增大而增加。此外,本申请中夹持部上的夹持槽设计,可有效避免在车辆行驶颠簸手机相对支架100滑动而脱落的现象。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方式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方式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