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稳定式发动机曲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47856发布日期:2020-06-26 21:1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平衡稳定式发动机曲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传动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曲拐。



背景技术:

发动机曲拐是发动机曲轴总成的组成部分,发动机曲轴总成一般包括前轴、曲轴法兰、多个曲拐、多个滚柱轴承,曲轴总成能够承受连杆传来的力,并将其转变为转矩通过曲轴总成输出,并驱动发动机上其他附件工作。当曲轴总成转动时,其中一个关键点是要保证曲轴总成的动平衡,当曲轴总成动平衡超标时就可能导致发动机损坏。现有技术是通过在曲拐的轴承位的下端固定连接平衡块,并通过在平衡块上钻孔来调节曲拐的整体重量,进而保证曲轴总成的动平衡。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人工钻孔的准确度较差,在钻孔失误后往往就很难调节曲轴的动平衡,需要更换新的曲拐,而进行整个曲拐更换的操作难度较大,费时费力,而且维修费用也较高;当曲轴总成上的曲拐数目较多时,曲轴总成的转速达到共振转速时,会出现振动量变大,其本身出现较大的扭转变形,影响曲轴总成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较好实现动平衡、运行稳定、紧固可靠的平衡稳定式发动机曲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方案来实现的:平衡稳定式发动机曲拐,包括连杆轴颈、轴承位,在所述轴承位的下端装有活动型平衡块,在该活动型平衡块上设有平衡去重孔,所述轴承位上的轴承位螺栓加固面的外形呈内凹盘形状,在所述连杆轴颈的外周围表面上设有氮化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此曲拐的轴承位的下端通过连接活动型平衡块,如果出现活动型平衡块钻孔失误的情况,只需进行活动型平衡块的单独更换即可,不需要对整个曲拐进行更换,极大地降低了修理的难度并能有效减少维修费用。活动型平衡块上的平衡去重孔是为了体现曲拐的动平衡作用。氮化层的设置增加了连杆轴颈的外表面耐磨性能和硬度。所述轴承位螺栓加固面呈内凹盘形状是为了安装起到连接前轴、曲轴法兰和曲拐之间的紧固螺栓。从而保证及进一步提高了曲轴总成及曲拐动作的稳定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衡稳定式发动机曲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向视图。

图3为图2中的标记a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标记b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平衡稳定式发动机曲拐,包括连杆轴颈11、轴承位12,在所述轴承位12的下端装有活动型平衡块13(为分体式活动安装),在该活动型平衡块13上设有平衡去重孔14(若干个),所述轴承位12上的轴承位螺栓加固面15的外形呈内凹盘形状(即里低外高式盘形结构,其内凹厚度为0.005-0.015mm),如图2至图4所示,在所述连杆轴颈11的外周围表面上设有氮化层16(作用在于:增加连杆轴颈的外表面耐磨性能和硬度,使其工作更稳定可靠)。轴承位螺栓加固面15是为了安装起到连接前轴、曲轴法兰和曲拐之间的紧固螺栓。



技术特征:

1.平衡稳定式发动机曲拐,包括连杆轴颈(11)、轴承位(1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承位(12)的下端装有活动型平衡块(13),在该活动型平衡块(13)上设有平衡去重孔(14),所述轴承位(12)上的轴承位螺栓加固面(15)的外形呈内凹盘形状,在所述连杆轴颈(11)的外周围表面上设有氮化层(1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衡稳定式发动机曲拐,包括连杆轴颈(11)、轴承位(12),在所述轴承位的下端装有活动型平衡块(13),在该活动型平衡块上设有平衡去重孔(14),所述轴承位上的轴承位螺栓加固面(15)的外形呈内凹盘形状,在所述连杆轴颈的外周围表面上设有氮化层(16)。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活动型平衡块的单独更换,平衡去重孔是为了体现曲拐的动平衡作用。氮化层的设置增加了连杆轴颈的外表面耐磨性能和硬度。所述轴承位螺栓加固面呈内凹盘形状是为了安装起到连接作用的紧固螺栓,保证及进一步提高了曲轴总成及曲拐动作的稳定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俏山;周世忠;吕存格;崔乐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卡特动力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5
技术公布日:2020.06.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